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0120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docx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

古汉语课程纲要(下)

一、语音

(一)概说

可资利用的音韵工具书:

1、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词典》,湖南,1991年9月。

2、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陕西人民,1993年2月。

3、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1982年9月。

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1986年。

或可以利用《汉语大字典·上古音表/中古音表》。

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1、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2001年10月。

2、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中华,1986年。

3、李新魁《古音概说》,广东人民,1979年。

4、魏建功《古音系研究》,中华,1996年12月。

5、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商务,1938年7月版;1998年4月影印。

(二)何以学习音韵学?

(学习古语音的意义。

1、明语法

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

所谓的“词类活用”:

不及物动词用如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为(及物和不及物)动词,其实应属于语音屈折变化形式的词法范畴。

例如“衣”,做名词用时,意思是“衣服”,念yī,平声;做动词用时,意思是“穿(衣)”,念yì,去声。

又如“冠”,当名词用时,意思是“帽子”,念guān,平声;当动词用时,意思是“戴(帽子)”,念guàn。

这种语法形式,古汉语术语把前者称为“如字”,把后者称为“破读”(或“读破”)。

“如字”和“破读”,与某些西方语言,例如英语,颇有相似之处。

例如:

contract[’kכntrækt],重音在前,为名词,意思是“契约、合同”;contract[kכn’trækt],重音移后,为动词,意思是“缔结(契约、合同)”。

又如:

contrast[’kכntræst],重音在前,为名词,意思是“对比、对照”;contrast[kכn’træst],重音移后,为动词,意思是“使对比、使对照”。

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语言的某些共性。

所以,通过声调(或语音)的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之现象,某些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认为属于词法上的屈折变化(inflection)形式(参周法高:

《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6~27页,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现代汉语方言,可能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例如粤语的次方言开平话。

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开平话表现为语音音变的屈折形式:

我[ŋi33]我们[ŋi21];你[nei33]你们[nik21];他(佢)[k’ui33]他们(屐)[k’ik21](参邓钧主编《开平方言》,湖南电子音像,2000年3月)。

汉语中具有类似形式的方言不太多,已知的有陕西商县话、苏北赣榆话、吴语苏州话,等(参袁家骅:

《汉语方言概要》50页、97~98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6月第2版)。

2、明词义或词性

(1):

南风谓之凯风。

(《尔雅·释天》)//《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诗·关雎序》)

(2):

沈者,莽也。

(《风俗通》)/汎汎杨舟,载沈载浮。

(《诗·小雅·菁菁者我》)

(3):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靖郭君不听。

(《战国策·齐策一》)

又: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诸葛亮《出师表》)//而为外廷所笑。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知构词

通过语音的学习,可以了解古汉语中双声、叠韵、重叠等构词法则,就不容易误解词义。

例如:

磅礴=旁薄=旁礴=旁魄//匍匐=匍伏=伏服=俯伏等就都是双声词。

黾勉=密勿=蠠没//优游=优繇=优犹=瀀嗂=优嗂=扰游等就都是叠韵词。

因不明双声、叠韵而误解词义,自古以来屡见,下面举两个例子:

(4)《史记·项羽本纪》:

“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辟易,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

“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

(5)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解释说:

“《尸子》曰:

‘五尺犬为犹。

’《说文》云:

‘陇西谓犬子为犹。

’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

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

例(4)是叠韵连绵词,退避的样子;例(5)是双声连绵词,即“迟疑的样子”。

重叠reduplication,在古汉语中通常被称为“叠音词(字)”(以前称为“重言”或“叠字”),是复合词的一种类型。

重叠词在词形方面也可能有多种形式。

例如:

狌狌=猩猩//云云(《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道经》)=芸芸(今本老子)。

//蔡蔡(《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道经》)=察察(今本老子)//柬柬(楚简)=简简(《诗·商颂·那》:

“奏鼓简简。

”)//兽兽(楚简)=肃肃(《诗·大雅·烝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

”)//仓仓(楚简)=锵锵(《诗·大雅·烝民》:

“四牡彭彭,八鸾锵锵。

”按:

“仓”也可能为“鎗”。

《说文》卷十四金部云:

“鎗,钟声也。

”)//熙熙(今本《老子》二十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喜喜(《帛书老子》)。

4、知通假

(6)绝臣军粮,不得踵系。

(《三国志·袁绍传》)//圣嗣未立,群臣继望。

(《后汉书·李固传》)

(7)庄公寤(通啎

)生。

(《左传·隐公元年》)寤,《说文》:

“寤觉而有信曰寤。

从梦省,吾声。

一曰昼见而夜梦也。

(8)姜氏何厭(猒、饜)之有?

(《左传·隐公元年》)《说文》:

厭,笮也。

//笮,迫也。

(9)子曰:

德之不脩(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5、知形声字声旁、形旁的区别

例如:

梅(楳、槑)//恕(

)//恬(甜省)//貌(豹省,《说文》卷八:

皃,从人白,象人面形。

6、知声训

例如:

《说文》:

日,实也。

太阳之精不亏。

//天,颠也。

//礼,履也。

7、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词源)

或来自他民族,如:

单于chányú(历史上的匈奴最高统流者称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

匈奴语中的“撑犁”意为“天”,“孤涂”意为“子”,“单于”意为“广大”。

)//突厥tùqiū(Turkey)//身毒(天竺)tiānzhú/tiāndú/juāndú/yuāndú(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这里且举一例:

元稹《会真记》“鸚鵡饑亂鳴,嬌娃睡猶怒。

”嬌娃,其实是外语“獢犭圭”(见康熙《御定全唐诗录》卷六十六页十四),一种小狗(参陈寅恪:

〈元白诗证史之《莺莺传》〉,《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4期)。

或来自方言,例:

越人谓盐曰“馀”/越人谓齐人“多”(《越绝书》卷八)

或来自地名,如:

蚌埠bèngbù//费县bìxiàn;

或来自姓、氏、名,如:

郦食其lìyìjī/万俟mòqí/澹台tántái/李阳冰lǐyángníng;

或来自官称,如:

仆射púyè/洗马xiǎnmǎ;

8、明韵文

韵文(例如赋、诗歌)之压韵(叶韵)、诗词曲格律,等。

对断句标点尤有助益。

9、了解古今音的演变途径,尤其是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关系。

(1)普通话的[ʨ

]、[ʨ’]、[ɕ],在广州话中通常念[k]、[k’]、[x]。

这实际上是中古音声母“见、溪、群、晓”在广州话中的孑遗。

(2)普通话的[tʂ]、[tʂ’]、[ʂ]在闽南话等方言中通常读为[t]、[t’]、[d]。

因为它们在中古同属所谓的“舌音:

端、透、定、泥、知、徹、澄、娘”。

 

(三)汉语语音史的分期(据麦耘《音韵学》讲稿)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上古前期I前11世纪以前(周朝建立以前)

上古前期II前11——前3世纪(周秦)

上古后期I前2世纪——公元前后(西汉)

上古后期II1——3世纪(东汉)

[上古到中古的过度期]3——4世纪(魏晋)

中古时期(南北朝至北宋)中古前期5——8世纪(南北朝至盛唐)

中古后期I8——9世纪(中唐至唐末)

中古后期II10——12世纪(五代北宋)

[中古到近代的过度期]12——13世纪(南宋)

近代时期(元以后)近代前期13——15世纪(元及明前期)

近代后期16——20世纪(明后期及其以后)

(四)术语

汉字音节=声+韵+调

声/声母/字母(古)/声纽(古)/纽(古)。

韵/部

韵母=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阴声/阳声/入声)

唐末僧人守温创三十字母,为:

不、芳、並、明、端、透、定、泥、知、徹、澄、見、溪、群、疑、精、清、從、邪、照、穿、審、禅、心、影、曉、匣、喻、來、日。

后人增六,是为三十六字母。

每一字母代表一个“声”。

相较于现代汉语21声母,在数量上多出25个。

五音、七音和九音

五音

齿

七音

舌齿

齿舌

齿

九音

重唇

轻唇

舌头

舌上

半半

舌齿

齿头

正齿

(五)中古汉语声母表

《切韵》(隋陆法言撰,分为193部。

原书佚。

敦煌出有残卷)声母(中古前期声母)

清(塞不送气)

清(塞送气)

浊(塞)

浊(通)

清(擦)

浊(擦)

唇音

幚[非]p

滂[敷]pʰ

並[奉]b

明[微]m

舌根音

見k

溪kʰ

群g

疑ŋ

喉音

影ʔ

喻[以]Ø

曉h

匣[喻云]ɦ

端t

透tʰ

定d

泥n

來l

知ʈ

徹ʈʰ

澄ɖ

娘ɳ

精ʦ

清ʦʰ

從ʣ

心s

邪z

照莊tʂ

穿初tʂʰ

牀崇dʐ

審生ʂ

禅俟ʐ

舌面前音

照章ʨ

穿昌ʨʰ

禅常ʥ

審書ɕ

牀船ʑ

中古声母系统

三十六字母(中古后期声母)

全清A

次清

全浊A

次浊

全清B

全浊B

重唇音

幚p

滂pʰ

並b

明m

清唇音

非pf

敷pfʰ

奉bv

微ɱ

非敷f

奉v

牙音

見k

溪kʰ

群g

疑ŋ

喉音

影ʔ

喻Ø

曉h

匣ɦ

舌头音

端t

透tʰ

定d

泥n

半舌音

來l

舌上音

知ʈ(ʨ)

徹ʈ(ʨ)ʰ

澄ɖ(ʥ)

娘ɳ

齿头音

精ʦ

清ʦʰ

從ʣ

心s

邪z

正齿音

照tʂ

穿ʦʰ

牀禅dʐ

審ʂ

(禅ʐ)

半齿音

日ɳʐ

(六)中古汉语韵母表

中古汉语因为有韵书传世,今天我们对韵母的数量是很清楚的:

如果把调的因素也考虑进去,有206个韵部(据《广韵》)。

剔除声调的因素,中古汉语的韵母也达91个。

而且,古代的韵部只考虑韵腹和韵尾,介音不同也可以归入同一韵部。

例如:

ɑ、iɑ、uɑ这三个韵母,虽然韵头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韵腹都是ɑ,所以归为一个韵部。

因此,相对于现代汉语35个韵母,古代汉语的韵母比现代汉语多得多。

韵母是对语音较为粗疏的划分,如果进一步细分,则可以把韵母分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阴声韵尾[元音]、阳声韵尾[鼻辅音]和入声韵尾[塞音])三部分。

唐孙愐撰《唐韵》,有二本:

开元廿年本,简称“开元本”,分为195部,已佚;天宝十年本,简称“天宝本”,分为205部,今剩残卷。

宋陈彭年撰《大宋重修广韵》,分为206部。

至南宋刘渊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为107部,因在平水(山西临汾)刻书,且作者是平水人,故又称为《平水韵》。

到了元阴时夫撰《韵府群玉》,拯部并入冋部,得106部。

古汉语的韵母与现代汉语的韵母,除了数量上的差别外,还体现为以下三点不同:

1、介音的有无。

例如四江、二十八严,等。

今有介音,古无介音。

2、韵腹差异。

例如一东、五支。

3、韵尾差异。

例如古有[p、t、k、m],现代汉语的韵母系统里是没有这几个韵尾的。

音标

音标

音标

音标

東董送

ong/eng

uŋ/əŋ

尤有宥

ou

ou

ou

冬宋

ong

侯厚候

并入尤

ou

ou

锺腫用

并入冬

ong

侵寢沁

im

in

in

江講絳

ɔŋ

iɑng

iaŋ

覃感勘

am

in,ɑn

an

支紙寘

e

i

ʅ

談敢闞

am

ɑn

an

脂旨至

i

i

ʅ

鹽琰艶

æm

iɑn

ian

之止志

ə

i

ʅ

添忝掭

并入鹽

iɑn

ian

微尾未

əi

ei

ei

咸豏陷

am

iɑn

ian

魚語御

o

ü

y

銜檻鑑

并入咸

iɑn

ian

虞麌遇

ü

y

嚴儼釅

ɐm

iɑn

ian

模姥暮

u

u

u

凡范梵

并入嚴

ɑn

an

齊薺霽

æi

i

i

以下入声

祭泰

æi

ɑi

ai

ok

u

u

佳蟹卦

ai

iɑ/ie/u

ia/ie/ua

uk

uo

uo

皆駭怪夬

ai

ie/ɑi/uɑi

ie/ai/uai

并入沃

u

u

灰賄隊

ɐi

ui

uei

ɔ

üe

ye

咍海代廢

ai,/ɐi

ɑi,/ei

ai/ei

it

i

ʅ

真軫震

en

en

ən

 

并入質

u

u

諄凖稕

并入真

un

uən

i

ʅ

并入真

en

ən

ət

u

u

文吻問

ən

en

ən

并入物

i

i

欣隐焮

并入真

in

in

ɐt

üe

ye

元阮願

ɐn

üɑn

yan

并入月

o

o

魂混慁

 

并入元

un

uən

ɑt

e

γ

痕很恨

en

ən

并入曷

o

o

寒旱翰

ɑn

ɑn

an

at

ia

桓缓换

并入寒

uɑn

uan

鎋轄

并入黠

ia

删潸諫

an

ɑn

an

æt

ie

ie

山産襇

并入删

ɑn

an

并入屑

üe

ye

先銑霰

æn

iɑn

ian

ɑk

iɑo

iau

僊獮線

并入先

iɑn

ian

并入藥

uo

uo

蕭篠嘯

æu

iɑo

iau

ɐk

o

o

宵小笑

并入蕭

iɑo

iau

 

并入陌

ɑi

ai

肴巧效

au

iɑo

iau

i

i

豪皓号

ɑu

ɑo

au

ik

i

i

歌哿箇

ɑ

e

γ

ək

i

ʅ

戈果過

并入歌

e/uo

γ

并入職

e

γ

麻馬禡

a

ɑ

a

ip

i

i

陽養漾

ɑŋ

iɑng

iaŋ

ɑp

e

γ

唐蕩宕

并入陽

ɑng

ang

并入合

e

γ

庚梗映

ɐŋ

eng/ing

əŋ/iŋ

æp

ie

ie

耕耿諍

并入庚

eng

əŋ

并入葉

ie

ie

清靜勭

并入庚

ing

ap

ia

青迥經

ing/iong

iŋ/iuŋ

并入洽

ia

蒸拯證

əŋ

eng

əŋ

并入洽

(əp)

ie

ie

登等嶝

并入蒸

eng

əŋ

并入洽

ɑ

a

音韵学根据韵母中主要元音及介音的发音状况的差異,把韵母划分为四“等”:

“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江永《音学辨微》)用现代语音学术语来说,一二等韵没有[i]介音,所以声音“大”,三四等韵有[i]介音,所以声音“细”,二等韵的主要元音比一等韵稍前稍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稍小,所以是“次大”,四等韵的主要元音比三等韵更前更高,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最小,所以“尤细”。

等与声母也有关系。

因为声母和韵母有一定的配合关系。

在等韵图中,轻唇音只出现在三等,舌头音只出现在一四等,齿头音没有二三等,正齿音没有一四等,日母只有三等。

(七)古汉语声调

上古汉语的声调,是否存在四声是有疑问的。

有人(例如首倡者明代的陈季立)认为,上古汉语只有平、入二声,其中,平分为长平和短平;入分为长入和短入。

这就是后来四声的滥觞。

而以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

《音学五书》)、江永(字慎修,《古韵标准》)所论最详。

后来,学者中或认为古音中无去声(例如段玉裁),或认为无上声(例如黄侃),或认为无入声(例如清孔广森)。

周祖谟先生有〈古音有无上去二声辩〉(载《问学集》上册,中华,1966年1月第一版)一文,申论上古即有四声的语言事实。

虽然这个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但现在大多数学者都赞同上古即有四声的观点。

根据学者们对汉代典籍的考察,现在可以确切地肯定,至迟在汉代,汉语语音就已是四声具备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沈约(后人多有怀疑)、周顒等人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四声”遂成定论。

即平、上、去、入,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

“天子圣哲”。

相较于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差異全在乎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例:

阴平(ˉ):

屋、昔、锡、贴、餮、薛、泼,等;

阳平(ˊ):

觉、狭、黠、辑、合、烛、德、盍(曷)、狎、乏、石、活、泊、勺,等;

上声(ˇ):

索、辱、笔、骨、铁、雪、血、法,等;

去声(ˋ):

沃、质、物、月、屑、药、陌、职、葉、叶、洽、术、末、麦、热、烈,等。

今天的汉语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多保留有入声。

以南方方言为母语的一般可以分辨入声字。

根据现代汉语方言的入声情况分析,一般认为,塞音(闭止音)尾[p、k、t]的发展是喉塞音尾[ʔ],然后趋于消失。

北方方言多没有入声。

以北方方言为母语的则可参杨小源〈关于入声字〉(载《当代诗词》总廿四期,花城出版社,1992年6月)一文。

注音字母:

声母24:

ㄅ,古包字,帮母,拉丁文写作b;ㄆ,攴草体,滂母,拉丁文写作p;ㄇ,冃简体,明母,拉丁文写作m;ㄈ,古簠字,敷母,拉丁文写作f;ㄉ,古刀字,端母,拉丁文写作d;ㄊ,同突,透母,拉丁文写作t;ㄋ,古乃字,泥母,拉丁文写作n;ㄌ,古力字,来母,拉丁文写作l;ㄍ,见母1,拉丁文写作g;ㄎ,丂字,溪母1,拉丁文写作k;ㄏ,晓母1,拉丁文写作h;ㄐ,丩字,见母2,拉丁文写作j;ㄑ,畎本字,溪母2,拉丁文写作q;ㄒ,下字,晓母2,拉丁文写作x;ㄓ,古之字,照母,拉丁文写作zh;ㄔ,彳字,穿母,拉丁文写作ch;ㄕ,尸字,审母,拉丁文写作sh;ㄖ,日字,日母,拉丁文写作r;ㄗ,卩字,精母,拉丁文写作z;ㄘ,七字,清母,拉丁文写作c;ㄙ,厶字,心母,拉丁文写作s。

介母3:

ー,一字,音衣,拉丁文写作i;ㄨ,古五字,音乌,拉丁文写作u;ㄩ,古去字,音于,拉丁文写作ü。

韵母12:

ㄚ,丫字,音啊,拉丁文写作a;ㄛ,呵本字,音峨,拉丁文写作e;ㄜ,ㄝ,古也字,音耶,拉丁文写作ie;ㄞ,古亥字,音哀,拉丁文写作ai;ㄟ,音微,拉丁文写作ui;ㄠ,幺字,音凹,拉丁文写作ao;ㄡ,又字,音欧,拉丁文写作ou;ㄢ,音安,拉丁文写作an;ㄣ,古隐字,音恩,拉丁文写作en;ㄤ,音肮,拉丁文写作ang;ㄥ,古肱字,音鞥,拉丁文写作eng;ㄦ,儿字,音而,拉丁文写作er。

后新增:

ㄜ(标示“质”、“日”、“陌”、“缉”等入声韵母)、帀(标示ㄓ、ㄔ、ㄕ、ㄖ、ㄗ、ㄘ、ㄙ7个声母单独成音节时的省略韵母)。

声调:

点于字母的四角,如图:

∷——左下阳平,左上上声,右上去声,右下入声。

阴平不标示。

1922年以后,改为ˉ(阴平,可不标)ˊ(阳平)ˇ(上声)ˋ(去声)˙(入声,后废止)。

(八)反切

或称“反语”、“反言”、“反音”。

简称“反”、“翻”、“切”。

在反切创始以前,给文字注音用的是“直音”一法,也就是用同音字或读音相近的字给另一字标音。

使用的术语或作“读若”,或作“读如”,或作“音(某)”、“(某)声”(有时用于标调)。

反切起源:

1、文字始创阶段。

主张者:

清刘熙载《说文双声·序》:

“切音始于西域乎?

非也。

始于孙炎乎?

亦非也。

然则于何时而起?

曰:

起于始制文字者也。

”宋沈括、郑樵,清顾炎武也都持此说。

2、东汉服虔、应劭时代。

主张者:

章炳麟、吴承仕。

《经籍旧音序录》:

“寻颜师古注《汉书》,引服虔、应劭反语不下十数事(服虔5例,应劭8例——据《音韵学词典》)。

服虔、应劭皆卒于建安中,与郑玄同时,是汉末已行反语,大体与颜氏所述相符。

至谓创自叔然,殆非实情。

3、三国·魏孙炎(字叔然)。

主张者:

唐陆德明、张守节。

《经典释文·条例》:

“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反语。

魏晋以降,蔓衍实繁。

”《史记正义·论音例》:

“先儒音字,比方为音。

至魏秘书孙炎始作反音,又未甚切。

今并依孙炎反音以传后学。

”“以头曼为之合音。

”(胡应麟《郑许字义异同评》)

4、西域婆罗门。

主张者:

宋郑樵曾说过类似的话。

(九)怎样考察古今声、韵、调的异同

1、从总体数量上考察(见前)。

2、利用连绵词考察异同。

双声:

匍匐(唇音/俯伏)、蝙蝠(唇音)、萧瑟(广州话)

叠韵:

仓庚(康)、密(宓)勿、豁(辖)达、络绎(铎)

3、从韵文考察。

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渙《登鹳雀楼》)

又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十)中古汉语音节表

把字母和韵用图表的方式组合起来,就是等韵图,也就是古代的音节表。

请参看下列图表。

在读此图表前,首先解释一下此图中出现的术语。

摄:

也称“韵摄”。

“指等韵图在归韵列字时把韵尾相同、元音相同或相近的各韵归并成的更大的类别。

”“宋代韵图《四声等子》分为十六摄”:

通、效、宕、江、遇、流、蟹、止、臻、山、果、假、曾、梗、咸、深。

“清代韵图《大藏字母九音等韵》”分为十二摄:

迦、结、冈、庚、械、高、该、傀、根、干、钩、歌。

(《音韵学词典》177,192,191页)

内外:

指照组二等字作反切下字时,被切字属二等还是三等,要依照它所在的韵是属于内转还是外转来决定。

内转各摄所辖的韵中,以照组声母二等字为反切下字者,被切字属三等。

如“薑,居霜切”,霜是二等字,但在阳韵,属内转宕摄,所以属三等。

外转各摄所辖的韵中,以照组声母为二等字为反切下字者,被切字属二等。

如“江,古双切”,双是二等字,在江韵,属外转江摄,所以江字属二等。

(《音韵学词典》143页)

呼:

等韵学家对韵母的一种分析,指韵头的有无和有什么样的韵头。

宋元等韵图分开口(洪音、细音)、合口(洪音、细音)两呼。

清代等韵图分开口(主要元音不是[i]、[u]、[y],且没有介音的韵母)、齐齿(具有[i]介音或主要元音是[i]的韵母)、合口(具有[u]介音或主要元音是[u]的韵母)、撮口(具有[y]介音或主要元音是[y]的韵母)四呼。

泥定透端

疑郡溪見

歌攝章第十二

平上去入

那○佗多

娜陊拸多頁

哪誃杝跢

諾鐸托矺

峩○珂歌

我○可哿

餓○坷箇

愕○客革

歌哿

箇鐸

平上去入

○○○○○○○○○○○○○○○○

○○○○

○○○○

○○○○

岳亻卻却角

戈果過覺

(《康熙字典·等韵》局部)

(十)研究古音的材料

1、韵书。

2、韵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