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00445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广告史知识点x.docx

下面是我当初边看边根据考试大纲写的复习资料广告是人类信息交流的必须产物。

广告的出现要具备的三个因素:

1)人类有互通信息的需要;2)人类有剩余商品交换的需要;3)具有产生广告手段和形式的物质条件。

作为信息传递基本手段的社会广告先于经济广告出现。

广告要得到大规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广告手段的进步。

商品经济越发达,广告业也就越兴旺。

广告发展的标志与表现:

实物广告、标记广告、叫卖广告、音响广告、文字广告、灯笼广告、旗帜广告、招牌广告、书刊广告、招贴广告、包装广告、路牌广告、橱窗广告、霓虹灯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交通广告、专业广告公司。

文字广告,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广告,为5000多年前古埃及的一幅寻找妇佣的广告。

国最初的文字广告,距今3000多年前便产生了。

唐宋时代盛行灯笼广告、旗帜广告、招牌广告。

明清时代兴起书刊广告。

广告传播的要素:

1)信源——信息发布的来源。

即广告主,需要发布广告信息的社会组织或个人;2)信息——广告主需要向消费者宣传的商品、劳务、观念或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信息;3)媒介——广告信息的载体;4)信道——信息传递的途径与渠道,这里指不同的广告信息可以选择不同的广告媒介;5)对象——广告信息的接受者和利用者,即特定的广告对象;6)反馈——广告对象接受广告信息后的反应。

古代广告传播的特征:

1)经济广告所占比重由小到大;2)经济广告受市场范围的制约;3)广告传播手段受科技发展的制约;4)未能形成独立的广告行业。

第一节奴隶社会及其以前的广告

人类原始广告以叫卖广告和实物陈列广告为主要形式。

口头广告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广告之一。

实物广告也是当时交换推销商品的一种最原始的广告形式之一。

标记广告也是我国古老的广告形式之一(由于其文字是印刻在实物上的,它兼有实物广告和文字商标广告的职能)。

音响广告在西周时代便出现了。

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字和字号,可称为店标。

幌子原指布幔,后被引申为酒旗的别称。

主要表示经营的商品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称为行标。

与社会发展的形态相适应,早期的社会广告传递了社会管理方面的信息,而经济广告则把商品信息传递给人们,并出现了叫卖广告、实物陈列广告为主要形式的人类原始广告形式。

第二节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广告

这时期新的广告形式出现不多,但在广告方法技巧上却有不少改进。

悬帜广告出现在战国时期,这是春秋以来坐贾出现后所采用的一种广告形式。

悬物广告是实物广告的发展,在汉代以后较为流行。

它是店铺在门前悬挂与经营范围有关的物品或习惯性标志,起着招牌广告的作用。

汉代以来,多以产品的能工巧匠的名称或与商品有关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来命名商品,从而形成了商品命名广告。

通过商品命名广告的宣传介绍,可以给顾客牢固的印象,便于了解和购买。

这一历史时期不仅增加了一些新的广告形式,而且开始讲究广告技巧和心理效果,诱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利用名人做广告、口头广告。

这时期除了经济广告有一定的发展外,社会广告也有所增加。

第三节唐宋时期的广告

灯笼广告。

以灯笼为广告,是唐代以后酒楼、饭馆的特色之一。

它一般是夜间悬挂在店铺的门前,灯笼上用文字表明其商号商业的性质,起到了招牌广告和悬帜广告的作用。

灯笼广告相传起自五代,首先是商业贸易的发达而出现了夜市。

其次是唐五代以后灯笼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商人作广告宣传提供了物质基础。

灯笼数目的多少是代表饭店的等级,而颜色的不同的则是代表饭店经营内容的差别。

旗帜广告。

旗帜广告以酒旗使用最多。

酒旗也称酒帘、青帘,是周围呈锯齿状的长条旗子。

最初的酒旗用青白二色布制作,后来发展到用五彩酒旗乡上图案或店名。

酒旗上的图案,说明唐代以来由简单的青白相间的酒旗发展到讲究广告的艺术形式。

北宋时期除了原有的幌子、酒旗灯笼广告各显能其外,随着新型都市的发达繁荣,各类招牌、店堂装饰、音响与印刷广告得到新的发展。

招牌广告是从先秦的悬帜广告发展起来的,到唐五代时只是集中于官府统一管理的市场内,至宋代却遍及城乡,都市商店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招牌名称。

宋代由于店铺林立,店铺的门面修饰也成为广告竞争的主要形式。

音响广告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了很大发展。

这时的音响广告是声音与音乐的结合,把人类原始的吆喝叫卖声与歌谣、快板、词曲相结合,更加悦耳动听并更具诱导性。

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具有近代广告特点的印刷广告也出现了,北宋时期(公元

960—1127年)济南刘家针铺所用的广告铜板雕刻,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它是我国商标与广告的珍贵历史文物。

这块广告铜板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比西方公认的最早的印刷广告——1473年英国第一个出版商威廉·凯克斯顿为宣传宗教内容的书籍而印制的广告还早三四百年。

据有关材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广告画至少在南宋时期就已出现。

时至元代,印刷广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总之,唐宋至元时期的广告,无论在内容、形式或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有的甚至达到了图文并茂的程度。

第四节明清时期的广告

明清时代的知识分子已逐步脱开自命儒雅脱俗的传统思想,开始涉足广告领域,以自己的文字专长直接为商业广告服务(明代中后期开始)。

他们题写招牌文字,撰写广告对联(清代以后对联广告更为流行,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用对联,成为商业广告的一种宣传形式),推销新书新作(利用书籍图大做广告),垂青木刻年画(清代的木版年画颇为流行),使明清时代的广告形式具有浓郁的知识性、趣味性,并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民族风格和气派的是文字广告中的招牌广告和商业对联广告。

招牌广告在宋代就很流行,至明清时代,招牌广告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看,都更趋成熟。

明清时代的招牌注重以儒家“以义取得”的思想为主导,因而在商业活动中表现为讲究商业道德与商店的信誉。

此时的招牌已不再是以单调的姓氏或街坊的名字作为招牌的字号,而是赋于招牌文字以言简意赅的内容。

其次,在招牌含义上有的选用吉祥如意为主题。

第三,在招牌内容还采用与商店商品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主题。

总之,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社会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我国的广告开始萌芽。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生产和交流都很落后,广告的发展也是缓慢的。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明代才开始萌芽,因而商业中以小商小贩的地方性商业和长途贩运式商业为主。

在原始社会末期到鸦片战争前的广告发展中,诸如叫卖、实物、幌子、招牌、文字、商店的门面装潢和印刷品形式的广告,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第二章鸦片战争到建国前的广告第一节鸦片战争前后的广告

近代广告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是报刊广告的出现。

鸦片战争前后,广告形式多采用路牌广告和招贴广告。

路牌广告多画在墙上,以文字为主,形式十分简单。

招贴广告一般在海外印刷,再运到中国张贴。

报纸广告的出现是近代的事,而报纸在我国的问世则较早。

早在唐代初期,便诞生了最早的报纸《邸

报》。

近代以后,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杂志是1833年8月(道光十三年七月)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也是中文刊物最早登载“行情物价表”之类

商情的刊物。

鸦片战争之后,首开中文刊物登广告之先河的,是1853年8月由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遐迩贯珍》中文杂志。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广告反客为主,占据主要地位,形成各帝国主义进行广告竞争的局面。

由于沿海与内地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广告水平的地区差异越来越大,形成先进的广告媒介与传统的广告媒介并存的局面。

戊戌维新前后,华人报纸与外国人办的报纸不同的地方,在于多登国货广告,利用广告形式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广告还是以文字,没有图饰。

报刊广告蓬勃发展以后,广告主与广告经营者逐渐分离,从而促使广告代理商在我国出现。

广告代理商最早是以报馆广告代理人和版面买卖人的形式出现,后来演变为各种广告社、广告公司的形式。

在这一时期,清末的官方报刊适应当时的潮流,改变过去官方报纸不登工商广告的惯例,开始有限度地刊登一些广告。

辛亥革命前后,广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广告内容有了扩大,百货、纸烟、电影、医药、银行、书籍及个人通告充满报刊各版。

二是广告的版面安排、编辑水平有所提高,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彩色画面进行图解。

1918年中的某一天,上海各报头版同时刊印一个红色的大鸡蛋。

这是我国报纸第一次套色印刷。

这是民族工业福昌烟草公司新生产的“小囡”牌香烟,请大家吃庆祝小囡降生的“喜蛋”。

1911年世界广告学会在美国成立后,万国函授学堂上海办事处曾与我国广告界人士联合发起组织过“中国广告公会”,它是我国广告史上最早与世界广协有联系的唯一全国性广告机构。

第二节五四运动至30年代的广告

从五四运动至30年代前后,民族工商业经济与洋货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使广告发展到一个兴盛的阶段。

现代广告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在经济领域展开斗争的工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创办了许多刊物,除政治宣传之外,也开展广告宣传,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本时期广告事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在于媒介的多样化和广告公司的兴起,以及广告的研究和教学开始引起重视。

五四运动前后的广告:

1、报刊广告持续发展。

广告种类已从商务广告扩展到社会、文化、交通等其他用途的广告,广告在报纸版面中的地位急遽上升,有的甚至占报纸版面一半以上。

2、革命报刊注重广告宣传。

五四运动以后刊登广告最为活跃。

这些广告不仅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且广告收入构成了报馆的经济收入和职工福利的一个重要来源。

广告的重要版面多是留给进步书刊和国货做广告,以进行反帝反封建和爱国主义的宣传。

广告的内容在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同时,也刊登中国厂商的广告,提倡国民买国货,借以抵制洋货,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3、广告媒介多样化。

⑴1922年底,美商E·G·奥斯邦利用旅日张姓华侨的资本,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奥斯邦电台,1923年1月23日正式开播。

从此,广播在中国逐渐成为第二大广告媒介而迅速发展。

中国人自己设立的第一家电台是新新公司创办的,1927年3月18日正式开播。

广播电台的出现是现代广告史上的又一件大事。

它标志着广告在更广阔的空间,向更众多的消费者传播商品信息。

⑵路牌广告。

⑶橱窗广告。

我国现代橱窗广告大约开始于20世纪的20年代初。

⑷霓虹灯广告。

国外第一架霓虹灯广告开始于1910年,是由法国G·克劳特公司装置在巴黎皇宫的。

上海于1926年在南京东路伊文思图公司的橱窗内首次出现霓虹灯,这是宣传

“皇家牌(ROYAL)打印机”的英文广告吊灯。

此外,车身广告、小册子广告、样品广告等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4、广告代理业出现。

1927年,上海有6家广告社组织成立了“中华广告公会”,这是广告同业最早的组织。

当时组织广告公会,主要是为解决同业之间的纠纷和争取共同的利益。

5、广告学研究与教育的产生。

我国的广告研究与教育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

我国最早的广告研究团体是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它把广告作为新闻学研究和教学的组成部分。

我国最早出版的广告学研究专著,由甘永龙编译的《广告须知》。

该书1918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

第三节30年代的广告

从30年代初到抗战前夕,是旧中国广告业最鼎盛时期。

这时广告的作用逐渐被社会人士和工商业界所重视,更为积极地以为拓宽销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名知度。

世界广告业的新技术新材料不断传进中国,广告媒介更为发达,广告公司业务更为专业化。

被称为“十里洋场”的上海已成为各国商人经商的基地,也是旧中国广告业繁荣的缩影。

本时期广告媒介继续得到繁荣发展。

霓虹灯和车船广告相当流行。

广告路牌分布在铁路沿线和城市要道,穷乡僻壤也有油漆广告的踪迹。

广告月份牌销量数以百万计。

此外还有邮政广告、店内广告、剧场广告、空中广告等。

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书籍广告的出现。

广告的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告经营者已注意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追求广告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

随着广告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形成了广告美术行业。

30年代被人认为是上海广告业的全盛时期,广告公司运作趋向专业化。

抗日战争至建国前的广告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广告业逐渐萧条,上海、南京、汉口的报馆相继内迁,多集中于重庆,继续刊登广告业务。

我党报刊主要不以收取广告费为目的,而是为了宣传马列主义思想扩大党的政治影响,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抗战胜利后,原来一些停刊的报纸相继复刊,各种宣传媒介又活跃起来,商业广告逐渐恢复旧观。

广告作用的制作更加讲究,彩色图画被引入广告作品。

全国各大中城市普遍开设了广告公司或广告社,我国的广告业已经初具规模。

广告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广告学研究和教学的开展,不少大学开设了广告课程,并有出国专攻广告的留学生。

解放战争期间,我党还利用广告与国民党展开英勇机智的斗争,扩大我党的政治影响。

第四节旧中国的广告管理

广告管理指的是对广告活动和广告业的计划、协调、控制和监督,它包括广告行政与法制管理、广告行业自律、广告经营者经营管理与社会监督等。

一、广告行政与法制管理:

我国的广告管理发端于20年代的《民建法案》中。

30年代开始,国民党政府迫于各界的压力,对广告活动进行了少量的管理。

国民党政府交通部电信局还对广播电台及其广告播出进行直接管理。

但是,由于没有一部正规严肃的广告管理法规,国民党政府对广告的管理是软弱无力的。

在此情况下,国民党政府也在一些新闻和出版法规中,对广告的内容做了一些大略的限制。

广告事业总的趋势是走下坡路的,这些都说明了旧中国的广告法规管理是极不健全的。

二、广告行业自律:

理想的广告管理体制是实行政府法制管理与广告自我约束(即自律)相结合,又以自我约束为主的管理机制。

广告行业自律是各个广告组织根据广告道德制订的行为规范,或同行业团体机构共同制订的广告公约。

旧中国广告行业自律,主要表现在报刊广告的广告业同业公会方面的自我约束。

早在1912年,“中华民国报馆俱进会”就通过“设立广告社案”,造成一种社会舆论,对有不良影响的广告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1927年,上海有6家广告社组织成立“中华广告公会”,这是旧中国广告同业的最早组织。

这类广告行业的自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同业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广告业的健康发展。

三、广告经营者经营管理:

广告经营者是广告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

其经营与管理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广告信息的质量,是减少不文明或虚假广告的重要环节。

当时对于广告社、广告公司的经营管理基本无章可循,听任自流,而画家在广告公司中的地位很高。

旧中国广告经营者的经营管理主要集中在报业的广告部方面。

当时较大型的报刊广告部为了规范广告活动,往往设置内勤组(①按照广告刊价接洽客户;②登记造表,开写广告收据;③编排广告版式。

)和外勤组(负责外出四处招揽广告,这部分人较难管理,形成了广告中的不正当竞争)。

广告管理还理应包括企业的广告管理和社会对广告的监督管理,但因旧中国社会经济的状况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工商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对广告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差,因此未能形成有组织的活动,这些也就成了稚嫩的旧中广告管理业的缺陷。

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大陆广告(1949—1976年)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广告有了一定的发展。

报纸、路牌、橱窗等广告形式,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广告管理也逐步得到加强,广告宣传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和经济宣传的重要工具。

“十年动乱”期间,广告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工

具,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至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全国的广告、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很少经营广告业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动经济的政策,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活,我国广告事业发展迅猛,广告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广告人才培养得到重视,广告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第一节国民经济恢复时间的广告(1949—1952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国民经济发展中为期三年多的恢复时期。

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广告业也开始发展,许多实用性的广告形式被广泛采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一、颁布新的广告管理法规:

建国初期,各地大城市对广告业进行了整顿,取缔了国民政府的广告管理法规,相继颁布了一些新的广告管理办法和规定。

1949年天津市公用局率先公布了“管理广告商规则”。

这一时期各地发布的广告管理法规,对广告内容提出必须以“纯正为主”,“凡工厂、商店推销商品之广告宣传必须以品质、效能、使用方法做纯正之介绍,不得虚伪夸大。

”并明确规定了对广告媒介、商品种类、不同部门的广告管理范围。

二、加强对广告行业的领导:

首先是政府对私营广告业进行了初步整顿。

其次是对广告媒介进行整顿。

第三,利用广告同业公会加强了行业管理。

三、重视发挥广播广告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利用广告这一舆论工具,解放初人民政府就很重视对广播广告的管理。

在中央广播事业局的指示下,1952年9月华北五省二市广播电台在天津召开经验交流会。

会议要求必须把广播广告宣传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工商业发展情况和群众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

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国家行政部门召开的第一次有影响的广播广告工作会议,有利于当时广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发展实用性的广告传播形式:

建国初期的广告,在内容上是紧紧围绕党在三年恢复时期的中心工作展开的。

广告在巩固新生政权方面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当时广告内容侧重于政治宣传和时事宣传。

在广告形式上,一方面保留了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广告宣传手段,此外还根据方便企业和消费者的原则,发展一些实用、低价格、针对性强的广告形式(如以零售商店为对象的商品目录、商品知识说明书及案头印刷广告等;以城市消费者为对象的商店橱窗广告;以广大农村为对象的年画、门对、春牛图等传统形式的广告。

还有包装盒、包装袋、传单以及书签、扇子、日历、月历等实用的广告)。

这些广告形式对加强商品流通和整个国民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广告(1953—1956年)

由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稳定,企业竞争趋于缓和,许多企业无需再做广告,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不要广告都心中无数。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广告事业又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广告事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组建国营广告公司。

国家对广告行业实行了公私合营,把分散的各自经营的私营广告公司改造成为国营的广告公司。

一批国营广告公司的建立,使得广告的服务对象、宣传内容及其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进一步加强对广告的管理。

为加强广告管理,许多地方政府对原有的广告管理法规做了补充和修改,有的发布了新的广告管理法规,或者改进了管理办法等。

三、中央领导关心广告工作。

1956年5月,刘少奇同志在视察中央广告事业局时,对当时轻视广告的思想提出了批评,肯定了广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少奇同志的讲话,说明了国家对广告事业的关心,有力推动了下一阶段广告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广告(1957—1965年)

在1957年以后,在党的“八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下,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广告业也随之有了一定的发展。

这时期广告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为对外经济交往服务。

1957年春季,我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首次在广州举办,此后每年春、秋两季广交会一直持续下来。

与此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的对外广告宣传也开始发展,它加强了世界各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了解。

1957年12月,在布拉格召开了国际广告工作会议,13个社会主义国家参加了会议。

我国商业部派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

会议做出了题为“从人民利益出发,发展社会主义商业广告”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商业广告的基本任务,并认为社会主义广告的基本特征是“思想性、真实性和具体性”。

二、为方便人民生活服务。

运用广告扩大城乡、内外交流,对搞好商品生产和改善企业,方便人民经济和文化生活是有益的。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

京电视台试验播出,并于9月2日正式开播。

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

标志着电视已跨入广告媒介的行列。

三、为国家政治任务服务。

本时期的广告,有时是被作为政治任务来布置,带有浓厚的政治宣传色彩。

这段时期,广告中的政治宣传和时事宣传占有相当的比重。

广告结合国家政策和政治运动来宣传商品,同时注意反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新成绩和中国人民的崭新精神面貌,成为这时期广告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橱窗广告大放异彩。

本时期的广告媒介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了传单、票板、海报、报贴、标签、包装盒、日历、火柴盒等广告形式。

并允许在火车站内外陈设广告,在车厢的图书、杂志、硬书夹、棋盘、扑克盒、餐车食谱、壁挂、风景画以及售货员提箱上都可以做广告。

60年代初期,由于党的政策的失误和遭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国民经济受到重大损失,广告事业也随之受到挫折。

60年代初期个人消费品广告急剧减少,后来仅剩下生产资料及书籍、电影、展览会等文化类广告。

一些地区曾一度停止执行广告管理办法和制度。

1965年后期间,在党和国家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经济调整工作取得了成效,广告事业也有某些复苏的迹象。

但随之而来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广告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

第四节 “文化革命”中的广告(1966—1976年)

由于国内动乱严重,生产长期停步不前,甚至倒退。

社会主义广告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广告从衰微到消亡”的时代。

首先是所有的商品广告基本停顿。

“文革”期间户外广告倍受摧残,各种户外广告被

“红海洋”的政治宣传代替。

许多传统的老字号、牌匾被当作“封、资、修的黑货”

砸料。

在“文革”这个特殊的年代里,由于商品制度从根本上被否定了,广告做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宣传工具,也被彻底否定。

广告管理工作停顿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广告管理部门及机构也被撤消。

许多广告设计人员被下放劳动或遭到批判,大批与广告制作有关的工厂转产,广告管理的档案和历史资料被销毁或散失。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重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贯彻“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为广告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四章 新时期的我国大陆广告(1979年以后)第一节 广告市场的恢复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广告事业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导下,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经过1979年以来10多年的发展,我国广告行业的规模初步形成,广告媒介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广告业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广告法规和广告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广告业在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随着广告行业的迅速发展,广告教育和人才培养广开渠道,并已初见成效。

广告业随即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提高了我国广告业的地位,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79年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恢复了广告业务。

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恢复商业广告。

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我国大陆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参桂补酒。

1979年以前,全国经营广告的公司不过10家,报刊、广播、电视基本上不经营广告业务。

1979年以后,广告行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80年代开始,是我国广告事业大发展的年代。

1981年7月1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