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7996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docx

初中语文中考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

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

  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

  “山萌虽在,锦书难托”,①这是陆游与唐婉之间痛彻心fēi_____的告别。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考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②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大义凛然和这个世界的告别。

  在这期节目当中,我记忆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与父亲的告别,这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③世间所有的文字,千百年来都在作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1)请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痛彻心fēi_____   ②不屑_____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___”   ②“_______”

(3)文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痛彻B.大义凛然C.娓娓D.生离死别

(4)文段中四处标点(见序号①②③④),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A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B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

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C只要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才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_____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古人云: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

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

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

D“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1)文段画线句子A、B、C、D中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__

(2)在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

②“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③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④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⑤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⑤④C.③①④②⑤D.⑤②①④③

3、语文实践活动。

  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的通知》。

为积极响应号召,学校准备在近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这一活动。

假若你被推荐为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请你为这次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要求:

突出主题,语言简洁得体。

 

(2)班会活动设计中,有一个人人参与的分享环节——“推荐精忠报国英雄”。

你最崇敬的英雄是谁?

请向同学推荐并说清楚理由。

要求:

概述英雄事迹,语言简洁准确。

 

4、默写。

(1)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2)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的无私奉献;是“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的执着自信;是“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的高瞻远瞩;是“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的雄心抱负;是“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概;是“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从容淡定;是“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的逍遥自在。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5、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不求甚解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

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2)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一:

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

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

 

6、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

  ①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②弟弟所谓的工作,在我看来,和他周围那些面前摆着破碗或者竖着写满悲惨经历的牌子的人一样,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

但只有他称那是工作,而且他是很认真地说那是他的工作。

  ③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

“你周围的那些人,不会让你抢他们的生意的!

”他神秘地笑笑,说:

“我自有办法!

”只是那天中午回来,弟弟的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他连饭也没吃,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便传出了呻吟声。

到了午后,他居然起来了,而且把风衣上的灰掸得很干净,背上琴又要出去。

我叫住他:

“换身行头吧,你穿成这样去,不挨打才怪!

”他留给我一个倔强的背影,走起路来,腿有点微瘸,看来被教训得不轻。

  ④晚上弟弟回来后神采飞扬,衣服也干干净净,看来他下午不但没有挨打,生意好像也不错。

我打开他的琴盒,却是一个硬币也没倒出来,于是笑说:

“你连一毛钱都没挣到,还乐得像捡了金条一样!

”他故作高深地一耸肩:

“太俗,张口闭口都是钱!

我这高雅的艺术岂是金钱能衡量的?

  ⑤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弟弟的长篇玄幻小说,他同时开了两本书,都已经签约上架,也已经出版了第一本的第一部。

我常批评他:

“白天的时间用来在家写书多好,你知道那些读者对你的作品有多么期待?

你对得起他们吗?

”他回应我的依然是背着琴盒有些酷酷的背影。

  ⑥快冬天了,弟弟还是那身装束。

我曾对他说:

“你得多买几件风衣了,总穿一件,观众们会有视觉疲劳!

”他却说:

“没多长时间了,冬天我就不去了,太冷,旁边的那些人冬天也很少出来!

”呵呵,他居然跟那些乞丐对比上了。

在我看来,他似乎忘了第一天他们联手揍他的事了。

他还一本正经地说:

“那些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是骗钱的!

  ⑦天气逐渐冷起来了,从我们小区通往广场的柏油路被银杏树叶染成一片金黄。

像我这种爬格子的人平时是很少出门的,这天却突发奇想,想去看看弟弟是怎样工作的。

正是下班的时间,广场上人来人往,弟弟被那些下班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吉他声、歌声硬是从人群中传了出来。

呵呵,这小子,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流行歌曲,倒是被他整出了“绕梁三日”的感觉。

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已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露出一脸的得意。

  ⑧我从人群中退出来,躲在一边。

望着落日那诱人的余晖,我点上了一支烟。

渐渐地,围拢的人群散去了,弟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

呵呵,原来整个秋天,他都是替那些曾经打过他的人讨过冬的钱啊!

我想起弟弟在他的小说中说:

“网上说今年冬天会更冷,这回你们冬天不用出来了!

  ⑨为了不让弟弟看到我,我先跑回家,站在一楼的窗口,看着弟弟慢悠悠地走回来,凉凉的风吹动他长长风衣的下摆,他脸上依然是满足的神情。

一进门,他立刻换了一副神情,急急地甩了风衣,脱下裤子,把左腿的义肢摘下来,疼得呲牙咧嘴,腿根的断处,已经磨得不堪入目。

我忙为他抹药,再把他抱回房间。

  ⑩那个夜里,我在弟弟更新的小说中,看到他借主人公的口说出的几句话:

“现在才发现,幸福的事其实是给别人以帮助。

而且经历之后才知道,在那份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幸福面前,自己的痛苦微不足道。

”弟弟在说着他自己的心声啊!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设置悬念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大特色。

请找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3)结合全文,说说你从弟弟身上学到了什么?

 

7、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饿了,吃个“塑料袋”吧

  ①要是有个人在你面前吃塑料袋,那画面是不是不可想象?

但最近在印度,还真有人吃塑料袋。

这种塑料袋可以直接放嘴里干吃,不想干吃,还可以溶到水里喝!

  ②发明这个塑料袋的印度小哥名叫AshwathHedge,出生在印度芒格洛尔的郊区,那里垃圾成山。

他说:

“我是个印度教徒,对我们而言,太阳、土地、水里都有神灵。

为了自己,为了后代,我们必须努力。

  ③2012年,他找来十多个志同道合的专家,历经4年,自己掏钱尝试了上百种原料,不断实验,终于找到合适的原料和配方比例,研发出可食用塑料袋。

  ④这种袋子用12种可食用原料做成,包括马铃薯、木薯、玉米、植物油等100%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有害物质,连袋上的油墨都可以吃。

  ⑤如果不想吃,大可把它扔了,完全无害。

在野外,180天降解;埋土里,45天;放水里,一天;沸水里,只要15秒。

就算烧了也不会产生污染,没有刺激性气味,更没有有毒气体。

凭借这款塑料袋,小哥还入选了印度《福布斯》杂志2017年的“30under30”。

  ⑥小哥应印度环保部邀请,回到芒格洛尔成立了EnviGreen公司,随后建厂,现在每月能产大约1吨可食用塑料袋。

他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说,以后还准备进军牛奶袋产业。

大家喝完袋装牛奶,就可以把包装吃了,一点儿都不浪费。

(选自《意林•青年励志馆》,有删改)

(1)文中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文中第⑤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助力环保,我们在行动。

生活中,有哪些好的环保建议?

请你写出两条。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8、诗歌赏析。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

③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____

④亭亭净植  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

 

(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陋室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10分)

10、填空。

  《西游记》中,“蟠桃会上,孙悟空喝光宴会用的仙酒,吃尽太上老君的金丹。

太上老君大怒,玉帝令一位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句中的“天王”是___________,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_。

11、阅读选段。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査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

……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況下才放行彭德怀的?

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

 

五、写作(60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梦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梦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梦是路,引领走向黎明。

梦是水,浇出生命的苗;梦是苗,长出生命的树;梦是树,开出生命的花;梦是花,结出生命的果。

我们的梦有很多,希望的梦、纯真的梦、你的梦、我的梦……

请以“______的梦”为题写一篇作文。

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

①具体明确,文从字顺;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④不少于500字;⑤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1)【答案】扉xiè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解答】“痛彻心扉”:

形容十分痛心;注意“扉”的正确写法。

“不屑”:

认为不值得;“屑”注意不要读成“xuè”。

(2)【答案】萌改为盟考改为烤

【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

【解答】“山盟”:

指山为喻的盟誓。

多指男女相爱之深,坚定不移。

“考着生命之火取暖”,应该是“烤火”的“烤”。

(3)【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解答】A项,痛彻:

穿透。

使用正确;B项,大义凛然:

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语境使用错误;C项,娓娓:

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使用正确;D项,生离死别:

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

使用正确;故选B。

(4)【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标点。

【解答】C项,“明白了一个道理”后边应该用冒号,表示引出下文。

故选C。

2、

(1)【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

【解答】C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将“才”改为“就”,或者将“只要”改为“只有”。

故选C。

(2)【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解答】B项,本段文字紧承第一段,进一步分析培养“静心功夫”的方法:

从读书中来。

因此②作首句;①的“寂寞忧愁时”和③的“委屈不平时”相对应,《定风波》和《宽容的哲学》都是具体的书名,也相对应。

⑤的“低谷之时”和④的“得意之时”相对应,⑤前边有“身处”二字,④前边承前省略,因此⑤在④的前边。

①③读具体的书,⑤④概括性读书,由具体到概括,因此①③在前,⑤④在后。

也可以用排除法,只要确定了②作首句即可选择出答案。

故选B。

3、

(1)【答案】【示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忠报国的英雄。

他们前仆后继,不畏牺牲,救民族于危亡之际;他们发愤图强,无私奉献,为国家的强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是一代代英雄的引领,才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英雄,分享英雄感人故事,铭记英雄先进事迹,将英雄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精神传承下去,争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分析】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的能力。

【解答】为某个活动拟写开场白时,一般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活动的意义,即主题语,最后引出这次主题活动,即过渡语。

语言要有文采,有号召力。

回答此题时,注意几个小问题:

1、前面有称呼和问候语,如“亲爱的……”“大家好”等;2、紧扣活动主题“崇尚英雄精忠报国”,阐述精忠报国的英雄们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作用及其作出的特殊贡献,我们如何将英雄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精神传承下去;3、过渡语,可用祈使句的形式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英雄,……”或“现在,‘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正式开始”等等。

语言力求清新优美,可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要热情洋溢,富有鼓动性。

(2)【答案】示例:

我最崇敬的英雄是岳飞。

推荐理由是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

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世一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难。

【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积累。

【解答】紧扣“精忠报国英雄”的主题,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推荐即可。

如霍去病、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

概述英雄事迹时也要围绕爱国的主题,如霍去病抗击匈奴,岳飞北伐金军,文天祥聚兵抗元,戚继光抗击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等。

并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注意事迹不要张冠李戴,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

4、【答案】

(1)云生结海楼

(2)几处早莺争暖树(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落红不是无情物直挂云帆济沧海自缘身在最高层一览众山小贫贱不能移悠然见南山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解答】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容易写错的字词有:

早莺、沧海、自缘、抟。

5、

(1)【答案】①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②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论证内容的理解和筛选。

【解答】从“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可以概括出第一层含义:

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从“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可以概括出第二层含义:

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答案】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引王粲的文字作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分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能力。

【解答】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作用一般都是为了论证论点。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是举例论证,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是引用王粲的文字,属于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

(3)【答案】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内涵的能力,有一定的开放性。

【解答】根据文章内容可知,“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因此,我们在刚开始读的时候,只需“观其大略,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多读几遍之后,对书中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我们再运用材料中所说的方法去“熟读”“精读”“细意去领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6、

(1)【答案】腿有残疾的弟弟每天到广场上弹吉他,并把挣到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

【分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解答】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弄清“主人公或主要人物是谁”,即: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人物是:

腿有残疾的弟弟;主要事情是:

他每天到广场上弹吉他;结果是:

把挣到的钱散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