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9615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

《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x

K12学习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

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

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

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

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特点:

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

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异端”思想家李贽:

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

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

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

特点:

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六)儒学遭受打击: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

天平天国虽然在开始时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却把儒学经典贬斥为“妖”,扫荡封建传统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

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七)儒学重新泛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的浓厚残余,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八)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特点:

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前期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倾向。

  (九)儒学统治地位彻底动摇: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

“文革”时期,更是开展“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等闹剧,对儒学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地破坏,也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儒学思想在我国影响进一步减弱。

  (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次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人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

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

  另外,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

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儒学的现代价值: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对维护社会的安定统一和祖国统一大业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民为贵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有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对于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和谐意识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无为”到“有为”: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设,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不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程朱理学: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二程”认为: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

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陆王心学: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

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

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李贽的离经叛道: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

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他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他从明亡的历史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

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他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

他重视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他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他经过实地考察写成了巨著《天国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继续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明朝:

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清初:

  ①黄宗羲:

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