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8021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docx

高考地理数理统计图表专题22

高考地理图表判读能力

序言:

图象特点

图表的“眼点“:

高考图表的名称是图表的“眼睛”,识读“眼点”是高考图表题的先决条件,地理统计图象的“眼点”一般有图的下方,地理及政治统计表格的“眼点一般有表的上方,历史统计表格的眼点也有的在表格的右下方,又如漫画图等其眼事业在图的文字说明上。

图表表达方式:

地理图象材料表达方式有:

点、线、面、箭头、数、形象符号、注记说明等,认真阅读图例及图例的文字说明是入题的关键。

“点”——常表示城市、港口、矿区、工厂、旅游点等的确切地理位置;或起点终点等时序;

“线”——有经纬线、等值线(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交通线、生产网络线、要素相关线条等;

“面”——工业、农业区;气候、地形、大洋区等。

“箭头”——①、自然要素运动方向。

(河流流向、地球运动;洋流、大气、生态物能、地壳物质等的循环);

②、区域生产要素流向。

(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资本、技术、廉价劳力、产品、市场信息等);③、工艺流程等。

“数量”:

数理统计图表。

“形象符号”:

课文约定、例题设定等。

图表识读的目的:

认识地理事物要互的时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规律及其成因。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体现时代的进步性。

第一节数理统计图表

(—)考点分析

地理坐标图是地理学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形成演变过程、结构变化、分布规律等的直观表现方法。

经过地理坐标图的判读分析,反映地理事物物数量关系,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注意曲线、折线、直线等分析纵横地理要素之间的正、负相关性,直折线的斜率表示变化的幅度大小,尤其要注意曲线或折线变化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极端值(最大、最小值)的特殊变化,从中发现规律性及根本特征。

直角坐标统计—以两两要素相关特点分析为主:

应从特殊位相入手

地理题:

应注意:

①、找峰值和谷值的坐标位置及变化趋势:

同期比较空间发展差异(横比),比较发现某区、某国的资源优势或不足。

同地比较时代、时段差异(纵比),总结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总结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发展规律。

②、说明时空差异原因结题分值勤低;以分析成因、评介其影响结题分值高。

历史题:

应答出历史阶段的差异性,说明清楚历史的进步原因,或者说明历史事件的教训,历史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应用史实来说明,分析造成这种历史过程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政治题:

应回答出我国方针政策的进步性特点、结果,或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性特点。

讨论某个时代、某种政策造成的失误结果和原因,反过来说明今天政策的进步性。

揭示说明时空分布特色或时代进步的表现:

一定的区域内以史为鉴颂今或警世结题;多区域以比较借鉴取经或突出特色结题;

(二)数理统计图表类型及判读

1.定量分析坐标数理统计图表的方法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系列的变化,纵坐标表示某一项、或若干项地理事物(用不同的图例)系列的变化——以空间变化为主。

地理事物的变化数值可以用点标值,也可以各点之间用线段平滑、折线连接。

竖坐标既可以是数量级的递增,也可以用百分比来表示。

坐标图考查地理细分主要方式有:

(1)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空间(纬度)的变化规律———用横坐标表示纬度,竖坐标表示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太阳辐射、气温、海洋水温、海水盐度、气压、降水等。

此类题最为常见

题型例1:

全球温度和盐度随纬度分布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纬线方向上差异性。

读海洋表层盐度分布图并回答:

(1)此图表明的世界海洋盐度的分布规

律是

A处盐度低的原因是

,B处盐度高的原因是

(2)世界盐度最高的是海,成因是

(3)世界盐度最低的是海。

成因是

[试题剖析]:

本题考查的是全球性的海盐

表层水温与盐度的分布规律,类似的还有全球的太阳辐射、气温、气压、降水的分布规律。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出影响其地理特征中峰值与谷值的主导性、制约性因子。

要善于从众多因素中找根本性的因子,找出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

题型例2:

我国天山沿某经线的气温、年降水量、地形的空间差异分布规律。

认识地理环境的空间上整体性规律

下图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

读图回答:

(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米处。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侧。

(3)海拔2000米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约为250毫米、毫米。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4)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牧场应位于海拔米。

[试题剖析]:

本题提供的信息量丰富、复杂,难度和综合度都很大,但只要掌握了解题技巧也不难回答。

技巧就是用直尺和铅笔对应联线,再判读图表左侧的资料,问题就迎刃而解。

首先七月最低气温(谷值)处垂直画线与地形剖面线相交,再依交点作平行于坐标横轴的作与纵坐标的高程相交,即可确定夏季月均最低温出现在海拔约4500米处。

(2)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时间变化规律————用横坐标表示年、月、日、时刻,竖坐标表示气温、降水量、太阳高度的变化。

尤其是以横坐标表示月份,竖坐标中是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的变化,用来描述和判断气候类型型及气候特点;此类题也最为常见。

题型例3:

某地气温、降水的季节分布与河流流量的季节分布相关性研究,认识地理环境时间上的整体性规律

读我国某河流文站的气候直方图(图7)及河流流量过程线图

(1)7、8两月该地降水量约为mm.

(2)、7、8两月降水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入题后括号内)

A、33%B、43%

C、53%BD、63%()

(3)4月份的峰值流量为m3/.s。

造成此峰值流量的主要补给是,它对农业生产的益处是。

[试题剖析]:

解考此类题的关键是

找出峰值与谷值出现的范围、大小和时

间。

值的大小与出现的时间判读要准确,

必要用纵、横轴平行线辅助判读。

如图所示,7—8月的降水量合计约400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左右(C)

河流4月份的峰值流量约为130m3/.s,

此时为4月份,补给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可能是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

春季时,东北恰逢农作物播种季节,河流流量的增加有助于缓解旱情。

本题将气温、降水,流量的变化同时呈现,说明了径流量的变化受气候的影响,分析相关事物的内在联系。

题型例4、日照长短(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分布规律,认识一地的光热的季节差异

读“三地的日照时数年变化示意图”,若三地均位于平原地区,当三地的日照时数相等时

A.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B.(3)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

(1)地

C.三地日出时的地方时相同

D.三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相等

分析:

把握住曲线的含义是——三地日照时长的季节分布规律,曲度大即年内的昼夜长短差异大。

②含义为该地年内昼长不变,为12小时,即为赤道地区;③地昼最长为18小时,为北半球地区;①地昼最长为14小时,为南半球地区。

A“三地的日照时数相等时”为春秋分。

B、③地纬度高于①地C、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即全球日出时间相同D、纬度不同自转线速度不同。

答案:

C、

图4

(3)分析考查人文地理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用横坐标表示年份与季节、竖坐标表示人、粮食、耕地、能源、水资源,国民生产收入等,

题型例5、某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逐年增长状况及国与国比较,认识各国发展的差异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图4),完成

(1)~(3)题。

(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分析:

通过“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各国的变化说明两者的相关性,

横向为发展变化,纵向为比较各国的水平差异。

透过差异分析原因。

答案:

(1).A

(2).C(3).B

(4)分析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与原因。

——用横坐标表示年份、竖坐标用百分比的值表示某种能源、某项产业、某种水源补给形式占总结构中的比重。

题型例6:

我国人口、粮食、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趋势,认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

读1949——1989年我国人口、粮食、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趋势图,回答以下问题:

(1)、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上升快,而人均粮食占有量都增长不大,其主要原因

是。

(2)1984年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是

,粮食产量变化趋势是

,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趋势是

(3)从人口增长和粮食产量增长的关系来看,

粮食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发展,

另一方面要控制。

题型例7、资源消耗与国民生产总值

的关系,认识科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读“世界人均钢铁消费量与国民

生产总值关系图”,分析回答:

 

(1)图中反映出人均钢铁消费

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是

(2)填出下表中有关国家

的钢铁工业基地及布局类型:

(3)我国大型钢铁企业中,

属于煤铁复合体形的有

,属于临海型的有

[试题剖析]:

这种坐标

图又叫“直方图”,通过“方

格化”的坐标体系反映出两

日本

美国

德国

意大利

著名钢铁基地

布局类型

种甚至两种以上地理变量之

间的关系。

(1)图中反映出,人均

钢铁消费量与图民生产总值的关系是成正比。

坐标含义反用

(5)横坐标反过来表示某种地理值的变化,竖坐标按分类表示不同的国家、部门、人口年龄段等,如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图等用来表示地区的差异。

(6)横坐标表示纬度、距离等,竖坐标表示海拔、气温、降水等地理因素的变化,一般主要用于分析与表达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及差异等。

例8、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3所示对应关系。

读图完成

(1)~

(2)题。

(1)、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

B.

C.

D.

图3北纬

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意图

(2)、从赤道向

较高纬度地区,针叶

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分析:

纵轴为高度单位,横轴为距离单位,两以自然带相联系。

且与110KM/1°有关系。

答案:

(1)、B

(2)、C

2、扇状统计、三角坐标统计图——以要素结构组成分析为主:

①、判断要素主次序列,表达为以XX为主导,以XX为辅。

②、三角坐标图以判断三要素构成的地理事物的结构组成,三部分

合计为100﹪。

读数方法为:

选取一个要素轴,旋转让其从0﹪到100﹪

垂直向上,而后平移其底轴至读取点,该轴与要素轴相交点即为

取值,注意强从代表点向取轴作垂线取值,是绝对错误。

③、分析成因、评估影响及对策结题。

题型例9、分析城市工业产业结构状况,认识该城市

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状况

分析下列城市工业产值结构示意图(图2-2-3),

图序与地名排序相符的是:

A.大同、宜昌、珠海、唐山、

B.大同、宜昌、唐山、珠海

C、宜昌、大同、珠海、唐山  

D、昌、大同、唐山、珠海

分析:

应从四个扇状图入手,看各城市的主导产业,大同是煤炭工业城市——第二个,宜昌是水电工业城市——第一个,唐山是钢铁工业城市——第四个,珠海是特区,没有资源,以轻工业为主——第三个。

题型例10、分析一个国家的产业经济结构,认识该国家

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状况

例10——1:

材料:

当前,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主要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就业结构和农业区域结构,读图回答:

(14分)

(1).根据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今后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应提高业的比重,降低业的比重。

在种植业发展中,应保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2).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多项选择)

A.将劳动力从种植业向林、牧、渔业转移

B.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第二、第三产业

C.加快城市化进程,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以非农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D.将东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西部牧区迁移

(3).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城市是联结广大乡村的桥梁。

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市,给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4).根据世界农业生产地域分类,图中①所在地区为

业;②所在地区为农业;③所在地区为农业;④所在地区为农业。

这表明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性,因此不同地区应当依据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5).下列措施中,属于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是(多项选择)

A.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B华北平原推广水稻种植C、设长江中上游和沿海防护林

D、

靠科技优势,在上海积极发展现代农业E、在黄土高原上全面建造梯田,发展粮食生产F、在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的绿洲上建设粮棉生产基地

分析:

从结构图中可看出,我国种植业比重

占绝对优势(55。

6﹪),林(3。

8﹪)、牧(29。

7﹪)

、渔业(10。

9﹪)比重小,这与我国多样的自然

地理环境生态特征不相符。

答案:

(1).林、牧、渔种植业粮食

(2).ABC(3)小补充劳动力

活跃经济(市场)(4).粗放经营传统

旱作水田热带种植园地域自然

(5)ACDF

例10——2、图4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

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I8~19题。

(1).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37~l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下班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类别(国别)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计

A

1937

86﹪

3﹪

11﹪

100﹪

1999

48﹪

17﹪

35﹪

100﹪

B

1882

48﹪

31﹪

21﹪

100﹪

1999

3﹪

32﹪

65﹪

100﹪

(2).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

量变化最大的是

A.农业 B.工业C.商业D.旅游业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人口数总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

扩大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

有可能扩大的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分析:

表格如左上下班答案

(1)B.

(2)A.(3)C

变式种类:

多维坐标统计图

除三维坐标处,还有四维——即有四个象限的,判读方法即数学科中的方法,数量关系会有正负的变化;八维、十六维——如风向频率(机会)玫瑰图等,这类图多把图心、园心视为原点,从园点向外直延即为取值方向,端点即为取读值。

题型例11:

分析某城市的风向出现频率,将有污染的工业放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的郊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即以园心为准的来风最少的方向),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处理好居民区与工业区的关系。

下表为我国东部某城市一年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图8为该市工业区划图。

(16分)

风向

东北偏北

东北

东北偏东

东南偏东

东南

东南偏南

频率(天)

32

28

20

20

20

16

12

12

风向

西南偏南

西南

西南偏西

西

西北偏西

西北

西北偏北

频率(天)

24

44

16

4

4

8

36

49

 

(1)、根据表中所给资料在图9中绘制该城市的风向玫瑰图。

(2)、该城市一年中的最大风频的风向是,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要评价图8中数字表示的地区布局的工业部门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分析:

结合表格数据和所给的空白十六维坐标图,图中自园心至外端点共有十格,即每十天占用一格来画图,绘画的结果是——该地“北北西”方向和“南南西”方向风向频率最大,而以“西风”频率最小,次为“东南风”频率最小。

答案:

.(共16分)

(1)如右图所示(2分)

(2)西北偏北(或答西北也可)(2分)

冬季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冬季风;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北风。

(2分)

(3)钢铁厂合理(1分)位于城市盛行风最小风频的上风方向;交通便利。

(1分)

纺织厂合理(1分)无污染的企业可以布局在市区,便于工人上下班。

(1分)

印染厂不合理(1分位于城市河流的中、上游,有水污染。

(1分)

化工厂不合理(1分)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方向,有空气污染;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有水污染。

(1分)

造纸厂合理(1分)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水污染不会影响城市。

(1分)

3.柱状统计图—以时序和空间对比

分析为主:

①、以揭示说明时空分布特色或时代进步表现;

对于柱状图的判读,首先应判读纵坐标的比例尺!

而后量取某要素的柱高。

②、说明时空差异原因结题。

题型例12、我国部分省市主要粮食作物类型及产量分布,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对比较

,分析各地人与水、土资源关系的空间差异。

.图3为中国5个省市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对比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图3

(1).与乙、丙、丁3个省市对应的依次是()

A.苏、鲁、粤B.京、吉、苏C.吉、苏、鲁D.粤、京、吉

(2).与全国相比,戊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的关系有特殊性,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增长较快B.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C.耕地面积逐年减少D.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分析:

各省市柱状图当中既有种植作物类型的差异,又有总产量的差异,应依据种和量两个度来分析比较各组是否可能:

A中“粤”不产小麦与丁不合,B.中“吉”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不可能低于京苏C.吉、苏、鲁D.中“粤”玉米产量不可能远高于京吉

戊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的关系有特殊性,即是“人均耕地”高于全国而“人均粮食”远低于全国,故应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所造成。

答案:

(1)C

(2)D

4、表格统计—以纵向的时间序列发展差异和横向的空间发展变化差异比较为主。

①首先应读表格中各项目的含义、概念。

总体上把握本题是时间序列上的历史比较,还是空间上的发展水平差异比较,或者是两者都应比较分析。

时间序列上的比较,多为历史过程的探讨,历史题在讨论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过程和近现代化过程中运用得最多,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体现历史的进步,特别是我国解放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进步。

空间序列上的差异比较,多为政治地理比较的探讨,以我国中西部和东部的差异、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差异的比较最多,以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为主。

②对于各数值应粗读、约算、勿精算,以数量的大小、差异比较定性分析。

当然计算题另外。

③多以分析差异的原因和对策来结题

题型例13:

分析部分国家生态赤字差异,了解各国资源环境和从文地理环境背景,吸取他国人地关系发展经验、教训。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分析表一中的数据,做

(1)-(3)题。

表一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

公顷/人)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

承载力

生态赤字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新加坡

6.9

0.1

—6.8

冰岛

7.4

21.7

14.3

比利时

5.0

1.2

—3.8

新西兰

7.6

20.4

12.8

美国

10.3

6.7

—3.6

秘鲁

1.6

7.7

6.1

英国

5.2

1.7

—3.5

澳大利亚

9.0

14.0

5.0

日本

4.3

0.9

—3.4

巴西

3.1

6.7

3.6

(1).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

公顷/人)度

A.0.4B.-0.4C.2.0D.-2.0

(2).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

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3).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

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分析:

粗略通读表格,识读出:

生态赤字==有效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是入题的关键

生态赤字与分布人口密度、资源分布密度、消费水平、科技水平等密切相关。

题型例14.总结一定的若干年份西方部分国家和苏俄同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分析其形成的社会历史阶段背景和国家政府采取的对策。

(32分)阅读下列经济发展状况图表:

材料一1929年至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材料二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完成的1937年与1913年对比:

项目

增长幅度(%)

工业产量

500

生产资料生产

900

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

1900

机床、汽车、拖拉机、航空、化学工业

建立起崭新的工业部门

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说明两则材料分别呈现出怎样的经济发展状况?

(4分)导致材料一经济状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分)

(2)材料一中受打击最大的两国各采取什么方式摆脱困境?

(4分)材料一中的内容显示,日本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但仍对其全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的原因是什么?

(4分)

(3)材料一经济状况的出现使国际关系受到重大影响,请问材料一反映的国家中谁最先冲击了当时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表现是什么?

(4分)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

苏联何时建立?

(2分)到1937年苏联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8分)这期间苏联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4分)

分析:

①注意材料一统计的是“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材料二是同期“增长幅度(%)”。

②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是全球性的,也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

面对危机有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