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虎一席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9089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虎一席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一虎一席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虎一席谈.docx

《一虎一席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虎一席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虎一席谈.docx

一虎一席谈

一虎一席谈:

三轮车博士广一南北一家人 

新闻背景:

蔡伟,38岁,高中学历,8个月前还在老家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

凭借着他在古文献研究方面的天赋,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自学,经三名教授联名推荐,敲开了复旦博士生招生考试的大门。

一个有趣的对比出现了,蔡伟对记者说“我没什么了不起的,谁读了20年的书都能这样”,这样的一个人,没有经过考试的选拔被录取为博士,是否符合社会常理?

复旦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录取方式是否值得提倡呢?

敬请收看本期《一虎一席谈》:

当录取三轮车夫为博士…… 

访谈人物:

蔡伟,辽宁锦州人,2009年3月被复旦大学录取读博士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为了录取蔡伟,专门跑教育部)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揭露自主招生弊端)

 

第一场:

VCR开场,内容是蔡伟被录取的新闻,以及对他的采访片段

主持人介绍嘉宾,嘉宾出场

本场嘉宾: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

本场话题主要是从复旦大学官方角度以及对蔡伟专业知识能力的评价出发,阐述为何破格录取蔡伟读博士。

 

主要角度:

1.     国家以及复旦大学博士生录取标准

2.     对蔡伟的专业能力做出鉴定,说明他为什么能够被录取

3.     录取蔡伟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压力多大?

4.     现有的高教录取制度是否合理?

 

第二场:

VCR开场,介绍蔡伟经历,简要阐述,蔡伟的求学过程

主持人介绍嘉宾,嘉宾出场

本场嘉宾:

蔡伟

本场主要是从蔡伟的角度叙述他的录取过程,在求学期间的经历,以及他与三位保举他教授之间的故事,从蔡伟的角度揭示录取原因。

 

第三场:

VCR开场,社会的反对声音,媒体的态度

本场嘉宾: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本场话题主要是从现行教育录取制度是否合理出发,引述蔡伟这样的人是否应该被“不拘一格”录取,现行教育录取制度是否需要改革,我们怎样看待蔡伟被录取 

角度:

1.     我国现行公平的招生与自主招生的平衡程度

2.     自主招生对于现有的社会条件利弊关系

3.     怎样对待蔡伟这样的偏才,怪才?

4.     录取的权力不能完全归导师,否则容易出现徇私舞弊 

结语:

 将心比心,如果将你与20年前的蔡伟来个命运置换——高考折翅,在无机会复读的情况下担任了胶管工人,又下了岗,摆起地摊,蹬起人力三轮车,你的人生将如何伸展?

即使你也有对古文字的偏好,恐怕也会丢弃原有的梦想,不惜蹉跎岁月,在常态思维中奔波为生计吧?

专题虽然讨论的是社会肌理,但结语处仍想对蔡伟博士表示敬意。

祝福他永远活在兴趣里,一直都有那么大学问。

 

《一虎一席谈》策划文案

一、话题:

该不该对网络媒体讨论校园安全事故叫停 

二、嘉宾:

刘继男:

中国传媒大学名益校长,世界女大学校长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广播新闻学理事。

     丘进:

国立华侨大学校长,国务院侨办政策研究司司长;中国中外关系理事。

王极盛: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三、观众:

高校学生,传媒人士,社会普通知识分子 

四、播出时间:

周日晚21:

00—22:

00(黄金时间) 

五、前期准备:

1、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网络媒体对其的评论和评论对学校的影响,对比网络媒体发表的言论与事实间的差距。

1、主持人为话题准备的争论点以及对全场的掌控能力。

2、邀请部分典型校园安全事故的受害人或其家属。

 3、  采集相关校园安全事故的事例和短片。

 

六、论点设置:

1、应该对网络媒体评论校园安全事故叫停

        A、网络是一个人们自由发表观点的平台,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煽动性的言论,混淆视听。

        B、没有无限制的自由,不尊重事实的网络媒体,没有在其应有的范围内使用自由。

        C、学校是个特殊的场所,任何对其不负责任的言论是对人民的不负责。

        2、不应该对网络媒体评论校园安全事故叫停

        A、人民有言论自由,人们利用网络媒体对校园安全事故进行评论是其基本权利。

        B、从新闻自由、信息传播角度分析。

        C、我们是个民主法制的国家,抑制网络媒体评论校园安全事故,违背了民主。

 

七、可行性分析:

1、由于现在学习工作压力大,心理压抑、生活情感问题以及社会暴力的影响,校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很多年前的生命由此凋谢。

外界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对此反映强烈,有很多激愤而又不真实的信息出现影响了学校的发言,同时,学校的某些行为有阻碍了信息的传递,引发学生和大众的不满。

2、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于每个家庭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话题涉及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社会关注程度高。

3、本节目为凤凰卫视黄金时间强档节目,主持人刘一虎又具有极大的个人魅力,所以,栏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4、此话题涉及校园和媒体,相关的专家学者易请。

5、话题敏感尖锐,邀请的嘉宾又有明显的立关系,因而会容易引发矛盾,激起双方的激烈讨论。

6、话题比较接近人民生活,社会关注威尔程度高,可以使现场观众积极参与讨论。

7、本次讨论话题从校园安全事故着手,力术从此引出信息透明度。

由于高校安全事故在外界并不是广为大众了解,因而可以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校长。

此节目是辩论型访谈节目,深度室是节目的目标。

选择中国传媒专业人士可以更深地拓宽问题。

校园安全事故大部分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而信息透明度的高低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邀请心理学家,使人们更加内在。

这样,三者嘉宾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联合体。

由于各自身份的特殊,他们对事间有各自的见解,进而深层透析社会问题。

8、由于节目自身已经定位,并且有广泛的收视群,面向华人,因而观众普片知识水平较高,所以,现场观众也需要有一定知识水平。

由于校园安全事故的特殊性,很多不为外界所知,选择高校学生可以为话题提供很多素材,和矛盾冲突,有利于进一步讨论话题。

同时以学生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有助于教育界和传媒界的反思;选择知识分子,可以扩大讨论群体,以获得更加广阔视野去看待问题。

9、节目播出时间为周日晚九点到十点,处于黄金时段,方便观众收看。

第二天会重播,可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八、谈话路径:

节目开始通过短片(一系列网络帖子留言和事故事实)抛出问题,主持人简述话题,抛出疑问,引导嘉宾发表意见,适当时间制造矛盾,在此过程中可以适时插入些有话题引导性的视频或相关短片,更进一步地引发深刻的讨论与分析,适时与观众互动。

 

九、实际意义:

1、有利于引发人们对校园安全事故的关注,并促使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2、能够引起媒体自身的反思,促进传媒业的发展

         3、能够让人们更加注重心理健康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有效地十、使用言论自由

         4、能够促进高校对自身安全事故的处理,加强校园安全建设。

         5、能够引起广大学生的反思,更加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虎一席谈》节目策划 

一、选题背景:

2008年12月9日上午8时20分左右,河南籍40岁女性梁丽在负责深圳机场候机楼B楼出发的大厅的清洁卫生工作时,在垃圾桶旁捡到一箱价值超过300万人民币的黄金首饰,本能的以为废弃物,就把纸箱捡了回去,搁置在残疾人备用室,没拆开,想或许会有人来认领,并将此事告诉同事。

而后当同事曹某告诉她捡到的纸箱内装的可能是黄金首饰,梁丽不信,以为同事在开玩笑。

看了之后还是以为是假的黄金首饰,所以就这样把箱子带回了家。

失主在下午4点报了警,之前的同事跟她说了这一情况,她说第二天上班在上交。

晚上六时,警察上门,梁丽主动把纸箱交出。

然而警察把她带到派出所。

她被司法机关以盗窃罪进行起诉,一旦定罪,因数额巨大,面临的最高刑罚将是无期徒刑。

此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虽历时五个月,法院仍未作出最终判决。

 

二、节目主题:

女工拾金饰该不该被判刑 

三、节目目的:

了解该不该受法律制裁;了解盗窃罪与侵占罪的界定;了解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捡到财物没有及时上交的相关规定;以及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人们如何理解拾金不昧,从中剖析现今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水平。

进而了解遇到类似情况人们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人们能过更好的处理此类事件。

 

四、节目形式:

辩论式、短片、写字板、音乐 

五、现场人员:

 嘉宾选择:

法律学者(两位,一位是刑事方面的专家,以为是民事方面的专家):

研究类似案例,对相关法律条文有深入了解,工作经验丰富。

心理学家:

解剖人的心理,从心理学方面分析当事人的心理。

社会学家:

从社会学角度来解读现今人们的道德水准。

当事人梁丽的丈夫、事主王某:

陈述具体事件

 

观众选择

1.信息发布:

在确定邀请的嘉宾名单后就向大众发布,同时发布本期节目的主要话题。

2.招募要求:

根据嘉宾和话题,观众主要有法律工作者;对社会学和心理学有一定了解的人、感兴趣的观众朋友。

3.参加途径:

观众可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途径报名,节目组进行筛选。

 

六、节目流程:

1.短篇导入

事件资料短片+普通民众,网民及相关人士的看法。

2.主持人的开场白:

一虎一席谈,有话大家谈。

全球华人你们好,欢迎收看方正一虎一席谈。

拾到价值300万人民币的黄金首饰究竟是上帝的宠儿,还是飞来横祸。

拾到不菲的黄金首饰,可是有可能又将面临无期徒刑,究竟该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从中又反映了中国社会什么样的问题?

有请我们今天的嘉宾。

(介绍嘉宾)。

正方:

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反方:

法律学者。

用一句话,概括你们的观点。

对社会学家:

为什么认为没罪?

对刑法专家:

如果有罪,最高刑罚可能是无期徒刑,那么如何来判定她是否有罪?

刑法关于侵占罪与盗窃罪是如何定义?

现场观众发表看法,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解读。

对民法专家:

众所周之,对同一事件的量刑,刑法严重,民法较轻。

那此事件的关键就在于是“捡”还是“盗”。

就民法角度,你如何来理解当事人的行为?

为什么你认为没构成刑事案?

这之间的差别在哪?

对心理学家:

知道是黄金首饰,但还没有马上上交,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

通常面对这样价值不菲的财物,拾到者的心理会是怎样?

迟交,不上交,或对财物心动想据为己有是不是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现场观众发表看法,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解读。

3.刚才是当事人之外的解读,或认为应受判刑,或认为不用。

究竟事件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我们不妨听听他们的说法。

有请当事人梁丽,失主王先生出场。

对王先生:

梁丽拾起纸箱的时候,你在哪?

在干什么?

对梁丽的丈夫:

梁丽平常清洁卫生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可以捡到丢弃物?

知道箱内是黄金,她可能会作何感想?

知道失主报案,为什么没有马上上交?

有什么原因?

有没有想过要占为己有?

对心理学家:

可见她存在一个事实认识错误的基础,那心理学如何定义事实认识错误?

对刑法专家:

亮丽如果在当时立马上交,情况是否会不一样?

有没有一个时间问题的纯在?

对刑法专家:

案件的争议在于是否构成盗窃罪,我们知道盗窃罪存在非法占有与拒不交出两个因素。

那么梁丽是否满足这两个要素?

对民法专家:

民法认为是犯了侵占罪,侵占罪怎样判定?

在民法角度,如果失主不起诉追究,事件会有什么变化?

对王先生:

你对梁丽此举怎样看?

有罪吗?

对梁丽的丈夫:

你个人对拾与盗的认识?

现场观众发表看法,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解读。

4.梁丽案是法律问题还是道德问题,休息一下,广告后继续探讨。

对社会学家:

怎样算拾金不昧?

对法律学者:

对拾而昧者法律有什么规定?

如果梁丽被判刑,对民众以后捡到财物上交的积极性有何影响?

会不会导致更多人对遗失物、丢失物的置之不理?

现场观众发表看法,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解读。

对社会学家:

梁丽捡到纸箱,但并没有拒不交出,这是否还是符合道德标准?

不算触犯法律?

如果梁丽被判刑,会不会打击老百姓捡遗失物就去或上交遗失物的积极性?

现场观众发表看法,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解读。

显示网民对此事件的看法

5.结束语

好的,各位嘉宾,用几句话来总结你们的观点,三十秒内。

法律是刚正不阿的,道德是柔和的。

梁丽此举是拾还是盗,个人心中一把尺。

梁丽的命运究竟会怎样,我们就只有期待法律的公正裁决。

 

七、准备工作

1.嘉宾的联系工作

2.观众的选择

3.嘉宾的背景材料收集

4.制作影像声音资料

5.演播室的布置

 

八、可行性分析:

1、梁丽案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影响较大,设置为节目议题能够很好地吸引受众,保障收视率。

2、议题公共性强。

节目可以提供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让观众了解一些专业人士的看法,并得到发言的机会。

3、此议题的典型性强,在道德和

《一虎一席谈》之对艺人的监督宜从重还是应平等

 

背景事件:

2009年5月18日,歌手满文军在北京工体西门的cocobanana为妻子庆生时,因涉嫌聚众吸食毒品被警方拘捕。

此事一经报道,随即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讨论主题:

对艺人的监督宜从重还是应平等对待

 

可行性,可操作性:

1、近些年来娱乐圈内时常爆出丑闻,至去年的“艳照门”事件达到顶峰。

而人们也对此类事件抱有很大的关注度。

2、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可以更好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同时也有些人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传播范围广,虚拟性等特点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并广为传播。

3、同样的,对于此类事件。

也有很多人抱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艺人也是普通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我们无需过多苛责。

 

嘉宾设计:

持有相反意见的相关学者

法律专家(阐述法律面前应人人平等)

心理学专家(阐述人们对于艺人犯错的行为所持的普遍心理)

有过类似遭遇的艺人(钟欣桐,满文军等)

 

观众设计:

分别支持两方观点的观众

持中立观点的观众

可以侧重为对此类事件比较关注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其中应包括某些艺人的“粉丝”)

在网络上对此类事件此次“满文军事件”和之前的“艳照门”事件持过激言论的网友

备注:

观众的性别,年龄,职业应都有所考虑,但应有所偏重。

 

节目流程:

   1、由最近引起公众热议的“满文军及其妻子聚众吸毒”事件引出本期讨论话题。

可加入最近几年影响较大的艺人丑闻。

(如几年前张元导演吸毒事件、“艳照门”事件等等)

   2、邀请两位嘉宾加入讨论。

嘉宾包括两位持相反观点的评论员,即一位支持“对艺人的监督应该从重处理”,而另一位支持“对艺人的监督应该与普通人一样平等对待”。

两位嘉宾进行争锋相对的辩论。

主持人从中进行引导,同时邀请现场观众加入讨论。

   3、初步讨论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邀请一位艺人到场加入讨论。

让大家了解艺人自身对此类事件的看法。

主持人仍然从中进行引导,同时邀请现场观众加入讨论。

(注:

如能请到曾经有过影响较大的丑闻的艺人更好)

   4、深入讨论到一定程度后,主持人总结本期节目。

结束。

 

设计论点:

应平等对待:

1、 每一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难道身在娱乐圈的人就不能犯错吗?

为什么媒体就抓住不放,搞得天下皆知,罗志祥的事也是一样,都是给人家炒的漫天飞,为什么好多明星会自杀,那都是媒体在用那些所谓的有娱乐看点的东西在心理上给他们压力,媒体简直就是无形的杀手!

2、 为何这些风光无限的明星要和充满肮脏罪恶的毒品联系在一起呢?

作为大众偶像公众人物的他们就不怕损坏自己的个人形象吗?

难道这也是娱乐圈所谓的另一个“潜规则”吗?

究其原因,细细分析之后,也无非以下三点:

第一:

空虚。

有很多明星在成名后精神极度空虚感,对前途的焦虑感以及娱乐圈内人际关系的复杂感的无措,都使他们希翼通过某种发泄形式让自己得到短暂的放松。

他们或自己了解到或是朋友介绍毒品具有此功效,所以他们就尝试用它来解压。

其结果就是使自己深陷迷途,再难返回。

 第二:

失意。

明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早已习惯了这种台前幕后有人关注的生活。

一旦有一天他们的名气消失了,关注不见了,他们就会变得失落异常。

但是再鲜艳的玫瑰的也有凋谢的时候,盛衰是万物的不变真理,即使是明星也无法逆转。

地位将不保,收入将减少,声誉也一下子没了,想到这些,明星们就会后背冒冷汗直打冷战,尤其是那些以创作为生的歌手们。

在他们失落无比之时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毒品,他们认为毒品能制造出灵感。

岂不知,毒品只能为他们创造短暂的快感,却不能制造灵感,反而使自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第三:

时髦。

吸毒对他们来说是很前卫,很时髦的。

正是这种贪玩和不健康的想法直接导致了明星吸毒的原因之一。

说出来也许会有人偷笑,吸毒也是时髦?

不可否认,身处娱乐圈打拼的明星们个个都很有钱,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看来是十分奢侈的,可是明星们并不觉得,为什么?

因为他们有钱。

当他们厌倦了这种我们认为十分奢侈和享受的生活时,他们就会开始另寻新鲜事物来玩。

于是有些明星就开始尝试传说中令人神魂颠倒飘飘欲仙的毒品了,这绝对不是个别明星的心理。

谁知一试就上瘾,这样一来不得了,要知道明星在娱乐圈都有很多朋友,他们经常到歌厅酒吧玩,当某明星拿出毒品来“享受”时,其他明星直接受到了影响,或在其劝说下也吸了起来。

明星有的是钱,拿毒品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

于是,在一小部分明星成为“瘾君子”时,明星吸毒已渐渐地从边缘蔓延到主流。

很多明星都当吸毒是一种高级时髦的消费,一种地位的体现。

 监督宜从重:

1、 比明星压力大的工作很多,但涉毒是违法的,不管怎样都不能去做。

2、 满文军是公众人物,是明星,做事需要考虑影响。

 

具体操作:

第一环节:

引出主题

以满文军“吸毒门”事件为主,搜集最近几年影响较大的不属于炒作的艺人丑闻报道及事件发生后公众对这些事件的反应。

将这些资料整理后播放,以此来由主持人引出本期主题,邀请两位评论员嘉宾入席。

第二环节:

初步讨论

1、 嘉宾双方首先阐述自己的观点

2、 进入交锋阶段

主持人引导话题走向的具体步骤:

1) 艺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是怎样的?

这是否影响到他们在享受各项权利与履行各项义务的时候与普通民众有所区别?

2) 从重处理与平等对待各自的优劣

3) 是否应该出于对艺人高曝光率的生活的同情而对其监督放宽?

4) 在道德和法律上,是否应该对艺人的监督程度有所不同?

(继而引出道德与法律的适用范围、道德与法律不同程度的约束力等话题,主持人要注意不要让嘉宾和现场观众的讨论话题离本期主题太远,若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将话题拉回到本期主题)

备注:

其间,要积极邀请现场观众参与讨论。

3、 主持人就上述讨论作简短小结,并抛出问题(如:

身为艺人的他们,到底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周围)的这些事件?

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第三环节:

深入讨论

1、 重复上一环节提出的问题,邀请艺人嘉宾入席加入讨论。

2、 首先由艺人嘉宾谈谈自己对此类事件的看法。

主持人就一些具体细节进行询问。

3、 邀请2—3名现场观众提问艺人嘉宾,或者直接发表自己对艺人所说的看法。

4、 邀请评论员嘉宾加入讨论。

主持人可以以类似“不知道两位在听了XX艺人和现场观众的看法后,有没有一些新的想法,是否更坚定了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问题开场,引导评论员嘉宾进行讨论。

5、 评论员嘉宾在讨论时,主持人要及时就他们讨论中的一些涉及艺人工作和生活的细节和重点(而这些东西又是大众所不熟悉的,如艺人在自己经济公司有何限制、私人外出时有无禁忌、艺人出席商业活动的注意事项等,如果评论员嘉宾没有提及,主持人要设法提出,让大家在更加了解艺人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上对本期话题进行讨论)对艺人进行提问,同时邀请现场观众参与讨论。

6、 主持人引导话题走向的大致步骤:

1) 如何看待艺人的所谓“苦衷”和“压力”?

2) 一些诸如吸毒等比较极端的行为是否是某些艺人释放压力的方式?

对这种行为是情有可原还是不可原谅?

不同的态度会导致哪些不同的结果?

利大还是弊大?

3) (返回到上面的一个问题,并将其深化)艺人这个行业到底特殊在哪里?

这个特殊性是否导致我们有必要为其专门制定一套法律法规?

4) 主持人总结(如:

不同的人对今天的话题会有不同的看法,虽然今天的讨论仍然没有一个定论,但我们至少更加了解了艺人的光鲜亮丽的表面背后的一些事情。

或许当我们大多数人的意见趋于一致的时候,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会又一个最终的答案。

 

深入:

当然,更多的还是指向明星的身份特殊,在某些方面往往拥有所谓的法律豁免权

 

艺人吸毒,似乎已成为“国际惯例”,所以,当满文军被曝出吸毒丑闻时,我们也就不感到震惊了,“染毒”的是整个娱乐圈,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

在媒体大肆炒作、所谓专家“云山雾海”、“满迷”们垂首顿足、如丧考妣的时候,笔者想问一句:

“满文军凭什么不能吸毒”?

满文军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面临着社会压力、行业压力、甚至经济压力,吸一点小毒,释放一下压力,放松一下神经,虽然吸毒属于违法,可并不是天大的罪过,媒体、专家和大众何必这么小题大作?

至少满文军吸毒,花的钱是自己的合法收入,而且是搂着自己的老婆一起吸毒,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纯属个人行为,即使违法犯罪,也是他自己的事。

总比邓贵大之流拿着公款,逼迫良家妇女干“异性洗浴服务”要好上千万倍。

可媒体对此事的评论和炒作可谓“义愤填膺”,专家的评述也可谓是“痛心疾首”,什么满文军此举缺乏道德啦、满文军缺少“法商”啦,什么社会影响啦。

笔者在此想再问一句,我们这个社会还有道德吗?

有人可以“狎妓”,有人可以“娈童”,有人可以“帮款”,有人可以“养鸭”,人家满文军凭什么不可以吸毒。

说人家满文军缺乏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像王华元、陈绍基、米凤君、陈良宇、胡长清等,这些受过当多年教育和培养,有身居高官的人都做“双面人”,都不遵守社会公德,凭什么让人家满文军屈尊守?

即便满文军犯得是死罪,也是他个人的事情,对社会基本没有什么影响;而像王华元、陈绍基、米凤君、陈良宇、胡长清之流的社会影响如此之大,也没见各类媒体不惜版面、不惜人力物力、不惜时间的大炒特炒,更没有见中央电视台在新闻中24小时滚动播出。

杭州“70码”也只不过是在经济频道做了二十多分钟的专题评论;巴东“玉娇刺淫官”案,已经引起全国乃至港澳台网民的关注,也没有见中央电视台有片言只语的报道。

 

  或许有人会说,满文军是公众人物,是明星,做事需要考虑影响。

满文军是什么“公众人物”?

是什么“明星”?

不就唱了几首歌吗?

吵了几首好听的歌,就被无德的媒体吹捧成明星,被无知的“追星族”追捧成明星。

他有多深的艺术功底?

有多高的艺术造诣?

人品如何?

艺德怎么样?

无德的媒体和无知的“追星族”根本不了解,盲目吹捧,使其飘飘而然,不知自己有多粗多长,那还会顾及什么公共道德?

有网友说“明星台上一分钟,百姓台下一年工”。

他们算什么“明星”?

以他们的表现,是“流星”而已。

那他们凭什么拿那么多?

难道他们唱一分钟的歌,创造的价值比农民辛苦劳动一年的价值还高?

错!

是我们这个社会把价值观给到挂了。

如果说满文军们缺乏道德,还不如说我们当今社会缺乏道德。

看似表面上是满文军在吸毒,其实是我们整个社会在吸毒。

媒体们把满文军们捧红,再把满文军们打死,这就是媒体的所谓“道德”。

媒体们为何这样无良无德?

因为满文军充其量是一个个体事件,做起来容易。

而云南的“躲猫猫”、灵宝的“千里抓捕”、西乡的“流氓局长”、杭州的“欺实马”、巴东的“玉娇杀淫官”,属于与政府有关的公共事件,做起来容易惹来麻烦。

 

  满文军风光时媒体不吝言辞地吹捧,倒霉时又落井下石,这就是媒体的“德行”。

请各类媒体不要再提什么“社会公德”。

笔者期盼:

全国的公众人人都能够认真学习、并坚决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有质的飞跃,其高度不会低于“神舟七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