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2368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最新北京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4.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字不仅是单纯的指称符号,它还具有丰富的意蕴。

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一个时代的姓名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从而形成姓名的鲜明时代特色。

周代之前的姓名资料主要来自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有些被学者认为是人名的文字,也可以解释为族名、姓氏、职官名甚至神名,一时难作定论,因此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暂且悬而不论,让我们从周代谈起。

周代人的姓名,也正如周代文学如《诗经》一样,洋溢着一派质朴、随意、清新、犷野之风,与后世相比,周代姓名并不咬文嚼字,刻意雕饰,但却自有一种纯真天然之美。

周人常常根据人的身体特征来进行命名。

春秋时期的晋成公,堂堂一国之君,名字叫黑臀,这肯定是由于晋成公出生时臀部的青色胎记特别明显的缘故。

以胎记命名的名字,在春秋时还有黑背、黑肩、黑肱等,可见春秋时的人们取名并不避粗鄙。

因身体特征而取名当然不仅限于胎记,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叫李耳,字聃,据后人考证可能就是因为老子的耳朵没有耳轮而得名。

郑国有叫游眅的,“眅”的意思是眼睛的眼白较大。

眼白太大在今天人看来也许是个缺陷,但周代人却可能以此为美。

不仅新生儿的身体特征可被用作进行命名的依据,孩子出生时发生的一些令人注意的事件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而也可据以取名。

春秋时郑庄公名字叫寤生,意思是倒着出生的。

不是像通常那样头先出来,而是先出脚,生孩子脚先出来可能导致难产,为了纪念其诞生的艰难,庄公的父母就给他取名为寤生。

春秋时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过于讲究。

像牛、马、羊、彘等畜牲之名,春秋时人都取以为名,孔子有个学生就叫司马牛。

蝎子乃毒物,令人闻之色变,但春秋时却有不少人的名字取自蝎,齐有公孙虿,郑亦有公孙虿,虿即蝎。

《左传·桓公六年》载鲁桓公夫人生了太子,即后来的庄公,请教申取名之法。

申道:

“名有五:

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杜预对这五种取名方法的解释是:

信即根据孩子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义即选择表示美德的字眼命名;象是根据孩子身体的某些特征命名;假是借用各种事物的名称命名;类是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眼命名。

上面提到的郑武公之子“寤生”当属于“以名生为信”;“黑臀”“游眅”之类则属于“以类命为象”;“公孙虿”“赵盾”等名字则显然是“取于物为假”;鲁桓公的太子与他的生日是同一天,因而名之曰“同”,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至于“以德命为义”,如周文王名昌,寓希望周族昌盛繁荣之义。

申列举的五种取名途径中,至少信、象、类三类都涉及到孩子诞生时的一些具有特征性的现象,也就是说,周人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侧重于名实之关联,同时,由于周代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因此其命名亦必重视姓名的分类功能,这也就决定了周人在命名时必定要着眼于姓名的语言学和社会学属性,而对姓名的美学属性则未加在意。

(摘编自刘宗迪《姓氏名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字不仅仅具有指称功能,还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B.甲骨文中有些文字被认为是人名,但又存在其他理解,因此作者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悬而不论。

C.周人常常根据人身体上的胎记或某个身体器官比较明显的特点来取名,这些名字都很粗鄙。

D.郑庄公诞生非常艰难,他的父母认为这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并以此为他取名“寤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春秋时期,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讲究,所以不仅会以畜牲为名,还会以毒物为名。

B.周人可以根据出生情况或身体特征命名,也可以用美德字眼或借用事物名称命名,还可以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命名。

C.鲁庄公取名为“同”揭示了其与鲁桓公的关系,即儿子与父亲的生日是同一天,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

D.周人在命名时重视姓名的社会学属性而不在意姓名的美学属性,这与其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有很大的关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分析周代人的姓名,可以发现质朴、随意、清新、犷野是周代人姓名的特色,崇尚纯真天然是周代的审美风尚。

B.周代时,郑国人游眅以“眅”为名,老子以“聃”为字,这说明在当时人们有以身体缺陷为美的风尚。

C.《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的取名方式应为“假”,而按照秦伯“以乱易整,不武”的解释,烛之武的取名方式应为“义”。

D.周人虽然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但是在周代的实际社会生活中还是有人取名并没有注重名实之间的关联。

【答案】1.C2.A3.B

【解析】

1.试题分析:

原文为“取名并不避粗鄙”,部分名字并不粗鄙。

2.试题分析:

原文为“没有必要过于讲究”。

3.试题分析:

“郑国人游眅以‘眅’为名,老子以‘聃’为字”和“当时人们有以身体缺陷为美的风尚”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点睛:

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B项强拉因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年还种棉花

王生文

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

桂枝有些急了,踮起脚,不时地往村口望,口里还冒出一句:

“怎么还不来呢?

桂枝是在望连婶,一个异乡的老寡妇。

这些年,一到炸花天,连婶就赶来给她家摘棉花,前后十来天,桂枝家像添了一口人。

连婶除了下地摘棉花,还帮衬她照顾孩子做些家务。

桂枝婆婆去世得早,感情上拿连婶当婆婆看。

每到棉花摘得差不多了,连婶也就要走了,五角钱一斤,

这是外乡客来旱区摘棉花的行市,桂枝会包零不去尾地跟连婶结算。

连婶每次接过钱,都会久久地握着桂枝的手说,姑娘,要不是兰兰念书,我哪会要你这些钱。

就因为知道了连婶的家境,桂枝每年就不雇别人了。

好多人家抢着雇年轻妇女,而且还雇几个,赶着太阳好晒棉花。

可桂枝不,三十多亩地就交给连婶一人。

连婶是指望她家来雇的,能帮她一把就帮一把。

连婶心眼好做事实在,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

可是,连婶今年怎么还不来呢?

有好几批做雇工的都求上门来了,要不是等连婶,她早答应别人了。

桂枝一边在心里急,一边又对自己说还等等吧,就当是还帮连婶最后一年,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

其实,自从去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玉米收割机,桂枝就不想种棉花了。

种玉米方便,机械收割,田边过秤,利利索索,不像种棉花那样时间拖得长。

那天,跟连婶结过账,照例把连婶送到村口,桂枝想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便鼓起勇气,说,连婶,种棉花可真麻烦,又累人,要不是遇上你,我早就改种玉米了。

谁知连婶说,麻烦什么,不就是摘棉花吗?

婶这双手只会摘棉花,就是手脚慢了点,只要姑娘不嫌弃……

哪里的话,这些年多亏了婶。

姑娘,亏不亏的,婶心里有数。

明年一进炸花天,婶还来给你家摘棉花。

话说到这个份上,桂枝也不好把话再往回拉,只得顺着说,那好,明年我就还种一年棉花……

到底还是把连婶盼来了。

一年不见,桂枝感觉连婶脸上的沟壑比去年细密了些,再有一个变化是连婶用上了手机。

不等桂枝开口,连婶连连说来迟了,来迟了,是那种道歉的口气。

接下来的几天里,露水还没干连婶就急着下地,而每次回来天都擦黑了,桂枝便劝她慢慢摘不要太累了自己,连婶口里应承,却还是那样早出晚归。

每晚收拾完,连婶的手机准会按时响起,她掩上门去接电话,一接就是半天。

桂枝看在眼里,笑了,心里说还保密呢。

这天晚上,连婶的手机又响了,也许是疏忽忘了掩上门,让从门前经过的桂枝听了个真真切切——再赶紧也要四天……

你不要再催了,说什么也要帮你桂枝姐把今年的棉花摘完……

难怪连婶这么赶紧的,原来是兰兰在催她回家。

桂枝等连婶接完电话,走进房间,对她说,婶,家里有事,你怎么不跟我说呢?

连婶没想到桂枝听见了她的电话,见瞒不住了,只好如实说,婶是从城里偷着出来的……

桂枝既惊又喜,婶,你进城了?

可不是,跟兰兰他们住一起了。

没曾想,兰兰怀上了,闹什么反应……

婶,照顾兰兰这可是大事,你偷偷跑出来干什么?

去年答应了你的,婶能不来吗?

再说,又一年没见你们一家了……

这回,桂枝是酸在眼睛里,泪水差点儿溢了出来。

她侧过脸去,抹了一把,不由分说就动手给连婶收拾包裹,她决计明天一早就让连婶回城去。

账,当晚就结算了,这次的零头有些大,连婶要除掉,桂枝却仍要往整里包。

连婶认真了,说,兰兰和女婿都有出息,这次就依了你婶吧。

第二天早晨,桂枝送连婶去搭车。

快到村口时,连婶站住了,拉过桂枝的手,说,姑娘,明年你家种玉米吧。

可是,婶……

可是什么?

种棉花的收入还是要高些……

连婶呵呵一笑,姑娘,明年一添外孙,婶的手脚就被捆住了,恐怕偷都偷不出来了。

往下桂枝不知再说什么了,但是,一个想法却是那样不可阻挡地冒了出来,那就是明年还种棉花。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棉花成熟时裂开的景象,同时细致具体地描写了桂枝的动作和心理,表现了她因担忧没有足够晴朗天气晒棉花而焦急的心情。

B.“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桂枝这样想的主要原因是种棉花很麻烦,拖的时间也长,而种玉米可用机械收割,方便得很。

C.小说中的补叙占了很大的篇幅,一方面交代了桂枝焦急盼望连婶和明年再也不种棉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桂枝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D.小说结尾交代,桂枝决定“明年还种棉花”,主要是因为连婶家境不好,需要帮助;并且,桂枝曾顺着连婶的心意答应再种棉花,不能失信。

5.小说中的连婶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小说最初发表时,采用的标题是“桂枝与连婶”,你认为是原来的标题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4.D5.①朴实善良,做事实在:

连婶除了为雇主摘棉花,还主动帮助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摘几千斤棉花寻不出半片叶子。

②能吃苦耐劳:

连续多年一个人承包三十多亩地棉花的采摘任务,起早贪黑,一连十多天。

③讲诚信,重情义:

女儿怀孕有反应需要她照顾,但她为了兑现承诺偷偷跑出来为桂枝家摘棉花。

把桂枝当闺女,关心体贴理解有加。

6.观点一:

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更好。

①小说的主要内容围绕桂枝明年还种不种棉花而展开,当然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更加切题。

②“种棉花”贯串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能制造悬念,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观点二:

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

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桂枝和连婶,一个是雇主,一个是雇工,故事围绕这两个身份不同的女性展开,因此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

②桂枝和连婶之间不是冷冰冰的雇与被雇的关系,而是相互帮衬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对人与人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的反思。

【解析】

4.试题分析:

桂枝知道连婶家情况已有改善,“帮助”不像以往那么迫切;当时对连婶的承诺也只是顺着连婶心意;况且,明年连婶会添外孙,定难再脱身来摘棉花。

但她还是决定“明年还种棉花”,突出表现的是她在感情上是将连婶当婆婆、当亲人看,心中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同时,如果明年还种棉花,那她就能够以摘棉花的名义再请连婶来家相聚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连婶除了为雇主摘棉花,还主动帮助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摘几千斤棉花寻不出半片叶子”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朴实善良,做事实在”的性格特征。

点睛: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此题从“朴实善良,做事实在”“讲诚信,重情义”“能吃苦耐劳”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6.试题分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此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7.下列语句中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郑既知亡矣      既:

已经

B.将焉取之       之:

指代土地

C.又欲肆其西封     肆:

延伸扩张

D.何厌之有       厌:

厌烦

8.下面句子中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

动词。

认为

B.敢以烦执事      以:

介词。

用,拿。

C.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

代词。

怎么。

D.将焉取之       焉:

代词。

哪里。

【答案】7.D8.A

【解析】

7.试题分析:

厌:

通“餍”,满足。

8.试题分析:

介词,把。

点睛:

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

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鞠武曰:

“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

“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

”太子曰:

“然则何由?

”太傅曰:

“请入,图之①。

……鞠武曰:

“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

“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否?

”鞠武曰:

“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

“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

“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

“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田光曰:

“敬诺。

”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

“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

“谨奉教。

”田光曰:

“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

‘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 ①请入,图之:

南宋鲍彪注:

“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

”②道:

导,引导。

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B.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C.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D.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造焉      造:

到……去

B.却行为道却:

退

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逮:

达到,及

D.愿足下急过太子过:

超过

11.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不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说的是国家大事,愿先生不要泄露”。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2)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9.A10.D11.A

12.

(1)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

(2)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

(3)略

【解析】

9.试题分析:

“见”和“曰”两个动词,中间尽量断开,“今”表另一时间,前面断开,“之时”一个词语不要断开。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见”和“曰”两个动词,中间尽量断开,“今”表另一时间,前面断开,“之时”一个词语不要断开。

10.试题分析:

过:

拜访。

11.试题分析:

“亲自去拜访”错,是通过别人招来,并未亲自拜访。

12.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词语“报”“泄”“行”“节”“若”“东道主”“行李”“乏困”和判断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

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近易水。

太子丹担心灾祸将至,于是很忧愁。

对他的太傅鞠武说:

“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

”鞠武回答说:

“秦地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

为什么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

”太子说:

“那么,怎样才好呢?

”太傅说:

“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

……鞠武说:

“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的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

”太子说:

“愿意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

”鞠武说:

“可以。

”太傅去见田光,称太子说:

“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

”田光说:

“我恭敬地接受命令。

”于是(田光)来到太子的住所。

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坐席。

田先生坐定后,左右无人,太子起身请教说:

“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

”田光说:

“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

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却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

虽然这样,我不敢以此怠慢国事。

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让他来担当这个使命。

”太子说:

“希望通过田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

”田光说:

“可以。

”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

“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

”田光低头一笑说:

“好的。

田光弯腰而行去见荆轲,说:

“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

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

‘燕、秦势不两立,愿先生有好主意。

’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您见外,向太子推荐了足下,愿足下到宫中去见一见太子。

”荆轲说:

“我恭敬地接受命令。

”田光说:

“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

‘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

’这是太子怀疑我。

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

”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

“愿足下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

”于是自杀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

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

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

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4.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3.CE14.情感:

①希望终老田园;②心念国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6分,每点2分)

【解析】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

C项“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E“比兴”,错。

1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此生只合田间老”可以看出诗人想表达的是希望终老田园的情感,但由诗人“被檄夜赴邓州幕府”以及“岂不怀归官有程”又可得出诗人还有心念国事,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考生依此要点答题即可。

点睛:

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三)名句名篇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

(2).思而不学则殆(3).今天下三分(4).益州疲弊(5).为变徵之声(6).士皆垂泪涕泣

【解析】试题分析:

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正是危急存亡之时”,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