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696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docx

IT历史局域网发展史

局域网发展史

--网络工程师联盟(CCNU)

在最近的25年间,以太网已从4800bps争用型无线电道传输系统发展到最普及的局域网络标准,并能在无屏蔽的双绞线上每秒传输100兆位的信息。

以太网的发展史是如此的吸引人,以致于无数的技术骄子和名声显赫的公司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人们从它的发展史看到了技术的前景和诱人的财富,实际上整个产业界都将在联结不同计算机设备这一概念上腾飞。

以太网的起源:

ALOHA无线电系统(1968--1972)

以太网的核心思是使用共享的公共传输信道。

共享数据传输信道的思想来源于夏威夷大学。

60年代未,该校的NormanAbramson及其同事研制了一个名为ALOHA系统的无线电网络。

这个地面无线电广播系统是为了把该校位于Oahu岛上的校园内的IBM360主机与分布在其它岛上和海洋船舶上的读卡机和终端连接起来而开发的。

该系统的初始速度为4800bps,最后升级到96O0bps。

该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入境”(inbound)和“出境”(outboundl)无线电信道作两路数据传输。

出境无线电信道(从主机到远方的岛屿)相当简中明了,只要把终点地址放在传输的文电标题,然后由相应的接收站译码。

入境无线电信道(从岛内或船舶发到主机)比较复杂,但很有意思,它是采用一种随机化的重传方法:

副站(岛屿上的站)在操作员敲击Return键之后发出它的文电或信息包,然后该站等待主站发回确认文电;如果在一定的时限(200到1500毫微秒)内,在出境信道上未返回确认文电,则远方站(副站)会认为两个站在企图同时传输,因而发生了碰撞冲突,使传输数据受破坏,此刻两个站都将再次选择一个随机时间,试图重发它们的信息包,这时成功的把握就非常大这种类别的网络称谓争用型网络,因为不同的站都在争用相同的信道。

这种争用型网络有两种含义:

这一模式允许多个节点用简单而灵巧的方法,准确地在同--个频道上进行传输。

使用该频道的站愈多,发生碰撞的机率愈高,从而导致传输延迟增加和信息流通量降低。

NormanAbramson发表了一系列有关ALOHA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文章,其中1970年的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计算ALOHA系统的理论容量的数学模型。

现在这个模型已以经典的ALOHA模型而闻名于世,当时它评估出ALOHA系统的理论容量达到17%的论效率。

在1972年,ALOHA通过同步访问而改进成时隙ALOHA成组广播系统,使效率提高一倍多。

Abramson及其同事的研制成果已成为当前使用的大多数信息包广播系统(其中包括以太网和多种卫星传输系统)的基础。

1995年3月,Abramson因其在争用型系统的开创性研究工作而获得IEEE的KobayaShi奖。

XeroxPARC创建首台以太网(1972-1977)

今天我们知道的以太网是在1972年开创的,当时BobMetcalfe来到XeroxPaloAlto研究中心(PARC)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工作,Xerox是世界上有名的研究机构。

1972年PARC的研究员已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名叫EARS的激光打印机和第一台名叫ALTO的带图形用户界面的PC。

当时Metcalfe已被Xerox雇用为PARC的网络专家,他的第一件工作是把XeroxALTO计算机连到Arpanet(Arpanet是Internet的前身)。

在1972年秋,Metcalfe正在访问住在华盛顿特区的Arpanet计划的管理员,并偶然发现了Abramson的关于ALOHA系统的旱期研究成果。

在阅读Abramson的有名的关于ALOHA模型的1970论文时,Metcalfe认识到,虽然Abramson已经作了某些有疑问的假设,但通过优化后可以把ALOHA系统的效率提高到近100%。

最后,Metcalfe因为他的基于信息包的传输理论而获得哈佛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72年底,Metcalfe和DavidBoggs设计了一套网络,将不同的ALTO计算机连接起来,接着又把NOVA计算机连接到EARS激光打印机。

在研制过程中,Metcalfe把他的工命名为ALTOALOHA网络,因为该网络是以ALOHA系统为基础的,而又连接了众多的ALTO计算机。

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个人计算机局域网络--ALTOALOHA网络首次在1973年5月22日开始运转。

这天,Mctcalfe写了一段备忘录,称他已将该网络改名为以太网(Ethernet),其灵感来自于"电磁辐射是可以通过发光的以太来传播的这一想法"。

最初的实验型PARC以太网以2.94Mbps(每秒兆位)的速度运行,该速度值有点太零碎、其原因是第一个以太网的接口定时器采用ALTO系统时钟,意味着每340毫微秒就发送一次脉冲,导致传送率为2.94Mbps,当然,以太网比初始的ALOHA网络有了巨大的改进,因为以太网是以载波监听为特色的,即每个站在要传输自已的数据流之前先要探听网络的动静,所以,一个改进的重传方案可使网络的利用率提高将近100%。

到1976年时、在PARC的实验型以太网中已经发展到100个节点,已在长1000米的粗同轴电缆上运行。

Xeror正急于将以太网转化为产品,因此将以太网改名为XeroxWire。

但在1979年,DEC、Intel和Xerox共同将此网络标准化时,该网络又恢复以太网这个名字。

1976年6月,Metcalfe和Boggs发表了题为:

"以太网:

局域网的分布型信息包交换"的著名论文,1977年底,Metcalfe和他的三位合作者获得了"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的专利,多点传输系统被称为CSMA/CD(载波监听多路存取和冲突检测)。

从此,以太网就正式诞生了。

DEC、InteI和Xerox将以太网标准化(1979-1983)

在70年代末,数十种局域网技术已经涌现出来,而以太网正是其中的一员。

除了以太网外,当时最著名的网络有:

数据通用公司的MCA、网络系统公司的Hyperchannel、Data’Point公司的ARCnet和Corvus公司的Omninet。

使以太网最终坐上局域网宝座的不是她的技术优势和速度,而是Metcalfe版的以太网已变成产业标准。

在1979年初,离开两年后又重新回到XeroxPARC的Metcalfe接到在DEC公司工作的GordonBell的电话。

Bell想讨论DEC和Xerox共同建造以太网LAN的设想,Metcalfe认为和不同厂商一起发展以太网的主意不错,但Metcalfe此时有点身不由己,因为Xerox一心想保护它的专利、限制Metcalfe为DEC工作。

因此,Metcalfe建议DEC直接与Xerox主管商讨将以太网转变成产业标准的计划,最后Xerox迈出了这一步。

使DEC和Xerox在产业标准上合作的障碍之一是反托拉斯法。

Metcalfe在MIT时的朋友HowardCharney律师,建议他把真正的以太网技术转到标准化组织(不久Charney成为了3Com的创始人之一)。

Metaclfe在访问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标准化局(NBS)时,遇见了英特尔公司的一位正在NBS工作的工程师,此人正在为他的先进的25MHzVLSINMOS集成电路加工技术寻找新的应用,这种珠联碧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Xerox提供技术,DEC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是以太网硬件的强有力的供应商,英特尔提供以太网芯片构件。

不久,Metcalfe离开Xerox成为企业家和经纪人。

1979年7月,DEC、英特尔和Xerox筹备召开三方会议,1979年正式举行首次三方会议。

1980年9月30日,DEC、Intel和Xerox公布了第三稿的"以太网,一种局域网:

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规范,1.0版",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以太网蓝皮书,也称为DIX(取三家公司名字的第一个字母而组成的)版以太网1.0规范。

如前所述,最初的实验型以太网工作在2.94Mbps,而DIX开始规定是在20Mbps下运行,最后降为10Mbps。

在以后两年里DIX重新定义该标准,并在1982年公布了以太网2.0版规范作为终结。

在DIX开展以太网标准化工作的同时,世界性专业组织IEEE组成一个定义与促进工业LAN标准的委员会,并以办公室环境为主要目标,该委员会名叫802工程。

DIX集团虽已推出以太网规范,但还不是国际公认的标准,所以在1981年6月,IEEE802工程决定组成802.3分委员会,以产生基于DIX工作成果的国际公认标准,一年半以后,即1982年1219日,19个公司宣布了新的IEEE802.3草稿标准。

1983年该草稿最终以IEEE10BASE5而面世。

(选用缩写词10BASE5是因为该标准指定了利用基带的10MbpS传输速率和允许节点间的距离是50米,802.3与DIX以太网2.0在技术上是有差别的,不过这种差别甚微。

)今天的以太网和802.3可以认为是同义词。

在此期间,Xerox已把它的4件以太网专利转交给IEEE,因此现在任何人都可以用1000美元从IEEE得到以太网使用许可证。

1984年美国联邦政府以FIPSPUB107的名字采纳802.3标准。

1989年ISO以标准号IS88023采纳802.3以太网标准,至此,IEEE标准8O2.3正式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3Com将以太网产品化(1980-1982)

在DEC、Intel、Xerox的工程师们仍在为以太网规范进行最后加工时,Metcalfe已在谋求其它商业利益,井谢绝了SteveJobs建议他参加Apple计算机公司开发网络的建议。

1979年6月,BobMetcalfe、HowardCharney、RonCrane、GregShaw和BillKraus组成一个计算机通信和兼容性公司,就是现在著名的3Com公司。

1980年8月,3Com公司宣布了它的第一个产品,即用于Unix的商业版TCP/IP,并在1980年12月产品正式上市,1981年2月制定了宏伟的经营计划。

3Com收到了一大笔风险基金,1981年3月,即在官方标准正式公布前18个月,3Com公司已将它的第一批符合802标准的产品(3C100收发器)投放市场。

1981年底,该公司开始销售DECPDP/11系列和VAX系列用的收发器和插卡,同时也销售IntetMultibus和Sun微系统公司机器用的收发器和插卡。

Metcalfe的最初商业计划是把1980年的风险资金投到为新个人计算机开发以太网适配器的工作上,因为新的个人计算机在世界各地刚刚兴起。

1981年Metcalfe与所有的大牌PC公司(其中包括IBM和Apple)商谈建造以太网适配器的计划。

在Apple工作的SteveJobs立即表示赞同,一年后3Com公司为Apple机配置的第一批以太网产品投放市场。

这台名叫AppleBoxes的以太网设备是一台连接到AppleII并行端口的笨拙的机箱,在市场上以失败而告终。

一直以创造历史著称的IBM当时也宣布了最初的IBMPC,但不与3Com合作,原因是IBM正忙于发明自己的令牌环网。

但3Com决定在没有IBM合作的情况下推进自己的计划,开始开发EtherLinkISA适配器。

18个月后,即1982年9月29日,第一台EtherLink投放市场,并随机配置相应的DOS驱动软件。

第一台EtherLink在许多方面有技术上的突破:

EtherLink网络接口卡可通过硅半导体集成工艺来实现。

1983年,3Com成为新起的Seeq技术公司的合伙人。

Seeq公司许诺在它的VLSI技术中使一个硅片能包含大多数的离散控制器功能,从而减少印制板上的元件数量及其成本,并留出足够的空间使收发器能组装在一块印制板上。

1982年年中,EtherLink变成包含一块以太网VLSI控制器硅片的第一个网络接口卡(NIC)--Seeq8001。

更重要的是EtherLink成为IBMPC的第一个以太网ISA总线适配器,这是以太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由于Seeq硅片的价格低,所以3Com能以950美元的价格销售EtherLink,这比其它的卡和以前销售的收发器都要便宜得多。

在EtherLink适配器推出之前,所有以太网设备的特点是采用一个外接的MAU收发器,将它连接在以太网的细同轴电缆上。

由于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节省了大量空间,因而该收发器就可集成在插件卡上。

由于传统的粗同轴电缆存在各种缺点,因此3Com公司也采用新的细缆布线方法。

这个名为细缆以太网的基本思想是由EtherLink设计师RonCrane发明的,并很快成为事实上的标准。

这种细缆以太网有许多优点:

不需要外加收发器和收发器电缆,价格便宜,由于细同轴电缆容易安装和使用,使得网络与用户更加友好。

Metcalfe决定以IBMPC为目标,使3Com公司大受其益。

当时IBM设计IBMPC是想将该机主要作家庭计算机用;然而开始大量购买PC机的却是各个公司,而不是家庭用户。

1982年对PC的需求已超过预测值,IBM一个月就卖出20万台PC,比公司原先的预测超出一倍之多,使得IBM公司的工厂加班加点,用一年时间生产出要两年半才能完成的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1981年初,IBMXT上市,此时IBM已占有PC商业市场的75%的份额,可惜的是IBM当时没有认识到各公司想把他们的个人计算机联网。

到1983年时,EtherLink的生意火爆,1984年3Com的股票开始上市。

同年3Com、ICL(国际计算机有限公司)、HP将细缆以太网的概念提交给IEEE,不久IEEE就以l0BASE2承认它为官方标准。

由于节点到节点的距离缩短到200米,所以将该标准称为10BASE2;还有,由于它采用较便宜的细同轴电缆,因此也称为Cheapernet。

StarLAN:

思想伟大,但速度欠佳(1984--1987)

细缆以太网在大多数方面都比常规以太网优异,细缆以太网用廉价的柔软性强的细同轴电缆取代了昂贵的黄色粗同轴电缆。

另外,大多数细缆以太网的网络接口卡(NIC)都有内含的收发器,使得它容易安装和降低费用。

但是细缆以太网仍有一些主要的缺点,例如同轴电缆因偶然性事故或用户的某种粗心而断裂(这种事往往时有发生),就会使整个网络瘫痪。

另外,要求在网络两端进行正确的端接,而且网络重构是一个问题--如果用户进行实体方面的移动,则网络电缆必须相应地重新布线,这往往是既不方便,而又容易出事。

1983年底,从英特尔公司来的BobGalin开始与AT&T和NCR协作,研究在无屏蔽双绞线(UTP)电话电缆上运行以太网。

NCR建议采用类似细缆以太网的总线额扑结构,而AT&T电话公司热衷于类似现行电话布线结构的屋形结构。

UTP星形配置的优点是多方面的:

便于安装、配置、管理和查找故障,而且成本较低;这种星形星置是一个突破,因为它允许采用结构化布线系统,它用单独一根线将每个节点连接到中央集线器,这对于安装、故障寻找和重新配置显然是一个明显的优点,可以大大降低整个网络的成本。

1984年初又有14个公司参加到UTP以太网的研究活动中来,有过很多次讨论,主要都是围绕如何使快速以太网能运行在UTP线上。

他们证实低速以太网(l-2Mbps)可以在Category3线上运行,并能满足电磁干扰规定和串扰方面的限制。

但某些经销商强烈反对将速度降到常规以太网速度的10%,很快使不少人失去兴趣,其中也包括以太网的两位领头人3Com和DEC在内,而其它一些参与者认为1Mbps对配置IBMPC和XT机的PC网已够快的了。

在经过--番激烈的技术讨论后,该集团表决通过将以太网退回到1Mbps。

10家公司决定执行lMbps以太网,并与IEEE进行商讨。

IEEE802小组委托以Galin为首的StarLAN任务组进行标准化工作。

1956年中,作为IEEE802.3新标准的1BASE5被批准实施(StarIAN可支持从集线器到节点间长达250米的距离,在1BASE5中的5表示节点到节点的距离为500米)。

StarLAN走向消亡

1984年,以HP和AT&T为首的经销商将StarLAN集线器网络接口卡推向市场。

在80年代StarIAN完成了数百万个连接,但包括3Com和DBC在内的许多经销商早已认定1Mbps太慢--在计算机工业上已形成每两年将性能翻一番的传统,一些客户和经销商把lMbFs以太网看作是一种后退行为。

(在1984年IBM已宣布基于Intel80286微处理器的PCAT,两年后,即在StarLAN1BASE5标准被批准的那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386微处理器,这个32位的CPU比它的上一代80286强劲许多倍。

)因此,StarLAN再也不可能获工业界和市场上的支持使之重新起飞。

终于在1987年走向衰亡,当时SynOPtics公司推出LATTISNET和提交在常规电话线上实现全速10Mbps以太网性能的产品。

不久,LATTISNET由IEEE按照双绞线以太网进行标准化,同时定名为10BASE-T,这样StarLAN和Galin的死期已是屈指可数的了,不过作为无屏蔽双钮线和星形线以太网的开拓者,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10BASE-T和结构化布线的历史(1986--1990)

在80年代中期,PC革命浪潮已是势不可挡,1986年,个人计算机在应用程序的驱动下销售蒸蒸日上。

Lotusl-2-3已成为IBMPCAT的应用的有力对手--每一笔生意中都少不了它。

Apple的Macintosh在1986年起飞后,因其非平行图形用户界面而得到用户青睬。

同时人们希望共享昂贵的激光打印机来印刷他们的电子表格和台式印刷出版物,适得网络销售也特别红火。

发生两件大事使得以太网再度掀起高潮:

一是1985年Novell开始提交Network,这是一个专为IBM兼容个人计算机联网用的高性能操作系统,二是10BASE-T,一个能在无屏蔽双绞电话线上全速10Mbps运行的以太网。

光缆以太网和UTP以太网

第一个以太网使用的是粗同轴电缆,几年以后,Metcalfe和EricRawson证明CSMA型信号能在光缆上运行。

80年代初期,光缆引起轰动。

Xerox决定在光缆上运行以太网。

EricRawson被任命为光缆以太网工程的负责人,不久RonSchmidt也参加进来。

Rawson和Schmidt发现以太网的确能在光缆上运行,但只能是星形结构,而不是典型的以太网总线拓扑结构。

1985年,Schmidt又将光缆以太网硬件改变成在屏蔽双绞线(STP)上运行,然而,由于STP电缆价格昂贵而笨重;因而在以后他又做了一些实验,证明以太网可以在正规的无屏蔽双绞线(UTP)上运行。

结构化布线:

StarLAN和TokenRing

1985年,IBM开始推出它的4-MbpsTokenRingLAN--这已是在Metcalfe最初与IBM商讨建造IBMPC用的以太网适配器的6年之后,也差不多是第一个ISAEtherLink上市后的三年。

虽然令牌环(TokenRing)网比10Mbps以太网差不多慢一半,但它比以太网有一个主要的优点--它是基于结构化的布线系统,它把中央集中器或集线器用屏蔽双绞线(STP)连到节点上。

到1986年,采用结构化布线系统的StarLAN也开始上市,但不幸的是StarLAN的速度只有以太网速度的10%,即lMbps,因而无法取代常规的10MbpS以太网或4Mbps的令牌环网。

但是,StarLAN和令牌环的出现使得未来用双绞线布线和集中化布线集线器的前景更加明朗化。

SynOptics通信公司的诞生

再回到1983年,Schmidt已开始在Xerox内部寻求一个经营单位来生产光缆以太网,虽然未能如愿以偿,但却在另一方面大有收获--他在Xerox内找到了一个名叫AndyLudwig的业务计划师,两人非常投机,经过与Xerox的多次谈判后,到1985年夏终于成立了他们自己的公司,而Xerox只是他们公司的一个小股东。

在获得一笔风险资金后,Schmidt和Ludwig于1985年l1月率领8名Xerox雇员完全脱离Xerox公司,开始以名为ASTRA通信公司进行创业。

该公司的目标是销售结构化布线光缆和STP以太网集线器。

(ASTRA这个名字没有维持多久,因为NEC已为该名进行过商标注册,并威胁要控告Schmidt的新公司违反商标法。

新公司的一个董事长在浏览字典时偶然找到Synoptis这个词,SynOptics通信这个公司的名字就由此而诞生。

10BASE-T批准为IEEE标准

1986年,SynOptics开始进行在UTP电话线上运行10Mbps以太网的研究工作。

名叫LATTISNET的第一个SynOptics产品于1987年8月17日正式投放市场。

也就在同一天,IE涨IEEE802.3工作组聚在一起讨论在UTP上实现10MbPs以太网的最好方法,后来被命名为10BASE-T。

除了SynOpticsLATTISENT方案外,许多有竞争力的提案也纷纷飞向IEEE,其中最著名的是3Com/DEC和HP的提案。

经过三年的时间,世界各地的工程师定期地云集在IEEE802.3这面大旗下,探求在UTP上运行10Mbps以太网的最佳方案。

最后IEEE同意以HP多端口中继器方案和改进型的SynOpticsLATTISNET技术为基础进行标准化

1990年秋天,新802.3i/10BASE-T标准正式通过。

次年以太网的销售量将近翻一番,其吸引力是靠新的10BASE-T中继器、双绞线介质附属件(MAU)和NIC网络接口卡。

星形布线结构的出现是以太网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

首先,以太网开始愈来愈像电话系统,都有设在布线室的中央交换机和连到每个节点的专用线。

其次,IBMTokenRing已失去它的两个优势--结构化布线方法和采用双绞线布线。

NovellNetWare:

联网"权威"

1980年初,一家很小的名叫Novell的软件公司开发了一个取名为NetWare的网络操作系统。

然而,要想运行NetWare操作系统,就需要购买有关的网络硬件,Novell抓住这一机遇,开始销售网络接口卡,这时的接口卡只适用于以太网。

几乎一昼夜间,NetWare成为办公室应用的"权威",它允许各个PC访问共享打印机,发送电子信函,交换文件和访问中央数据库。

NetWare的巨大成功又推动了对以太网适配器的大量需求,从而使得以太网成为网络市场的领先者。

以后,NetWare被修改成可适用于ARCnet和TokenRing(令牌环)网。

到此,以太网压倒了所有其它的LAN技术。

1980年Novell出卖了它的网络接口卡业务,但与此同时,它开始向任何需要它的NovellEngineering(NK)以太网适配卡设计的人出售许可证,从而出现了庞大的NE2000仿制生意,就像IBMPC仿制工业那样兴隆。

突然之间,一些外行公司可以通过购买NS半导体公司的芯片和从Novcll获得名称、设计和相应软件来进入网络接口卡业务之中。

有些公司甚至不顾受设计许可证的麻烦,只要从NS公司购买8390硅片和提交不带软件、但标有"NE2000兼容型"就万事大吉了。

由于NE2000仿制者和3Com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价格急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