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470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1.

沁园春·雪总第1课时

【学习目标 】             

(一)知识目标 

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

(二)能力目标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教学重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型、课时和基本思路】

1、教学课型:

教读课 2、教学课时:

一课时 3、依据本词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兴趣导入——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泛舟诗海”的思路。

教学的各环节注重积累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肯定也都看到过北方冬天的雪。

不妨试想下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覆盖着原野、村庄、道路,此刻身处一望无际的雪白世界里,是不是有一种诗意在其中?

也许每个人都不一样,那么当年毛主席见到此景时,他会是如何的心境呢?

接下来,我们就将学习这篇《沁园春.雪》,去感受那份雪中的诗意豪情。

时代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路,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给出停顿、节奏、重音、语气、语速。

自读全词和注释,划出生字新词。

2、全班齐读。

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3、请一位学生读一遍。

其他同学思考思考上下阙如何分层。

4、学生举手回答。

5、教师讲解: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上阕:

(空间)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一层:

概括写北国风光;二层:

具体写北国风光;三层:

想象雪后日照的壮丽景色。

 

-

下阕:

(时间)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一层:

承上启下过渡句,由写景转入评论历史人物;二层:

具体评论历史人物;三层:

歌颂当代革命英雄。

6、根据上述层次,自读三遍尝试背诵。

7、背诵:

女生齐背上阙,男生齐背下阙。

8、品味词句,体悟感情。

提供如下五个问题探究,分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明确。

①从上阕的写景,你是否感觉到有一种“逆境”存在?

 

明确:

没有。

面对冰雪有一种眼界为之一开、心境为之一振的感觉,充满了欢悦、豪迈之感。

在冰雪的意象中把寒冷的感觉淡化,把精神振奋的感觉强化,创造了一种壮美的境界,发出对无垠冰雪的赞美。

这是一种压抑不住的鼓舞的感觉。

 

②“望”是什么意思?

领起哪些内容?

能不能与“看红装素裹”的“看”对调?

 

明确:

“望”有登高远眺之意,领起下面七个分句。

着一“望”字,在空间上眺望千万里。

前边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是眺望的,不望不可能有这样广阔的视野,而且普通人目力是不可能看到千里万里的。

这里涉及诗的想象性,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毛泽东写“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时候,进入诗的想象境界。

这个想象境界,既有写实的,更是虚拟的、假定超越生理视觉局限的。

这不仅需要视野的开阔,而且更需要胸襟的开阔。

这也不单是身躯视点的高度,更有精神气质的高度。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壮美的诗句,令人感到登高远望的图像富有鲜活的生命。

这种生命源于诗人精神的崇高,心灵的激动,心花的怒放。

“欲与天公试比高”是诗人壮志得酬的心比天高的感觉,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宏图大展、主动挑战的豪情。

在想象的境界里,一轮红日映照着覆雪的大地,一个“看”字,承“望”而来,诗人像是端详眼前的壮丽和辉煌,又像是情不自禁地呼唤人们一起观赏。

白雪皑皑,红日灿灿;一片幻景,万丈豪情。

这高度理想化的自然风光,了然于胸,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如果把“望”“看”对调,会因用词不当而有损诗的磅礴之气、豪迈之情。

 

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有何内涵和作用?

 

明确:

过渡句。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上,对上阕描写景物总结,涵盖了毛泽东的美学标准和诗学追求。

他爱红装,更爱武装,爱艳丽,更爱壮丽。

冰封雪飘、红日高照,是阳刚之美,饰之以“妖娆”,这里再应之以“娇”,用阴柔之美来表现壮美的阳刚,外在色调与内在的情致形成反差,可谓新美。

自古英雄皆爱美。

凭着“妖”字,从自然转向人事,从写视觉空间跃进到写回溯时间。

这就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所要完成的启下任务了。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折腰”含贬义,有屈服、献媚之义。

这里贬词褒用,是因爱慕而倾倒。

“折腰”的形象鲜明、跃然纸上,概括了一代代英雄人物奋斗的动机和姿态。

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这个过渡句使全词浑然一体。

 

④“惜”字领起哪些内容?

“略输”、“稍逊”、“只识”好在哪里?

 

明确:

“惜”邻起下面七个分句,作者站在中国历史的时间高度和人类精神的境界高度,委婉地评点历代帝王,句句饱含惋惜之情。

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无数英雄竞折腰”,但真正历数起来,只剩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了。

就这五人中,虽都有辉煌业绩,流芳千古,却都又美中不足。

“略输”、“稍逊”、“只识”,用词富有变化,而又十分贴切,恰如其分地评论了历史人物。

着一“惜”字,表现了何等的大气,在时间上历数千百年。

 

⑤“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意义和作用?

 

明确:

这都成为过去了,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还是今天的无产阶级。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这时毛泽东领导的人民军队已完成万里长征,肩负起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发表于1945年11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要实行独裁),这两个时间都是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本词的立意,1958年末作者在广州批注自己的诗词时说:

“雪:

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

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

别的解释是错的。

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因此,这三句是词的主旨所在,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奋起主宰祖国未来的豪情壮志。

这对于当时的抗日救国、争取民主、和平运动是个巨大鼓舞,对于反动派则是无情的嘲讽。

9、学习小结

①方法归纳:

读诗,要抓住关键词句联想和想象,才能领悟诗的意象,否则,就形象论形象,很难感悟出诗境的美妙。

②内容总结:

这首词虽题为咏雪,却不仅仅是一幅壮美的风景画,而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上阕,在空间上眺望千万里,即景生情;下阕,在时间上历数千百年,纵论英雄。

全词情景交融,雄浑豪迈。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

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这是一首雪的赞歌,这是一幅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这是一首历史人物的诗品,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高歌。

”来,让我们再一起“高歌”!

齐背《沁园春 雪》。

 

(三)延伸扩展

①比较阅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问:

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解体思路: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②结合自己感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写于1949年4月北京香山双清别墅,讲述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并结合自己在双清别墅参观的所见所思,以真实感触丰富学生对毛泽东以及中国解放战争史的认识。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

字数不少于200字,要求用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并使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2.雨说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

            2、能够品味诗歌,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能够根据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情感与德育: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2、4教学难点:

目标2、4

(课前播放《春天的故事》MTV)

一、导入:

从古至今,雨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无论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还是“天街小雨润如酥”都是那么生动可爱。

而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感受诗人的轻美诗风。

 

二、教学过程:

1、出示整体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心中有了明确的认识即可。

学习目标: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能够品味诗歌,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能够根据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通过学习诗作,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2、整体感知:

出示第一教学阶段教学目标:

读一读       请自由朗读诗歌,两分钟后,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随机挑选学生读书(每人一小节),请其它同学注意听,发现问题。

3、初步细读:

四月,是四季当中的春季,四月的雨就是春天的雨。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性,那么春雨将给大地带来什么呢?

(背景播放轻音乐《雨》和雨中新芽图片。

出示第二阶段教学目标:

读一读    品一品

选择自己有感悟的句子朗读,每句多读几遍,三分钟后,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在那节(句)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悟,你准备怎样朗读来表现?

并请为我们示范。

(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多媒体轻播《雨》)

注:

此环节意在带领学生理解春雨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之意。

学生可能会重点关注第一、五两小节,能在对比中感受到春雨降临,万物复苏。

细读:

①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踩”可见对大地解冻的兴奋,“润如油膏”的比喻写出土地的松软、肥沃,蕴藏无限生机和力量。

②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就要”中展现出坚定的信心,“抽发”中体现旺盛的生机和强大的力量。

-

③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绕着”可见塘中到处都是跳跃的鱼儿,到处都是生意盎然。

而“雨”在“绕”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欢快与兴奋。

④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新编”可见雨水注入,溪水涨高,小溪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的“练习、新编、洗衣谣”和从前的“喑哑的歌不成调子”相比,可见小溪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4、深入细读:

这首诗不但写在一年中的春天,更是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春天。

1979年,刚刚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寒冬的中国萧条滞固,百废待兴。

在党中央推出“改革开放”政策后,沉寂的中国,终于开始显露出生机。

诗人虽然身在海外,却始终殷切关注着大陆,关注着新生的中国。

这首诗的副题为:

为生活在中国大陆上的儿童而歌,就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那颗热切的心。

(背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配文革后改革前的中国照片,最后定格为一张欢快的孩子们。

出示第三阶段学习目标:

读又读    品又品

选择你感悟到的能表达此种背景下作者情意的句子朗读,每句多读几遍,五分钟后,和我们分享你的感悟。

(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多媒体轻播《春天的故事》)

注:

此环节意在带领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

细读:

①雨说:

四月/已经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从“四月”和“等待久了”中读出关切、长久的期待和强烈的盼望。

②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读出殷切的爱和希望。

③第二节从“轻”、“温声细语”中读出春雨的细腻、轻柔;从“爱心”、“丝缕”、“织”中读出雨的广博与深浓,想滋润万物;从“呼唤”、“每一个”“乳名”“甜”“准”中读出雨的亲切,似一个老朋友般熟悉、挂念着大地。

④第三节用急切、祈求的语气读出雨的热切。

⑤第四节从“亲近”“亲一亲”中读出亲切的关爱。

后两个反问句,在嗔怪中更显殷切与诚挚。

⑥第六节讲自己的来历,突出“笑”字,为下文铺垫。

⑦第七节中的“笑弯了腰”“笑出了泪”“笑斜了翅膀”既是写实,又是写出了自然万物对生活的热爱,焕发着勃勃生机和希望。

⑧第八节中的“哗啦啦地响”写出了旗子在风中迎风招展的昂扬与朝气,预示着春天的生机和希望。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告诉我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只要他们对生活满怀信心,乐观勇敢,祖国就有了新生的希望。

这也是为什么诗歌的副题为“为生活在中国大陆上的儿童而歌”的原因。

⑨第九节中,从“不再回去”“自由地笑”“快乐地安息”“祝福的心意”中感受雨的热爱与奉献。

小结:

雨是一位给大地带来春天;充满爱心,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

全诗以拟人化的艺术手法,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5、整体升华:

出示第四阶段学习目标:

配乐美读

带着感情大声朗读全诗,三分钟后准备配乐朗诵。

能背的同学尝试将自己喜欢的诗句背下来。

6、拓展延伸:

“雨”是这般地热爱着祖国的大地,热爱着大陆的儿童。

今天,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我们的国家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当我们“吃着苹果品着甜”的时候,也对那“安息”的“雨”说点什么吧。

请以你喜欢的文学样式写作一段话。

板书:

雨  说            郑愁予、

满怀爱心探访四月的大地(带来生机,带来希望)

雨:

爱的使者                                             拟人手法

教你们勇敢地笑(祝福儿童,祝福中国)

3.星星变奏曲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   点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今天,我们学的《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首高贵的诗。

现在就请同学们初读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

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体验与反思: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朦胧诗派的语言特色。

渗透思想教育。

五、课堂练习:

.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

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4.外国诗两首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什么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

《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

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

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

(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

“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

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 问: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 、 问:

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

见教参。

 

    3、 问: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

为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总第5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该怎么办?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介绍诗人: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