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3955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docx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储建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计算传热学程序设计》

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

龚波

学号:

08123217

专业班级:

热能与动力工程08-2班

指导教师:

黄善波

 

2011年7月5日

1设计题目

在工程实际中,往往需要增加(对流)传热量,应用比较广泛的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增加换热面积,即采用肋片—在材料消耗量增加较少的条件下能较多地增大换热面积。

在一些换热设备中,肋片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如制冷装置的冷凝器、散热器、空气加热器等等。

1.1设计题目

某等截面圆柱形直肋,设肋端是绝热的。

试分析在一定的金属消耗量下,为使肋片的散热量达到最大时所需要的肋片尺寸,并分析肋片的材料、表面传热系数对该尺寸的影响。

1.2已知参数

为了求得数值结果和利用结果进行分析,现给定题目相关已知量,包括肋片材料导热系数λ=λοk(T)=400(1+0.0035T),肋基温度Tw=95℃,肋表度黑度ε=0.80,周围空气温度Tf=20℃,环境辐射温度Ts=15℃,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c=8W/(m2•℃)。

2物理与数学模型

2.1物理模型

发生在肋片的导热过程严格地说是多维的。

如图1所示,暴露于恒温流体的圆柱肋片(肋高为L,直径为D)。

由于圆柱直肋各处受热均匀,再加上肋片通常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导热系数比较大,可以想象肋片内温度将仅沿肋高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再直径方向上变化相比很小。

因此,假设该圆柱直肋在同一截面上温度相同,则该问题可转化为等截面直肋一维稳态导热问题。

图1圆柱肋片物理模型图

2.2数学模型

以肋基为坐标原点,圆柱肋片厚度方向为坐标正方向,建立坐标系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物理模型,则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可描述如下:

(1-a)

左右两侧相应的边界条件分别是第一类边界条件和第二类边界条件,分别描述如下:

左边界

(1-b)

右边界

(1-c)

图2圆柱肋片数学模型图

3数值处理与程序设计

3.1数学模型无量纲化

为了使数值计算结果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将上述数学模型无量纲化。

为此定义

(2)

控制方程无量纲化后,方程整理为

(3)

定义

(4)将上述定义带入式(3)中,整理得:

(5-a)

左边界

(5-b)

右边界

(5-c)

3.2试射法的形式

(6)

则有试射法形式模型

(7-a)

(7-b)

左边界

(7-c)

其中,P1=1,Q1=0,W1=1

右边界

(7-d)

其中,P2=0,Q2=1,W2=0

3.3程序编写

圆柱直肋一维稳态导热数学模型是二阶常微分两点边值问题,可以采用试射法求解。

其基本思想是将边值问题转换为初值问题求解。

3.3.1设计特点

在主程序外设置全局变量,为使在调用各子程序时,不会因实参与形参的作用范围而无法编译、运行程序。

在主程序头部,对参数赋值,对体积和肋高赋值应注意范围和两者的关联性。

此处赋值V=0.00002m3,L=0.5m,保证程序结果为最大传热量,而且保证了足够的计算空间又不至于过分浪费系统资源。

利用循环实现计算最大传热量的过程,首先调用肋高函数得到按线性规律递减的肋高,再调用shoot函数计算相应肋高时的肋基温度梯度,调用热量函数求解热量Q[g],输出各个肋高下的肋基温度梯度和热量,为了便于了解热量随肋高的变化关系。

比较各肋高下的热量值,将最大热量值对应下标保留。

然后,输出最大热量Q[max]和相应的肋高LG[max],再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圆柱肋片的面积A,半径r和此时的最佳长径比CJB(肋高与半径的比值)。

再次调用shoot函数,求解最大传热量时圆柱肋片的温度分布和温度梯度。

求出最大传热量使用后,对程序进行验证,用户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对热量函数RL,用户子程序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不需要对验证程序进行操作,即可对程序结果进行验证。

本程序在无辐射和导热率为定值时,即λ=C(常数),NR=0时,验证程序自动执行。

本程序采用的试射法考虑了物性的变化,辐射的影响,且对模型进行了无量纲化,因此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3.3.2程序流程

先给程序中相关参数赋值,给定材料体积,利用试射法计算各个肋高是的肋基温度和温度梯度,根据温度梯度求肋片相应肋高的传热量,比较各个传热量值确定最大传热量,最后输出最大传热量对应结果,如果初参数满足验证程序的条件,执行验证程序并输出验证程序的结果,程序结束。

程序流程图如下。

图3程序流程图

4模型与程序的验证

4.1模型验证

为了方便利用解析解验证程序,将本题简化为常物性、无辐射等截面直肋一维稳态导热模型。

已知肋片材料导热系数λ=100W/(m•℃),肋基温度Tw=95℃,周围空气温度Tf=20℃,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c=8W/(m2•℃)。

建立坐标系,列出其控制方程式及定解条件:

(8-a)

(8-b)其中过余温度

为一常量。

式(8-a)是一个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由两边界条件可求出精确解为

(9)

4.2程序验证

将式(9)中参数换算成无量纲形式,然后编程,计算出每个节点温度的解析解(验证程序见附录)和数值解(验证源程序见附录),进行比较,如表格1。

表1λ=100、无辐射圆柱直肋无量纲温度值数值解和分析解

x

数值解

理论解

百分误差/%

0

1

1

0

0.05

0.966899

0.966899

0

0.1

0.935906

0.935905

0.00010685

0.15

0.906951

0.906951

0

0.2

0.879973

0.879973

0

0.25

0.854913

0.854912

0.00011697

0.3

0.831715

0.831715

0

0.35

0.81033

0.810329

0.00012341

0.4

0.79071

0.79071

0

0.45

0.772814

0.772813

0.0001294

0.5

0.756602

0.756601

0.00013217

0.55

0.742038

0.742037

0.00013476

0.6

0.729091

0.72909

0.00013716

0.65

0.717733

0.717732

0.00013933

0.7

0.707939

0.707938

0.00014126

0.75

0.699687

0.699686

0.00014292

0.8

0.69296

0.692959

0.00014431

0.85

0.687744

0.687742

0.00029081

0.9

0.684026

0.684024

0.00029239

0.95

0.681798

0.681797

0.00014667

1

0.681056

0.681055

0.00014683

图4圆柱直肋无量纲温度分布曲线

由上述图表可知圆柱肋片分析解和数值解相差不大,二者吻合较好,可以说明所编制的数值解法的程序是正确的。

5计算结果与分析

5.1肋高与热量的关系

材料的导热率λ=400(1+0.0035T),肋基温度Tw=95℃,肋表度黑度

=0.80,周围空气温度Tf=20℃,环境辐射温度Ts=15℃,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c=8W/(m2•℃)时,圆柱肋片肋基无量纲温度梯度和传热量见表2。

表2不同长度下肋片的传热量

任意长度L/m

肋基温度梯度

热量

/W

0.5

10

-54.9246

0.49

10

-57.1893

0.48

-1.98619

11.8371

0.47

-1.92857

11.988

0.46

-1.87095

12.141

0.45

-1.81331

12.2957

0.4

-1.52509

13.0883

0.39

-1.46747

13.2479

0.36

-1.29491

13.7196

0.35

-1.23757

13.8721

0.34

-1.18038

14.0208

0.33

-1.12339

14.1647

0.32

-1.06663

14.3028

0.27

-0.78888

14.859

0.26

-0.73514

14.9324

0.25

-0.68225

14.9889

0.24

-0.63034

15.0266

0.23

-0.57955

15.0432

0.22

-0.53001

15.0366

0.21

-0.48189

15.0044

0.2

-0.43533

14.9441

0.19

-0.39049

14.8529

0.18

-0.34756

14.7295

0.17

-0.30666

14.5704

0.1

-0.08934

12.2674

0.07

-0.03744

10.4921

0.06

-0.0256

9.7631

0.05

-0.01629

8.9465

0.04

-0.00935

8.0207

0.03

-0.00456

6.9549

0.02

-0.00166

5.6963

0.01

-0.00029

3.9285

从表中结果易看出在肋高为0.50m和0.49m的时候,肋基温度梯度为正值,传热量为负值,与实际情况不符。

这是因为肋高增加,一定的耗材下,肋片直径变小,对流换热量处理成广义热源已不合适,即不能作为一维稳态导热模型看待。

此时,增大肋片体积、增加导热率或减小对流换热系数,又能满足模型使用调节。

忽略表中前两行的数据绘图见图5。

图5不同长度下肋片传热量曲线

由图可知传热量随着肋高先增后减,传热量最大在肋高L=0.23m取得。

因为

=-λAy0[1],在肋基,温度始终为tw,即导热系数不变,肋基温度梯度y0[1]为负且和圆柱截面积A随肋高增加而变小,所以存在最佳肋高使传热量最大。

5.2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材料的导热率λ=400(1+0.0035T),肋表度黑度ε=0.80,圆柱肋片在不同表面换热系数h时,为使传热量最大,相应最佳肋高LG[max]和最佳长径比CJB(肋高与半径的比值)见表3。

表3不同表面传热量下的LG[max]和CJB

h/(W/m2•℃)

4

5

7

9

10

12

LG[max]/m

0.15

0.14

0.13

0.13

0.12

0.12

CJB

23.019014

20.755915

18.572264

18.572264

16.471066

16.471066

由表易知,随着表面传热系数的增加,最佳肋高是逐渐减小的。

表面传热系数的增加,传热量增加,由

=-λAy0[1]知,需要增大肋基导热面积,所以最佳肋高减小。

5.3材料导热率的影响

无辐射,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c=8W/(m2•℃)时,不同导热系数λ时,为使传热量最大,相应最佳肋高LG[max]和最佳长径比CJB(肋高与半径的比值)见表4。

表4不同传热系数下的LG[max]和CJB

λ/(W/mk)

100

300

400

600

700

800

LG[max]/m

0.18

0.28

0.31

0.36

0.39

0.41

CJB

30.25928

58.706592

68.389963

85.586167

96.504316

104.022099

由表易知,随着导热系数的增加,最佳肋高是逐渐增大的。

因为导热系数变大,传热量增加,由

=hcA(t-tf)知,需增加圆柱侧面积以加强换热,所以最佳肋高增加。

6结论

在肋基,温度始终维持不变,即导热系数不变,肋基温度梯度为负且和圆柱截面积A随肋高增加而变小,由傅里叶公式可知存在最佳肋高使肋片传热量最大,在题目已知条件下,当肋高L=0.23m时取得最大散热量

=15.0432W;表面传热系数的增加,传热量增加,由傅里叶公式知,需要增大肋基导热面积,所以最佳肋高减小;导热系数变大,传热量增加,由对流换热公式知,需增加圆柱侧面积以加强换热,所以最佳肋高增加。

参考文献

[1]黄善波,刘中良.计算传热学基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热能与动力工程系,2009

[2]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附录1主要程序

表5程序列表

序号

程序名称

程序功能

对应图表

1

全功能程序

按题目要求,输出各个肋高下的传热量,求解最大传热量以及此时肋片的尺寸,输出温度和温度梯度的分布,验证程序

图3、4、5,表1、2、3、4

已知参数赋值

//输入圆柱肋体积V、任意给定肋高L及肋高变化步长bc

V=0.00002;

L=0.5;

bc=0.01;

voidfct(intN,doublex,doubley[],doublef[])

//函数子程序,用户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改

{

doubleKd,Slx,Bic;

Kd=0.2625/(2.026025+0.2625*y[0]);

Slx=2*LGZ*sqrt(3.14*LGZ/V);

Bic=0.08*LGZ/4.0;

Nr=0.000191*LGZ/4.0;

f[0]=y[1];//f[0]=dy1/dx

f[1]=-Kd*y[1]*y[1]+Slx*(Bic*y[0]+Nr*(pow((y[0]+3.908667),4)-pow(3.868667,4)));

return;

}

voidpqw1(doubleY,double*P,double*Q,double*W)

//左边界处的第三类边界条件(x=xa)

//P1*y1+Q1*y2=W1-用户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改

{

*P=1.0;

*Q=0.0;

*W=1;

}

voidpqw2(doubleY,double*P,double*Q,double*W)

//右边界处的第三类边界条件(x=xb)

//P2*y1+Q2*y2=W2-用户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改

{

*P=0;

*Q=1;

*W=0;

return;

}

求最大传热量

//调用各个函数求最大传热量

for(g=0;L-g*bc>0;g++)

{

//用肋高函数求肋高

LG[k]=LeiGao(L,bc,k);

LGZ=LG[k];

x=xa;

//利用试射法确定m

shoot(N,NS,x,h,M1,M2,Eps,y0,y);

//求热量

Q[k]=RL(V,y0);

LG[g]=LeiGao(L,bc,g);

LGZ=LG[g];

x=xa;

//利用试射法确定m

shoot(N,NS,x,h,M1,M2,Eps,y0,y);

Q[g]=RL(V,y0);

//输出任意长度及所对应的热量

printf("%f",LG[g]);//输出长度

fprintf(fp,"%f",LG[g]);

printf("%f",y0[1]);//输出肋基出温度梯度

fprintf(fp,"%f",y0[1]);

printf("%6.4f\n",Q[g]);//输出对应传热量

fprintf(fp,"%6.4f\n",Q[g]);

//保存最大传热量

if(Q[k]

}

//输出最大传热量,并输出对应圆肋的尺寸

max=k;

LG[max]=LeiGao(L,bc,max);

LGZ=LG[max];

A=V/LG[max];

r=sqrt(A/3.14);

CJB=LG[max]/r;

printf("最佳肋高LG[max]=%f\n",LGZ);

fprintf(fp,"最佳肋高LG[max]=%f\n",LGZ);

printf("最佳面积A=%f\n",A);

fprintf(fp,"最佳面积A=%f\n",A);

printf("最佳半径r=%f\n",r);

fprintf(fp,"最佳半径r=%f\n",r);

printf("最佳长径比CJB=%f\n",CJB);

fprintf(fp,"最佳长径比CJB=%f\n",CJB);

x=xa;

//利用试射法确定m

shoot(N,NS,x,h,M1,M2,Eps,y0,y);

Q[max]=RL(V,y0);//求最大传热量

printf("最大热量Q[max]=%6.4f",Q[max]);

fprintf(fp,"最大热量Q[max]=%6.4f",Q[max]);

printf("\n\n\n");

fprintf(fp,"\n\n\n");

//输出最大传热量时的温度分分布

printf("输出最大传热量时的温度分布\n");//显示在屏幕上

fprintf(fp,"输出最大传热量时的温度分布\n");//保存到文件中

//输出表头

printf("xy1y2\n");//显示在屏幕上

fprintf(fp,"xy1y2\n");//保存到文件中

//输出x=a时的结果

printf("%6.4f",xa);

fprintf(fp,"%6.4f",xa);

for(i=0;i

{

printf("%10.6f",y0[i]);

fprintf(fp,"%10.6f",y0[i]);

}

printf("\n");

fprintf(fp,"\n");

x=xa;

//调用R-K方法计算并输出后续各点的值

for(i=0;i

y[i]=y0[i];

for(j=0;j

{

rungek(N,&x,h,y);//根据求出的m解决问题

printf("%6.4f",x);

fprintf(fp,"%6.4f",x);

for(i=0;i

{

printf("%9.6f",y[i]);

fprintf(fp,"%9.6f",y[i]);

}

printf("\n");

fprintf(fp,"\n");

}

验证程序

//令lmd=常数,无辐射,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if(kd==0.0&&Nr==0.0)

{

printf("\n\n令lmd=100,无辐射,验证程序理论温度\n");

fprintf(fp,"\n\n令lmd=100,无辐射,验证程序理论温度\n");

MM=sqrt(0.16/r);

MMH=MM*LGZ;

printf("xy1y2\n");//显示在屏幕上

fprintf(fp,"xy1y2\n");//保存到文件中

x=0.0000;

for(i=0;h*i<=1.0;i++)

{

x=h*i;

printf("%6.4f",x);

fprintf(fp,"%6.4f",x);

LLWD=(exp(MMH*(x-1))+exp(MMH*(1-x)))/(exp(MMH)+exp(-1.0*MMH));//温度分布

printf("%9.6f",LLWD);

fprintf(fp,"%9.6f",LLWD);

printf("\n");

fprintf(fp,"\n");

}

}

附录2数学模型的无量纲化过程推导

针对式

(1)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此定义

(10)

其中Tf、Tw均为常数,假定λ=λοk(T),则无量纲化过程如下。

(11)

(12-a)

(12-b)

(12-c)

(13)

整理

(14)

定义

(15)

将上述定义带入式(3)中,整理得:

(16-a)

左边界

(16-b)

右边界

(16c)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计算传热学程序设计》成绩考核表

指标

考核内容

分值

得分

1

模型、方法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含程序考核)

30

2

讨论、分析的充分性、详实性

25

3

报告格式的规范性

20

4

报告内容的阐述、问答问题的情况

10

5

平时的表现

15

6

合计

100

 

教师签字:

——此页单独占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