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9023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docx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方案

小蝌蚪找妈妈

偃师市佃庄镇碑楼学校梅晓迎

一、概述

·《小蝌蚪找妈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7课。

·本课一课时完成。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特点,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知识技能方面:

认识13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随文理解字义。

并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观察课件,卡片等,让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

体会小蝌蚪急切找到妈妈的心情,享受家庭的温暖。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本课中,人物角色多,语言生动有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掌握青蛙的生长过程。

自然而然,体会任务的心情。

读准相应的语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拓展材料;

4.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

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

2.合作学习策略。

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

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读.品.演”。

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

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

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

演,是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

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

教学FLASH。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1

激趣

图片

课件

认识小蝌蚪

B

G

激趣引入,激发探究欲望

5分

自制

下载

2

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图片

课件

观察画面,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认识生字

G

E

整体感知课文

5分

自制

下载

3

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

图片课件

了解小蝌蚪身体发生的变化;领悟朗读。

E

F

领悟朗读技巧

15分

自制

下载

4

自学感悟,朗读、表演

头饰

加深理解

I

F

对蝌蚪发生的变化了解

10分

自制

5

巩固练习

课件

巩固练习

J

E

巩固理解

5分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六、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我首先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

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

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整体感知,明了大意。

  这一环节我坚持从整体入手,图文结合的方法。

  1、课件显示。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想:

每幅图画的是什么?

再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观察思考:

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样就使观察更完整、更系统,在直观上使学生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

  2、从图入文。

根据低年级儿童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我请学生边看动画录象边听课文范读录音,一方面使学生直观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

看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重点检查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精读品味,参悟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渗透了学法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略讲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课件)

  2、精讲第二自然段,层层深入,渗透学法。

  3、(课件显示),使学生了解小蝌蚪此时长出了两条后腿。

  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

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

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

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

“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

同时在“体会人物心情”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所限,理性思维尚处在萌芽阶段,于是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对比理解(“游过去”和“迎上去”换位比较),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紧紧围绕“迎上去”一词及时追问:

小蝌蚪为什么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

联系你的日常生活体会一下它此时的心情?

这样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无疑降低了教学难点的坡度,使低年级的朗读指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4、教师小结,回顾学法:

  

(1)抓住“迎上去”体会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听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

(课件)

  这样的小结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

  四、自学点拨,灵活运用。

  有了前面学法指导的基础,此时我适当放手,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学法,逐步形成能力。

  1、图文对照,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课件)

  2、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出示思考题。

  

(1)通过哪些词能体会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样体会的?

  

(2)与小蝌蚪相比,乌龟说话的声音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时采取自己想、同座说、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多种形式,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如果学生体会心情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追问小蝌蚪为什么要连忙追上去呢?

这样削减了教学难点的坡度,分清人物后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另外,在回读前三自然段时我还充分发挥学生表演才能,让他们带着头饰进行表演读,充分增强了分角色朗读的效果。

  五、巩固练习,强化训练。

  语文教学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加强了写的训练,为此设计了四道思考题。

  1、里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2、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又过了几天,变短了,成了。

3、青蛙四条腿,嘴巴,一对大眼睛,披着,露着。

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仿写的方法。

4、说说课文中这三个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

具体的评价指标还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化措施。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具体内容

评价方式

1.识字

A.读音基本准确,无不认识的字;

B.读音准确,能说出认字的方法;

C.读音准确,能说出认字的方法,能够组词造句;

戴小红花

 

2.课文

A.能够朗读课文,无不认识的字;

B.能够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戴小红花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

A.围绕问题,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向老师或同学表达;

B.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演一演。

戴小红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内化与外化

保护蝌蚪和青蛙。

戴小红花

八、帮助和总结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九、教学流程图

aaa

2017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小蝌蚪找妈妈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会认读13个生字,能够正确书9个汉字。

会简单的看图说话。

2.过程与方法:

(1)带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掌握小蝌蚪进化成青蛙的过程。

(2)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能力目标

1.了解并掌握小蝌蚪进化成青蛙的过程。

2.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知识目标

理解词语,学会本课生字词。

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不同用法。

    

3.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心情及身体上的变化。

学法

问题学习

教法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吧!

(演示第2、3张幻灯片)

小黑鱼,绿衣小英雄,

滑溜溜,田里捉害虫,

圆圆脑袋长尾巴,冬天它休息,

池塘里面游啊游。

夏天捉害虫。

谜底:

(蝌蚪)谜底:

(青蛙)

2.现在小蝌蚪的妈妈找不到了,小蝌蚪很着急,我就一起帮他找妈妈吧?

(演示第4张幻灯片)

 

读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让学生在猜谜中步入主题。

 

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演示第5-9张幻灯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liǎngjiùnǎkuāndǐngdùpíháitiào

两就哪宽顶肚皮孩跳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哪”的偏旁是“口”

“肚”的偏旁是“月”

“孩”的偏旁是“子”

“跳”的偏旁是“足”

(3)指导生字的笔顺。

以“顶”、“宽”为例指导。

2.学习组词。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C.同桌互读。

(1)蝌蚪池塘鲤鱼捕食

乌龟尾巴披着摆动

二、精读领悟

师:

认识了生字宝宝,再读课文就容易多了,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文,标好自然段,看看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演示第10张幻灯片)

1.师: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演示第11-19张幻灯片)

你们知道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吗?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吧。

它们在池塘里怎么样呀?

思考:

那它们这样快活,怎么会想起要找妈妈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

“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鲤鱼妈妈说:

“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1)小蝌蚪这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它们看到了什么呢?

注:

捕食:

捕捉相对较弱的动物以满足食欲。

(3)看到这个情景它们有什么疑问呢?

(4)它们是怎样到鲤鱼阿姨身边的呢?

(5)“迎上去”说明了什么?

迎上去:

正面主动上前叫“迎”。

(6)鲤鱼阿姨是怎样告诉它们的呢?

 

思考:

小朋友,你们觉得这时候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2.小蝌蚪们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接着去找自己的妈妈,它找到了吗?

我们一起读第三段。

(演示第20-25张幻灯片)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

“妈妈,妈妈!

”乌龟笑着说:

“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4)那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

 

(5)它们是怎样走到乌龟面前的?

(6)这说明了什么?

“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7)同学们,从这里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8)这次,乌龟对小蝌蚪说了些什么呢?

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9)同学们,你们可以用自己语言将小蝌蚪妈妈的样子说出来吗?

 

3.同学们描述的非常完整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和小蝌蚪继续找妈妈吧!

(演示第26、27张幻灯片)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次它们看到了什么?

(3)这次它们是怎么做的呢?

 

这是它们的妈妈吗?

(4)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次小蝌蚪为什么没有立刻游过去认妈妈呢?

 

4.既然它们把青蛙和妈妈的特征做了对比,也认出了自己的妈妈,它们是怎样到青蛙妈妈的身边的呢?

(演示第28-30张幻灯片)

(1)它们不想找妈妈吗?

为什么不是迫不及待地游过去呢?

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呢?

(4)小蝌蚪们怎样跳上去的呢?

(5)那这时候蝌蚪们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6)同学们,你们觉得小蝌蚪此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5.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它们跟着妈妈做什么事情呢?

(演示第31-33张幻灯片)

知识小拓展:

青蛙体型较苗条,多善于游泳。

青蛙的种类很多,但不论哪一种,都主要以害虫为食,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比如:

欧洲铃蛙、红蝴蝶角蛙、黑斑蛙、红蹼树蛙等。

既然青蛙是益虫,帮助我们捉害虫,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三、归纳总结(演示第34、35张幻灯片)

1.《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要正确的对待困难,遇到事情要学会分析和判断。

2.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变化呢?

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先长出后腿

再长出前腿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了

青蛙(露着白肚皮、披着绿衣裳、头顶鼓着大眼睛)

四、课堂练习(演示第36-38张幻灯片)

3.读一读,用红色的词说一说。

披着碧绿的衣裳

鼓着大大的眼睛

露着雪白的肚皮

甩着长长的尾巴

五、作业布置(演示第39张幻灯片)

1.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讲述了小蝌蚪进化成青蛙的过程和找青蛙妈妈的故事。

蝌蚪。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快活地游来游去。

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长出了两条后腿。

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迎上去。

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对妈妈充满了期望。

 

长出了两条前腿。

乌龟。

因为鲤鱼阿姨说妈妈有四条腿,乌龟也有四条腿。

因为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不全面。

鲤鱼阿姨还说有宽嘴巴,它们只看到了乌龟有四条腿,没有看乌龟的嘴巴。

追上去。

 

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就会闹笑话。

 

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身披绿衣裳。

 

尾巴变短了。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

先看了青蛙的特征:

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是。

因为它们吸取了认错乌龟妈妈的教训,这次先把青蛙和妈妈的特征一一对比了。

游过去。

 

不是。

它们怕再认错妈妈而心里难过。

惊喜。

 

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跳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尾巴已经不见了。

开心、快乐。

它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保护青蛙,不再吃青蛙肉。

 

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识记生字。

 

让学生明白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

 

让学生描述蝌蚪的外貌和生活。

多音字导读。

 

明白找妈妈的原因。

 

发现小蝌蚪的变化和鲤鱼阿姨的对话。

 

认识妈妈的外形。

 

 

 

认识蝌蚪的变化和找妈妈的心情。

 

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

由故事引申道理。

 

整理描述青蛙的外貌。

 

认识蝌蚪的变化。

认识青蛙。

 

体会小蝌蚪的心理。

 

增加课外知识。

 

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课文内容及其所含的道理。

课堂小结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小故事,告诉了我们小蝌蚪在变成青蛙的过程中的外貌变化和青蛙的体貌特征。

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遇事要主动探索。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长出两条后腿

鲤鱼阿姨

长出两条前腿

乌龟

尾巴变短

青蛙妈妈(尾巴不见了)

(露着白肚皮、披着绿衣裳、头顶鼓着大眼睛)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童话,蕴含了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图文结合,生动地讲述了小蝌蚪在转变为青蛙的过程中其外貌体形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