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88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docx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一、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乌苏化工园区于2005年5月成立,是自治区级重点石化工业园区之一。

成立之初,规划一期(东区)面积25.32平方公里。

近年来,化工园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狠抓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园区带动项目,以项目拉动投资,以投资增强后劲的良性互动格局,园区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五大产业”在园区内仿若如鱼得水,形成了结构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如能源化工产业以四棵树煤炭、中电投、华巨化工、大成实业等企业为支撑,积极打造煤-电-冶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以四川中胜、鸿舟车业、北方新科、钵施然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引进配套企业,促进其快速发展壮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丰富的大农业资源,以昌茂纺织、天玉生物、乌苏啤酒、龙首油脂等企业为龙头,培育壮大棉花、玉米、番茄、啤酒、食用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产业重点的调整及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对数控技术实用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长。

(二)社会人才需求

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数控技术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制造业现代化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乌苏装备制造业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考虑到数控加工工艺和编程、维护维修等岗位的需要,未来几年内新疆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年需求量至少要达到3万人以上。

我们在新疆三一重工、新疆乌苏北方新科等多家制造业类企业所做的调查显示,2011年下半年,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部分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如表所示。

 

序号

单位名称

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单位:

人)

主要专业

1

乌鲁木齐三一重工

150

机电、数控

2

乌苏北方新科

150

机电、数控

奎屯天虹纺织

200

机电、数控

4

乌鲁木齐北园泰瑞有限责任公司

100

机电、数控

5

乌苏市科力公司

50

机电、数控

6

乌苏市华泰石油

200

机电、数控

(三)专业定位

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数控加工编程和数控设备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

牢固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与人合作的良好品德,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毕业生具有数控机床加工的工艺工装设计和编程能力,能熟练地操作数控机床进行产品加工,能够进行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也可以从事车间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

(四)现有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基础。

2011年开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来,在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本专业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能力培养;实施“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制定了课程发展规划和课程改革方案,构建了体现岗位需求和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开发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专业特色教材,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建成了试题库、素材库、专家讲座、网络课件等几大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共享。

师资队伍建设基础。

教师队伍快速成长,现有专业课教师44名,其中实习指导教师2名,兼职教师3名,“双师型”教师已达90%。

自2011年开始,先后有5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基础。

一是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办公室,健全了机构;二是制定了《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校企合作联系制度》等管理规章制度,具体指导校企合作工作。

三是获得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加大了专业设备的投入,建成车工实习车间、计算机实训室、数控实训基地。

目前已有数控加工中心3台,数控车床12台,普通车床20台,钻床10台,锯床1台,数控模拟设备2套(含计算机41台)等设备;四是建成了北方新科等校外实训基地,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及学生的校外实训提供了保障,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五)存在的问题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我校的重点专业,学校加大了专业建设和专业研究的力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模式方面。

目前数控专业的教学主要采取普通教室上课、多媒体教学、CAM机房练习,数控实训室实践等形式,构建出了“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与企业的岗位要求脱节,无法真正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一个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真实再现的教学情景。

教材建设方面。

教材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主要是缺乏指向岗位群需求的针对性及对新知识、新问题、新发展的实用性,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评价模式方面。

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方式,对学生岗位能力评价缺乏针对性,主要局限于学校对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考核,缺乏企业和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导致评价不够全面。

教学队伍建设方面。

本专业于2011年成立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较强的教师团队,但仍不能满足数控专业的发展需求,表现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偏少,“双师型”教师层次不高等方面。

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目前我校数控校内实训基地功能还不够丰富,加上部分实训设备老化,不能完全满足实训要求,学校设备更新还有待加强。

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缺乏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机制,学生顶岗实习时常出现企业热衷用工淡化培养,学校重视教学成果却不理解生产规律的现象。

如何做到既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又能兼顾实践教学,是当前本专业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是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结合的产物,通过课程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使该专业人才培养达到专业性和实用性。

为期两年的专业建设,将构建“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构建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能方向课+专业拓展课”为重点的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技术能手,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岗位综合能力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需求。

通过两年的建设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在山东省同类专业中特色鲜明、起示范引领作用的品牌专业。

(二)具体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岗位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订单培养”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处于山东半岛中部的地理优势,与周边企业合作办学,在建设期内进一步深化与原有企业合作,扩大合作企业数量,按照机械加工制造企业的岗位需求,构建“工学结合、岗位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优质毕业生。

依照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构建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能方向课+专业拓展课”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编写。

建成覆盖本专业的信息资源库。

大力推行“企业情景”教学模式,将专业课依照教学内容分项目搬入车间进行,以提高数控技术应用与操作能力为主线,参考企业生产工艺和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适合学生的特色化校本教材。

组织企业骨干、行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修订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依据课程体系,确定专业技能方向课程。

围绕技能方向课程,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做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继续进行立体化教材建设,编写9本校本教材;毕业生双证率达100%。

积极改革评价体系,采取多元评价体系,建立试题库;完成实习(训)指导书的编制。

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

全面推行“项目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数控仿真软件的特点和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矛盾,运用仿真软件建构适合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究型学习模式;在建设期间再购买41台计算机,组建数控仿真教室、CAD/CAM实验室两个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室和PLM技能实训平台软件。

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专业教师团队。

通过两年的建设使专业教师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上更趋合理,“双师型”教师将达到96%。

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

培养教学骨干5名,抓好青年教师培养,选派5名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

建设集“教学、社会培训、职业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校内实训基地,争取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在山东省中职教育中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

在建设期内校内数控实训基地将再购买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仿真软件、空调、投影机,进一步打造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并依托多功能数控技术实训中心,积极开展对企业员工的在岗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及专业理论水平,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实训管理运行机制。

三、建设思路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坚持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面向山东半岛高端制造业基地,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改革办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实施“工学结合、岗位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的统一。

遵循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规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校、企、生利益的统一。

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能方向课+专业拓展课”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深入企业调研,掌握数控技术岗位职业能力构成和人才需求的实际,开展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建立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的全新课程体系。

在核心课程中以典型任务为载体,编写一批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推行“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与行业、企业合作将实际工作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教室、实训室和车间合为一体,采用互动式、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让教师在做中教,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

进行多元化评价模式改革,形成评价模式新体系。

以能力为核心,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

加快信息资源库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在现有学校网站的基础上开设在线学习模块、资源共享模块和教学视频模块。

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制作教学课件,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方便任课教师和学生使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大教师进修和培训力度。

通过内部培养、外出进修培训、到企业顶岗锻炼等途径,加大师资培养培训的力度,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招聘和引进高水平兼职教师和社会能工巧匠,使之在教学、教改、科研攻关中发挥骨干作用。

以岗位聘任制为基础,改革和健全管理体制,形成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三)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争取企业资金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扩建校内现有实训室,新建部分实训室,优化专业基础能力;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争在2年内增加6个运作规范的、具备一定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

四、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立由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为实施顶岗实习、产教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革提供保障。

在专业建设中,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数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原则,借鉴CBE教育模式,依托乌苏市机械行业企业集群的优势,构建并实施”工学结合、岗位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为此,本专业将和乌苏市当地多家企业共同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合作企业生产过程与人才培养路径高度契合,以企业为平台,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贯穿知识、技能、态度培养,把学知识、练技能、做产品、铸人格紧密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融入模拟训练和实际生产过程之中,构建“工学结合、岗位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做法:

采取“1.5+0.5×3”形式的“工学结合、岗位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即“1.5学年(校内上课)+0.5学年(校内实习)+0.5学年(校内上课)+0.5学年(顶岗实习),即第一学期进行《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等理论基础课及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等有关知识;第二学期进行普通机床加工、理论基础课及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同时学习《CAXA电子图版》等常用软件,使学生掌握普通机床机械加工和绘图软件的相关技能;第三学期继续学习普通机床加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软件并进行数控加工理论及实训课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强化普通机床操作技能逐步掌握数控机床基本操作、数控编程方法和数控软件的模拟仿真;第四学期学生到校内实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第五学期在校学习数控机床基本操作、数控编程方法和数控软件的模拟仿真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特长,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安排相应的岗位锻练。

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训练。

以典型零件、典型设备或企业产品为载体,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融入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按行动导向展开教学。

2、课程体系建设。

成立由学校分管领导、行业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课程专家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委员会,本专业主要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能方向课+专业拓展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根据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课程模式和本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通过广泛研讨、论证,选取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并确定四门技能方向课。

针对本专业岗位能力,对核心、主干课程进行优化、建设,使之适应“工学结合,岗位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3、教材建设。

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学校骨干教师、教材专家为主导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实行“主教材+辅助教材+网络教材”三材一体的教材建设方式。

一是主教材的建设,落实“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目标确立之后,进行广泛调研,从中了解企业对课程知识的“必须”和“够用”相关内容;通过对生产现场的实地考察,进一步熟悉课程中涉及到的设备和相关产品在生产线中的用途,从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中选取,用以教学;二是辅助教材的建设,采取与企业共同研发等形式,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开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体现职业岗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专业特色教材。

其中包括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如:

《数控车削加工机械零(部)件》、《数控铣削加工机械零(部)件》等;实习实训指导类用书,如:

《数控车削加工实训指导书》、《数控铣削加工实训指导书》、《CAD/CAM软件应用实训指导书》等;三是网络教材的建设,改过去纯文本教材的形式,将作为开展教学活动基础的主教材、为教师提供指导性教学方案的教学参考书和电子教案以及体现“技能型”特色的实训教材、学生用习题集及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多种与课程有关的资料集成打包,实行网络共享,不但满足教师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要求,而且借助实物、图像、声音及文字等多种传媒方式向学生传递形象、具体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真实的东西,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模式改革。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在现有的学校数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依据企业PLM管理系统,建成以“典型任务加工流程”为引领的PLM技能实训平台。

目的是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使软件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通过建立的创新设计平台、数字化工艺平台,实现一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展示企业生产流程,让学生亲身体验。

依托“典型产品加工流程”为引领的PLM技能实训平台,实行企业情景教学,实现三个功能:

一是实现产品设计流程,通过指导教师的角色分工以及设计、校对、审核、批准直至归档的流程管理,学生完成产品从概念设计、三维产品设计、二维工程图出图、评价分析等各个环节;二是实现产品的工艺设计流程,学生分组从定义工艺模板开始,完成机加工工艺的编制、工艺流程的制订,以及生产过程需要的派工单、检验卡的定义与使用;三是实现生产项目化管理,新建学生实训项目管理计划,对学生加工的产品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浏览。

PLM技能实训平台是集成设计、工艺、制造等的专业软件。

通过构建项目式教学,做到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对接,同时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式。

企业PLM管理系统如图所示:

本专业推行的“典型产品加工流程”为引领的PLM技能实训平台,其特点是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推行“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

它的建成既能为我校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实际应用模式提供便利,又能在学校教学环节中实现辅助教学功能。

是培养高技能数控专业人才的全新模式。

针对我校本专业特色,我校典型产品PLM技能实训平台工作流程如下图:

如图所示可见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加工为主线,过程维护作支撑,依次为计算机绘图——加工类别区分(车、铣、加工中心、其他)——加工工艺分析以及编制——加工准备——零件加工——质量检验——资料归档。

5、评价模式改革。

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构建多元化评价模式,一是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改革委员会,制订委员会工作章程,充分地进行社会调研,指导评价模式改革;二是制订专业能力考核方案,撰写完成与岗位需求、职业资格鉴定相吻合的《数控车工技能考核标准》、《数控铣工技能考核标准》、《普通车工技能考核标准》等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6、信息资源库建设。

实现教材、软件、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立体融合的新型展示方式。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校园网为基础,围绕机械专业群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依托本专业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积累教学资源,建立以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

为专业现代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企业行业职工培训提供共享性优质教学资源。

具体工作为整理、收集、归类、购买相关资料,将专业建设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与考核标准归档,上传至校园网;将专业技能方向课程的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素材、教学指导资料、实验实训指导书等资源以校园网络为平台进行资源共享。

(二)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在两年专业建设中,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采取政策倾斜、高校进修学习、出国培训、重点课题研究优先等措施。

专业带头人要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及课程改革提出领先设想,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组建专业化教学研究团队,整体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业务能力。

2、骨干教师培养。

建设期内培养5名骨干教师。

为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选送一名骨干教师到高等院校学习培训;定期到潍坊地区企业挂职锻炼;通过承接企业业务等多种培养途径提高骨干教师专业水平。

为激励骨干教师提高进修、工程实践和科研等方面的积极性,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鼓励政策。

骨干教师的技术培养方向分别为数控车加工技术、数控铣加工技术、CAD/CAM软件应用技术、机床安装调试等。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两年内采用校本培训、上级业务培训、下企业锻炼培训等方式,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6%;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建立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每名教师在指定的企业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并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组织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提高专任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根据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配合学校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根据生产所需,发挥自身理论、技能的双重优势,使学生活学活用,不断创新满足学生就业需求。

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良性运行,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来保障。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用18名行业企业中具有多年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聘用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技术骨干和社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动态资源库。

兼职教师要指导学生实习和生产实训;要参与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校本教材的编写和技术性研究。

与兼职教师签订相应协议,制定相应的福利待遇及优惠政策。

5、教师进修与培训。

在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进修和培训。

“走出去,请进来”,通过集中培训、自培学习、外出培训等形式,提升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专业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成立由学校、行业、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如《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指导意见》、《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校企合作联系制度》等,具体指导校企合作工作。

2、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成立以分管校长负责,由企业技术骨干、专业负责人、招生就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工学结合委员会,负责研究工学结合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明确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责任;明确突发事情解决办法;明确顶岗实习岗位、时间要求;明确实习指导人员和指导内容。

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的学校数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依托乌苏及附近地区产业优势,加强与乌苏北方新科、西北三一重工的合作。

围绕数控加工制造技术,扩建完善数控加工综合实训车间,建成“生产性”数控加工实训基地;实行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成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培训基地;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的先进制造技术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可承接企业高精度产品的设计、加工与技术开发等任务。

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优化校企合作机构,完善校企合作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委员会”的作用,实现校企合作的高效运行。

二是强化与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探讨深度合作的途径、方法。

在教学环节中,严格过程监控和质量管理,使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

三是搞好本地区内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乌鲁木齐北园泰瑞、乌鲁木齐三一重工、乌苏市华威重工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之成为本专业校外实习基地。

四是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

五是校外基地建设要达到“规范化、教学性”标准。

其具体要求为:

双方共同制定实训实习计划,并严格遵照执行;双方共同指派人员参与实训实习教学;实训效果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

五、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进度

本专业在两年的建设期内,拟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即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2013年建设进度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工学结合、岗位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实施方案、企业实习制度、考核评价制度。

成立课程体系建设委员会,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委员会章程及专业建设方案,确定《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机械制图》4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标准。

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确定教材编写方案,完成《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机械制图》2本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初步建立网络教材。

推行以“典型产品加工流程”为引领的PLM技能实训平台为基础的企业情景教学模式,编写PLM平台前期企业调研报告、专家论证报告及相关的计划、实施方案并购买PLM技能实训平台软件,推出示范课、优质课。

推行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模式,制定《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