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661990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docx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07史传文学

第四章漢代史傳文學

第一節概說

一《史記》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

“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

《史記》約成書於前104年至前91年,作者司馬遷。

《史記》不僅開創了紀傳體史學,也開創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

近人梁啟超稱讚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漢文學史綱》)

<一>《史記》缺目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

漢代多單篇流傳,(《後漢書·竇融傳》載,光武帝“賜融以外屬圖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

)極易亡佚。

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列傳》。

其中《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和《日者列傳》四篇由漢博士褚少孫補缺。

但姚振甯在《隋書·經籍志考證》中說《史記》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孫續補。

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二>《史記》的流傳與注解

司馬遷去世之後,《史記》並沒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視。

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經過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史記》在我國比較廣泛地傳播流行,大約是在東漢中期以後。

到唐朝時候,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們對《史記》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時著名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等都對《史記》特別推崇。

宋元之後,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讚賞《史記》的文筆。

於是《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

三家注:

《史記》注解中最著名的三種,劉宋時裴駰(裴松之子)的《史記集解》,是現存最早的舊注本;唐朝司馬貞撰寫《史記索隱》,有很多新見地;唐朝的張守節用畢生精力寫成《史記正義》,成就較高。

<三>《史記》研究

《史記》成書後,由於它“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

”(《漢書·司馬遷傳》),被指責為對抗漢代正宗思想的異端代表。

因此,在兩漢時,《史記》一直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謗書”,不但得不到應有的公正評價,而且當時學者也不敢為之作注釋。

唐初,《隋書·經籍志》在介紹《史記》、《漢書》的流傳時說:

“《史記》傳者甚微”,司馬貞說“漢晉名賢未知見重。

”(《史記索隱》序)我們注意到漢晉時期對《史記》也有一些積極的評價,如西漢劉向、揚雄“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漢書·司馬遷傳》)西晉華嶠也說:

“遷文直而事核。

”(《後漢書·班彪傳論》。

據李賢注,此句為“華嶠之辭”。

)在晉代,也有人從簡約的角度誇獎《史記》。

張輔說:

“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

”(《晉書·張輔傳》)

自宋以後,研究《史記》的著述增多了,較有代表性的如清梁玉繩的《史記志疑》、崔適的《史記探源》、張森楷的《史記新校注》、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以及清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的有關部分,都是重要的參考書籍。

其中日本學者瀧川資言撰《史記會注考證》資料比較詳實。

各種版本《史記》包括標點本多隻附錄三家注,《考證》則以金陵書局本為底本,引錄三家注以來有關中日典籍約一百二十多種,其中國人著作一百零幾種,日人著作二十幾種,上起盛唐,下迄近代,別擇綴輯於注文中,時加審辨說明,將一千二百年來諸家眾說,以事串聯,較為系統地介紹出來,大大節省搜檢群書之勞,為研究者提供極大方便,顯然比三家注優越。

袁仲一等編著《史記研究集成》(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是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共14卷,498萬言,系統全面地總結《史記》問世兩千多年來“史記學”的發展狀況、內容及歷程。

所謂“史記學”,就是指對司馬遷及其《史記》的研究而形成的專門學術體系。

由於司馬遷是我國古代最有創造天才的歷史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三者集於一身,司馬遷創作的《史記》是一部無與倫比的“百科全書”,民族文化的濃縮。

因此,自《史記》問世兩千多年來,有不可勝計的中外學者閱讀和研究它,《史記》早已走向世界,成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史記》研究迅猛發展,成為學術界的一個熱門課題,總結性的界碑工程提上議事日程。

《史記研究集成》工程於是在1994年啟動,歷經十年完成。

編寫大綱用兩句話概括:

“融古今中外成果於一編,聚當今時賢於一堂。

”《史記研究集成》之義,乃集研究之大成,融貫古今,突出當代,所選皆精萃。

參編作者,大多為當代《史記》研究專家,主創作者十五人,其中十二位教授,三位副教授,有五位博士生導師、五位碩士生導師,陣容整齊,這就保證了這套《史記研究集成》高精尖的品質。

高品位、精華錄、尖端前沿。

《史記研究集成》還做到了工具性、資料性、學術性的統一,具有實用價值與收藏價值。

史記研究集成第八卷史記史學研究

史記研究集成第二卷史記通論

史記研究集成第九卷史記文學研究

史記研究集成第六卷史記集評

史記研究集成第七卷史記人物與事件

史記研究集成第三卷史記題評與詠史記人物詩.

史記研究集成第十二卷史記版本及三家注研究

史記研究集成第十卷司馬遷思想研究

史記研究集成第十三卷史記研究史及史記研究家.

史記研究集成第十四卷史記論著提要與論文索引

史記研究集成第十一卷史記文獻與編纂學研究

史記研究集成第四卷史記論贊與世情研究.

史記研究集成第五卷史記精言妙語

史記研究集成第一卷司馬遷評傳

二《漢書》注解

《漢書》版本。

清代乾隆年間武英殿刊印的“殿本”和清代同治年間的“局本”都是較好的版本。

尤其是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系影印北宋的景佑本而成,其中很少錯誤,是《漢書》的善本。

現在新出版的中華書局《漢書》標點鉛印本,是經過了專家學者的精校,又為之標點,讀起來更為方便。

《漢書》多用古字古義,文字艱深難懂,以至班固同時代的人,竟必須為《漢書》作音義的注解方可讀懂。

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自東漢至南北朝期間,為《漢書》作注的大約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注釋音義居多。

關於《漢書》的注本,唐以前諸家所注都已失傳。

唐代顏師古有《漢書注》。

顏師古是名儒顏之推的孫子,少傳家業,遵循祖訓,博覽群書,學問通博,擅長於文字訓詁、聲韻、校勘之學;他還是研究《漢書》的專家,對兩漢以來的經學史也十分熟悉。

隋朝時為安養尉,唐初任朝散大夫、中書舍人,唐太宗時任中書侍郎、秘書少監,晚年為弘文館學士。

《漢書注》是顏師古晚年力作,在審定音讀、詮釋字義方面用功最多,成績最大,解釋詳明,深為學者所重。

當時即有“杜征南(預)、顏秘書(師古)為左丘明、班孟堅忠臣”之稱譽。

向來刊刻正史即用師古注,中華書局標點本亦如此。

清代王先謙彙集唐以後四十多家注解成《漢書補注》。

這些注釋,對於《漢書》中的字音、字義和史實等均有詳細考證,為我們閱讀《漢書》提供了便利,成為今天使用《漢書》的重要工具。

另有清王念孫《讀漢書雜誌》,清沈欽韓《漢書疏證》,清周壽昌《漢書注校補》,清錢大昭《漢書辨疑》,清朱一新《漢書管見》,清沈家本《漢書瑣言》,近人楊樹達《漢書窺管》,近人陳直《漢書新證》等。

王、周之作,長於音訓文義。

二沈、錢、朱諸氏精於考證。

楊樹達之訓詁校勘也頗有可取。

惟陳直別開生面,系統利用居延和敦煌漢簡、漢碑、秦漢銅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漢印璽、封泥和瓦當等文字,以作新證,多所發明。

其中對《百官公卿表》的發覆疏證,尤為精當。

第二節基本知識點

一司馬遷的生平和創作

司馬遷(前145景帝中元五年—前87年武帝末年),字子長,生於龍門(陝西韓城縣)芝川鎮,祖父司馬喜,是有爵無官的五大夫,家境貧窮,司馬遷十歲以前,“耕牧河山之陽”,十歲隨父親司馬談移居京師長安,“年十歲則誦古文”,向孔安國學《尚書》、向董仲舒學習《公羊春秋》。

他的一生,據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推斷,當是“與武帝相始終”。

1、家庭的影響:

司馬遷在學術思想、事業理想方面受家庭環境和父親的影響。

司馬遷的先代,“世典周史”,都是周代的史官。

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曾任太史令,他寫過《論六家要旨》,曾想利用“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莫不畢集于太史公”的便利條件,修著一部記述“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的史書。

但未能如願,臨死時,就將這一未能實現的理想留給了司馬遷,他在遺囑中說:

“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矣。

”司馬遷流著眼淚對父親說:

“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太史公自序》)。

司馬談死後三年,司馬遷繼父為太史令,開始搜集材料,做寫作上的準備。

武帝太初元年,著手起草。

2、三次漫遊:

中青年時代,有過三次大的漫遊。

第一次:

青年時期漫遊

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司馬遷二十歲左右,出遊到長江中、下游和山東、河南等許多地方,到過屈原流放的沅、湘地區,在屈原自沉的汨羅憑弔;到廬山、九嶷、會稽等地,收集關於帝舜、夏禹的傳說,訪察了春秋時越王勾踐的遺跡;北上淮陰,訪問了韓信的故鄉,搜求了韓信早年在鄉里的故事;在山東曲阜,參觀了儒家舊存的禮器;過徐州,考察楚漢戰爭的戰場;歸途中在魏都大樑,觀看了信陵君遺跡。

第二次:

奉使隨征巴蜀以南

司馬遷回到長安後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入仕後,奉武帝之命,奉使隨征巴蜀以南,抵達邛(四川邛崍)、笮(四川漢源)、昆明。

這一帶屬少數民族居住區,司馬遷隨著出征的軍隊,考察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情況,收集資料,

第三次:

隨武帝進行“封禪”大典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從長安出發,東行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司馬遷作為皇帝的隨從,一路追隨武帝到泰山。

封禪之後,他又從武帝“帥師巡邊”,出長城、北登單于台(呼和浩特附近),又東至碣石(昌黎)、遼西(遼寧義縣西),考察了中國北部、東北部許多地區的情況。

3、李陵之禍

司馬遷38歲時做了太史令,42歲時,武帝下令實行太初曆,即改秦曆為夏曆。

司馬遷認為這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便在這一年開始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前99年)發生了李陵出擊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天漢三年,遭受宮刑。

太始元年(前96年)遇赦出獄。

出獄後擔任中書令(相當於皇帝的近旁秘書),司馬遷是在屈辱中度過了他的後半生。

《漢書·藝文志》:

“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

迄孝武世……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實秘府。

”劉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孫弘廣開獻書之路,百年之間,書積如山。

”而且按照當時的制度,“天下遺聞古事靡不畢集于太史公”。

即都掌握在史官的手裏,這就為編纂大規模的歷史著作準備了極其便利的條件。

除《史記》外,司馬遷還有著名的《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

二《史記》的體例、創作目的與內容

<一>、《史記》的體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寫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的通史,它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約三千年的歷史。

52萬字,130篇,有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由五個部分組成。

本紀:

記載歷代最高統治者的政跡

表:

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記

書:

關於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史

世家:

先秦各諸侯國和漢代有功之臣的傳記

列傳:

歷代有影響的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是外國史和少數民族史)

五種體例,互相配合,構成了《史記》全書的整體,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個部分,都是寫人物為主的,用紀傳體寫歷史是司馬遷的開創。

後來我國封建社會許多歷史家撰寫史書,雖在體例、名目上略有不同,但主要沿襲了《史記》的體例。

<二>、《史記》創作的目的:

《太史公自序》: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1、究天人之際:

所謂“究天人之際”就是要探討天道和人事之間的關係。

在這個問題上,司馬遷繼承了先秦以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義傳統,他反對以天道干預人事,認為社會現象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天是天,人是人,天屬於自然現象,與人事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這種觀點與漢武帝所提倡的儒學正宗的所謂“天人感應”學說相對立。

天人感應:

董仲舒講“公羊學”,他把本來是講自然現象的陰陽五行學說,附會到社會人事方面,製造出一套專用天象占卜吉凶的迷信思想。

他一方面說一切人事都是由天有意識地安排的;另一方面又說天對於人事間的活動也會有所反應。

如果有誰違背了天道,不服從天的意志,天就要降災譴告,加以懲罰,這就是“天人感應”。

董仲舒的這種思想受到漢武帝的大力支持,成為風靡一時的統治思想。

司馬遷的這種觀點正好相反:

①他把對於自然現象的研究和陰陽五行的迷信學說加以區別。

在《太史公自序》中全文引用了《論六家要旨》,認為把陰陽四時加以神秘化,說“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的觀點其實是未必然的。

如果相信這種學說,就會“使人拘而多畏”,完全失去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司馬遷認為春夏秋冬是自然規律,認識它的目的和意義在於按照自然規律從事生產活動。

②司馬遷對當時流行的“占星術”、“望氣術”和神仙迷信思想進行了批評,認為這些都是荒誕不經的。

在《封禪書》、《武帝本紀》中對於漢武帝的求神訪仙的迷信活動進行了譏刺,說漢武帝相信方士的鬼話,勞民傷財,一次次求仙訪道,但又毫無結果,“其效可睹也”。

③在《伯夷列傳》中,司馬遷向傳統的“天道”挑戰。

認為通常所說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其實是毫無根據的。

因為從歷史人物的實際遭遇看,奸邪小人往往安富尊榮,公正剛直之人終生苦難,司馬遷“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項羽本紀》太史公曰抓住項羽“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加以評論,認為項羽的失敗完全是他政治上、軍事上犯了一系列的錯誤造成的,絕不是“天意”的結果。

2、通古今之變:

所謂通古今之變,就是要通過歷史的發展演變,尋找歷代王朝興衰成敗之理。

①歷史進化思想:

司馬遷在《史記》中表現的歷史觀與董仲舒“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點不同,他認為歷史是通過各種改革向前演進的。

因此他對於歷史上出現的政治改革,總是採取稱讚的態度,如對戰國時期吳起的改革、商鞅的變法促進歷史前進的作用是有一定認識的。

說吳起改革的政績是“諸侯患楚之強”;商鞅變法的政績是“行五年,秦人富強”,“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對秦始皇的問題也是如此,司馬遷曾稱“秦為暴秦”,“無道秦”、“虎狼之秦”,但對秦始皇實行改革的功績還是肯定的,“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

反映出一種厚今博古的思想和一個歷史家“通古今之變”的眼光。

②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辯證思想:

所謂“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就是透過一些歷史現象,來觀察一個時代或一項具體制度由盛而衰之理。

歷史的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跡可尋的,而且往往“盛”中包含了“衰”的因素。

如《平淮書》中記述武帝盛世太平,但孕育著衰敗的因素——富貴者役財驕溢、爭於奢侈,“物盛而衰,固其變也”。

說明司馬遷在研究歷史時,注意歷史事實的因果關係,注意說明歷史的轉化,帶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成一家之言:

所謂“成一家之言”,就是借寫這樣一部歷史著作,來表達他的某些獨到的歷史見解,表達他的某些社會、政治思想。

《太史公自序》中說他的理想是使《史記》成為《春秋》第二,他自己成為第二個孔子。

當時人們普遍這樣認為,孔子“因史記(魯史)作《春秋》,以當王法”,這部王法“記天下之得失,而見其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無傳而著”,它“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

”孔子之所以借歷史來寄寓理想,是因為孔子說過: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名也。

”司馬遷寫《史記》,竊比《春秋》也是寄寓理想於其中的,而他的理想也是靠歷史事實的敍述來體現的。

<三>、《史記》的內容:

1、揭露統治者的暴行、暴政:

司馬遷沒有抹殺劉邦推翻暴秦、統一天下、開創大漢帝國的歷史作用,也寫了他知人善任、深謀遠慮的政治家的眼光和作為,但是沒有放過對他虛偽、狡詐和無賴品質的揭露。

書中寫劉邦原是一個“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的市井歹徒,與項羽爭奪天下,固然有計謀,但處處表現出他殘酷無情與市井無賴的嘴臉。

《項羽本紀》中寫劉邦一次被項羽追逐,他將兒子孝惠、女兒魯元推下車去,車夫滕公看不下去,“常下收載之”,而他“如是者三”。

又一次被項羽包圍,劉邦父親被項羽捉來,威脅劉邦要殺他父親,劉邦說:

“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叔孫通為他制定朝儀,引群臣行禮,他頓時飄飄然,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完全是一副小人得志、得意忘形的嘴臉。

《淮陰侯列傳》中更借韓信之口,道出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話,揭露了劉邦對開國功臣的刻薄寡恩。

司馬遷正是通過這種“不虛美、不隱惡”的描寫,揭露了開國之君的真實面貌,這在當時是需要勇氣和膽識的。

《史記》對於“今上”漢武帝也頗多微詞,據說《史記》中原著《武帝本紀》因觸犯忌諱太多而被抽掉,今本《景帝本紀》、《孝武本紀》是後人補撰的。

但從《史記》的其他篇章裏,仍舊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揭露和諷刺是不亞于劉邦的。

《封禪書》寫武帝求仙訪道的荒唐可笑的事實;《平准書》記載武帝為享樂和對外發動戰爭而加重稅斂;《酷吏列傳》細緻地記述了圍繞在武帝周圍的一群酷吏:

張湯“為人多詐,舞智以禦人”,最受武帝信任,治獄時,巧立名目,不問是非,專以武帝私心好惡為標準。

杜周治獄,“上所欲擠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釋者,久系待問,而微見其冤狀”,有人質問杜周,“君為天子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獄者固如是乎?

”杜周說:

“三尺安出哉?

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

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

”王溫舒任河內太守,大肆捕人,“連坐千餘家”,“流血十餘裏”,按照律令,立春後即停止用刑。

這個嗜殺的酷吏,竟氣急敗壞地頓足:

“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

”司馬遷滿懷激憤地寫道:

“其好殺伐不愛人如此,天子聞之,以為能,遷為中尉。

”原來武帝十這群劊子手的總後台。

2、在一定程度上承認農民起義的合理性:

陳勝、吳廣起義,他說陳勝雖死,滅掉暴秦,是由陳勝首事。

破例將陳勝列在《世家》中去寫。

把陳勝看作商湯、周武王滅虐創新的人物。

同樣地,司馬遷也以極其飽滿的熱情寫了《項羽本紀》,主要是因為項羽也是一個在秦末“乘勢起隴畝之中”,一往無前地摧毀暴力統治的英雄人物。

3、歌頌反抗暴政的刺客和俠客和一些具有優良品質的中下層社會人物:

《史記》專辟《刺客列傳》:

曹沫劫齊桓公、專諸刺吳王僚、豫讓刺趙襄子、聶政刺韓相俠累、荊軻刺秦王等。

對他們視死如歸、反抗強暴的行為做了生動的描寫。

《遊俠列傳》寫了一些救人之急、解人之難的俠義之士,“今遊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如朱家、郭解等。

《魏公子列傳》中為魏公子出計竊符救趙的夷門監者侯嬴,椎殺大將軍晉鄙的屠者朱亥,促使魏公子歸趙救魏的毛公、薛公。

雖地位低下,但都具有一些優良品質,司馬遷對他們進行了熱情的歌頌。

以後兩千年的正史,絕少寫這樣的人物和內容,班固說:

“其是非頗謬于聖人”。

(《漢書·司馬遷傳》)

4、歌頌愛國人物和對歷史有貢獻的人物: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有膽有識、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可貴品質:

完璧歸趙,不與廉頗爭位。

廉頗豪邁率直,勇於承認錯誤,負荊請罪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將領知錯改錯的優秀品質。

這說明司馬遷在撰寫歷史人物傳記和記載歷史事件時,極其深刻地表現了自己鮮明的愛憎,表現了《史記》的進步傾向。

三《史記》人物刻畫藝術

從司馬遷開始,採取以寫人物為中心即用記錄人物一生事蹟的辦法來反映歷史,這樣就更能充分、更集中地刻畫人物性格,並較完整地寫出人物一生的命運。

這就使《史記》中的人物傳記具有濃重的文學特徵。

1、歷史人物形象化:

《史記》寫人物不是一般地、概括地敍述,而是通過對人物生活經歷的具體描繪,即通過人物的言行,通過人物活動場面的具體描寫,來再現歷史人物的生動面貌,這種對歷史人物具體、形象地描寫,增強了其文學色彩。

《鴻門宴》通過緊張、複雜的情節描寫,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先看項羽,當曹無傷派人將劉邦“欲王關中”的野心告訴給項羽時,項羽大怒,準備“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可是在鴻門宴上,劉邦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席溫順言語對項羽講過之後,他不但不殺劉邦,而且竟然說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天真、幼稚、輕信,缺乏最起碼的政治鬥爭的意識,是個莽撞漢。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張良將劉邦的衛士樊噲叫進來,進來後“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這種劍拔弩張的情勢,項羽絲毫沒有看出來,反而稱讚樊噲是個壯士,並賜給酒食。

樊噲又將一番巧言動聽的話說給項羽,項羽則“未有以應”。

曰“坐”。

可以看出在劉邦、樊噲的巧言愚弄下,竟然感到慚愧和內疚的情態。

再看劉邦,當得知項羽要來攻打時,虛心聽取了張良的建議,想利用項伯度過難關。

劉邦問張良何以與項伯有故,瞭解關係的深淺,考慮是否靠得住。

接著又問項伯的年紀,想出一套逢迎項伯的辦法。

精細老練、會拉攏人、會利用人,表現出劉邦機智權變的性格。

劉邦鴻門宴脫險後,立即誅殺了內部的叛徒曹無傷;可是,項羽對項伯的通風報信、吃裏爬外的做法不聞不問,表明兩個人政治警覺的差異。

通過這個戲劇性的情節,成功地展示了項羽和劉邦兩個歷史人物的個性:

一個豪爽、無謀和輕敵;一個機智、老練和精細。

2、人物形象個性化:

作者根據他對某一歷史人物的主要思想、主要貢獻的認識而對歷史材料進行精心地取捨,把能夠表現人物主要特徵的事件加以詳細地記述和描寫,把不能表現主要特徵的事件加以摒棄或簡單帶過,這樣就使得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突出出來,而且一般都能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

①善於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和行動,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司馬遷在《留侯世家》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張良)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張良是輔佐劉邦定天下的人物,是當時一位著名的謀臣,他平時對劉邦談論的事情絕不會少,但凡是和天下存亡之沒有大關係的言行,都不足以表現這個人物,所以都捨棄不錄。

這雖然是在些張良傳的時候說的,但實際上是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擇材料的一項總的原則。

《項羽本紀》中的項羽,項羽本來是一個在秦末反秦起義中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性格的基本特點是勇武過人,所向無敵,為人率直磊落,不善於也不屑於使用計謀,加上他剛愎自用,殘酷暴烈,因而最終遭到了失敗。

作者是將他作為一個失敗的英雄來描寫和歌頌的,對於這樣一個叱吒風雲、不可一世,而又在短短的時間裏驟然覆滅的人物悲劇人物,作者是抓住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來表現的。

钜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

钜鹿之戰寫他的叱吒風雲,勇冠三軍,一舉摧毀秦軍主力,成為反秦運動中眾望所歸、天下矚目的英雄的人物。

鴻門宴寫他坦率、天真,以“不忍”之心輕縱敵手,以至於坐失良機,為自己留下後患和悲劇的種子。

垓下之圍寫他慷慨別姬,勇敢突圍,斬將殺敵,所向披靡,後退至烏江,烏江亭長要他渡江,他不願忍辱偷生,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不肯東渡,終於從容不迫地把頭顱送給了敵人,自刎而死。

突現了項羽的悲劇性性格。

②為突出某一歷史人物的基本傾向和主要性格特徵,《史記》常用“互見法”。

所謂“互見法”就是關於某一歷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傳中去寫,而是移植到其他相關的人物傳記中,其主要目的是從對某一歷史人物的基本認識出發,將材料加以有意識地安排和剪裁,以使他們服從於對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如《項羽本紀》,為不損害他的英雄性格,把他許多政治、軍事上的錯誤放在《淮陰侯列傳》中去寫,韓信對劉邦說項羽:

匹夫之勇、遷逐義帝、失天下之心、婦人之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