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1222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docx

高三政史地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

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的差异性研究

——以高中地理“绪论”为课例

朱雪梅/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唐长林/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问题缘起]

教学提问是一种古老且常用的教学方法,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法来进行教学,他认为教学应“循循善诱”,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去探求知识。

后来,《学记》中阐述: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是要求教师既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又要善于回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古代的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影响深远,他主张用谈话回答法,教导学生获得知识。

教学提问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古老,更重要的是在于它在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

首先,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斯第一次对教师提问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他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学日80%的时间。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约问2~4个问题。

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构成的一种循环,也是刺激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如果运用得当,提问不失为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佳策略。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的和有效的。

国内有关学者曾专门对提问的有效性问题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有效提问至少应当具备三个指标:

1.问题应当切题;2.问题的表述应当简洁明了;3.问题应当有思考价值。

据此所做的调查显示,一般教师每节课的有效提问只有56%,也就是说,一堂课上,还有44%的提问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笔者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课堂提问的量与质与教师的经验有较密切的关系。

总体印象是,年轻教师的课堂提问注重事实正确与否的回答,喜欢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比较简单;而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其课堂提问注重问题的探究性,能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难度的问题,重视前后问题的逻辑关系,线索比较清晰,习惯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评定。

为进一步探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我们决定以高中地理的开篇第一课——“绪论”课为研究课例,对职初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课堂提问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存在的差异,以期得到有效课堂提问的启示。

这里职初教师是指工作时间较短的初级职称教师,唐长林[1]承担了本课例的教学任务,课题名称定为“走近‘地理’”;专家型教师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级职称教师,并具备骨干教师称号,朱雪梅[2]承担了教学任务,课题名称则为“印象‘地理’”。

经过集体商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采取“同课异构”的设计思路,我们分别到不同班级进行授课,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记录。

下面两部分别是两节课的教学过程简录。

[唐长林的教学过程]

导课:

(教师先作了自我介绍)从今天开始,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高中阶段地理的学习与研究。

师问:

你们觉得学习地理有用吗?

(全班36位同学大约有10位同学回答“有用”,其他同学没有表态。

师评:

很高兴,有这么多同学已经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了,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地理,我想会有更多的人甚至全班的同学都会喜欢上地理学科,喜欢上地理课。

(有些同学暗中偷笑)

师问:

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等方面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信看看下面的的问题:

(PPT展示问题与相关图片)

1.现在是什么季节?

你是如何判断季节的?

2.给你一张上海东方绿舟国防训练基地(学生入学军训的地方)的平面地图,你还能找到我们最后一次汇操表演的地点吗?

3.2008年第12号台风“鹦鹉”从8月18日发育形成到23日上午减弱为热带低气压,17时停止编号。

我国气象部门一直在监测它的动向,你能说一说我们是用什么技术完成监测的吗?

你能说出登陆前后广东中山市的天气变化吗?

(学生思考讨论,3位同学回答问题,答案略)

师评:

其实我们这里列举的只是生活中地理现象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更多精彩的地理故事,将会在以后的地理课堂中陆续学习、了解。

总之,用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吉钧先生的话说:

“小到个人生活,大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都与地理科学密切相关,因为人类离不开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

师问: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三个问题:

什么是地理(what)?

为什么要学地理(why)?

怎样学会地理(how)?

首先想想“什么是地理”?

(7位同学回答了自己的看法,答案五花八门)

师讲:

大家说得都对,都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范畴。

地理就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是指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一方面地理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地理又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师问:

大家知道什么是地理环境吗?

能列举一下我们周围的地理环境吗?

生答:

空气、花草、土地、操场,街道、公园等;河流、山川、海洋、草原等。

师评:

两个同学说的都是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

如操场、街道和公园属于人文地理环境,必修2教材将从人口、城市、产业活动和人类地域活动联系等内容详细讲解。

自然地理环境就是河流、山川、海洋、空气、花草等,这些是必修1教材重点讲述的内容。

(解释不太准确)

师问:

我们再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PPT展示问题与相关图片)

1.你知道伏旱天气吗?

它是怎样形成的?

2.你知道地震吗?

汶川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地震呢?

3.澳大利亚悉尼的人怎么会捡到智利人的漂流瓶呢?

4.同为冬季伦敦和上海的景观一样吗?

为什么?

(学生讨论,有2位同学分别回答了两个问题,答案略)

师讲:

我们需要补充的地理知识还有很多,关于“伏旱、地震、海上漂流和景观差异”等等问题,本学期将会一一遇到。

其实地理还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即人地关系。

必修3教材将会以一些特定区域的具体案例来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师问:

请大家思考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学地理?

生答:

了解更多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师讲:

总结来看,学习地理可以解决以下需要:

(PPT展示以下结论的纲要)

1.有利于公民自身素养的提升。

如我们可以理解“梅雨、伏旱”的成因。

2.生活的需要。

如我们外出旅游,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准备用品。

3.爱国的需要。

对国情的了解,能够激发爱国热情,运用地理知识能够更好地建设祖国。

4.发展的需要。

如社会的发展需要运用全球定位、遥感等地理技术。

5.高考的直接要求。

高中地理学习是国家的基本课程,在高考的水平测试中,必修须达C、选修须达B,这是报考高等院校的必备条件。

师问:

最后再想一想“怎样学好地理呢”?

你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

生答:

学习地理要多看地图、学习地理要多背诵、学习地理要多看课外书……(多位同学参与回答)

师讲:

地理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一样,有一些共性要求;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一些方法:

(PPT展示以下纲要)

1.激发兴趣,树立信心是学好地理的前提;

2.科学的理解多于死板的记忆,是最有用的学习方法;

3.多识图、多读图,隐含的知识一目了然;

4.平时做有心人,注重生活积累。

师讲:

为学好地理,老师还要提以下几点要求:

(PPT展示以下纲要)

1.课前预习;

2.独立完成作业纸;

3.平时多沟通、交流,不懂就问。

[朱雪梅的教学过程]

课前情境:

播放自己拍摄制作的《漫步世界之窗》短片,优美的画面伴着悠扬的小提琴乐曲,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氛围。

观看时,教师祝贺花季的少男少女成为扬中树人的高中生,听学生介绍班级基本情况。

导课:

I haveadream!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未来的徐霞客、李四光、竺可桢、李吉均、陆大道、秦大河、魏格纳……,也许咱们班中能出一个地理学家呢。

(学生很受鼓舞)

师问:

今天是什么天气?

我刚才在到学校的路上下起了小雨,为什么会下这场雨?

与地理知识有关?

生答:

今天是阴转小雨天气,下雨的成因不太清楚,但肯定需要用地理知识解释。

师评:

现在咱们不着急解释成因,通过本学期的地理学习,你一定能解释“下雨”、实际上应称为“降雨”的原因。

师讲:

在高中地理学习之初,我们需要大致了解这门学科,形成初步的印象。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就是为了正确认识高中地理,并了解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

老师将从哲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两个视角与大家谈谈“地理”。

(PPT展示课题名称:

印象“地理”)

一、正确认识高中地理

师问:

要全面了解高中地理学科,需要讨论三个问题:

地理在哪里?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科重要吗?

(PPT展示这三个问题)

(教师静默了约15秒,扫视全体学生。

学生交头接耳地议论,教师不要求回答)

师问:

孙老师去年冬季曾从上海飞行到伦敦。

仔细观察上海与伦敦冬季的照片,看看有哪些差别?

为什么?

(PPT展示孙老师在上海与伦敦两地冬季的草坪上休息的照片)(教师要求一组学生补充回答)

生答1:

伦敦的草坪是碧绿的,上海的草坪是枯黄的。

生答2:

孙老师在上海穿的衣服厚,在伦敦穿的衣服薄。

生答3:

主要原因是伦敦的冬季温和湿润,上海的冬季与扬州差不多,寒冷干燥。

师评:

大家所谈到的差异,都属于地理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这是老师发现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师问: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问题需要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

(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列举了很多实例,师生交互活动略)

师问:

大家以上的交流已经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地理知识无所不在。

归纳起来说,“地理”在哪里?

生答:

地理知识存在于生产、生活中,与人类密切相关。

师评:

与老师的观点完全相同,一句话概之,“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PPT展示结论)

师问:

以上是对地理学的初步了解。

那么,地理学的概念究竟是什么?

它的内涵是什么?

(教师不要求学生起身回答,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将地理学的概念用下划线表示出来,PPT展示答案: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师问:

读地理学的概念,你认为其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答:

“地理环境”与“相互关系”。

师评:

我非常同意,说明你初步理解了这个概念。

师问:

那么什么是“地理环境”?

(学生很快在课本上划出答案。

教师不要求回答。

PPT展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分布示意图。

师讲: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高中地理三个必修模块大致分别学习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与区域地理,所有的内容都围绕一条主线,即“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师讲:

其实,同学们现在很难理解地理环境的内涵,本节课不作要求。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地理现象说明各个圈层与人类的关系,从而形成感性的认识。

师问:

观看雪灾照片,你能说说大气圈与人类的故事?

(PPT展示2008年初春我国南方雪灾的照片)

(教师让一纵排的学生回答各自看法,学生思维活跃。

回答略。

教师不要求准确结论)

师问:

观看照片,悉尼人为什么能捡到阿根廷人的漂流瓶?

你能说说水圈与人类的故事?

(PPT展示在海洋上的漂流瓶照片)

(教师让一横排的学生回答各自看法。

回答略。

教师不要求准确结论)

师问:

观看汶川地震的照片,说说岩石圈与人类有什么故事?

(PPT展示汶川地震中被震毁的楼房、被毁坏的公路照片)

(教师让西北-东南向的一组学生回答见解。

回答略。

教师不要求准确结论)

师问:

观看雨林被破坏的照片,说说生物圈与人类有什么故事?

(PPT展示被砍伐的巴西雨林照片)

(教师让东北-西南向的一组学生回答见解。

回答略。

教师不要求准确结论)

师评:

大家所说的许多“故事”正是高中地理的学习内容。

以上交流也说明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宽。

同时,大家应该认识到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与地理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我们应与地理环境和谐共处。

师问:

至此,大家对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你们说地理学科重要?

生齐答:

非常重要。

(师生齐笑)

师讲:

地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从公民的素养构成看,《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

“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从学业要求看,高中地理需要至少修完6个学分,我们鼓励大家在修完必修模块后,继续选学地理选修模块。

这些学习内容将是省学业水平测试的六门科目之一,属于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

师问:

同学们已经意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地理?

从地理学习的方法看,请大家思考三个问题:

你有正确的态度?

什么是地理思维?

老师的要求是什么?

(PPT展示三个提问)

(教师静默了约15秒,扫视全体学生。

学生交头接耳地议论,教师不要求回答)

师问:

“谁是开启成功的钥匙?

”想一想学好地理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

请每个同学只选择一项。

(PPT展示的选择项包括兴趣、理想、勤奋、奉献、善思、激情、努力、自信、好问、合作、探究、责任等)

(多个学生报出答案,但众说纷纭,以兴趣、勤奋、努力、理想等为高频词)

师评:

我觉得你们说得都对,每一项都很重要。

不过老师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嘛。

师问:

现在,我手中的两块“石头”,一块是大理岩,一块是石灰岩,瞅瞅这两块“石头”,你能提出一个问题?

生问:

大理岩是白色的,石灰岩是灰色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答:

问得好,别看两者外观差异大,其实它们的化学成份相似,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

生问:

石灰岩是怎么发生变质的,形成了漂亮的大理岩的?

师答:

这个问题层次较深,今天不告诉你答案,等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时,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解释清楚。

(留下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师讲:

刚才分析两块“石头”之间的故事,就是想告诉同学们,地理是一门科学,学习地理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科学家的研究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认为大家要善于从生活中找到地理问题。

另外,地理学科也有自身特有的思维习惯,老师总结为地理思维的“五W”原则。

(PPT展示:

What-地理事象、When-发生时间、Where-地域分布、Why-形成原因、How-解决措施。

学生热议其含义)

师问:

如果学习汶川地震灾害,按照“五W”原则,你能说说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与分析?

(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

生答:

我认为What指汶川地震灾害事件;When指发生时间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Where指地震发生的范围,震中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还应该说明具体经纬度,可我记不清了;Why指本次地震的成因,应该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导致青藏高原向东俯冲,积累的能量在龙门山断裂带突然释放而形成;How指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采取的灾后救助与重建措施。

(同学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师评:

掌声说明了你的回答有多么精彩,你已经会运用地理思维的基本方法了。

(回答者很是自豪)

师讲:

学好地理还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老师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带齐学习资料;二是养成“左图右书“习惯;三是结合生活现象多思考多提问;四是学会用地理语言说话;五是走好课前、课堂、课后三步骤。

最后,希望大家拿出实际行动,为自己的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学好地理。

(PPT展示学习地理的五个要求)

板书设计:

 

[研究结论]

听课教师对这两节课都给予了较好的评价。

两节课都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高中地理学科有了正确的认识,了解了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两节课的提问设计与应答处理存在一些差异,从表象上看就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差异。

很显然,尽管唐长林老师已经不是一位新手型教师,六年的教龄使之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提问的经验;但相对而言,朱雪梅老师的课堂提问有更严密的逻辑性,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有更多的激励作用。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提问频数的差异

从提问频率看,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致提出了17个问题;朱老师执教过程中总共提出了24个问题,学生提出了2个问题。

浅表的数据似乎是专家型教师提问更频繁,提出的问题更多。

但实质并非如此,因为唐老师提出的问题均需要学生给予回答,而朱老师设计的问题中有9个并不需要学生给予回答,而是将这些问题用来组织教学或调节情绪,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

朱老师认为课堂提问的频数要合理,以平均2~3分钟提出一个问题为宜,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若提问过多,容易出现“满堂问”现象,使教学内容分散,教学过程被割裂;而且答问时间会比较短,即使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是高水平的,因为时间有限,学生也难以给出高质量的答案。

另一方面,若提问过少,则给学生的思维刺激偏少,思维强度过小,学生易出现开小差现象。

在此,我们对前文所提到的斯蒂文斯的研究结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约问2~4个问题。

”表示质疑,如果是45分钟的课堂,则需要提出90~180个问题。

如此高的频数,对高中课堂显然是不适宜的。

这种频数可能出现于小学低年级课堂,因为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需要用短小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提问对象的差异

两节课中,提问涉及的对象数量有较大差异。

除集体回答的简单问题外,唐老师的课堂中共有24人次起身回答、交流答案,朱老师的课堂中共有40人次单独回答、交流答案,其中关于“想一想学好地理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回答,教师不要求起身,只是简短、迅速地报出选择答案,共有10人次;除此以外,实际上有30人次对课堂问题进行了分析。

显然,朱老师的课堂给予了更多学生表达见解的机会,教师自已讲解较少;而唐老师的讲解偏多,学生的回答相对较少。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此,两位教师均给予了关注,提问对象均涉及到了教室中的每个角落,后排的学生没有被“边缘化”。

但是,选择提问对象时,两位老师依然有一些差别。

唐老师习惯于提问积极思考、有回答欲望的学生。

朱老师则倾向于将难题交给这些学生,而将一些简单的问题更多地分配给比较内向、不够主动交流的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对于一些开放性、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朱老师则以小组为提问对象,且小组的构成也比较灵活,以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

另外,朱老师还鼓励学生提问。

在教师引导下,有2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于是提问者与提问对象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成为提问者,教师变成了提问对象。

这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由此可见,专家型教师的课堂提问侧重于调动更多学生参与交流与讨论,叫答学生的方式更加灵活,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3.提问内容的差异

本课例作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一学时,课程标准与教材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给教师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提问内容引申而出的,从共同性看,两位老师的提问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富有探究性。

从差异性看,朱老师的提问内容更有系统性,喜欢层层设问与追问,问题与问题之间常具有逻辑联系,一组问题呈现明显的“问题链”。

如第一部分“地理认识论”的教学内容围绕着“地理在哪里?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科重要吗?

”这个“问题链”进行串联,并分别追问出更多的问题,如针对“地理学是什么?

”的问题,就设计了关于地理学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含义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属于分支问题,同时又具有明显的递进关系。

另外,朱老师对直接在课本中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并不太重视,不要求学生起身回答,而是通过进一步的追问要求学生理解其含义。

再有,朱老师提出的高思维水平的问题更多一些,倾向于提问开放的、有创造性的问题。

如关于“四大圈层与人类的故事”的提问,开放程度很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于提问内容,研讨中我们形成了两点共识。

首先,高质量的提问内容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众多的问题应当是递进的、有层次的、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相反,应尽量减少机械记忆性的问题。

其次,高质量的提问内容还应具有探究性与开放性,要鼓励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诸如“可能发生哪些现象?

”、“你能举例说明?

”、“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等等这些追问,远比那些只须用“是”或“否”来回答的封闭性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当然,封闭性的问题比较浅显,答案唯一性强,易引发集体应和,因此可能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但这绝不是有效提问的目的。

4.提问形式的差异

从课堂提问的形式上看,有多种提问的方式。

提问的目的不同,提问的方式也不同。

两节课相比较,唐老师的提问方式比较单一,几乎都是简答式的问题。

朱老师的提问形式相对要多一些,除了进行简答与分析的提问外,还运用到了填充式提问、选择式提问与合作式提问。

如“读地理学的概念,你认为其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填充要点,属于填充式提问。

如“谁是开启成功的钥匙?

想一想学好地理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

”这一问题,教师已经预设了大量的选项供学生选择,因此属于选择式提问。

再如“观看雪灾照片,你能说说大气圈与人类的故事?

”这个问题由纵排的一组学生补充回答,就属于合作式提问。

5.候答时间的差异

候答时间指两个环节:

一是教师提问后与学生回答前之间的暂停;二是学生回答后与教师反馈前之间的暂停。

一般地说,留出足够的候答时间,主动回答者会增多,回答的正确率也会提高,学生更能够理解学习内容,但是这样的暂停最容易被新教师所忽视。

两位教师对候答时间的处理有明显的区别。

唐老师习惯于问题提出后,立即让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会组织学生讨论;对学生的答案,一般没有留出让同学们思考的时间。

朱老师往往根据问题的难度,提问后一般给学生留有3~8秒的思考时间,常用“请大家想一想”、“大家思考一会儿”等用语等待学生回答;对统领性的、指明学习目标的问题,即“地理在哪里?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科重要吗?

”、“你有正确的态度?

什么是地理思维?

老师的要求是什么?

”这两组问题,用静默的方式让学生梳理思维方向,这看似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聚合。

另外,朱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往往也留有一定的等候时间,并给予学生补充或修改答案的机会。

6.理答评价的差异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

教师的理答特点特别能反映其教学理念与风格,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率。

本课例的两位执教者都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回答,对学生鼓励较多,对错误的回答能及时澄清。

但如果作进一步分析,发现两位老师对学生回答的处理依然有较大的区别。

首先,唐老师用于理答的时间明显少于朱老师,以致于教师有更多的讲解时间;但朱老师在理答过程中相对更有耐心,常用“你还有新的想法吗”、“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等用语启发学生作进一步探讨。

其次,唐老师对学生评价的内容相对简单,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多用“很好”、“不错”等简短的反馈,对错误的问答常急于给出自己预设的答案,对某些回答并没有及时评价。

而朱老师对学生回答往往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如对结构良好的答案会表达赞赏,常用语是“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你的看法很有新意”,“你是善于思考的”、“你的回答有一定的深度”等;再如前文中的“掌声说明了你的回答有多么精彩,你已经会运用地理思维的基本方法了。

”这句定性的评价语,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深入学习的欲望。

当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但并不准确时,朱老师会进行适度表扬,然后指出问题,对生成性的错误问题进行追问,并给其自我纠正的机会。

当学生的回答不够自信时,朱老师会加以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如果学生的回答明显错误,朱老师会说:

“你的看法有个性,但我似乎不太理解,我想再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

”这样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再次,对学生课堂回答的反馈,朱老师更注重非言语行为即体态语言的帮助,注意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喜欢用饱含期待的眼神等待学生的答案,常用点头微笑表示赞许,摇头表示否定等等,这些体态语言的运用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只是个案,只是举例说明差异存在的客观事实,这种差异是否具有代表性,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