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4483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

初一语文《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现代诗二首》《歌词三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的含义,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

2、激发学生对意境美的感知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情感,引导其热爱生活。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斑斓(lán)

心窝(wō)白羊肚(dǔ)糜(méi)子油馍(mó)脑畔(pàn)

梦萦(yíng)烙(lào)澎湃(pài)富裕(yù)抽穗(suì)

梳妆(zhuāng)狂澜(lán)哺(bǔ)育一泻(xiè)万丈

2、文学常识

①《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放歌集》,作者贺敬之是当代诗人、剧作家。

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剧本《白毛女》与丁毅执笔。

②《再别康桥》选自《新月诗选》,作者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③《我的中国心》的词作者是黄霑;《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词作者是晓光;《黄河颂》的词作者是光未然。

二、重点篇目学习

(一)《再别康桥》

1、作者介绍: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2、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

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诗人关于康桥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3、鉴赏名作: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①本诗的音乐美:

A、押韵(韵脚为: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声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缓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②本诗的图画美:

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

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③本诗的建筑美:

诗节的匀称和诗句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④本诗的语言美

本诗精彩的语句特别多,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如: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4、比较中感悟本诗突出的特点:

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般离别诗的离别对象是人,《再别康桥》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中的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

诗人告别康桥时,有意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远离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总结: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再别康桥》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的时代精神。

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5、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二)《回延安》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

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

《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1956年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时,以饱满的激情写的一首现代抒情诗。

全诗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忆延安、赞颂延安和对延安的展望,倾吐了诗人的心声。

这首诗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诗人还注意运用比兴的手法,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色彩的话语,读起来有一种自然淳朴之感。

阅读此诗,要注意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

介绍“信天游”:

信天游广泛流传于陕北,常用“比”或“兴”的手法。

基本特点如下:

①章法上:

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

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

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

多用“比兴”手法(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2、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说出感情线索

第一部分,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澎湃激情)兴奋

第二部分,回忆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养育深恩)感激

第三部分,写与延安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亲人心声)喜悦

第四部分,写今天在延安看到的新貌;(崭新面貌)赞颂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伟大贡献)热爱

试着用三个字概括内容: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全诗感情饱满,作者紧紧扣住自己对延安的感情来抒写,反复咏叹,起伏跌宕。

下面按要求朗读:

全诗基调: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

跳荡、激烈。

第二部分:

深厚。

第三部分:

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

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

激越、昂扬

3、欣赏分析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①朗读诗歌第一部分,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的。

②请标注出这一节中的动词,你认为,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激动心情的动词有哪些?

此类动词有:

抓,贴,搂,扑等。

③品味:

如果将上述动词做如下改动,体会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

手捧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抱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拥在亲人怀……

“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

这里有紧握不放的意思。

“贴”是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了诗人与延安亲密无间的关系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

至于“扑”,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极度的兴奋和喜悦。

而“拥”字显现出的是一种柔情而已。

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这一节中直接表现过去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描写过去生活的句子有: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 这些内容,表明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这就揭示了作者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想像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聚时的情景。

作者在表现这些内容时,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

①环境的烘托与渲染: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写出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②形象典型。

诗歌选取了三代人的典型代表老爷爷、社主任和娃娃,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③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方法。

如: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从侧面反映了双方相聚畅谈的热闹气氛。

学习诗歌第四部分

最能表现这一部分中心意思的句子是哪一句,关键词语是什么?

表明中心意思的句子是:

“母亲延安换新衣。

”关键词语是:

延安的“新”面貌。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朗读这一部分中的相关诗句加以回答。

具体体现在: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读这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感受到延安变化之后的喜悦之情。

 

学习诗歌第五部分

请画出出现的地名,作者突出这几个地点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和这些地点相关的事物分别是“红旗”“脚印”和“灯”,这些事物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作者将这些连接在一起,体现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使读者在这些形象中感受到巨大的革命力量。

诗歌结尾写道: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再”与标题和开头部分的内容形成呼应关系。

同时,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表达了诗人与延安的深厚情谊。

4、体会运用的修辞方法及效果

诗中多处运用了比兴、夸张、拟人和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对表现诗歌内容和 诗人的感情都有很不错的效果。

①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

把延安比作母亲。

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

他从哪几个方面赞美和歌颂母亲延安?

因延安哺育了诗人和千千万万个革命者。

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见到母亲就是回到了家,足见诗人对延安的敬爱

他从四个方面赞美和歌颂延安。

写延安对自己的培养和哺育;写延安留下的光荣历史;写延安的巨大变化;写延安的光辉前景。

再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唱”“笑”“招”有拟人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②夸张修辞方法的运用。

如: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以夸张的手法传达极强烈的感情。

“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    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延安变化太大,走不完看不完,表达内心的喜悦。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表达了作者眷念.热爱之情。

③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写出延安10年的巨变。

如第四节诗人看到了延安的变化。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④运用比兴手法(比,比喻;兴,先说其它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

如: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人亲。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深恩。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糜子和谷”借指写当时的延安大生产运动。

“红旗”指正确的政治方向。

“书”指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通过联想,表现延安在革命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5、总结:

这篇课文是以民歌的形式写成的新诗,作者成功的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口语,使诗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全诗围绕一个“回”字,通过书写重回延安时的激动情怀,集中表达了他——在延安生活过的革命战士对革命圣地延安,对党对人民无比热爱的感情,表达了希望具有革命传统的延安人民,在今后的革命征途上永远走在前头的良好祝愿。

诗根据信天游的特点,大量运用比兴、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使诗句多姿多彩,传神入化。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60分钟)

一、基础知识:

(38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5分)

妖娆()军帖()金柝()扑朔()麾下()

糜子()梦萦()澎湃()机杼()青荇()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5分)

油mó()脑pàn()真zhì()

漫sù()笙xiāo()

富yù()抽suì()梳zhuāng()

bì()膀芳草qīiqī()

3.填空:

(10分)

(1)征蓬出汉塞,。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带月荷锄归。

(4),长河落日圆。

(5),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7)满载一船星辉,。

(8)衣沾不足惜,。

(9),白云千载空悠悠。

(10),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4.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放歌,但接着跌落回别离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5.按下边的提示从《回延安》这首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8分)

A.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B.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C.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D.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6.文学常识填空:

(8分)

A.《使至塞上》的作者是我国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称赞他的诗是“”。

B.唐代诗人的《黄鹤楼》被宋代诗评家严羽称为第一。

C.《再别康桥》的作者,为我国派诗人。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运用陕北民歌的形式创作的现代诗。

二、语言的运用:

(12分)

1.根据诗的主旨,仿照下列诗句,为这首诗续写两句。

(4分)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黄土高原,是我黄色的肌肤;

滚滚黄河,是我奔腾的血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列名人中选取其中的四位,结合他们的事迹,根据例句仿写一段话,(要求运用上例句中加点的词语)

名人:

奥斯特罗夫斯基贝多芬海伦·凯勒霍金左丘明高尔基司马迁

例句:

无论是经过两代人之手写成《汉书》的班氏父子,还是付出一生劳辛写成《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无论是徒步穿行南极的秦大河,还是靠轮椅周游世界的李克·汉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拼搏,才能成功。

三、阅读理解:

文言文选段:

(17分)

桃花源记(选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

(3分)

2.找出选段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分)

3.给下列加横线的汉字注音。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间()

B.屋舍俨然俨()

C.诣太守诣()

D.太守即谴人随其往谴()

4.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义与今义。

(4分)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6.请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2分)

7.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个、的地方,由此后人用成语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美好的地方。

(2分)

现代文阅读(33分)

冬天过去了

①坎坷中的记忆最难忘却。

那年冬天,弟弟患了急性肾炎。

于是,父亲东拼西凑弄了些钱,每日背着弟弟去乡卫生院治疗。

数九寒天,风雪交加,空着手走路尚且艰难,更何况父亲要背着十来岁的弟弟翻山越岭走上二十余里路。

有几次,一不小心陷进雪坑,父亲是背着弟弟慢慢爬上来的;寒风袭来,怕弟弟冻着,父亲又脱下自己的棉袄,裹在弟弟身上。

一背几个月啊。

有一天,我跟在父亲后面当帮手。

回来时,父亲放下背上的弟弟,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望着积雪逐渐消融而变得花白了的山野,他喃喃地说:

“冬天快过去了。

②已经懂事的我,此时,仿佛忽然走进了父亲的内心。

是的,冰雪遍地的冬天对于贫弱的家庭是严酷的,孩子御寒的冬衣、屋内取暖的柴火、全家人充饥的饭食,哪一样都操碎了父母的心。

这个季节,他们就把自己像柴火一样点燃,让我们围着取暖。

我多渴望冬天快过去啊。

望着疲惫地坐在冰凉的山石上的父亲,正值中年的他已经生出了许多白发。

此情此景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③还是一个冬季的早上,我磨蹭着没去上学。

饭票前天就用完了,家里无米让我背到学校换饭票;借给我饭票的同学家里同样拮据。

因此,今天去学校,不仅自己肚皮打发不了,也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同学。

父亲得知,喉头蠕动一下,手抚在我的头上,说:

“你先去上学,我不会让你挨饿的。

④果然,中午时父亲扛着一袋米赶到学校来了。

他脚步沉重地走在冬天的残雪里,老远就听到他的喘息声。

我跟在他后面,几次要帮他一把,都被他拒绝了:

“不用不用,你人还小,扛不动。

”望着父亲被压得弯弯的腰,我鼻子一阵发酸。

后来我才知道,这袋米是父亲向好几个亲戚家借来的,他天蒙蒙亮就出门了。

到食堂称过米,父亲把换得的饭票给我;“快去打饭吃吧,别饿坏了。

”我要父亲一起吃,他无论怎样都不同意,说要赶回去,到家三十里的路呢。

走几步,他又回过来,伸出手将我松开的纽扣扣好,对我说:

“熬一熬,冬天快过去了。

”我看到,父亲帮我扣纽扣的手在微微发抖,我的鼻子一酸,不知该说什么,朝他点点头。

目送着父亲朝校门口走去,我忽然看到,他肩上有一片白渍渍的印迹,那是刚才扛米袋子时留下的灰。

我张张嘴想喊住他帮他拍掉,他已走远了……

⑤父亲不是个文化人,说不出什么思想深刻的话语。

但那句“冬天快过去了”的喃喃自语,胜过我读过的任何诗句,给我以鼓舞,教我对未来充满期望。

⑥去年春节期间回故乡,又逢大雪。

中午,屋檐在阳光下滴答落水。

父亲望着屋外,对绕膝的满堂孙辈吆喝着:

“出太阳啦,出去玩吧。

冬天过去了。

”父亲的话让我一下子生出万千感慨。

今天的生活已经彻底告别了“冬天”,与年少时相比,即使用四季如春来形容也不为过,但父亲教给我们的“熬过冬天”的体验使我终身难忘。

有了这样的体验,其实就是拥有了一种力量啊。

感谢你,父亲。

1.全文详细地写了哪两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