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894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x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训练

1、单选题

1.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85~1100Hz  B.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1~50000Hz

C.蝙蝠能听到次声波        D.大象能听到超声波

2.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

倒车雷达 C.

真空罩中的闹钟 D.

超声波清洗机

3.下列是小明列举的实验与事例,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吹响笛子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

C.人们先听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笔,把钟敲响后,将纸从笔尖拖过,在纸上被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4.一个小孩吹气球,由于用力过猛,“啪”的一声气球吹破了,这响声是由于(  )

A.球皮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

C.吹气时球内气体振动发生的响声  D.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5.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则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可以听枪声开始计时

B.可以辨别低音和高音

C.在空旷的房间内说话时不容易听到回声

D.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6.

如图甲所示,乒乓球静止靠在左侧的音叉上,如果用小锤敲打右侧的音叉,我们能听到右侧音叉发出声音同时乒乓球被弹开,如图乙.如果把这个实验由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外部环境中去完成则(  )

A.能听到声音,但乒乓球不会被弹开 B.不能听到声音,乒乓球也不会被弹开

C.能听到声音,乒乓球也会被弹开  D.不能听到声音,但乒乓球会被弹开

7.下列实验中,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①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②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③放在钟罩内的响铃闹钟,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听到铃声明显减小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甲用铁锤打击铁管的一端,乙在另一端把耳朵贴在铁管上能听到两次击管声,是因为(  )

A.一个是原声,另一个是回声

B.声音先沿铁管传播,先听到;后沿空气传播,后听到

C.外界杂声干扰

D.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慢,后听到

9.如图所示是声现象中,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的是(  )

A.甲和乙   B.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丁

10.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这是因为(  )

A.宇航员们在月球上离得太远,只能用无线电话联系

B.宇航员们戴的头盔隔音

C.在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

D.使用无线电话交谈,便于录音

11.一种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不能确定

12.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曾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对钟声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诗人根据音调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 B.钟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诗人根据响度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 D.钟声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

13.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一种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就可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从而作出反应

D.白天外界噪声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晚上使用

二、填空题

14.如表记录了声波在五种气体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传播速度,请依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空气

氢气

氦气

氮气

二氧化碳

0

331

1261

891

337

269

10

337

1284

908

343

273

20

343

1306

924

349

279

30

349

1328

939

355

283

①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米/秒.

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______.

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______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选填“较高”或“较低”)

三、实验探究题

15.

小明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多次弹开.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3)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回答下列问题:

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A.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B.不能听到声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C.既不能听到声音,也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②根据实验现象的变化,你又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

______.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训练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B    2.C    3.D    4.D    5.D    6.B    7.D    8.D    9.C    10.C    11.C    12.D    13.C    

14.1306;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升高变快;较低

15.物体发声时在振动;转换法;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析】

1.解:

A、由图可知,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1~50000Hz,故B正确;

C、由图可知,蝙蝠的听觉范围为10000Hz-120000Hz,故蝙蝠听不到次声波,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大象的最高听觉频率为24Hz,故听不到超声波,故C错误.

故选B.

高于20000Hz的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做次声波;观察图象,根据人、狗、蝙蝠、大象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分析.

在人耳听觉范围外的声音,虽然人听不到,但是有些是猫狗等动物可以听到的.

2.解:

A、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故A错误;

B、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故B错误;

C、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正确;

D、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②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此题考查了回声现象的应用、声音传播能量和声音的传播条件,明确每幅图片的意思,确定对应的知识点,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3.解:

(1)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说明气体越少,传声效果越差,推知真空不能传声.故A不符合题意;

(2)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振动的空气柱长短不同,振动快慢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发出不同的音调,说明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

(3)们先听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高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故C不符合题意;

(4)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看到笔尖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气体越少,传声效果越差,推知真空不能传声;

(2)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高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4)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真空不能传声,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到的.

4.解:

A、球皮被吹大时,由于球皮发生形变而引起球皮振动产生声音,但这种声音很小.不符合题意;

B、破裂时,球皮的形状会立即发生变化,恢复到原状引起振动产生声音,但不是“啪”的一个大响声.不符合题意;

C、吹气时,当气被吹进去以后,就会和球内的气发生碰撞振动产生声音,但这种声音也是很小.不符合题意;

D、球破裂时,球内的气体冲出来,与外界空气激烈碰撞,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发出巨大的响声.符合题意.

故选D.

吹气球时,气球内的气体受气球的限制,气球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也正是因为这样,气球才能吹鼓.当气球因某种原因爆破,气球内的空气在爆破的一瞬间迅速膨胀,与外界空气激烈碰撞,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般试题中,往往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而这道题考查的是声音是由哪个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

5.解:

A、声速与光速相同,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可以听枪声开始计时,故A可能;

B、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与声速无关,可以辨别低音和高音,故B可能;

C、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为0.1s以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达到3×108m/s时,人说话的原声和回声相差远远小于0.1s,在空旷的房间内说话时不容易听到回声,故C可能;

D、声速与光速相同,打雷时看到闪电的同时听到雷声,故D不可能.

故选D.

根据对声速的记忆以及对声速变化后声音传播特点的推测与理解.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然后进一步推测当声音的速度变为3×108m/s后,事物情景的变化.

6.解:

甲图中,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且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会弹起这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振动;

在月球上做乙图这个实验,真空不能传声,左边的音叉不会响,小球不会弹起.

故选B.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声音的产生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7.解:

声音产生的条件是--振动;

①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溅起水花则说明音叉在振动,也就说明音叉发声靠振动;故说明了声音发生的条件;

②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说明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说明了音调的影响因素;

③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当介质越来越少时,声音的传播就越难,推想后可得,无介质声音就不能传播,故说明了声音传播的条件;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看到笔尖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故①④正确,

故选:

D.

声音产生的条件是--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是--需要介质;结合题目实例所体现的现象,然后分析到底是声音的产生还是传播,要将实验现象与声音的特征相联系,不要混淆产生与传播,抓住本质方可.

此题考查了声音发生的条件和声音传播的条件;在进行判断时,且不要将两个条件混淆,产生条件--振动,传播条件--介质;再认真分析题目中的实例,看到底是声音的产生还是传播;抓住根本方可正确解答.

8.解:

根据题意甲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乙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声音分别从钢管、空气中传播,则乙同学要听到两次声音,一个声音是从钢管传来,另一个是从空气中传来的,因为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所以选项D正确.

故选D.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题.

9.解:

甲图:

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乙图: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丙图:

太空中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丁图:

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因此声学知识相同的是乙和丙.

故选C.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条件,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蝙蝠中的多数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的蝙蝠,能产生短促而频率高的声脉冲,这些声波遇到附近物体便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能够确定猎物及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利用,属于声学中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10.解:

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宇航员只能依靠无线电话交谈.

故选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11.解:

因为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而声音在液体中要比在气体中传播快,所以声音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小,故C正确.

故选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三者当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不同介质传播声音快慢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12.解:

AC、不同材料的物质发声结构不同,所以钟发出的声音音色与其它的物质发声的音色不同,所以人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故AC错误;

B、钟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此题考查声音的多个知识点;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声音的三个特征可做出正确选择.

13.解:

A、探测仪通过探头将声音传到人耳,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及音色,人耳根据音色能分辨出发声体的不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的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白天受噪声的干扰不如夜晚听得清楚.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且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同时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超声波的概念.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同时还考查了声音特征的应用,要会利用声音解决实际问题.

14.解:

①由表中的数据知:

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306m/s;

②对比表中声音在不同温度的气体中传播速度,可以得出: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③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降低而减慢,故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

故答案是:

①1306;②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升高变快;③较低.

分析表中数据,对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以及在同种介质不同温度时的速度,可以得出结论.

该题考查了学生通过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传播速度不同”的理解.

15.解:

(1)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小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3)①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但不能听到声音;②根据实验现象可知,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

(1)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2)转换法;

(3)①B;②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决此题需要掌握: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用小球被弹开的角度表示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方法是转换法.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决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关系,掌握如何利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