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中小学 幼儿园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docx
《湛江市中小学 幼儿园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湛江市中小学 幼儿园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湛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2016年湛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6]2号)精神,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当地中小学学科教学实际,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研修,了解“互联网+学科教学”背景下的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信息技术培训为载体、以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过程为依托,学员依托网络研修社区个性化选学课程,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工具,能够灵活选择和运用来教育教学工作,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能,促进学生学习成效与能力发展,示范引领区域教学;通过项目实施,以“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课堂教学改进能力”为培训主题,推进示范性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建立基于网络的区域与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生成和积累一批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融合成果。
(二)具体目标
(1)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综合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以及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构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教学共同体,开展以教师工作坊引领的线上线下实践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3)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主动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培训,每个人确立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方法,促进理论、技能在实践中的转化和运用,提升学员课堂创新能力及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4)校本研修的环境建构:
形成一套区域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以校为中心,教研组为基础,区域研培为依托的校本常态化研修模式;
(5)优质资源的成果汇总:
通过培训,帮助学员们建立跨区域的学习共同体,共享集体智慧,建立校、县(区)多级人才库和信息技术资源库,将**省(市、县)乡村教师的精品课借助奥鹏教育平台推向全国。
二、培训对象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徐闻县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
3、进度安排
工作安排
时间
具体要求
全员培训通知下发
2016年9月5日
1.市教育局全员培训通知下发
2.市教育局在省提升培训管理平台建立全员培训培训期次
县区动员会
2016年9月12-13日
县区教育局组织全县校长举行项目启动动员会
报名
2016年9月5-25日
学校管理者完成全员培训期次报名
缴费
2016年9月5日至9月29日
以县区/学校为单位完成缴费
测评及选课
9月25日-10月10日
参训学员完成测评及选课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实施
2016年10月15日-12月20日
全员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
培训总结
2016年12月20日-12月31日
培训总结
四、培训方式
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利用教师工作坊的组织形式,实现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学习目标。
具体体现为五个结合:
1.在线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
采取远程网络培训、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交叉开展,有利于学员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教学,促进教育理念与行为的转化。
2.专家讲座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强化情景体验,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
3.主题研修和自主选学相结合
主题研修规划与大量选学课程融合,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不断强化技能,提升经验。
4.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相结合
案例解析指导实践工作,切实可行,效果显着。
5.问题解决与成果分享相结合
不断将生成资源收集整理,组建区域资源库。
五、内容设计
网络研修课程按照广东省“工程办”的要求,分为“核心课程套餐”“技术素养类”“教师专业发展类”三大类课程。
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的所有技术素养课程覆盖了T1-T7,核心课程套餐覆盖了T8-T15;“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的技术素养套餐应能覆盖T16-T18,核心课程套餐应能覆盖T19-T24;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覆盖T25-T27。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套餐设置了包括偏重优化课堂教学(基础/进阶),偏重转变学习方式(基础/进阶)的共计4个选学套餐,每个套餐提供100学时以上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员的选学需要。
内容设计详见下图: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四个套餐课程包选学:
将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课程按设置四个套餐,支持学员在套餐课程包下自主选学,支持学员参与校本研修。
本项目按照三个维度区分学习者层次:
其一是学习者本身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
其二是教师日常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
其三是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上的侧重。
将课程按照“偏重优化课堂教学”、“偏重转变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根据难易度分别设置“基础课程”和“进阶课程”两个级别的套餐,使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科、不同起点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个性化选学需求。
因此,学员可选的套餐课程包如下四类:
课程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
(2)提供学习微课及检索工具
为了满足学员日常教育、教学、学习的常态化需求,奥鹏教育提供了2994个信息技术小技巧、小经验,并制作成微课,方便学习者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帮助。
这些微视频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a)办公软件小技巧:
ppt小技巧、word小技巧、excel小技巧、wps小技巧等;电脑安全与维护小技巧:
电脑操作小技巧;
b)音视频软件小技巧;
c)思维导图小技巧;
d)社交软件小技巧:
微博小技巧、微信小技巧、QQ小技巧;
e)学科工具软件:
例如化学学科的chemoffice、chemwindow;数学学科的mathcad、mathlab、几何画板等。
6、培训安排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粤教继函〔2014〕59号)要求,“提升工程”总计培训学时为80学时,其中基于网络的专业研修56学时,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24学时,基于网络的专题研修及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两部分内容通识开展,具体安排如下:
(一)网络研修安排
研修阶段
研修任务安排
研修作业
第一阶段
【2016年10月15日—2016年10月25日】
1.登录奥鹏网络研修平台,下载同学APP,熟悉工作坊环境
破冰作业、个人研修计划
2.熟悉项目实施方案、学习研修规划安排、操作指南、考核办法等
3.学习平台导航课程(平台导引课、教师保健课、奥鹏教育-同学APP操作指南)
4.完成破冰作业,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第二阶段
【2016年10月25日—2016年11月10日】
1.学习课程(核心课程,分为四个套餐,每个老师一个套餐)
学习课程、参加研修活动
2.分享学习心得,勤思勉学,总结经验,坊内答疑区发帖回帖
3.参加研修活动,形成“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成果包
4.互动交流,阅读简报,观看专家视频答疑
第三阶段
【2016年11月10日—2016年11月30日】
1.学习课程(技术素养课程、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学习课程、参加研修活动
2.分享学习心得,勤思勉学,总结经验,坊内答疑区发帖回帖
3.参加研修活动,形成“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成果包
4.互动交流,阅读简报,观看专家视频答疑
第四阶段
【2016年12月1日—2016年12月10日】
1.关注自身学情,查漏补缺
教师学习研修档案
2.完成教师学习研修档案
(二)校本研修安排
校本研修要求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乡镇小学以中心校为单位组织,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本项目校本研修共四次,总题:
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下设四个分题,分四次活动完成。
要求:
1)校长及学校管理员组织学校教师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并汇集学校研修成果;
2)每个学科组四次研修活动围绕同一个内容开展;
3)坊主要做好任务选择的协调工作,达到本坊合力完成每次主题活动的所有任务,最后形成工作坊研修成果包。
该活动依托“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的网络研修体系,创新教师网络研修模式,将送教、工作坊、网络研修紧密结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形成一体化设计,以建立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
具体安排:
校本研修准备阶段:
在项目初始阶段,要求各校长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启动会,明确项目要求及要求,落实各学科组研修计划。
学校校本研修启动会要求在10月20日前完成。
各学科组要求完成四次主题研修活动,具体如下:
第一次主题研修活动
研修主题:
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
线上研修
线下研修
主题
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
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
任务
“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信息技术应用岗位实践,完成一个“教学设计”案例
方式
工作坊交流研讨、学员互评、专家评析
个人撰写“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案例,同伴交流,岗位实践
时间安排
10月24日-11月22日
师资团队引领
专家团队、坊主进行方向引领与方法指导
进修学校教研员指导学校校教研组或校际协作组协助完成
预期成果
“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案例集
成果形态
教学设计文本材料
第一次研修活动的参考主题包括:
a)技术支持的教学资源准备
b)技术支持的教学系统设计
c)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设计
d)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设计
e)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设计……
第二次主题研修活动
研修主题:
技术支持的“教学实录”
第二次
线上研修
线下研修
主题
技术支持的“教学实录”
技术支持的“教学实录”
任务
“技术支持的教学实录”案例评析
信息技术应用岗位实践,完成一个“教学实录”案例
方式
工作坊交流研讨、学员互评、专家评析
个人撰写“技术支持的教学实录”案例,同伴交流,岗位实践,
时间安排
11月14日-11月25日
师资团队引领
专家团队、坊主进行方向引领与方法指导
进修学校教研员指导学校校教研组或校际协作组协助完成
预期成果
“技术支持的教学实录”案例集
成果形态
微课、课程片段(选一)
第二次研修活动的参考主题包括:
a)技术支持的新课导入
b)技术支持的重难点讲授
c)技术支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d)技术支持的现场作业
e)技术支持的课堂小结……
第三次主题研修活动
研修主题:
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第三次
线上研修
线下研修
主题
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任务
“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案例评析
信息技术应用岗位实践,完成一个“教学评价”案例
方式
工作坊交流研讨、学员互评、专家评析
个人撰写“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案例,同伴交流,岗位实践。
时间安排
11月28日-12月6日
师资团队引领
专家团队、坊主进行方向引领与方法指导
进修学校教研员指导学校校教研组或校际协作组协助完成
预期成果
“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案例集
成果形态
微课、课程片段、文本材料(选一)
第三次研修活动的参考主题包括:
a)技术支持的三维目标达成度评价
b)技术支持的课程资源开发整合评价
c)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行为转变评价
d)技术支持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评价
e)5.技术支持的生成资源呈现与利用评价……
第四次主题研修活动
研修主题:
技术支持的“教学反思”
第四次
线上研修
线下研修
主题
技术支持的“教学反思”
技术支持的“教学反思”
任务
“技术支持的教学反思”案例评析
信息技术应用岗位实践,完成一个“教学反思”案例
方式
工作坊交流研讨、学员互评、专家评析
个人撰写“技术支持的教学反思”案例,同伴交流,岗位实践
时间安排
12月27日-12月16日
师资团队引领
专家团队、坊主进行方向引领与方法指导
进修学校教研员指导学校校教研组或校际协作组协助完成
预期成果
“技术支持的教学反思”案例集
成果形态
教学叙事+反思笔记
除了技术支持的“教学反思”,第四次研修活动的参考主题包括:
a)技术支持的教材研读反思
b)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反思
c)技术支持的教研组活动反思
d)技术支持的课堂调控反思
e)5.技术支持的家校沟通反思……
校本研修活动结束后,各学科组收集四次研修活动成果汇成成果集,要求包含各差异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评价、教学反思。
以学校为单位遴选优秀成果集提交项目办,原则上每个学科至少提交一个优秀成果集。
(3)送教安排
在全员培训期间,以县区为单位分片区安排送教,至少安排两次。
送教活动主要围绕坊主指导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示范课等内容开展,具体根据项目开展实际情况,由县区与项目办确定后另行通知。
七、考核评价
(一)考评原则
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合格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要求学员完成对预设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的学习,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和线上线下活动。
(二)考评方式(分角色考核)
1.参训学员考核评价(线上)
2.工作坊坊主考评
考核项目
考核方式
活动组织
组织线上线下各种形式研修活动,1次活动记8分,本项满分为32分。
研修简报
发布5期工作坊简报,每发布一期研修学习及活动简报记5分,本项满分为25分。
资源建设
推送不少于18份优质资源,每推送一份计1分,本项满分为18分。
作业批点
按要求批阅本坊所有学员的所有作业,并重点点评不少于20人作业。
作业批阅20分,点评5分,本项满分为25分。
总分共计100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
(三)考评结果的应用方式
1.骨干培训者评价结果应用
评价结果应用方式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评价结果反馈到骨干培训者所在区域教育行政和师资培训部门,作为所在区域对骨干培训者工作考评的组成部分;
(2)奥鹏建立优秀骨干培训者资源库,在后续培训项目中优先聘用;
(3)建立与骨干培训者的经常性联系,对骨干培训者的专业发展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2.学员评价结果应用
(1)为考评合格学员颁发通过培训测评的结业证书,培训学时纳入当年教师继续教育学时;优秀等级作为评选优秀学员的重要条件之一;
(2)优秀成果加工提升后向实践推广,并进入本土化资源库;
(3)不合格者与当地商量采取一定的措施补考或补学。
八、资源提供
(一)生成性资源素材来源
类别
内容
微课课例大赛
通过开展微课课例大赛,征集本项目学员微课作品,专家筛选评审,汇总优秀课例大赛作品分享平台
送培送教
专家深入当地授课,学员观摩学习,录制视频平台分享
校本研修活动成果包
1.项目主题活动共四次,总题:
技术支持的“实践分享课”,下设四个分题,分四次活动完成。
2.坊主组织学员围绕主题开展线上线下的研讨交流活动;汇集活动成果。
3.每个学员需从每次主题活动任务的参考选题中自选一题完成,提交线上研讨交流。
也可自定选题,参与研讨交流并提交,最后形成工作坊研修成果包。
培训过程中的课例征集
在培训过程中对参训学员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课例征集,通过遴选与评估选择其中优质资源形成案例库。
聘请专家对课例进行点评,二次加工后的优秀作品在平台中分享。
学员优秀作品汇总、梳理
对学员发表在作业、论坛及教研活动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归类、梳理,制作成生成性资源包,在平台中分享。
(二)生成性资源加工与应用的计划
生成性资源为接受培训的教师在远程校本研修阶段,生成的课堂教学实录(观摩课或示范课)。
通过教研专家进行点评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导,并结合培训内容设置研讨题目,作为校本研修阶段的共享学习资源。
1.在规划设计上,课程内容设计与课程实施设计相融,显性成分与隐性成分兼有,预设成分与生成成分兼备;
2.在培训内容上,根据培训目标勾勒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便于学员在活动中直接获得或间接感悟知识、理念和方法;
3.在资源应用上,根据需要设计可在培训过程中灵活调用呈现的各类学习资源;
(三)生成性资源加工与应用的措施
1.参训学校(幼儿园)要整合研修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微课程等),建立校()本资源库,并将优秀资源推荐报送省工程办,参与优秀成果评选;
2.工作坊对各组推上来的优秀课程,进行点睛分析,并选出本学科优秀课程,坊中的优秀课程,作为工作坊资源库资料;
3.工作坊的优秀课程,推荐到网络社区,作为区域资源库的资料;
4.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各种比赛、活动,促进优质资源的生成与共享;
5.对生成性资源,奥鹏教育及时进行筛选后,挂在网上作为选学内容;
6.对此次挂在网上的生成性资源,经过再筛选后进行编辑,作为培训课程使用。
9、实验区、示范校建设
(一)建设整体架构
建立“学校发展研究共同体”的研修模式,以示范校为核心,以任务研修为驱动,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提升参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整体架构建设实施流程)
(1)建设学校共同体
首先建设学校共同体,用共同体的团队智慧,助力每个学校的校本发展;进而实现校际联手,共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资源共享、协同发展;通过学校共同体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
(2)开展特色研修模式
学校发展共同体,采取分阶段递进式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共分为四个主题内容开展。
第一阶段共同体主要内容为“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教学能力提高研修管理”;第二阶段共同体主要内容为“实践研究能力提高研修管理、学校校本研修特色实践总结”。
(二)搭建网络环境
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网络研修+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学用结合,具体实施工作如下:
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选派学科代表、课程专家及网络平台技术专业人员组成培训专家团队,对区域培训管理者、区域学科骨干培训者、校(园)长进行3-5天集中面授培训。
1.集中培训
采取问题诊断、专家讲座、案例学习、小组讨论、任务驱动和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各种不同的培训方式组合,具体培训情况计划如下:
通识和专项能力研修课程讲座,采取专家讲座、案例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在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系统学习专题课程知识,准确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从中受到启发进而设计网络研修主题、小课题研究。
工作(研修)计划制定,通过案例和参与式培训方式学习网络研修的学习指导方法和技巧;
方案解读和工作指导,骨干培训者的职能,网络研修活动的发起、组织与管理(如在线自学、主题设计、网络研讨、成果评价等),将采取专家讲座、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和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由专家解读网络研修方案,介绍骨干培训者工作职责和工作方法,以及如何与线下校本研修相结合。
邀请经验丰富的骨干培训者进行现身说法,围绕网络培训学习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开展小组讨论,交流经验,碰撞思想;围绕未来网络培训工作布置任务,结合上机操作实践完成模拟在线工作任务。
2.网络远程培训
参训骨干培训者在集中培训结束后,将通过奥鹏教育平台进行一周的在线网络研修与跟踪指导,采用混合研修方式,以工作坊为核心,线上线下结合,预设与生成资源相互补充,激发学员的学习。
通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网络研修体系,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长常态化学习。
主要内容围绕工作坊与网络研修社区的操作,研修计划的制订,对学员进行有效指导与引领,形成有效资源。
(三)研修活动建设
通过网络研修课程学习,赏析优秀课例,聆听专家点评,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学习以及如何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会获得更深层次的了解。
信息技术课程培训以如何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作为最终目的,将培训内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培训价值。
在研修活动过程中设置了信息技术分享课程的环节。
让教师选择一节在近期要上的课,在备课中有意识的应用所学过的内容,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前需准备信息技术课件及素材,协调好相关信息设备,并在学校里与同事们共同交流,大家共同出谋划策;课程中邀请其他老师进行听课,并录制视频;课程结束后针对听课教师的意见反馈及视频回顾进行课程反思;最终将课堂实录、信息技术应用片段及课件等成果上传至研修平台,由专家进行点评,形成优秀研修成果。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奥鹏教育特此设置了“晒优课”比赛活动,面向全体教师开展。
教师可以提交一个或多个课例视频,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或本地特色资源,积极尝试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深度融合,探索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重难点的创新方法等,奥鹏将邀请国内权威学科专家,对征集的优课作品进行评审,最终形成优秀课例资源。
十、组织管理与专业指导
(一)组织管理
1.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局项目管理者、区域管理员)
(1)负责本项目的培训组织管理,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研修工作开展。
做好培训者团队的遴选工作。
会同培训机构做好对本地“教师工作坊”的管理,做好对项目校的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
将各级培训者和教研员学习情况纳入教师考评,登记培训学分。
(2)协助组织当地专家及教研员,与奥鹏配合,对本区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的开展进行指导。
(3)了解关注本区域教研员学习情况、坊主工作情况,反映培训动态,沟通情况信息,宣传典型事迹,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培训结束后,完成本区域评价数据统计,做好本区域培训总结工作和评优工作。
2.奥鹏项目组
(1)依据教育局项目管理者的意见,进行研修规划的设计。
(2)依据项目进展,提供相应网络课程供学员选学。
(3)奥鹏提供“教师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以便学员进行相应的研讨交流。
(4)组建教师研修工作坊,并指导坊主有效地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根据研修规划组织校本研修活动
在坊内,根据研修规划,结合本坊学员的情况和学科特点,指导学员线上研讨和线下实践,及时批阅学员的研修活动。
第二,发布坊内公告
按照培训方案要求,工作坊坊主须根据本坊学习情况和培训进度发布工作坊公告。
第三,精品课和优课的深度研讨
选择坊内专家对名师精品课的点睛分析和对“教师优课”的点评,组织学员研讨。
第四,统计学情督促学习
按照培训方案要求,工作坊坊主须查看本坊学习统计数据,了解本坊学员个体学习行为,掌握整个工作坊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鼓励或督促本坊学员按要求学习在线课程、积极参与在线研讨与交流、认真完成并按时按要求提交专题作业/教学设计/研修日志等。
同时,工作坊坊主须全程跟进工作坊学员的学习,了解本坊每位学员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积极的学员予以鼓励,对学习行为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