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32045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docx

中鹤新农村建设探索

 

做中国农区“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典范

——中鹤集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河南中鹤现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全国粮食生产30强标兵县——河南省浚县的王庄镇。

公司始创于1995年,前身是以生产玉米淀粉为主的河南淇雪淀粉有限公司。

依托国家对农业产业的政策支持,凭借优良的区位和原料优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注册资金10.41亿元、资产33亿元、年产值24亿元、拥有员工3500人的集团公司。

公司现为国家财政参股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13年下半年,以中鹤集团为龙头带动建设的浚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和河南省鹤壁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项目,将双双落户王庄镇。

中鹤集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肇始于2005年。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被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评价概括为“中鹤模式”。

本文试就“中鹤模式”的现状、内涵、意义及推进中存在的障碍等阐述如下:

一、中鹤模式的演进路径和发展脉络

我们知道,像中鹤集团这样的以粮食精深加工为主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粮源的竞争。

出于对粮食原料的清洁性和充足性考虑,企业急于大面积流转耕地,以建立自己的清洁粮源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中鹤集团粮食精深加工园区内的工厂,吸引了大批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土地流转现象已经在当地的农户间悄然出现。

尤其在全国性的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大背景下,广大农村出现了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生产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等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的现象。

在这种有需、有供的情况下,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土地流转后,为方便农机具存放和农业种养的原来意义上的村庄居住形式已没有了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虽然政府近年来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成果,在广大农村的就学、就医、环境、保障等方面体现得还是不够充分,因此,留守农民盼望进城居住、想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与此同时,在中鹤集团的土地流转方中,星罗棋布的村庄,又极大地影响着规模化清洁粮源基地的建设。

于是,并村进城的城镇化建设应运而生。

并村进城,不仅可以打造适合规模化种养的清洁粮源生产基地,而且可以通过对“四旁”(村树路沟)、“四荒”(山坡丘滩)的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同时,城镇化建设对土地和人力资源的集约作用,反过来又强有力地支撑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基于以上思路和现实,可以说,中鹤集团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不是跟风,而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与时代变迁的趋势叠加的结果。

概括地说,就是“顺应百姓心愿、符合时代脉搏,用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工农互补、产城联动、协调发展”。

这就是“中鹤模式”最具特色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的内生动力所在。

2011年1月8日,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卢展工同志到中鹤考察后指出:

“中鹤集团的发展模式是用企业运作的方式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模式。

向前推,搞规模经营;向后推,搞深加工;横向推,搞新型城镇化,很有典型意义。

二、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现状与前瞻

(一)发展现状

2010年初,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中鹤集团本着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土地向农机合作社集中、人口向新城社区集中的“三集中”原则,完成了王庄镇100平方公里镇域面积内的42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7万人口和9万亩耕地的整体规划。

规划实施后,除去工业园区占地5.8平方公里、社区占地11平方公里、沟塘道路占地约0.5万亩,耕地面积将达到12万亩,比规划前净增耕地3万亩。

这是“中鹤模式”对破解工业化、城镇化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的一大突出贡献。

截至目前,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的中鹤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已建成2平方公里。

在已建成的2平方公里内,主要形成了两大功能:

一是70万吨的仓储能力,二是75万吨的年原粮加工转化能力(年加工转化45万吨玉米、30万吨小麦),基本形成了以小麦、玉米为主的从田间到餐桌的由两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集群。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规划流转清洁粮源基地12万亩,目前已流转1.52万亩。

凭借河南省最大的农机合作社——鹤飞农机合作社,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进行规模化、信息化作业,争取做成能够辐射周边200至300万亩清洁粮源生产基地的良种繁育基地和规模化种养示范基地。

在城镇化方面,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理念,中鹤新城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总投资60亿元,建成后可容纳8万人居住。

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共分三期建设。

其中,一期工程占地3750亩,计划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于2010年8月开工。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有2.8万平米的商业中心工程、9万平米的中小学工程、1.3万平米的行政服务中心工程、16公里的城区道路工程、日供水3万吨的自来水厂、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164栋住宅楼工程,共7个项目。

其中,新城中学、行政服务中心、道路、住宅楼等工程已经相继投入使用。

已经有500多户家庭(近2000余人)搬进了中鹤集团建设的新城镇,并直接为农民工创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岗位形式包括绿化、保洁、保安、物业、餐饮、商业、建筑等。

中鹤新城社区在形式上和本质上,都与其他的社区存在着不同。

外在形式上的不同是体量大,8万人的社区足以支撑起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运转,可以自成体系;水、电、暖、气、光纤配套齐全;中小学、幼儿园、养老院、卫生院、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功能完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应有尽有。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社区,而是定义为浚县的副中心城市。

内在本质上的不同,是并村进城的人员都是土地流转后的、土地收益的方式由经营性收益转变为了资产性收益的农民,他们已经摆脱了耕种土地的牵绊,真正实现了农民变市民。

在耕地的利用上,由于农民让渡出了宅基地,从而使得在当前模式下新增了耕地存量。

首批搬迁的4个村庄占地1700亩,四边四荒占地1800亩,除去新城占地2000亩,新增土地将达到1500亩。

预计如果剩余的40多个村庄全部搬迁完毕,减去未来工业用地,可以增加耕地30000亩。

土地流转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是原宅基地复耕、“四旁”(村树路沟)整理、林路的整体规划、建设公墓集中殡葬原坟地腾为耕地等。

目前,针对宅基地让渡形成的新增耕地存量,中鹤建成了3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其内容涵盖了高标准农田精品园区、良种繁育区、果蔬种植区、园艺苗木基地、生态循环养殖区等项目。

项目实施完成后,年产值将超过3亿元,实现综合增收3700多万元。

(二)企业前瞻

在上述基础上,计划到2015年,在新型工业化方面,要把中鹤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建成以100万吨仓储能力和15公里铁路专用线为“两翼”承托的全国性的粮食仓储物流港;以年加工转化120万吨小麦、60万吨玉米为“两足”支撑的全国性的粮食精深加工基地,实现年产值169亿元、利税17亿元,并将提供近2万个就业岗位。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12万亩清洁粮源基地土地流转工作将完成3万亩,依托鹤飞农机合作社规模化、信息化的现代化农业作业,完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模化种养示范基地的建设,并将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中鹤新城项目一期工程将全面建设完成,三产人员将达到2000多人。

企业在规划自身发展的同时,将把如何解决并村进城人员由于身份的转变而引起的“一转三就(就医就学就业)”问题一并规划。

要努力实现让并村进城人员在当地就业的目标,真正地让他们体会到“不用东奔和西走,幸福就在家门口”,从而解决因外出务工而引起的诸多社会问题。

三、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社会反响

通过对农民群体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我们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已经搬进新城镇的农民对现状非常满意;二是尚未搬进新城镇的农民,绝大多数(根据抽样调查,占比90%以上)急迫地希望搬进中鹤新城。

农民进城之前的顾虑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担心旧有宅基地补偿不足;第二,担心新城住宅购买资金不足;第三,担心无地可种无活可干;第四,担心小区物业费增加生活成本。

为了消除农民进城的顾虑,当地政府和中鹤集团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如下对策:

第一,政府严格按照《鹤壁市人民政府拆迁补偿条例》的有关规定,根据具体情况对群众的旧宅进行了相应补偿。

按照房屋结构(砖混、土木)补偿标准在380元——480元/平米之间。

第二,根据农户家庭人口数量,对搬迁入户的农民按照30㎡/人的标准,以650元/㎡的价格出售,而实际建设成本价为1200元/㎡,平均让利农户550元/㎡。

对于计划额度外的面积,人均超额购买面积不超过20㎡者,以1200元/㎡的成本价格出售。

第三,为了解决农民无活可干、无地可种的后顾之忧,中鹤集团对于出让土地的农户按照每户一个就业岗位的标准承诺分配工作,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比如,新城建设中的三产服务人员,绿化、保洁、保安等工作岗位优先提供给40-50岁的中年农民。

第四,为了尽量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建设了只租不售的商业门面,其出租收入全部用于补贴群众物业和公益事业的开支,以降低村民入住的生活成本,最大限度地消除群众搬迁的顾虑。

四、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解读

(一)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内涵

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①以成熟的工业化模块为基础,解决新农村建设前期的资金问题;②以土地流转置换和给付特定指标内的免费住宅或超低价住宅,解决农民土地的出让问题;③以政府出资和多元化的商业资本为资金来源,建设住宅和商业一体的新城镇;④以发展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及其配套服务业为产业升级方向,构建“政府—农民—企业”三个主体;⑤以信息化为平台,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提升,“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各方主体共享产业升级和经济效益增长成果。

因此,又可将中鹤模式简称为“四化”模式。

“四化”模式的内在逻辑在于,通过获得清洁粮源生产基地,取得工业化模块的竞争优势,在现代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又通过工业化模块的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和基于现代农业衍生出来的服务业,进而在耕地资源集中优化的同时,给当地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更高品质的住宅和各项基础设施,从而形成一种产业链闭环,充分发挥土地、劳动力、资本以及技术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边际产出率,实现各方主体的共赢。

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主要分三个模块协同推进:

其一是,中鹤集团依托当地粮食集中产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并逐步向农产品仓储、物流贸易拓展;其二是,基于当地农民进厂务工和确保食品安全及原料供应需要,及时引导农民土地有序流转,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其三是,适时推进小城镇建设,为务工农民(家庭)建造新型社区。

 

图1:

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基本原理结构图

(二)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初步成效

中鹤集团从2005年正式启动中鹤新城项目建设,到2011年一期基本完成的6年间,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雏型初步显现。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农产品加工,拉长了产业链条,形成了产业聚集,农区工业化加速推进。

从2005年起,该集团业务范围由玉米深加工拓展到小麦的精深加工;其集团规模,由原来的淇雪淀粉一家加工企业起步,相继建起六家加工企业,形成了年加工玉米45万吨、小麦30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产品种类覆盖七大类20多个品种。

同时,集团还成立了中鹤粮油贸易公司,形成了70万吨仓储能力。

为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当地政府依托中鹤集团规划了5.8平方公里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浚县粮食精深加工园区。

目前,园区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中鹤集团8家全资子公司全部布局园区,初步形成了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规划到2015年,园区将实现年加工原粮180万吨,入驻企业25家,员工2万人,年产值169亿元,利税17亿元,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粮食周转物流港和精深加工基地。

第二,引导农民承包的耕地有序流转,实现规模集约经营,农业现代化水平跨越式提升。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下,中鹤集团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有序开展土地流转。

首批1.52万亩耕地流转已于去年麦播前完成,计划到2015年,土地流转面积将达到3万亩,建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模化种养示范基地。

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鹤集团联合企业所在地部分农户组建“鹤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了从种到收的机械化和统一耕作、统一供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的“六统一”作业。

同时,在三万亩粮食基地上综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创建高产示范区,实现了用先进设施装备农业和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同步推进。

第三,顺应土地规模经营、工业化发展大势,新型社区应运而生。

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理念,紧靠粮食精深加工园区,兴建中鹤新城,将企业扩张与社区建设捆绑发展。

计划在10年内分三批建成可容纳8至10万人集中居住的社会功能完备的新型城镇。

目前,占地2平方公里、可容纳1.8万人居住的中鹤新城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

第四,小城镇建设循序推进,破解农村民生难题的曙光显现。

规划建设中的中鹤新城,城市功能完善。

公共产品如学校、医院、文体设施、交通道路等由政府出资兴建;居民住宅、商业设施及水、电、暖、气、光纤等基础设施由公司承担,其中居民住宅按人均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与农民宅基地和现有住房置换。

撤村进城完成之后,农民实现了由村民向城镇居民的自然转换,其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服务保障等将发生质的跨越,农村民生问题可望得到根本解决。

第五,通过信息化的平台,实现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格局初步形成。

中鹤集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使得工业和农业变成了一个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工农一体,产城联动,捆绑发展,互动共生。

(三)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化”模式的缘起

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1、“天时”

随着全国性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在城市务工的收入已经远远高于在农村务农的收入。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务工,从而导致了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等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的现象。

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农村的土地对农民来讲,已经成为了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就正好给中鹤打造清洁粮源基地的战略,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一方面,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已经不强,包产到户的农业收入已经在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处于绝对边缘化的地位,只要给付超出农民自己经营土地收入的补偿对价,农民就非常愿意将土地流转给中鹤集团使用;另一方面,中鹤出于打造清洁粮源、储备充足原料的内生需要,需要实现耕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两个方面一拍即合,中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尝试,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展开了。

2、“地利”

中鹤集团位于有着“天下粮仓”美誉的河南省浚县。

一直以来,河南省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和1/4的小麦。

此外,和其他山区不同,中鹤集团地处华北平原,其平原优势使得土地资源的整合成本较低,资源使用效率更高。

由此可见,中鹤集团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建设,是建立在当地资源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是符合当时、当地的“最优产业结构”条件的。

3、“人和”

顺应“天时”,占尽“地利”,但“中鹤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更得益于“人和”。

2008年3月,这一模式引起了时任中共鹤壁市委书记郭迎光同志的重视;7月,市委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给中鹤集团所在地的王庄镇专门配备一套服务中鹤集团企业发展的领导班子,全力支持这一模式的发展。

可以说,当地政府的支持,对“中鹤模式”的加速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至此,中鹤模式开始走进公众的视线。

此后,国内著名创投机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和“中鹤模式”亲密接触。

该公司董事长靳海涛先生亲自赴河南做了多次实地考察,越来越认同这一模式的内在生命力。

原因在于,这一模式不仅在经济效益上是具备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的,而且同时实现了社会效益和政治意义的统一。

在“深创投”的推介下,国家开发银行、当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向中鹤集团伸出“橄榄枝”。

中鹤集团董事长王学军,这位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始终怀揣着一个“成就伟业,造福桑梓”的梦想,始终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情结,而“中鹤模式”的尝试与实践,可以说,正是他的“圆梦行动”。

(四)中鹤模式的具体运作办法

为了更为清楚地演绎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具体操作办法,特列示意图如下:

图2:

中鹤模式的运作示意图

 

1、土地的流转及农民的进城是如何实现的?

中鹤集团在土地流转的具体操作上,不是直接从农民那里流转土地,而是农民首先将承包的耕地流转给王庄镇土地流转中心,再由镇土地流转中心将从农民手中流转来的耕地,转租给中鹤集团。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通过镇土地流转中心和村委会的对接,可以降低逐个谈判的交易成本,二是通过镇土地流转中心这一虚拟人格的介入,可以使得合约具有稳定性,避免中鹤集团与农民之间发生直接的纠纷。

在农民的进城方面,由中鹤集团融集资金,为农民建造住宅和商业化一体的新城镇,由镇政府交付给乔迁农民使用。

对价安排是这样的,按照搬迁户的家庭人口总数,提供给30㎡/人的计划内购买指标,计划内指标价格,为建筑成本的一半;超出计划内指标的面积,则按照建筑成本价格出售。

由于农民在拆迁旧宅时,可以根据旧宅的材料和结构,获得镇政府给付的拆迁补贴,这种补贴的对价基本能够支付计划内指标的售价。

通过上述的对价安排,农民只需要支付几万元,甚至不用出一分钱,就可以实现以旧换新,住上高档的住宅楼。

2、产业链的形成及内在优势

中鹤集团的“四化”模式,实现了土地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完美结合。

为了更为清楚地说明这一内在优势,特列示意图如下:

 

图3:

产业链的形成及内生优势示意图

 

中鹤集团通过发展清洁粮源基地,实现了粮食原料的清洁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充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保障了粮源的质量和产量;通过发展以畜牧业为中间环节的现代农业,又有效地对接了农业的工业化、工业的品牌化、农民就业的本地化等关键问题。

通过上述资源的使用安排,可以达到的内生优势如下表所示:

对农业现代化的好处

对新型工业化的好处

对新型城镇化的好处

1、实现种植机械化

2、实现秸秆过腹还田

3、改善了土壤成分

4、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

1、高质量的清洁粮源得到保证

2、极大地提高了品牌价值

3、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1、为土地流转后并村进城的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此外,由于农民宅基地的出让,以及进城农民住宅容积率的提高,原来的宅基地和“边、荒”的土地被转变成了耕地,通过这样的运作,中鹤模式创造了新增的耕地。

从现有的经验来看,可以使得耕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30%左右。

这些多出来的耕地面积,在将来不仅可以作为耕地使用指标,用于指标出售,创造耕地指标出售收益,而且可以扩大使用效率,增加相应的产能。

3、各方主体的利益结构

政府

当地农民

企业

付出成本

1、相关政策资源;

2、为协调农民的利益而必须支出的一部分财政支出;

3、相关财政补贴。

1、宅基地;

2、承包的耕地;

3、超出额定指标外的购房面积需要支付建筑成本。

1、前期的建设垫付资金;

2、流转土地必须支付给农民的地租;

3、因将土地返租给农民管理,而必须支付的管理费和按一定价格收购农作物的义务。

获得收益

1、政治效应;

2、产业升级带来的财政收入增长;

3、当地产业升级以后带来的资源聚集效应;

4、土地升值带来的财政收益。

1、获得按650元/㎡的优惠价格购买指标内住宅的权利;

2、让渡耕地使用权,每年获得的地租收入;

3、耕地使用权转让以后,向中鹤反向承包土地,获得管理费及计划外农作物的收益权;

4、招聘优先录用权;

5、集体收益分配权。

1、清洁的粮源基地;

2、农民让渡的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

3、新创造耕地存量指标出售的收益权;

3、商业地产的独家开发及销售权;

4、相关配套商业的独家经营权(比如酒店)。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列表如下:

从整体上看,中鹤“三化”协调、“四化”同步模式涉及到的政府、企业、农民三方面主体均是受益者。

政府得到的是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和宝贵的土地指标,企业得到的是增强竞争力的清洁粮源,农民得到的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可谓三方受益、多方共赢。

4、未来整个产业集群的收入结构

随着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进一步推进,未来的中鹤集团,业务收入来源将会变得多样化。

可以预期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化模块的业务收入、现代农业模块的业务收入以及新城镇化模块的业务收入。

具体结构如下表所示:

工业化模块

现代农业模块

新城镇化模块

 

收入结构

1、基于粮油深加工产品的销售收入;

2、肉制品的深加工产品销售收入。

1、粮食作物的销售收入;

2、绿色有机蔬菜的销售收入;

3、有机畜牧业收入。

1、农民让渡宅基地,耕地存量增加,所产生的耕地指标出售收益;

2、基于耕地存量增加,农产品产量增长的收益;

3、基于商业地产的出售及出租收益;

4、商业贸易、物流、仓储、物业管理等业务模块的收益。

5、新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结构

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新城镇化建设资金结构如下表所示:

资金投入结构

资金来源结构

 

具体类目

1、农民搬迁补贴;

2、新城镇住宅建设;

3、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供暖、供水等);

4、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商业等)。

1、政府补贴;

2、公司自有利润;

3、对外融资。

6、小结

通过上述的交易安排,可以看出,农民、企业和政府均是受益者。

而支持这一模式的内在约束条件在于,通过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整合,使得生产效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得基于效率提高而产生的预期收入,能够弥补前期新城镇化建设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此外,这一模式的内在“造血能力”和新增的就业机会,使得可以就地消化当地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从而使得上述模式可以形成一种自我循环的内生动力。

五、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意义

我们认为,中鹤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一旦成功,并在中国其他平原农产区推广,其意义将是空前的。

共包括三个层面:

(一)政治意义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促进国家和民族的持续繁荣,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中鹤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尝试,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创举。

如果中鹤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如果能够在全国其他地区复制,则可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

再者,“中鹤模式”在运行中不断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改革红利,将会大大缓解社会矛盾,缩小民间的贫富差距,实质性地解决“三农”难题,从而具体体现执政为民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

(二)经济意义

毫无疑问,中鹤模式是对原有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一次颠覆式改革。

理由有三:

其一,通过将土地化零为整,实现了集约化的生产,提高了产出效率;其二,新城镇化建设产生的人口聚集效应,降低了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其三,通过有计划的新城镇模式的组织,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且降低了生产的不确定性。

中鹤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建立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其实现产业升级的门槛较低,也更容易成功。

而这种模式一旦像当初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一样成为一种经典范式,将会掀起一股新的城镇化浪潮,从而为未来10-20年的中国经济提供内在的增长动力。

新城镇化建设一旦有了经典的范式,并成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