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81308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课内文言文阅读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一、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百废具兴( 同“俱”,全、皆 )

(2)曾其旧制( 规模 )

(3)春和景明( 日光 )

(4)宠辱偕忘( 一起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湖面上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描写、议论自然地结合;句式上骈散结合,读时富有节奏,声调铿锵,给人以美感。

B.文章先由叙事入手,再写“迁客”与“骚人”登楼的不同情怀,最后将这两种情怀与古仁人对比,自然引出抒情,说明写作意图。

C.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D.“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9.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

B.“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是“迁客骚人”和“古仁人”两种人。

C.课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既有精辟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D.文章最后一段自问自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运用了比拟、夸张等修辞方法,写出了洞庭湖气势宏大、水面宽阔、天气多变的特点。

B.“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连用四字短语,层层渲染,写出了洞庭湖上阴雨连绵的凄楚景象。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洞庭湖恬静幽美的秋天夜景。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古仁人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的人生境界。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前人之述备矣/以备胡B.阴风怒号/故自号曰醉翁也

C.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夫大国,难测也D.去国怀乡/乃记之而去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你认为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3分)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

(1)连月不开(  )  

(2)去国怀乡(  )  

(3)宠辱偕忘(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B.本文语言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C.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晴朗明丽,给读者的感觉是喜悦昂扬;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给读者的感觉是悲凉低沉。

D.为民请命,解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缥缈的景象。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做出了显著政绩的充分肯定。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二、醉翁亭记(原文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饮少辄醉( 就 )

(2)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

(3)伛偻提携(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

(4)泉香而酒洌( 清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和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一样,都是作者的理想。

C.文章的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作者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衬托了全文的主旨。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8.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对比鲜明。

B.第三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一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

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游记通过醉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4.怎样理解“太守醉”中的“醉”的意思?

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指酒醉,另一层是指陶醉。

为山水美景而陶醉,为看到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和乐开心而心情舒畅,这是与民同乐的陶醉。

7.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以及被贬职后

1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文中用游人之乐衬禽鸟之乐,又以禽鸟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B.滁人出游的场面,体现了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以及太守治理有方。

C.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D.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为下文写太守乐做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

B.第二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

C.第三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使用了一些骈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

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散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使文章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重含义。

三、湖心亭看雪(原文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鸟声俱绝( 消失 )

(2)是日更定( 这 )

(3)上下一白( 全 )

(4)余饮三大白(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连接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的情景。

B.作者通过追忆一次在西湖乘舟看雪的经历,表达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之情。

C.作者写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从听觉的角度突出了冬雪的寒冷威严,反衬出作者冒寒看雪的雅趣。

B.“见余大惊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此语虽出自童子,其实也表达了作者相同的心声。

C.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的延伸,作者因此喜极而悲。

D.文中的“痴”似傻非傻,这里指作者凌晨欣赏西湖雪景的雅趣不能被一般人所理解。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之情。

B.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和热爱生活、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

C.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D.作者以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收束全文,既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B.作者在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C.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为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D.本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重点在于写人物,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情致深长。

四、鱼我所欲也(原文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蹴尔而与之( 踩踏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好处 )

(3)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这是因为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

3.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B.作者用“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两个例子,从正面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C.孟子在文中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语言气势,更好地阐述了文章的观点。

D.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

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义的人。

6.下面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

B.“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不义,这是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证明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比生命更宝贵的是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是不义。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优厚的俸禄;“本心”则指的是羞耻之心。

五、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易安陵( 交换 )

(2)其许寡人( 答应 )

(3)大王加惠( 施予 )

(4)秦王色挠( 屈服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然而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斗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了他要效仿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章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地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六、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走送之( 跑 )

(2)礼愈至( 周到 )

(3)腰白玉之环( 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

(4)无冰馁之患矣( 饥饿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大山深谷中赶路。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写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5.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选文第一段写自己幼年、成年求学经历,采用夹叙夹议手法,情意恳切,语重心长。

B.“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等句,表现作者在艰苦环境一心向学的精神。

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等句,主要是突出老师的严厉。

D.本文写作特点是善用对比,从中得出结论:

是否学业有成,关键在于是否专一刻苦。

七、曹刿论战(原文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参与 )

(2)小惠未遍( 遍及、普遍 )

(3)弗敢加也( 虚夸,夸大 )

(4)望其旗靡( 倒下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做到一一明察,但一定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

 

3.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B.曹刿认为进军、反攻的有利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C.前文与“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一句呼应的句子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本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

A.“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均与“肉食者鄙”的“鄙”相照应。

B.本文第二段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

C.“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

6.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

B.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本文侧重写论战,突出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主张。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齐军压境,庄公仓促迎战,乡人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B.选文通过庄公问曹刿“未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C.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D.鲁庄公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反映出他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是一位无能的昏君。

八、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

(2)面刺寡人之过者( 指责 )

(3)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 )

(4)期年之后( 满 )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修八尺有余( 身高 )

(2)孰视之( 同“熟”,仔细 )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偏爱 )

(4)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讥讽(寡人)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政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广开言路,能虚心纳谏,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一大写作特色。

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裁剪巧妙,详略得当。

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5.选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B )

A.文中“门庭若市”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B.本文记叙了邹忌用直言进谏的方式劝说齐威王除弊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成为春秋五霸的故事。

C.本文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是描写妻、妾、客的三句回答语气各不相同,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三人对邹忌的不同态度。

D.文章剪裁巧妙,详细地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齐王进谏这两件大事,略写齐王的态度,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A.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关键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B.听了邹忌的谏言,齐威王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纸上。

C.妻、妾、客的回答,虽然同为赞扬,但态度语气明显不同。

妻是热情的,妾是逢迎的,客是畏怯的。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九、出师表(原文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论其刑赏( 判定 )

(2)躬耕于南阳( 亲自 )

(3)以彰其咎( 过失 )

(4)察纳雅言( 合理正确的 )

3.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的意思。

(1)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

(2)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选拔 )

(3)亲贤臣,远小人( 远离 )

(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彰显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本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达。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中拜访我。

 

3.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B.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5.对选文①-⑤段的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6.下面对选文⑥-⑧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⑥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⑦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第⑧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⑥至⑧段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十《陈涉世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3分)

(1)扶苏以数谏故  (    )

(2)从民欲也(    )

(3)比至陈(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众人面临因雨逾期而被杀的危机时刻,陈胜看出这是他实现自己抱负的绝佳时机,果断决定发动起义。

B.在起义前,陈涉分析天下各种形势,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得出了起义“宜多应者”的判断。

C.陈胜最终“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这次起义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他做事周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