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846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20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

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二单元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

(二)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

(一)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一)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

(一)第九单元 总复习

36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课时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

谁矮?

有的学生说比老师高,有的说比老师矮。

高多少?

矮多少?

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

(学生思考)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掌握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

古代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

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

课桌的长是几拃。

生1:

10拃。

生2:

10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

我量了只有8拃。

我们量的都是这张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

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

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

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

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

2.教学例2(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

都有竖线。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学生可能回答:

还有数字。

师: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

后面的呢?

(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

其实

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

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

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

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

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

度4到刻度5呢?

我们发现了什么?

(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

(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

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

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

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正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看一看,铅笔长多少厘米。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

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

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厘米

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的时候用“厘米”作单位,厘米也可以用“cm”表示教后反思

课题 认识米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课时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情感与态度:

加强对数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

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裁缝阿姨将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

(不合适。

教师指出:

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

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侧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

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

米。

(板书:

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

(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

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

量时刻度0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算。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得准。

教师指出: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反馈完善

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

跳绳,小猫,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1)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宽。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如:

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师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教后反思

课题 认识线段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总第课时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米尺、三角板一块,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

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

)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

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

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

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

(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

是线段吗?

怎么判

断?

小结: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

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

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

你能画一条长

3厘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学生演示。

)教师演示:

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

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

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

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

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的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

(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一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端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

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

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6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7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测量出长度。

教后反思

课题 确定长度单位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4课时 总第课时知识与技能: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感受测量长度的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尺子

一、谈话导入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

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

50厘米。

小结: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

(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让学生猜谜。

降低难度: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

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

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

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

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

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白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

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

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

60米是多大?

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

(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

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小明的身高124() 课桌高90()

三、反馈完善

1.判析题。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

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5厘米,对吗?

(错,没有对准刻度0,不能说是5

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

(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

(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

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1题。

)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判断长度单位的方法

1、排除法

2、类比法

3、推算法

教后反思

课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课时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一、谈话导入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出示单元主题图。

)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看图说。

生1:

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生2:

(1)班有35人。

生3:

(2)班有32人。

生4:

二(3)班有37人。

生5:

二(4)班有34人。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引导:

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

(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1.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

”,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小组里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

学生:

(1)班的学生人数和带队老师的人数。

提问:

你能找到这些已知条件吗?

{二

(1)班35人,带队老师

2人。

}

求一共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算式:

35+2=。

)追问:

35加2等于多少呢?

2.领悟算理,巩固拓展。

(1)交流口算方法。

你能口算吗?

①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过程,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②学生互相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③教师小结:

35有3个十和5个一,摆3捆小棒是30,5根小

棒是5,再拿2个一,和5个一合起来就是7个一,合成3个十和7

个一,所以35加2等于37。

(2)用计数器拨。

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来表示35,再把2个珠子拨在个位,合成7个一,合起来就是37。

追问:

“2”为什么拨在个位上,拨在十位上可以吗?

(不可以。

它是个位数。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式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

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

十个

十个

十个

35

35

35

+2

+2

+2

7

37

教师:

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35”,在35的左下方写“+”,再写“2”,再画“——”(等号线),最后在等号线下面写出得数。

追问:

“2”写在什么位上,和哪个数对齐,为什么不和十位上的“3”对齐?

教师指出:

2是个位数,个位与个位对齐。

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严格要求数位对齐,等号线用尺子画。

请学生自己写竖式,指名在投影仪上展示,集体订正,其他学生同位互查。

三、反馈完善

1.练一练。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

集体交流:

①32+6列竖式时6写在什么位置?

为什么?

②24+3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③5+43列竖式时,5在什么位置,和43中的哪个数对齐,为什

么?

(2)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列式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判断对错。

53+20=563+46=764+25=65

53

+2

56

3

+46

76

4

+25

65

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强调:

列竖式时,个位与个位对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十个

35

+2

十个

35

+2

7

十个

35

+2

37

教后反思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课时

知识与技能:

结合直观演示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列竖式计算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笔算,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计算热情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难点 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一、谈话导入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多媒体出示例2情境图。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班35人,二

(2)班32人。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1)班和二

(2)班一共多少人?

追问: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35+32=)二、探究新知

1.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你能计算吗?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35+32”,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或是用竖式计算或是口算。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