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77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 微生物的类群.docx

高中生物学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资料高中生物学选修本全一册中人教版全套58微生物的类群

 

微生物的类群

 

教案示例

第五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第一节微生物的类群

  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相结合。

  设计思路

  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调查,查阅资料,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运用资料进行汇总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用学生的实验结果,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

课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课程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以问题的形式引出实验课题,确定每组的实验内容。

  问题1:

微生物是无处不在的,你如何通过实验证明这一点?

  问题2:

微生物个体很小,你如何观察到微生物?

  问题3:

微生物与环境、人类有何关系?

  根据以上问题,实验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确定实验课题。

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去完成课题,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增加了对微生物的认识水平;而且课题具有多样性,如:

  课题一:

采集不同环境(如土壤、空气、水体)中的样本进行检测,确定微生物存在的广泛性。

  课题二:

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取样、制片、染色,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课题三:

根据社会热点问题,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信息,查阅艾滋病、炭疽热、疯牛病、流感等的相关资料。

  确定课题后,教师讲解关于微生物实验的实例。

如水污染的测定。

  测定目标:

水样中的细菌总数。

  水样采集地点:

津河(或其他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

  实验设备:

(1)采集容器:

无菌玻璃或塑料容器,

(2)量筒:

100 mL量筒,(3)吸管:

10mL无菌吸管,(4)吸力锥形瓶,(5)无菌培养皿,(6)镊子。

  试剂:

质量分数为95%的酒精,琼脂培养基(蛋白胨20.0g,明胶20.0g,甘油10.0g,琼脂15.0g,蒸馏水1L)

  注意事项:

  

(1)应用已清洁灭菌的器具。

  

(2)所采样本具有代表性,且检验前不能受到污染。

  (3)水样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在低温状态。

  (4)水样采集到检验时间不能超过24h。

  教师通过本实例的讲解,使学生初步学会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以图表和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入本课,启发学生思维

  通过以上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设问,引导学生总结资料,发现微生物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均有存在,实际上微生物是无处不在的。

  由表2可以发现细菌总数和细菌形态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这与河水的清洁程度有关。

  二、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创造教学情境

  叙述学生实验,描述不同微生物的形态,提出问题:

为什么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个体有的有核,有的没核?

引出原核与真核微生物的区别,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

  生物个体很小,为了便于学生加深印象,加强感性认识,应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多种微生物的形态。

1.细菌

  运用图5-1讲解细菌的结构。

细菌属原核生物,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

  运用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细胞壁的功能。

(保护和维持细胞形状)。

  材料一:

将杆菌接入浓度为0.2mol/L的蔗糖等渗溶液和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加以摇动,可使细胞壁破裂,细胞内容物流出。

  材料二:

将细菌用溶菌酶处理,除去细胞壁,并接入低渗溶液,无细胞壁的细胞膜就会破裂。

这是因吸水过多而胀破的。

  细菌核区的环状DNA控制着细菌的主要遗传性状,质粒上的基因与细菌的杭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有关。

  介绍学生查阅的有关炭疽热的知识,讲解细菌的特殊结构:

一般说,芽孢不起繁殖作用,只起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芽孢对热、紫外线和许多有毒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抗性。

鞭毛与运动有关,不少细菌在细胞壁外具有荚膜,对细菌具一定的保护作用。

  观察学生制作的菌落形态,结合表3进行分析。

由于微生物个体很小,很难进行直接观察,而微生物群体--菌落具有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等特征。

如教材图5-3所示。

  

2.放线菌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放线菌的形态。

其结构主要由菌丝组成,包括营养菌丝(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在土壤、堆肥和湖底、河底的淤泥等处,尤其在土壤中种类和数量很多。

放线菌没有有性繁殖,主要通过形成无性抱子形式进行无性繁殖,成熟的分生孢子或孢囊孢子在适宜环境里发芽形成新的菌丝体。

放线菌与许多抗生素的产生有关。

3.病毒

  展示多种病毒图片,提出问题,分析病毒的结构特点。

病毒的结构包括核酸、衣壳(合称核衣壳),衣壳的基本单位是衣壳粒,通常由1~6个多肽组成。

某些病毒还包括囊膜,由蛋白质、多糖和脂类构成。

有的病毒囊膜表面具有突起物,称刺突。

衣壳具有保护病毒核酸,决定病原特异性等功能。

病毒所具有的遗传物质或是DNA,或是RNA。

  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展示病毒增殖的过程,即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的过程。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艾滋病、流感、肝炎、烟草花叶病毒等产生的因素。

  三、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学生能力

  指导学生应用微生物知识,测定公共场所中细菌总数,反馈教学效果。

通过该实验,可以观察学生在实验设计、数据统计、菌落观察、实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公共场所空气中细菌总数检验方法

1.检验方法

  自然沉降法 是指直径9cm的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15min,经37℃、8h培养后计数生长的细菌菌落数的采样测定方法。

2.仪器和设备

  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恒温培养箱、冰箱、平皿(直径9cm)。

制备培养基用一般设备:

量筒、三角烧瓶、pH计或精密pH试纸等。

3.培养基

3.1成分:

蛋白胨10g、牛肉浸膏10g、氯化钠3g。

琼脂15~20g,蒸馏水1000mL。

3.2制法:

将上述各成分混合,加热溶解,校正pH至7.4,过滤分装,121℃、20min高压灭菌。

用自然沉降法测定时,倾注约15mL于灭菌平皿内,制成营养琼脂平板。

撞击法参照采样器使用说明制备营养琼脂平板。

4.操作步骤

4.1设置采样点时,应根据现场的大小,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作为空气细菌检测的采样点。

通常设置5个采样点,即室内墙角对角线交点为1个采样点,该交点与四墙角连线的中点为另外4个采样点。

采样高度为1.2~1.5cm。

采样点应远离墙壁1m以上,并避开空调、门窗等空气流通处。

4.2将营养琼脂平板置于采样点处,打开皿盖,暴露5min,盖上皿盖,翻转平板置36℃恒温箱中,培养48h。

4.3计数每块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求出全部采样点的平均菌落数。

  要点提示

  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强调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集恩广益。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汇总的能力。

  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实验设计应具有合理性、易操作性,查阅的资料应丰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案点评:

  本教案在设计中体现了能力培养的宗旨,要求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调查,查阅资料,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

课堂教学中应用学生的实验结果,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

课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课程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典型例题

1.产生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和培养基分别是(  )

   A.一个细菌,液体培养基     B.许多细菌,液体培养基

   C.一个细菌,固体培养基     D.许多细菌,固体培养基

  【解析】在液体培养基中生活的细菌,无论是一个还是许多,肉眼都是不可见的。

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细菌,当数目较少时也是不可见的。

当固体培养基上有许多细菌并且集中在较小范围时,肉眼才可见。

菌落就是这样的情况。

菌落是一个或少数几个细菌的子细胞群体,形成于固体培养基上,有一定的形态结构,肉眼可见。

菌落的形态结构与细菌的种类有关,因而菌落常常作为菌种鉴别的重要依据。

依据教材叙述,菌落可由一个细菌形成,也可由少数几个细菌形成。

形成的菌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比如边缘整齐、表面规则等。

同种细菌形成的菌落,形态结构是相同的。

如果是由许多细菌形成的菌落,就不可能有比较标准的形态,因为这许多细菌第一不可能是同一种细菌,第二不可能在培养基的同一个点上。

  【答案】C

2.细菌抗药性基因存在于(  )

   A.核区的DNA   B.RNA   C.质粒    D.小的直线型DNA

  【解析】解答此题需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分析:

首先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包括核区的大型环状DNA和细胞质中的质粒,其中大型环状的DNA控制细菌主要遗传性状:

第二,细菌的抗药性不是细菌的主要性状,也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的性状。

因此,它的基因不在大型环状DNA上,应存在于质粒上,质粒与细菌的抗药性、固氮、抗生素有关。

此题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混淆质粒的DNA与核区的DNA所控制的性状的类型。

排除障碍的方法是:

  要清楚质粒是很小的环状DNA,上有几个到几百个基因,控制着细菌的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状,而细菌的主要性状是由核区的DNA控制的。

  【答案】C

3.下列有关细菌繁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分裂生殖    B.分裂生殖时DNA随机分配

   C.分裂生殖时细胞质平均分配   D.分裂生殖时DNA复制后分配

  【解析】解答此题需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分析:

首先细菌的繁殖是二分裂,但它是原核细胞,不具染色体,所以不应是有丝分裂:

第二,细菌在分裂时DNA分子复制,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生长形成隔膜,将细胞质分成两半,所以细胞质是随机分配,而DNA是复制后平均分配。

  此题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将DNA在分裂中的分配错认为是随机的。

排除障碍的方法是:

①明确细菌是原核生物,分裂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出现,所以不是有丝分裂。

②要清楚分裂时细胞的DNA要复制后平均分配,使分裂后的子细胞能得到亲代细胞的一整套遗传物质,从而保证性状的稳定遗传。

【答案】D

 

扩展资料

艾滋病

  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以“获得性兔疫缺陷综合症”为这种复杂的疾病命名,1983年,从一名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到了新的病毒,研究证实这种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

1986年7月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人类兔疫缺陷病毒(HumonImmunedeficiencyVirus)”,即艾滋病病毒,缩写HIV。

艾滋病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之所以猖狂于全球,就在于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直接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的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

最具有进攻性的T4淋巴细胞,使机体一开始就处于丧失防御能力的地位。

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寄生于T4淋巴细胞内最核心的部位,并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DNA整合为一体,人体没有能力使其分开,更没有力量杀灭它,艾滋病就成为一种“病人基因”的病疾。

艾滋病病毒随免疫细胞DNA复制而复制。

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使兔疫细胞遭到破坏和毁灭,并放出更多的病毒。

新增殖病毒再感染更多的细胞。

就这样,病毒一代代地复制、繁殖,兔疫细胞不断死亡。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病毒的逆转录病毒,具有极强的迅速变异能力,而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总落后于病毒的变异,因而无法阻止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和扩散,更何况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艾滋病病毒抗体是毫无作战能力的非保护性抗体。

艾滋病病毒的迅速变异能力也给目前特效药和疫苗研制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在血液成分泌物内只能生存数小时至数天,在自然条件下则不能存活。

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病毒的形态

1943年考希(Kauche)第一次成功地用电子显微镜拍摄了TMV的电镜照片。

自此,人们在电镜下观察到许多病毒粒体的形态和大小。

尽管电镜下病毒的形态五花八门,但大多数病毒的核酸和衣壳蛋白组成的核衣壳不外乎两种构性型,一种是组成衣壳的蛋白质亚基作螺旋式排列而呈杆状、棒状;另一种是蛋白质亚基以二十面体对称的方式排列,因此呈近球状。

动物、植物、细菌病毒呈二十面体对称近球状的为数很多。

各种病毒的衣壳亚基数目不一,排列方式不同,亚基往往聚在一起形成2、3、4、5或6邻体,因而使电镜下的近球状病毒的外形变化多端。

此外,有些动物病毒如腺病毒每个二十面体的顶点处都有一纤维状的细丝,很像一个卫星天线,使它们的外形更为别致。

很多植物病毒如TMV等则为坚硬的杆状,而某些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的形状是软而能弯曲的很长的纤维状。

近年来,又发现一类新型病毒即双生病毒。

它的结构特点是两个二十面体联在一起,而每个球体由12个蛋白亚基构成,两两联结时粘合处失去一个亚基。

  病毒的大小

  绝大多数病毒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纳米。

多数单个病毒粒子的直径在100纳米左右,也就是说,把10万个左右的病毒粒子排列起来才可能用眼睛勉强看到。

有代表性的病毒的大小见下表:

 

病毒名称

大小或直径(纳米)

最大的病毒

虫痘病毒

  450

 

牛痘苗病毒

  300X250X100

最长的病毒

柑橘衰退病毒

  2000

 

甜菜黄花病毒

  1250X10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

  1300X10

最小的病毒

口蹄疫病毒

  21

 

乙型肝炎病毒

  18

 

苜蓿花叶病毒

  16.5

 

玉米条纹病毒

  12-8

 

烟草坏死病毒

  16

 

菜豆畸矮病毒

  9-11

最细的病毒

大肠杆菌的f1噬菌体

  5X800

  动物、植物病毒的结构

  动物、植物病毒特别是相当多的动物病毒,其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或多层由糖蛋白、脂类所构成的囊膜把它们包裹起来,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狂犬病毒、水泡性口膜炎病毒、以及小麦丛矮病毒等。

有的病毒在囊膜的最外层还有突起物(见流感病毒的粒体形态)。

引起天花一类疾病的痘病毒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类病毒(见痘病毒的表面结构)。

外形呈砖状或面包状,大小300×250×100毫微米,所以用光学显微镜就可以看到,但要看清表面结构还需要电子显微镜。

它的核衣壳的结构复杂,而且囊膜上还有很多管状突起物。

昆虫病毒的结构

  昆虫病毒基本分三类,一类是病毒核衣壳颗粒为游离的,没有囊膜包被,也没有结晶状蛋白质包被的;第二类是核衣壳外有囊膜包被的;第三类是核衣壳外面有很多蛋白质晶体包被,形成多角形的包涵体,呈四面、长方、六面和十二面等,所以称为多角体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的结构

  噬菌体是一类寄生细菌的病毒的总称,英文名称为bacteriophage,简称phage,来源于希腊文"phagos",是“吞噬”的意思。

在结构上,噬菌体比我们大家熟知的细菌、真菌要简单得多。

关于噬菌体的结构、侵染方式、复制、成熟(包装)等是病毒学中研究的最早、最清楚的一类病毒。

如果在培养皿中使培养基内长满细菌,就好象一片草地,如果有噬菌体活动,我们就能在这片“草地”上发现一个个透明的圆圈,这是因为细菌被噬菌体分解了。

我们把这些透明圈称为噬菌斑。

  大家熟知的噬菌体的构型有以下几种。

绝大多数噬菌体为裸露的球状、纤维状或丝状,只有极个别的才带有包得很紧的脂蛋白囊膜,还有一种噬菌体是有头有尾,核酸包在头部外壳中,头是二十面体对称,而尾是螺旋对称。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是指那些个体体积直径一般小于1mm的生物群体,它们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还有些甚至连细胞结构也没有。

人们通常会借助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和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微生物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界线有时会非常模糊。

如单细胞藻类和一些原生动物也应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们并不放在微生物中进行研究。

  按我国学者提出的分类法将生物分成六界:

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不难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占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其研究的对象也是十分广泛而丰富的。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

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

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

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 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

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种微生物存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

自然界中氮、碳、硫等多种元素循环靠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

例如空气中的大量氮气只有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蛋白质转化为无机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要,而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所利用。

因此,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陈代谢,而人类和动物也将无法生存。

  在农业方面,人类广泛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特性,开辟了以菌造肥、以菌催长、以菌防病、以菌治病等农业增产新途径。

在工业方面,微生物在食品、制革、纺织、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在医药工业方面,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另外还可利用微生物来制造一些维生素、辅酶等药物。

  即使是许多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腔道中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也是无害的,而且有的还具有拮抗外来菌的侵袭和定居,以及提供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的作用。

  有一小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而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称为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进化、分类,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人类、运动、植物、自然界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科学。

随着研究范围的日益扩大和深入,微生物学又逐渐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着重研究微生物学基本问题的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微生物学等。

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等。

按研究和应用领域可分为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等。

细菌的生长繁殖

  生长繁殖的三大要素。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影响因素及规律对临床医学及基础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

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才能为细菌的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足够的能量。

2.适宜的温度:

细胞生长的温度极限为-7℃~90℃。

各类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嗜冷菌(Psychrophiles),最适生长温度为(10℃~20℃);嗜温菌(Mesophiles),20℃~40℃;嗜热菌(Thermophiles),在高至56℃~60℃生长最好。

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温度为人体的体温,即37℃,故实验室一般采用37℃培养细菌。

  有些嗜温菌低温下也可生长繁殖,如5℃冰箱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缓慢生长释放毒素,故食用过夜冰箱冷存食物,可致食物中毒。

3.合适的酸碱度:

在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在一定的PH范围才能发挥。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中性或弱碱性(pH7.2~7.6)。

人类血液、组织液PH为7.4,细菌极易生存。

胃液偏酸,绝大从数细菌可被杀死。

个别细菌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良好,如霍乱孤菌在PH8.4~9.2时生长最好;也有的细菌最适pH偏酸,如结核杆菌(pH6.5~6.8)、乳本乡杆菌(pH5.5)。

细菌代谢过程中分解糖产酸,PH下降,影响细菌生长,所以培养基中应加入缓冲剂,保持PH稳定。

4.必要的气体环境:

氧的存大与否和生长有关,有些细菌仅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有的只能在无氧环境下生长;而大多数病原菌在有氧及无氧的条件下均能生存。

一般细菌代谢中都需CO2,但大多数细菌自身代谢所产生的CO2即可满足需要。

有些细菌,如脑膜炎双球菌在初次分离时需要较高浓度的CO2(5~10%),否则生长很差甚至不能生长。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细菌的生长繁殖包括菌体各组分有规律的增长及菌体数量的增加。

  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其突出的特点为繁殖速度极快。

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称为代时(Generationtime),细菌的代时决定于细菌的种类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细菌代时一般为20~30分钟,个别菌较慢,如结核杆菌代时为18~20小时,梅素螺旋体为33个小时。

  

(一)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细菌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个别细菌如结核杆菌偶有分枝繁殖的方式。

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繁殖速度极快,分裂一次需时仅20~30分钟。

球菌可从不同平面分裂,分裂后形成不同方式排列。

杆菌则沿横轴分裂。

细菌分裂时,菌细胞首先增大,染色体复制。

在革兰氏阳性菌中,细菌染色体与中价体相连,当染色体复制时,中价体亦一分为二,各向两端移动,分别拉着复制好的一根染色体移到细胞的侧。

接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由外向内陷入,逐渐伸展,形成横隔。

同时细胞壁亦向内生长,成为两个子代细胞的胞壁,最后由于肽聚糖水解酶的作用,使细胞壁肽聚糖的共价键断裂,全裂成为两个细胞。

革兰氏阴性菌无中介体,染色体直接连接在细胞膜上。

复制产生的新染色体则附着在邻近的一点上,在两点之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将两团染色体分离在两侧。

最后细胞壁沿横膈内陷,整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代细胞。

  

(二)细菌群体生长繁殖规律

  细菌繁殖速度之快是惊人的。

大肠杆菌的代时为20分钟,以此计算,在最佳条件下8小时后,1个细胞可繁殖到200万上,10小时后可超过10亿,24小时后,细菌繁殖的数量可庞大到难以计数据和程度。

但实际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消耗,毒性产物的积聚及环境PH的改变,细菌绝不可能始终保持原速度无限增殖,经过一定时间后,细菌活跃增殖的速度逐渐减慢,死亡细菌逐增、活菌率逐减。

  将一定数的细菌接咱适当培养基后,研究细菌生长过程的规律,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以纵坐标,可得出一条生长曲线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

1.迟缓期(Lagphase):

细菌接种至培养基后,对新环境有一个短暂适应过程(不适应者可因转种而死亡)。

此期曲线平坦稳定,因为细菌繁殖极少。

迟缓期长短因素种、接种菌量、菌龄以及营养物质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4小时。

此期中细菌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增殖合成、储备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间代谢产物。

2.对数期(Logarithmicphase):

又称指数期(Exponentialphage)。

此期生长曲线上活菌数直线上升。

细菌以稳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等(视培养条件及细菌代时而异)。

此期细菌形态、染色、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