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毫端百卷书陈传席访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46290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一毫端百卷书陈传席访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一毫端百卷书陈传席访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一毫端百卷书陈传席访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一毫端百卷书陈传席访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一毫端百卷书陈传席访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一毫端百卷书陈传席访谈.docx

《一一毫端百卷书陈传席访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一毫端百卷书陈传席访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一毫端百卷书陈传席访谈.docx

一一毫端百卷书陈传席访谈

一一毫端百卷书――陈传席访谈

  陈传席,江苏睢宁人,美术史论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

  

  采访之前,就听闻陈传席的古文功底好,学养深厚,待见其人,果然名士风范。

不大的房间显得有些凌乱,墙上悬满字画,以供主人随时观赏揣摩。

我们的话题由历史画创作进入,却被受访者引入一个更宽泛的文化层面。

在他对文化的批判激情中,不时浮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的“道”与“义”。

  

  记者:

近年来,革命历史画创作成为一个热点,今年又是抗战胜利65周年,革命历史画如何创新,题材怎样把握?

  

  陈传席:

画历史题材是冯远在中国美术馆提出的。

我认为,提出这个问题是必要的。

艺术要表现自我,自我就是要有爱国的热情,要表达一种正义感和民族自尊心。

如果画家自身没有文化,自身修养也不够,所画的内容势必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比如,九届、十届全国美展及前几年画家画的战争题材作品,表现我们自己人的英雄气概及直接打击侵略者的作品十分少,我就没见到。

但表现我们失败了,被打死了,被人蹂躏的题材却十分多,十届美展仍有几幅作品表现的是中国人被日寇杀死后的成堆尸体,其中一幅还得了奖,这些作品以及我下面提到的部分作品本身倒没有什么问题,但画家们和作家们热衷于表现中国人的失败和耻辱,而不努力去反映中国人打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不表现中国人战胜侵略者的场面,不歌颂中国的勇士们顶天立地、气震山河的形象,并形成一股风气,这问题就有点严重了。

再比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后,以及纪念建国50周年前后,很多画家画了“南京大屠杀”等一些反映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场面,画中几个耀武扬威的日本兵持刀杀人,或在擦刀,中国人的头被砍下来,或提在日本兵手里,或被踢得很远。

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被几个日本兵任意屠杀,这是中国的耻辱,这是关羽的“败走麦城”。

如果是日本兵出钱收买汉奸画家画这些场面,以显示日本兵的威力,为日寇唱赞歌,污辱中国人,倒是正常的。

事实上,这是中国画家自觉地在画这些题材。

很多画上画的日本兵都很高大很标致,而日本人实际是很矮的。

有人或许会说,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事实,日本人确实杀了我们很多人,犹如关羽确实“败走麦城”。

但是作为关羽的后人,我们是画关羽“败走麦城”呢,还是画他“过五关斩六将”或者“斩华雄”呢?

  

  抗日战争中,我们也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我们也有“平型关大捷”,也有“台儿庄大捷”,也有“百团大战”等无数次的胜利。

前些时候我看到一个报道:

一位精通武术的将军,在长城战役中一个人挥舞一口大刀,一次战斗就砍下了三十多个鬼子的头。

我在淮北工作时,也听到很多徐淮和山东地区的老游击队员,在铁道上打得鬼子丢魂丧胆。

有一个游击队员是神枪手,鬼子听到他的姓名就害怕,有一次请他去谈判,他手持双枪,只身赴宴,无数鬼子不敢动他一根毫毛。

这些英雄事迹为什么不写不画呢?

类似这样的英雄行为多得很。

当然,当时的政府软弱,失败不断,但是表现失败不等于表现耻辱。

比如,“八女投江”我们失败了,“狼牙山五壮士”我们失败了,但是我们宣传的是其不屈不挠的精神,精神胜利了,是一种悲壮的场面,而不是耻辱的场面。

而现在的画家,多表现的是中国人耻辱的场面。

这些东西实在是不宜去宣传的,因为它弘扬不了正义,甚至是在助长侵略者的威风。

题材虽然不是惟一的,但是题材选好了,画作的表现力会大大提升。

  

  杨靖宇是抗日英雄,但现在画家画杨靖宇,不画他在东北战场上抗击鬼子,也不画他和东北民众打成一片讨论如何打鬼子,而是画他被鬼子杀害后的尸体,画他十分凄惨的结局。

我们从这些画上看不出杨靖宇的英雄伟大,这些画也鼓励不了后人什么。

  

  画其他英雄人物也多如此。

比如秋瑾,人称鉴湖女侠,她渡海去日本,“十万燕云眼底收”,不很入画吗?

她能诗文,能剑术,在反清斗争中有很多英雄行为,但画家不画这些,却非要画她受刑时的惨景。

记得一位画家画秋瑾被剥光上身,绑在绞刑架上,很多人在观看。

封建时代行刑时,犯人是要被剥光衣服的,但秋瑾被杀时,却因朋友的照顾,是衣装整齐的。

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十分有修养的女性,一位为中国的强大而献身的女性,可画之处很多,为什么非要画她的“耻辱”呢?

即使她被剥光衣服,作为艺术作品,也不能如实反映,艺术是可以加工的,何况她并没有被剥光衣服。

  

  说到底,虽然抗战的英雄行为众多,但这些画家由于个人素养的欠缺,他们不知道该表现什么。

一个艺术家的职责所在,是要弘扬正义、鼓舞上进、歌颂英雄、揭露和鞭挞丑恶,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自尊心。

总之,一个艺术家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弘扬正义至为关键。

一个艺术家如果总是表现低俗的内容,那这个艺术家就没有什么生命力。

当然,这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创作家应有的品质。

如果有了这种思想上的准备,艺术家的创作源泉才能是源源不断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准备,不懂得弘扬正义,不知道鼓舞上进,不知道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只会在剃头、挑刺、修脚、吃西瓜等题材上做文章,或者在历史题材方面表现阴暗面,那他在艺术方面是没有前途的。

  

  记者:

您刚才谈到创作的题材问题,鼓励画家表现重大的、正面的题材。

但是众所周知,在西方美术史上,外国画家在表现日常生活的小题材方面也有很多成功范例。

  

  陈传席:

当然,外国艺术家有的也偏于表现小题材,但是外国艺术家是作为工匠来培养的,包括像达?

芬奇这样的大画家,也是作为工匠来培养的,此其一;第二,外国艺术家虽然对生活细微状态进行真实描绘,但是他对人物的结构、神态等的把握相当准确,在艺术技巧方面比较突出。

而中国画体现的则是一种文化。

中国古代是文官执政的国家,西方国家是贵族和教会管理的国家。

文官执政的国家,文化都相对发达。

中国的绘画历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有文化才能表现好。

  

  现在考美术类专业要考素描、色彩,如果是我,就考诗词、书法、临摹。

高校如果采用这样的招生模式,会引导学生读诗词、学历史,这样就能把国家带动起来。

  

  记者:

看得出,您是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者。

对当前的文化状况,您的判断是什么?

  

  陈传席:

我认为当前的文化出了问题。

从影视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

影视剧的翻拍,没有一部超越原作。

我不主张将《红楼梦》拍成影视剧,因为这是在糟蹋原作。

《红楼梦》书写得如此之好,一万个人看就有一万个贾宝玉、林黛玉,可以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这正说明了作品的伟大。

现在就是一堆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来演,本来十分高雅的林黛玉,却成为一个十分平庸、呆俗的女孩,哪里还有灵河岸边绛珠仙草化身的意思呢?

这就大大限制了全国人民的想象力。

身处于这个时代,有很多东西可以而且值得去描绘,反映现实、反映历史都可以,历史有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可是现在很多历史题材,都搞成了笑话和戏说。

相声一直是备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现在沦为大家厌恶的对象,小品也有类似问题。

为什么?

都是因为文化欠缺。

中国文化现在是底层提高了,高层降低了。

也就是说,底层识字的人口上升了,书画爱好者千万倍地增长,但上层的精英文化水准降低了。

创作、艺术、文学,就需要精英人士,就需要高文化层次。

底层提高的同时高层降低了,底层对高层更不满意。

现在的决策也存在问题,初衷是好的,建立画院,培养画家……但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

教育问题尤其突出。

当下的教育只是教授技术,而未传承文化。

  

  记者:

那么具体到画家呢?

在这个需要重视文化的时代,我们的画家应该怎么办,应该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

  

  陈传席:

我认为要自觉地学文化,要读历史书籍。

通过历史书籍的阅读、历史内容的熟悉来反射到当下。

通过读历史书籍,置身于那个时代,培养自己的情感。

画中国写意画必须有修养,修养必须依赖于年龄的积累。

所谓“画家不可无年也”。

齐白石60岁以前的画不能看,70岁的作品马马虎虎,80岁以后的才好。

黄宾虹也是80岁以后才画好。

他自己讲,90岁以后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他的话不是谦虚。

中国的文化,需要早学。

中国的线描,没有十数年的功力积累是不行的。

董其昌《题倪迂画》说:

“谁知简远高人意,一一毫端百卷书。

”每一笔每一画都积累了千百年的文化和数十年的功力。

黄宾虹从小读书,积累深厚,笔下自然不同,业内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中国画,没有文化,不但画不好,也欣赏不了。

  

  但是,画家由于先天文化不足,要想迅速提高文化恐怕来不及,只好找一些优秀的理论家,听从他们的意见,但是当下的理论家和画家都太多了。

我认为很有必要开一个专题“我们需要多少画家和理论家”。

现在画家的数量是以往的千万倍,遍地是画院,到处是画家,方兴未艾。

也许可以不养画家,但是要养学者。

为什么?

因为国家需要学者进行各项研究。

学者可以从理论上指导和帮助画家提升整体水平。

画家怎么作画,完全透露出个人的内在修养。

文化修养欠缺的人无米下锅,反之,文化底蕴深厚的人创作源泉绵绵不绝,经常可以有新题材、新角度去表达。

但是,现在文化修养高的人,往往技巧又不够;技巧高的,文化素养又欠缺。

文人和工匠的结合是一个办法。

  

  艺术创作不能拔苗助长。

艺术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历来如此。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普及跟上了,才可能产生大画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