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56300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履园丛话 清 钱泳06.docx

履园丛话清钱泳06

  ●叢話九 碑帖

  周石鼓文

  秦泰山石刻

  秦琅琊臺刻石

  新莽天鳳刻石

  漢燕然山銘

  漢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八年

  漢元儒先生婁壽碑熹平三年

  漢熹平石經熹平四年

  漢涼州刺史魏元丕碑光和四年

  漢幽州刺史朱龜碑中平二年

  漢郭有道陳仲弓碑建寧二年

  漢淳于長夏承碑建寧三年

  漢成陽靈臺碑建寧五年

  漢小黃門譙敏碑中平四年

  漢圉令趙君碑初平三年

  漢巴郡太守樊敏碑建安十年

  漢酸棗令劉熊碑

  漢楊氏四碑

  兩晉六朝碑

  唐觀音寺碣

  唐化度寺碑

  唐孔子廟堂碑

  唐九成宮醴泉銘

  唐磚塔銘

  唐郎官石記序

  唐雲麾將軍李秀碑

  唐滑臺新驛記

  唐麻姑仙壇記

  唐開成石刻十二經

  四唐碑

  唐石幢

  後梁鎮東軍牆隍廟碑記

  後晉吳越文穆王神道碑

  吴越僧統慧因普光大師塔銘

  蜀石經

  馬楚銅柱銘

  宋高宗御書石經

  宋表忠觀碑

  墨妙亭詩刻

  宋刻

  明刻

  本朝帖

  偽法帖

  論刻帖

  家刻

  ○周石鼓文

  周石鼓文在京師太學儀門內,為石刻中最古,高二尺,廣徑尺餘,形似鼓,而頂微圓,其一如臼。

相傳為周宣王獵鼓也。

初棄陳倉野中,【按續漢郡國志右扶風陳倉注引辛氏三秦記云「陳倉有石鼓山,鳴則有兵」,並非上有石鼓舊文也。

今金石家輒曰陳倉石鼓者,恐誤。

】唐鄭餘慶徙鳳翔縣學,而亡其一。

宋皇祐四年,向傳師得之民間。

大觀二年,徙汴京國學,以金嵌其字。

靖康二年,金人輦至燕,剔其金,置大興學。

元大德十一年,大都教授虞集始移國學。

其篆凡六百五十言,至元中存三百八十六字,今僅存者二百八十餘字而已。

謂為周宣王鼓者,韓愈、張懷瓘、竇臮也;謂為文王鼓至宣王刻詩者,韋應物也;謂為秦氏之文者,鄭樵也;謂宣王而疑之者,歐陽修也;謂宣王而信之者,趙明誠也;謂為成王鼓者,程琳、董逌也;謂為宇文周物者,馬定國也,故王伯厚皆駁正之。

至楊用修云得李賓之家唐人搨本全文,恐是升菴偽造。

今陽湖孫淵如觀察竟取楊本刻諸虎邱孫子祠,亦好奇之甚矣。

高宗純皇帝以乾隆庚戌親臨辟雍,見石鼓漫泐,為立重欄,以蔽風雨,即以原文集為十詩,再刻十石,並御製石鼓文序,仍從韓愈定為宣王時刻。

聖訓煌煌,垂示萬古,真藝林盛事云。

  ○秦泰山石刻

  秦泰山石刻,唐時已亡,今所傳者二十九字,二世之文也。

據宋人劉跂模搨,尚有二百廿三字,可讀者一百四十有六字。

據集古、金石二錄,猶存四十字。

本朝乾隆初,碧霞元君廟災,則并二十九字亦亡之矣。

嘉慶乙亥歲,前泰安令蔣君伯生賦閒無事,獨遊岱頂,聞之故老云:

「玉女池中有古刻。

」遂車水尋覓,果得殘石兩小塊,審之僅十字,即二十九字中文也。

遂搨數十紙以貽海內博雅君子,則有翁覃溪閣學、阮雲臺宮保、梁茝林方伯、孫淵如觀察俱賦詩作跋,為一時佳話。

按二世元年是壬辰,至今道光壬辰,已三十五甲子矣。

  ○秦琅琊臺刻石

  琅琊臺刻石,十二行,計八十有六字,亦是二世之文。

今在山東諸城縣東南百六十里,三面臨海,即琅琊臺也。

案始皇刻石之文,具載史記,凡七處,嶧山、泰山、琅琊、之罘、東觀、碣石、會稽是也。

惟嶧山之文獨闕,故宋時鄭文寶補刻之。

元至正間,魯人申屠駉又以會稽刻石模於紹興府學。

余又嘗得徐鉉所模碣石門墨本刻之焦山方丈,實可補史記闕文,而學者有信之,有疑之,皆尚古之過也。

  ○新莽天鳳刻石

  山東鄒縣野田間新出王莽時天鳳二年刻石,七行,俱有界道,其後有「後子孫毋壞敗」六字,似是墓間石也。

今五經博士孟公繼烺移置孟廟。

嘉慶庚午春,山東金鄉縣馬進士又於鉅野縣之昌邑聚田間得殘碑一段,僅存銘文,上下亦不相連續,有云「宣仁播威,賞恭糾慢」,又云「奮旅揚旌,殄滅醜類,勛烈煥爾,聿用作詩」,云云,似此人以武功而顯者。

惜無紀年可攷,惟存「七月六日甲子造」七字而已。

  ○漢燕然山銘

  吴江翁海村徵君惠余雙鈎燕然山銘,云得之曲阜桂大令未谷,未谷得之玉虹樓所藏宋搨本,真如景星慶雲,世未易見。

余細審之,謂必是後人重模,如西之作■〈卤,夕代乂〉,■之作氏,■〈冦,殳代攴〉之作寇,鑠之作爍,敻之作■〈敻,文代夊〉,皆非漢人字體,又脫去「乘燕然」三字。

然未谷深於漢隸,必有精鑒,即是重模,亦非近時人所能為之。

案此銘,集古、金石二錄及隸釋、隸續、漢隸、字原俱不載,惟劉球隸韻引模數十字。

于奕正天下金石志、孫克宏金石志皆謂原石在今宣化府,而絕無傳搨之本,何耶?

余恐宣府之本亦是重模耳。

  ○漢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八年】

  是碑舊在陝西華陰縣西嶽廟中,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碑毀,片石無存。

海內所傳,惟有兩本,一為商邱宋氏漫堂所藏,一為華陰王無異所藏。

然宋本缺十字,王氏本缺百五字,可以辨搨本之先後。

近阮雲臺宮保又得一本,云是寧波天一閣藏本,亦有缺字,是又在王本後矣。

宮保嘗自刻一石於雷塘祖塋,并將歐陽集古錄跋語真蹟附刻其上,可謂嗜古者矣。

  ○漢元儒先生婁壽碑【熹平三年】

  是碑舊藏吴門蔣韻濤學博家,前闕四十八字,後有豐道生題跋,知明時與夏承碑同藏于吾鄉華東沙氏,即真賞齋主人名夏者也。

乾隆六十年,余從韻濤姪春皋明經雙鈎得之,以寄翁覃溪先生,曲阜桂未谷遂以刻之京邸,此顧南原作隸辨時所未見。

  ○漢熹平石經【熹平四年】

  熹平石經,見於後漢書靈帝紀,熹平四年議郎蔡邕與堂谿典、馬日磾、張馴、韓說、單颺等奏求正定諸經,而刻至光和中。

尋遭董卓之亂,焚燒洛陽宮府官舍,碑已殘闕。

後魏武定四年,由洛陽移至鄴城。

周大象元年,又從鄴城移至洛陽。

隋開皇六年,又從洛陽徙至長安。

轉移遷徙,碑益漫滅,故唐初已有十不存一之歎。

洪氏隸釋所載,不過九百七十又一字而已。

余於乾隆五十年七月偶於書肆中購得舊本管子一部,中夾雙鈎五六紙,率皆殘闕不全,細心尋繹,得尚書洪範篇七十八字,君奭篇十三字,魯詩魏風七十三字,唐風三十一字,儀禮大射儀三十七字,聘禮廿八字,公羊隱公四年傳十八字,論語微子篇百七十字,堯曰篇三十九字,又盍毛、包、周有無不同之說及博士左立姓名十八字,合五百餘字,不詳何人所摹。

惟視管子第一本上有國初徐樹丕印記,則知為牆東老人所鈎無疑矣。

故翁覃溪閣學有詩云:

「熹平石經紙摹十,錢子得自徐牆東。

」蓋紀實也。

自余模勒之後,南昌學宮有重模本,紹興學宮有重模本,如皋姜氏有重模本,而王司寇金石萃編亦載之。

五十七年,余北行過濟寧,錢塘黃小松時為運河司馬,又藏有舊搨尚書盤庚五行,論語為政八行,堯曰四行。

小松屬余并刻之,均為藝林罕見之寶。

  ○漢涼州刺史魏元丕碑【光和四年】

  魏元丕碑,泰安趙氏所藏,世無第二本。

洪氏碑圖云:

「碑十六行,石已斷剝,所存者行三十一字,題名四行,行四人。

」然則洪不言有陰者,是題名即在正面也。

翁覃溪、張瘦銅、孔葒谷、孫淵如諸先生俱為考證,實存四百九十九字,較隸釋少二十五字,此本卻多出七字。

審其用筆之妙,較張遷結體相似,而蒼勁過之,漢隸中能品也。

  ○漢幽州刺史朱龜碑【中平二年】

  是碑係舊紙舊搨,亦是人間希有之物。

據隸釋云有四百十三字,今本只有一百六十四字,尚是三分之一。

惟碑中書惠兩字,洪氏所無也。

  ○漢郭有道陳仲弓碑【建寧二年】

  郭有道、陳仲弓二碑,皆蔡中郎撰文,所謂無媿辭者。

惟兩碑久亡,歐、趙亦未之見也。

今山西介休驛路旁有郭有道碑,是國初傅青主重書,後鄭谷口又書一碑,與傅書並峙,故顧南原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譏。

陳仲弓碑世亦無有,洪氏所載惟有太邱長陳寔壇碑。

嘉慶元年,余偶書一本贈山陰陳雪樵騎尉,騎尉遂以刻石,因椎搨數百紙傳播坊間,不知何時流入海外,日本人視為原刻,戊辰、己巳之間,寄信中華海舶,一時要五百本,市者仍以余書翻刻以應之。

海外人以耳為目,不知真偽如此。

  ○漢淳于長夏承碑【建寧三年】

  吴門陸謹庭孝廉家有夏承碑,中闕「化行」以下三十字,後有豐人叔、楊景西二跋,即吴山夫雙鈎之所自出也。

王虛舟所見亦即此本。

明嘉靖間,是碑與婁壽碑俱吾鄉華東沙氏故物,今重刻本甚多,不堪入目矣。

  ○漢成陽靈臺碑【建寧五年】

  此碑是黃小松司馬所藏,翁覃溪先生定為重刻本,近亦不可多得矣。

碑中字數與隸釋相符,惟筆畫間稍有譌處。

江秋史侍御嘗釋出數字,可補洪氏之闕。

  ○漢小黃門譙敏碑【中平四年】

  是碑前有額曰「漢故小黃門譙君之碑」九篆字,亦小松所藏。

審其結體用筆,其為重刻無疑。

洪氏亦載此碑,「優游」下似是「氐」字,蓋借作「京邸」之「邸」也。

「喪亡」上似是「乃」字,又「七月廿八日癸卯」,今驗此本是「十八日」,俱可證隸釋之誤。

  ○漢圉令趙君碑【初平三年】

  往時見海鹽張芑堂徵君案頭有此碑,是全張未裝者,既復見家竹汀先生家亦有全碑一張。

洪氏云碑在南陽,即今河南之南陽府。

數年之內凡兩見,似此碑猶在人間,或隱於荒山窮谷間,難以尋覓耳。

  ○漢巴郡太守樊敏碑【建安十年】

  乾隆四十九年,余寓吴門春暉堂陸氏,友人王晉康示余樊敏碑,視其搨本,的是原刻,為臨一過而還之,以為坊間尚有也。

後數年欲購不得,當面錯過,至今猶悔。

是碑在四川雅州府蘆山縣,後山陰李松雲先生知雅州,屢有書託其尋訪,終不可得。

道光辛卯四月,余在袁浦節署,晤武威張介侯大令,知此碑尚在蘆山,完好如舊,又知高頤碑在綿州之德陽縣城外大路旁。

則諸漢碑之存於人間者自亦不少,特無好古之士為之傳搨耳。

  ○漢酸棗令劉熊碑

  酈道元水經載酸棗城有縣令劉孟陽碑,即是碑也。

曩時見歙縣巴雋堂氏有雙鈎本,既又見揚州汪容甫家有宋搨原本,雖經殘蝕,其字較多於巴氏,且有出于洪釋之外者。

後江秋史又為雙鈎,以巴、汪兩家合參之,然總缺上半截。

後見明州天一閣舊搨本,有「君諱熊字孟陽」【下缺十字,始接「大帝垂精接感篤生聖明」】等字,則知江秋史所鈎是下半截也。

  ○漢楊氏四碑

  太尉楊震、沛相楊統、繁陽令楊君、高陽令楊著四碑,歐、趙、洪氏俱有之,惟罕見搨本。

嘉慶元年春,青浦王蘭泉司寇遊西湖,攜於行篋。

時余在兩浙轉運使幕中,司寇出以見示,觀其刻畫顯著,神氣不侔,且字多別體,與隸釋不合,當是宋人翻本。

  ○兩晉六朝碑

  兩晉六朝之間,最重書法,見于晉書、南、北諸史,而碑刻無多。

今所傳者惟刁遵、司馬紹、高植、高貞、高湛、元太僕以及孔廟、乾明、賈使君、鄭昭道、啟法寺、龍藏寺諸碑最為烜赫。

其時已重佛法,造像尤多,要而論之,大半為俗工刻壞。

故後人皆宗唐法,而輕視六朝,殊不知唐初諸大家之皆出六朝也。

【余則曰:

「譬諸友朋,但擇貞賢可交而已,遑問其乃祖乃父乎?

」】

  ○唐觀音寺碣

  陸德明為秦王世民撰觀音寺碣,在武德五年,謂秦王平王世充、竇建德,班師凱旋,駐蹕廣武,值夜雨作,東南雲際,光燄射天,見觀音菩薩全身畢露,王頓首拜瞻,乃建此寺。

觀此已開有唐一代奉佛之端矣。

余謂德明著經典釋文,世稱儒者,何乃作此語,為後世口舌乎?

援儒入墨,當自德明始。

  ○唐化度寺碑

  歐陽率更化度寺碑,李百藥撰文,世無全本。

案解大紳春雨集載河南范諤跋語,云慶歷初,其高王父開府公諱雍舉使關右,歷南山佛寺,見砌下有石,視之,乃此碑也,歎為至寶。

既而寺僧誤會石中有寶,破而求之,不得,棄之寺後。

公他日再至,失石所在,急問之,僧以實對,石已分三段,乃取數十縑易之以歸,置于里第賜書閣下。

遭靖康之亂,范氏諸子取而藏之井中。

兵罷後,好事者始搨之,已而碎其石,又分為數片。

今世所傳宋搨本,皆是也。

宋潛溪集謂當時南北俱有翻刻,南本失于瘦,北本失於肥,殊乏率更精絕之氣。

則今世所傳宋搨者,恐未必盡是原石耳。

  ○唐孔子廟堂碑

  虞永興孔子廟堂碑有兩本,一在西安府學,一在城武縣學,皆非原刻。

在西安者,五代王彥超所刻也,至元、明時已剝蝕不全矣。

往時見商邱陳伯恭學士家一本尚有全文,余嘗縮臨刻入小唐碑中。

  ○唐九成宮醴泉銘

  歐陽書醴泉銘,自宋、元、明以來為藝林所重,幾至家絃戶誦,人人家有一本。

惟椎搨日多,佳本日少,故字多殘闕,又經俗工洗鑿,滿紙糢糊,率更面貌,十不存一矣。

少時聞吴門蔣氏有佳本,據唐搨刻之,一字無損,然未見原搨,不敢信也。

惟吾鄉秦氏有舊本,千金不易,有秦仲堅者遂取翻刻,以售於人,謂之秦板。

今坊家錦裝檀匣,轉相售易,所稱宋搨者大半皆秦板也。

  ○唐磚塔銘

  磚塔銘,明末時始出土,石已分為三塊,近則愈搨愈壞,又亡去百二十餘字,無全本矣。

然得片紙隻字,猶珍藏之不置者,因其秀勁有法,在歐、褚之間,故學者紛紛,遂為名碑,可見古人用筆,一挑一趯,皆有法度可尋也。

撰者為上官靈芝,其下惟有「敬客書」三字。

學者謂敬客當姓王氏,或又以敬客為方外者。

余獨不謂然,撰文為上官氏,則敬客亦姓上官無疑,與李輔光碑巨雅書同一例。

今吴門重刻有十餘本,皆以西紙搨之,以充原刻,可發一笑。

  ○唐郎官石記序

  張長史以草書得名,世謂之草聖,惟郎官石記是真書,太倉王敬美家有一本,為天下所無,董思翁嘗模入戲鴻堂帖者是也。

嘉慶乙丑歲,余在京師,南海葉雲谷農部以此見示,後有王濟之、元美、敬美諸跋。

余為雙鈎一本藏之。

近日吴門顧湘舟上舍又取雙鈎重模一碑,立于蘇州府學尊經閣下,以存長史舊蹟云。

  ○唐雲麾將軍李秀碑

  李北海書雲麾將軍碑有二,一為李思訓,一為李秀,其官同,其姓同也。

李秀碑本有六礎,明萬歷初宛平令李蔭於署中掘地得之,後為王京兆惟儉取去,今所存惟二礎。

康熙中,有宛平令吴涵者移置順天府文丞相祠中,前人載之詳矣。

其有全文者,一藏吴門蔣春皋氏,一藏歙人羅養芝家,相傳俱是唐搨,余猶疑其翻本,殆宋、元物也。

嘉慶元年六月,余嘗雙鈎蔣本寄翁覃溪先生,先生報以詩云:

「觸暑吴閶蔣逕閒,手模唐搨李碑還。

心馳六礎苔岑合,袖有千年翠墨斑。

想對湖山盟北海,肯隨董莫跋張寰?

【此碑莫廷韓得自張寰,各有手跋。

】石經重晤中郎後,扁二邕齋待我顏。

【梅溪嘗手模蔡中郎石經,今又模北海此碑,故余以二邕題其齋扁。

】燕山名蹟幾人知,郭逸鈎模復許誰?

借問羣鴻戲海意,【董文敏曾模入戲鴻堂帖。

】何如衣帶過江時?

【畢澗飛跋,稱惲南田蓄一舊本,嘗縫入衣中,以防失墜,云云。

】貞珉元氣憑君得,落筆精微不我欺。

今日錢君新拓出,重開仙鶴伏靈芝。

」越四年,余至京師,毘陵胡蕙麓為宛平令,即以余所雙鈎者刻石,署壁仍書李蔭舊題,曰古墨齋。

蕙麓聞余至,乃置酒招同先生與法梧門祭酒共觀新刻,兩公又賦詩見贈,為一時佳話云。

  ○唐滑臺新驛記

  李少溫滑臺新驛記不載於諸家著錄,似碑亡久矣。

吴門貝簡香氏得一舊本,有元人吾衍跋語,遂摹之磚板,可以亂真。

又縉雲縣城隍廟記有重刻本,在今常熟縣城隍廟戲樓下南向,明嘉靖壬戌年刑曹杞山鄭公刻,邑人徐栻有記。

  ○唐麻姑仙壇記

  南城縣有麻姑仙壇記大小二本,今人但知有小字本,而不知大字本為魯公原刻。

其小字者,則趙明誠所云慶歷中一僧所書,黃魯直猶能道其姓名也。

自歐陽集古錄稱之,咸以為魯公親手書,至陸放翁比之羊叔子峴山故事,亦過矣。

試觀魯公書碑,如多寶塔、東方朔畫贊、郭敬之家廟、臧懷恪、中興頌、宋廣平、元次山、元靖先生、顏氏家廟諸碑,有書大小兩本者乎?

則永叔所謂愈看愈妙者,不過一時興會語,不可遂為典據也。

今曾賓谷中丞家有一大字本,尚是舊搨。

  ○唐開成石刻十二經

  余家有開成石經舊本,其用筆絕類歐陽率更,可備書家一格。

舊唐書譏其字體頗乖師法,言其與經文相淆雜,非議其書法也。

故顧寧人尤詆之,而不知原刻殘闕,為後人修改補綴,以至魯魚莫辨,顧氏未見原刻,但憑修改之本而駁詰之,誤矣。

乾隆壬辰歲,畢秋帆先生為陝西巡撫,見諸碑率棄榛莽,瞻顧歎惜,始議興修,賴以不墜。

第卷帙浩繁,椎搨之難,裝池之費,不能家置一部也。

茲記其目錄于此:

周易九卷,計九石;尚書十三卷,計十石;毛詩廿卷,計十六石;周禮十一卷,計十七石;儀禮十七卷,計二十石;禮記廿卷,計三十三石;春秋左傳三十卷,計六十七石;春秋公羊傳十二卷,計十七石;春秋穀梁傳十二卷,計十六石;孝經一卷,計一石;論語十卷,計七石;爾雅三卷,計五石;又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共十石,每石高七八尺,廣三四尺不等,都計六十五萬二千五十二字。

乾隆國學石經,即仿開成舊式也。

  ○四唐碑

  畢秋帆先生巡撫陝西時,得唐碑四種,其一為中大夫守內侍上柱國渤海高福墓志,【開元十二年。

】其二為京兆府美原縣尉張昕墓志,【開元廿四年。

】其三為內侍省內常侍孫志廉墓志,【天寶十三載。

】其四為游擊將軍守左衞馬邑郡尚德府折衝都尉左龍武軍宿衞上柱國張希古墓志。

【天寶十五載。

】乾隆戊申八月,余在先生河南幕府,由黑岡口登舟,乘黃河南下,曾將四碑帶回,安置樂圃之賜閒堂。

至嘉慶四年九月,有旨查抄,為錢塘馮鷺亭編修購去,道光六年又為嘉興張叔未解元所得,今在新篁里。

  ○唐石幢

  吴門碑刻,遭建炎兵火,十不存一,故漢、唐之碑絕少,今所存者惟石幢耳。

其一在西洞庭山包山寺,會昌二年九月僧契元書;又一幢無年月,與前幢東西對峙;又一幢亦無年月,座上有宋開禧乙丑閏中秋續刻題名;又一幢座上有明僧呆菴道人法住偈語。

按朱長文墨池編載有咸通五年于僧翰書在洞庭山者,似即此中之一也。

其二在光福寺前,大中五年五月立;又一幢大中六年十二月立,俱正書,亦東西對峙。

其三在甪直鎮,今元和縣所轄,大中八年秋崔渙書,有宋皇祐五年重立字樣。

其四在常熟北山興福寺,即唐時破山寺也。

寺前有二幢,一平原陸扆行書,年月剝蝕不可辨,後有女弟子徐十四娘及樹幢僧智峯等名;一京兆全貞書,亦無年月。

按錢叔寶續吴都文粹云:

「破山寺石幢,唐大中間建造,宋建炎三年己酉八月重立。

」偶閱縣志,竟以為宋時所建,是前人未之考耳。

其五在常熟梅李鎮胭脂墩菴中,上刻乾符五年歲次戊戌七月乙未十四日戊申建,又一座同勾當弟子許亮李帖代贊各捨三千文云云。

計五處,余皆椎搨之。

又一幢在虎邱劍池,顯德五年高陽許氏建,則五代周時物矣。

  ○後梁鎮東軍牆隍廟碑記

  乾隆辛亥歲,余在紹興與修府志,於臥龍山上城隍廟搨得此碑,前載表奏,次列敕旨,最後作記,時在梁開平二年,先武肅王撰文,有官階甚長。

碑以城隍為牆隍,以戊辰為武辰,俱避全忠祖父名也。

  ○後晉吳越文穆王神道碑

  先文穆王神道碑在今杭州城外玉皇山之陽,墓前三百餘步,地名頭城門,玉皇山即龍山也。

東坡表忠觀碑「龍山之陽,巋焉新宮」是也。

碑甚豐大,約高二丈許。

龜趺螭首,上有一穿額,題大晉故天下兵馬都元帥守尚書令吴越國文穆王神道之碑二十四字,篆書。

本文五十行,行九十字,剝蝕過半,今存者尚有一千八百餘字。

取家刻全文校之,皆無悮。

撰文者為丞相和凝,書丹篆額者則司農卿權令詢也。

余嘗命石工護之,作護碑圖。

碑西南三百餘步名玉屏峯,峯下吴氏墓,茶園之內尚有王子忠獻王神道碑一座,亦螭首,碑略小。

據十國春秋,太常卿張昭撰文,則剝蝕無一字矣。

相傳為明時太常吴誠、尚書江瀾先後佔葬時所燬。

乾隆五十八年九月,余始訪得之。

  ○吴越僧統慧因普光大師塔銘

  是碑在臨安功臣山下淨度寺桑園中。

碑載普光號令因,為武肅王第十九子,幼通禪理,梁乾化三年出家,住安國羅漢寺,時年十三。

梁授法相大師,封安國羅漢寺主,加兩浙僧統。

龍德三年,改授吴越僧統,賜號慧因普光大師。

寶大元年八月十三日夜,集衆諷經,乃為遺章,申辭王父,圓寂于真身寶塔寺,時年二十有四。

王命歸窆於錦里功臣山南,營建塔院。

是碑撰書系銜皆磨滅難辨,惟有「鎮東軍節度使」六字及文內「業職忝詞林」五字。

十國春秋載皮光業以文字受知武肅,特賜進士第、秘書郎、右補闕,尋遷兩浙觀察使;文穆王嗣位,拜丞相。

此碑雖殘闕,而詞句清麗,其為光業無疑。

光業即日休子也。

  ○蜀石經

  福州梁茝林先生為江蘇方伯,得孟蜀石經春秋殘本,正文三百九十五字,注二百六十七字,計三頁,共三十五行,皆昭二年傳,左氏之第二十卷也。

後有翁覃溪閣學、家竹汀宮詹跋語,考之甚詳,定為孟知祥廣政中據蜀時所刻。

曾宏父石刻鋪敍謂為皇祐元年樞密直學士田況刻,非也。

先生既賦詩于後,復以示余,真古刻中之秘寶云。

  ○馬楚銅柱銘

  嘉慶四年,楚南苗民既平,有好事者搨得五代時楚王馬殷銅柱銘至京師者。

銘文為李宏皋所撰,吴任臣十國春秋、朱竹垞五代史記注皆引之。

南昌相國為裝池巨冊,以為至寶。

余題其後云:

「楚王樹國建功多,銅柱鐫書繼伏波。

欲識五溪平復事,誓文墨搨好摩挲。

八百年來瘴雨零,行人指點一痕青。

吾家鐵券今還守,敢勝溪州柱上銘。

」相國見之笑曰:

「此的真錢生詩,不可移易他人。

  ○宋高宗御書石經

  高宗御書石經,在今杭州府學櫺星門內 左右兩廡,計周易、尚書、毛詩、中庸、論語、孟子、左傳七種,僅存八十七石。

余於嘉慶初年嘗館於兩浙轉運使署,府學即在其西南隅。

每當春秋佳日,輒同二三知己步入學宮,徧觀石經及李伯時所畫七十二賢像贊。

曩余倣熹平石經體,書孝經、論語、大學、中庸刻石,即於是時始也。

案元史載申屠致遠為杭州路推官,時有西僧楊璉真伽欲取高宗所書諸經石刻築浮屠,賴致遠力拒之,則今之僅存者,寔致遠力也。

  ○宋表忠觀碑

  蘇文忠表忠觀碑有四,一刻有趙清獻官階九十餘字,即宣和書譜所稱有張有篆額者,今不存矣;一刻紹興二十九年歲次己卯三月丙辰朔,曾孫壻左朝散大夫權書,工部侍郎楊偰重刊;一刻行書,本字如大指,今在杭州府學,惟二小石,亦不全;一刻明嘉靖三十九年,杭州府知府陳柯重模,今立在湧金門外重建表忠觀,御書堂前右廡,兩面刻者是也。

其紹興間所刻者,本在龍山表忠觀舊址,宋末兵興,觀廢,遂露立于草莽中。

至明正德十二年,巡按御史宋廷佐始將此碑移入郡庠,後復遺失。

本朝乾隆四年,諸暨余懋棅為府學教授,其同年友趙石函者來視余,忽于齋旁隙地得之,計二石,又缺其下半截,因置名宦祠中,一時名士如傅玉笥、桑■〈山上〈弓攵〉下〉甫、勵樊榭、周穆門、丁龍泓諸公俱賦詩以紀其事。

至五十九年八月,余監修表忠觀落成,始請諸兩浙轉運使秦公震鈞、杭嘉湖道秦公瀛、浙江督糧道張公映璣,暨錢塘知縣蔣公重耀從郡庠名宦祠移至觀中,立於御書堂之左廡,而以三石柱副之。

于時翁覃溪閣學、梁山舟侍講、阮雲臺中丞亦各有詩文以紀其事,俱刻于三石柱之側,真藝林佳話也。

楊文襄一清記云:

「表忠觀諸碑十有四,徙於櫺星門北之兩偏,疑此兩石之外,尚有十餘石,不知淪沒何所矣。

」案紹興舊刻所云曾孫壻楊偰者,即楊和王沂中子,代州崞縣人,見宋史楊沂中傳,惟稱曾孫壻,殊不可解。

據榮國公忱墓志,偰娶榮國第三女,其系銜尚是右中大夫、充敷文閣待制、提舉佑神觀。

榮國為武肅七世孫,實是第八代孫壻,何云曾孫壻耶?

考古亦無此稱呼也。

  ○墨妙亭詩刻

  宋孫莘老嘗知湖州,彙集漢、唐諸賢名蹟石刻於郡齋,署曰墨妙亭。

東坡為作記,並賦詩刻石,中有云:

「吴興太守真好古,購買斷缺揮縑繒。

龜趺入座螭隱壁,空齋晝靜聞登登。

」蓋紀實也。

吴興志云元人守湖州,粗砂大石皆磨去,是以漢、唐諸刻無有存者,惟存東坡詩一石而已。

後此石亦斷缺不全。

其一片嘉靖中王陽明守仁謫龍場驛丞時得之,曾琢為硯,存十二字,見裘文達公曰修記。

一時朝貴俱有詩,蔣心餘七古一首尤為絕妙。

其一片天啟初黃石齋道周得之,亦琢為硯,存十七字,為吴興姚玉裁所藏,後歸桐鄉汪氏,當時如厲樊榭、丁龍泓、蔣心餘諸公亦各有詩紀之,載吾友張芑堂徵君金石契中。

余幼時猶見搨本,今戲鴻堂帖所刻全篇,是思翁取舊刻重摹,非真蹟入石也。

  ○宋刻

  古有碑無帖,隋開皇時嘗以王右軍蘭亭模于石版,其墨本猶在人間。

唐太宗既得蘭亭真蹟,命供奉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四人各鈎搨數本,分賜皇太子、諸王、近臣,而一時能書者如歐、褚諸公皆臨搨相尚。

又樂毅論相傳為右軍親手書刻者,其餘皆紙素。

所傳太宗裒集二王墨蹟,惟樂毅論為石本,當為刻帖之始。

自賀季真手模右軍書十卷為澄清堂帖以開其端,至南唐昇元二年,李先主又出秘府所藏右軍真蹟,刻為四卷,為昇元帖,則刻帖成部者,實南唐始也。

宋太宗削平諸鎮,四方圖籍悉輸內府,江南文物素盛,藏蓄前代遺墨尤多,至太宗淳化三年壬辰,有詔命翰林侍書學士王著鈎模三代、秦、漢、魏、晉、六朝、唐人諸名蹟,彙刻為淳化閣帖,又有秘閣前帖,然大半皆仿書,或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