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442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2 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docx

专题02田备战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核心专题突破经济史

专题02田

历朝历代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

土地政策的清明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井田制均田制《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地权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专题综述】

一、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1.西周的井田制

(1)基本线索: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名称来源:

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名。

(3)内容:

所有制形式:

土地国有制。

即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生产方式: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争取他们的劳动。

(4)瓦解及原因: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均田制

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唐时期,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3.更名田

1669年,清朝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4.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但它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行。

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6.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并没有改变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8.《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这次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通过这次土改,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二、世界历史上的土地问题(略)

【思维拓展】

拓展1: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1)土地兼并的根源:

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

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2)土地兼并的影响:

政治上,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

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普遍贫困,使之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重,使其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3)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及作用:

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两者的矛盾在于争夺财源,因而历代王朝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

如王莽的王田制、隋唐的均田制、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等。

这些措施虽能暂时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不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农民阶级通过起义的方式,进行均田免粮,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也不能成功。

(4)结论性认识:

①土地高度集中是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结果。

②能否保护自耕农的基本利益,是一个政府政治是否清明的表现之一,是社会秩序是否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核心问题是土地所有权问题。

④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

⑤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的过程,也就是土地兼并日益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可以说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⑥租佃关系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从强到弱过程。

【补充资料】

宋代“不抑兼并”为何是中国封建土地政策的根本性转折

宋朝发轫于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宋朝建立的53年间竟走马灯似地换了13位皇帝。

连年战争使得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农民流离失所,农业生产遭到重创。

然而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宋王朝却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农业生产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确实令人称奇。

千百年来,土地兼并一直被视为国之大害,历朝历代千方百计加以抑制。

一旦土地向少数人集中,不仅会使国家丧失税源,而且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会铤而走险,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所以各个朝代对土地问题都特别重视,尽管不能完全杜绝土地兼并,但每隔一个时期,政府都要对土地进行再分配,从而避免土地的过于集中。

自魏晋至唐中前期,封建国家的土地政策以抑制兼并为主,其基本内容有三:

1.朝廷不同程度地限定各级地主的土地占有量(至少在法律条文上);2.干涉土地买卖,设法延滞土地集中的速率;3.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由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小农阶层。

国家通过直接控制土地和人口,直接向小农收取赋税,以保证租赋摇役的稳定和役兵制下的兵源。

且防止地方豪强通过兼并土地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威胁国家统一。

但是,这一政策得以推行。

必须仰赖于地广人稀和国家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中唐以后,人口的增长,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均田制、役兵制的崩溃和两税法出现,封建国家手中不再掌握大量土地,不再以受田丁男,而改以田亩和资产作为主要赋税征收标准。

在募兵制全面取代役兵制之后。

封建国家也不再需要用国家土地控制小农阶层的方式来保证兵源。

宋初统治者根据唐末五代以来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通过完善中央集权的政治、军事控御体制,在制度层面消除了地主豪强尾大不掉的隐患,也不必再刻意运用经济控制的方法。

因此,王朝抑制兼并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宋史·食货志》),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所谓“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授田制基本被废弃,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甚至国家也参与其中。

这一土地政策对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直接推动了土地垦殖数量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

宋朝承认土地私有权以及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允许农户将荒闲田土开垦为自己的恒业,并加以政策支持和鼓励,规定凡是新垦土地一律不征税,凡是垦荒成绩突出的州县给予奖励,而管辖区内田畴荒芜面积超过一定亩数的,则要给予处罚。

因此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加入到土地垦殖之中,人们纷纷向过去荒闲的水域、滩涂、沙地要土地,出现了圩田、沙田、架田、葑田等一系列新的土地称谓,使宋初不少土地荒芜的情况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宋史·食货志》),在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江浙、四川等地,土地垦殖更是达到饱和状态。

土地的垦殖虽有人口压力的关系,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统治者对土地私有权的承认等相关土地政策给了垦荒者极大的积极性。

其次,压力出效益。

“不抑兼并”使得人们能更自由地对土地所有权进行买卖,也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更加激烈,出现了“千年田换八百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袁氏世范》)。

由于竞争激烈,好逸恶劳、不善经营之家会遭到淘汰,因此,不管是小农家庭还是地主阶层都竭尽全力将自己拥有的土地效益最大化。

对于小农家庭来说,主要是勤恳劳作、利用更为先进的耕作技术及工具;对于地主阶层来说为了防止“三世而衰”的后果,不仅要在土地上获得最大的收益,还倾力投资于族田以保持家族经济的延续。

这就从客观上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土地的流转使得土地向部分有投资能力的人手中集中,起到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那些拥有大量土地并有能力的人不仅可对土地进行投资,而且能够实行规模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再次,租佃制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宋代自由放任的土地政策之下,地主阶层可以恣意兼并土地,导致土地的大量集中。

地主阶层将较分散的土地租佃给无地农户耕种,依照契约对耕种的农户进行收益的分成,形成了乡村主户(有地者)与客户(无地者)的关系,租佃制度由此获得迅速发展。

在租佃制下,佃农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并以最小成本获得生产资料,地主以更大份额获得土地收益,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主户少、客户多,形成了一个竞争性租佃市场,使得佃农为了保证租佃权的稳定性必须种好自己承佃的土地,这样就激发了小农生产的积极性;由于租佃制的盛行,又使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相分离并可以独立进行转移,在佃客中出现了二地主、佃富农,他们可以将自己租佃土地的所有权及租佃权进行再度买卖或转让,使其有机会通过积蓄财产购置土地而上升为主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第四,较为完善的法律、法令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尤其以田产交易的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官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袁氏世范》卷三,《田产宜早印契割产》)。

法律确认保护所有权,尤其是土地的所有权。

法律规定通过买卖取得的不动产所有权,以红契作为合法的产权证书,而且对盗卖和私自买卖等侵犯所有权的行为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如“诸盗典卖田业者,杖一百,赃重者准盗论,牙保知情与同罪”(《名公书判清明集·户婚门》);同时法律也规范了土地交易的契约关系以及主户和客户之间的租佃契约关系。

宋代为使契约制度规范化,同时增加国家的收入,还推行“官版契纸”、“标准契约”。

这些法律规范不仅确保了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使土地所有者受到国家的明确保护,而且规范了土地交易与租佃关系,保护各方主体的权益,提高了佃农以及地主阶层耕种和占有土地的积极性。

第五,土地政策间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提高了生产效益,从而使部分农户失去土地,部分农户由于效益的提高而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

为解决这一问题,宋朝政府积极发展工商、采矿、纺织、加工业等行业,“五行八作”这一成语就产生于此时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行业之多以及小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同时,农业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产品;地主阶层由于占有土地数量的增加而获得了大量的租金,其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也从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力得以飞速提高,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些就产生于这个时期,有些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朝的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程度从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画作上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街道两边有茶楼、酒馆、当铺、作坊;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太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的需要,于是纸质货币“交子”应运而生。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曾经感叹:

“谈到中国的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史》)

总的来说,宋朝的经济发展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但是土地极端集中也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导致贫富悬殊加大,并使得社会矛盾激化。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它无法建立有效的资源优化机制和一种合理的财富分配机制来平衡这种社会矛盾,加之北宋脱胎于五代战乱时期,使得宋代对军人采取了抑制的态度,过度重文轻武使其一直备受边疆少数民族的压制,最终在内忧外患之中难逃灭亡的噩运。

【精练习题】

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得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対秀在公元39年下令皮田和检查户口……度田不仅要度农民的土地,而且也要度豪强地主的土地,郡县官吏大多是豪强地主,他们当然不愿意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玟,摘害自身的经济利益。

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区,度田官吏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的道理,根本不敢如实度田。

那些既非“近臣”,又非“近亲”的豪强地主,也凭借財势和度田官吏勾结,大量隐瞒土地。

同时,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祝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他们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刘秀知道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愆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尚尹张伯五诸鄄守十余人,皆下狱处死,并重申严格检查田亩和人口……这样,刘秀实行度田,引起两种性质不同的反抗。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刘秀实行度田的背景及目的。

(7分)

 

(2)如何认识材料中“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

并分析其反扰的原因。

(8分)

2.(18分)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

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

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72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

斯大林实行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

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

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

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XX百科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8分)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

(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

(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土地制度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4分)

 

3.【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

……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数量相同。

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

所受露田(注:

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

……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

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

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

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剌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1)概括提炼北魏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原句)(6分)

 

(2)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

(4分)

 

(3)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说明理由。

(5分)

 

4.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粮米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

……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

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

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

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

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

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

为什么?

(6分)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1、

(1)背景:

王莽末年战争使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和人身自由;(2分)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分)

目的: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确保徭役的征收(1分)

(2)农民的反抗,(2分)为了已获得的土地和自由,反对地主转嫁负担;(2分)豪强地主的反抗,(2分)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经济利益。

(2分)

2、

(1)有利因素: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圈地法令的颁布;农业革命的推动(或答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工业革命的进行。

(8分)不同模式:

英:

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或答自由经济发展模式、内生性经济发展模式。

)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或答斯大林模式。

)(4分)

(2)主要特征: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

(或答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个体经营。

)(2分)关系:

土地制度变革制约工业化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是土地变革的重要结果(或答互相推动的具体表现也可赋分);土地制度变革和工业化之间保持适度平衡(或答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4分)

3、

(1)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授田;农民、奴婢、官吏均授田;耕牛授田;因轮耕而加倍授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

(2)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授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加速封建化进程。

(3)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无地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地,北魏政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占有权。

4、

(1)特征:

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

(2)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

判断:

不能。

理由:

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

(3)困境:

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

(4)理解:

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