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314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docx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3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

  一:

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事物、解释事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成因、结构、关系等,还解释事物的变化规律,目的在给人以知识。

  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两类: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中根据说明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

科技类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阅读这类文章以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为目的。

)社科类说明文是指介绍社会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说明文可以分为:

实用性说明文(如各种说明书)阐述性科技说明文(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文艺性说明文(科技小品文)

  说明文的特点是:

1、说明性。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其他的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也是为了把事物说明的更明确、更生动、更形象。

  2、知识性3、科学性4、通俗性

  2:

说明顺序

  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和内容直接制约着说明顺序。

  一般说来,凡是说明事物形状和构造的,常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

间顺序包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左到右等,或者相反。

  凡是说明事物的发展制作或演变过程的,常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时间顺序包括从古到今、程序顺序等

  凡是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规律的,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由因及果等。

  3.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等。

  举例子:

就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说明方法。

  分类别:

就是按一定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说明方法。

  列数据:

就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下定义:

就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

就是借用他物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也叫比喻的说明方法。

它能把复杂、抽象的事物说明得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作比较:

就是在同别的事物的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

  作诠释:

就是采用通俗的介绍或解说事理特点的说明方法。

  画图表:

就是借用画图列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摹状貌:

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引用:

引用古代诗词、名人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

阅读说明文应该抓住以下方面。

  

(一).理解说明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理解文章内容是指明确说明的对象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阅读说明文,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便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在整体阅读,理解说明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1)局部分析,综合概括。

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组材和选材,段落层次的意义和联系,从而综合归纳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列举了中国石拱桥中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赵州桥和卢沟桥。

我们在分析这两个例子时,不难发现这两座桥虽有不同之处,但却都

  具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共同特点,因此可以综合概括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抓住关键语句。

许多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时,会明确交待对象的特征,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关键性语句,从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一开始就明确交待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抓住了这个关键语句,就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了。

  

(二)理解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对说明顺序的理解。

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和内容直接制约着说明顺序。

说明文合理地安排顺序是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把事理说明白,因此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由说明的内容决定的。

  一般说来,凡是说明事物形状和构造的,常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凡是说明事物的发展制作或演变过程的,常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凡是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规律的,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三).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

任何文章都要求准确,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所要说明的内容要求其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说明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体现在对事物的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方面加以限制性的词语。

  分析说明文中运用得准确的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弄清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看这个词语,如果是起修饰作用的,就看它修饰了哪个中心词,为什么要用这个修饰词语。

  另外,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称为平实说明;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称为生动说明。

  二:

分类说明

  社科类说明文的阅读

  一、中考目标要求

  1.准确地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段)

  2.准确地看出全文的结构特点

  3.准确地抓住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

  4.熟练地给不同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

  5.快速地判断说明方法

  6.简洁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7。

对文段内容、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准确概括

  8。

根据文章内容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诠释

  9。

驯熟准确筛选信息、快书归纳信息、准确概括信息

  二:

答题说明

  筛选信息方法提示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要求初三学生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

筛除与题目要求无关信息的能力、归纳与题目要求相关信息的能力和根据题目要求全面、准确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

  相关题型包括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不同方面,概括全文说明内容、概括某段或某几段的说明内容等。

如“请概括这段的内容”、“请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请说说这一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丁了事物的某特征”之类的题时,概括信息的关键是迅速、全面、准确。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找到与题目要求有直接关系及间接关系的答案段;

  2、确定与题目要求相关的答题标志,这种标志可能是直接出现在题目要求中的词、句等,也可能是表达意义与题目要求相近的词、句等;

  3、归纳与题目要求相关信息时,可直接分析析相关答案段的关键句子,可将一个相对复杂的关键句子缩为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相对简单的句子,缩句时要注意不要丢掉原句中任何—个主要的、重要的信息。

  概括与题目要求相关的信息时要切记全面、准确。

“全面”是指不丢掉你归纳出的相关信息的任何一个方面,“准确”是指你的概括应与题目要求切合,不能是题目问A,你答B,也不能只答A,而要答A,完完全全的A、

  

  科技类说明文的阅读

  一、中考目标要求

  1理解文中重点词浯的含义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3.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4.归纳内容要点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6.辨析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

  二、知识点透析

  科技类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阅读这类文章以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为目的。

  中考对这类文章的阅读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分析和归纳。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着眼于对文中词含义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理解指代性词语(短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或内容;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重点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般要求用文中语句回答。

  2.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那些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中心句;②过渡句③结构复杂的长句子;④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意思比较含蓄的句子。

  3: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是这类文章考查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阅读,从文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情报等。

主要考查分析概括、综合能力。

  4.认真阅读文字材料,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句或提示语,从写作的角度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进而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重点是推断和想像材料中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内容,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导,得出合理的结论。

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新思维。

  三、跑题纠编(科技说明文)

  解答科技说明文,可以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

  第一遍:

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一般往下看到一个语义陈述完,就应该停止,回到不懂的地方,结合此处的前后语句,读懂后继续读下去,这样反复,读到最后。

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

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

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

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

  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

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也是命题者常常关注、爱做“手脚”的地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遍:

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一、复习方法点拨与答题规律技巧指南

  1、L理解词语:

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意义,进而结合上下文认真思考,准确把握具体语境中的概括义、引申义等临时意义。

这样从整体上去把握,就能真正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句子:

要正确理解句子,首先要理清句子的结构,进而明确句子的整体含义。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进一步搞清句子在文中的实际意义,只要仔细分析,就能答出。

  3.筛选、提取信息:

有的信息可以直接摘取;有的可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取所需信息。

筛选信息,要抓关键词,关键句。

  4.归纳、概括要点:

这是属于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考查,必须审慎地思考,认真地辨析,注意文章的隐含信息或作者的评价,全面把握,避免遗漏。

  5。

推断想像:

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全文内容,然后找到与题干相对应的有效信息区域,认真分析信息的范围、角度等,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等方法,以原因推出结果,以已知推出未知,以现在想像未来。

  由于重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对答案的科学性可降低要求,但语言要通顺明白,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二、2006年中考试题预测与展望

  中考对科技类说明文的考查将加大分量,并适当提高难度,大约占全卷满分的10%左右。

题型以简答题为主。

 

记叙文

主旨

记叙文,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你对记叙文足够了解吗?

你可以顺利地完成一篇记叙文阅读的所有问题吗?

要读好一篇记叙文,了解文中想要传达的意思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看罢文章后,我们不由地在想:

文章为什么要写此人此事?

原来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安排了"此人此事"的出现。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是我们了解一篇记叙文的钥匙,也是解题时候的钥匙。

因此,本文将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寻找文章的主旨。

  俗语有云:

纲举目张,文章的中心即是"纲".有了它,文章才有了灵魂,才有了意义。

为此我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要分析文章中所说的故事或事例后面蕴藏着什么中心思想,去发现捕捉"中心",一般来说,记叙文通常可以分为几种呢?

  

(一)记叙文的分类

   通常来说,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都是记叙文。

我们要分别来叙述一下作者写这类文章的目的。

  写人的文章:

作者通常是为了赞扬这个人的品质(《我的老师》赞扬了"我"的老师对待学生的真诚);或者为了抒发对这个人物的感情(《我的老师》也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怀念之情。

)。

  记事的文章:

揭示某种道理(《丑石》揭示凡事不能只看外表,而应该看到本质的道理);或者抒发某种感情(《背影》抒发了作者对于父亲的感激和深切的爱);赞扬人物品质(《一件珍贵的衬衫》赞扬了周总理关心普通百姓,严格律己的精神)

  写景:

写景的目的通常都是歌颂大好河山之类的,或者表现作者对于某种景色的怀念,或者对于某个地方的怀念。

  状物:

状物常常只是单纯的描物,如果有提升高度的话,目的通常是托物言志。

  以上,我们明白了常见记叙文的类型和常见记叙文作者写作的可能目的。

以下,我们要明白怎样在记叙文中推断什么是全文的中心。

  

(二)如何判断记叙文的中心

   「关键词」开头、感情字眼、过度句、点题的结尾我们知道一个文章的好坏在于它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旨。

它是整篇文章的灵魂,记叙文的主旨通常可以从哪些的地方推断出来呢?

  1.开头:

对写的人来说,有一个好的开头,下面的文章写起来就会感到顺手。

因此,很多作者所写的记叙文都很重视文章的开头。

在很多的文章中,开头都有着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的作用。

应注意揣摩开头是否有包含记叙文主旨的句子。

  2.过渡句:

文章中的过渡句常常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会有感情的升华,主旨或能突出主旨的字眼常常会在此出现,同学们应多注意观察。

  3.点题的结尾:

结尾虽然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但它与全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篇文章的结尾常常直接点出文章主题,有时是深化主题,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

所以这应该引起重视。

  4.必须注意文章中的点晴之笔。

画龙要点睛,睛明则龙神。

写人记事的文章往往会有恰切的点睛之笔,即叙议结合的"议".只是有的文章点得清晰,有的文章点得含蓄。

不论是明晰还是含蓄,点睛之笔就是文章的"内核"所在,我们应该注意,每当出现议论性的句子,就用心琢磨是否是文章主旨。

  (三)如何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提取主旨

   并不是所有文章的主旨都是彰显的,有的隐含在文段当中,怎样把那些隐藏着的内核找出来,需要我们动脑思考,下面我们将告诉大家写人记事的文章,当我们面临概括主旨的问题时,怎样去有效提取信息。

  要学会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应该首先弄清记叙文的类别和特点,然后根据特点去分析归纳。

  

(1)。

以写作对象为标准,可以把记叙文分成记人、叙事、写景和状物这四类;

(2)。

写人的记叙文总是要以人物的活动为描述的重心,总是要千方百计的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特征。

我们要把握某篇文章的主旨,就要注意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之处,从中分析归纳出文章的主旨。

请看下面几段人物描写:

"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骗子的行当",鲁迅先生说,"总得干得像个骗子呀。

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是骆驼,不过自己吃了《神异经》里说的'讹兽'的肉,从此非说谎不可,这回又加上了神经衰弱,自然就满嘴昏话了。

""鲁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

"上面三段人物描写分别是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我们要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要把握人物的思想特征,要分析归纳文段乃至全篇的主旨,非得抓住这些人物描写之处不可。

否则,你何以了解到"年轻人"特殊的生活身分及他的生活空间的特征;又何以知道鲁迅先生这是在无情地揭露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专制统治,并从中看到了鲁迅先生非凡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呢?

在阅读学习记人的记叙文时,一定要认真体会揣摩文中的人物描写,因为这其中蕴含着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3)。

叙事的记叙文一定注重事件过程的具体描述。

叙事的文章意图都是要借助事件本身表达文章主题。

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中心,就要去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事?

其中详写了哪些事?

在叙事过程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古人讲文章要"缘事而发",每篇文章的"事"中不正包容着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吗?

在阅读叙事的文章时,一定注意从"人"出发,从"事"入手去分析归纳文章或文章的某一部分的中心要点。

  本文我们告诉同学们记叙文的分类和根据分类来推断作者的写作目的,根据文章内容来推断文章的主旨,大家对主旨的概括和理解应该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了,为了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将其运用在考场上,同学们还是应该多练习才能运用自如。

表达

在主旨篇和层次篇中我们分别讲述了如何把握记叙文的主旨和层次,从整体上去认识记叙文,了解主旨可以帮助我们明白文章的立意和作者写作的意图,以便我们在做题时有所依据,因为无论怎样的出题方式,都是基于对文章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了解层次,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文章的脉络,在做题时能够迅速定位。

记叙文中还经常考察的是关于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于同学们来说,似乎充满了偶然性,但是对这样的考察,答题是有一定的模式的,你相信吗?

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给大家揭晓其规律性。

  如何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什么叫做文章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点。

文章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在记叙文中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记叙,这是勿庸置疑的,其余的像描写、抒情和议论的出现,在记叙文中一般都有特殊的作用。

  1.议论:

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揭示某种道理;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2.抒情:

抒发作者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和主题。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3.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

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应该具体结合文章来分析,当然我们要首先知道,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

  人物描写:

1) 肖像描写:

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如《卖炭翁》中的"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艰难,比如说,一个人"衣衫褴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

"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比较操劳、艰辛;一个人"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养尊处优,生活腐败;一个人"纯净的眼神"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心地纯净、无邪等。

  2) 语言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性格、身份地位、教育程度等。

一个满嘴粗话和一个满嘴"之乎者也"的人必然是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前者可能是一个对生活满腹牢骚,事事不顺利的人;后者可能是一个知识分子,略有些迂腐。

我们知道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暴发户、一个屠夫、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他们说话都是不同的味道和腔调。

语言描写也可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说明他或者紧张,或者心虚,或者害怕等等;最后,语言描写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人,一般都开朗外向;说话总是要仔细斟酌的人,必然是谨慎小心的。

由此类推,因此,语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要道。

  3) 动作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修养等。

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会通过一些动作来表现出来,比如说紧张的时候会绞手指,撒谎的时候常常眼神游离等等,从一些细微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里状态,在《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斯基就用脱衣服和穿衣服来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尴尬。

为什么说动作描写反映个人修养呢?

道理很简单,吃饭乱扒的人和吃饭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有章有法的人,个人修养必然不同,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的和那些危襟正坐的人必然不同。

  4) 神态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他的脸噌地红了"、"芳芳的眼帘垂得低低的,一颗斗大的泪珠滑落……"这样的句子都属于神态描写,神态的变化可以反观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比如"脸红"这一变化可以反观到"他"当时害羞的心理状态;"眼帘垂得低低的"可以看出芳芳当时的悔恨和懊丧。

  5) 心理描写:

可以看出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

这句话看似废话,其实不是,怎样说呢?

我们下面看一段心理描写:

"刘宁不禁陷入了沉思:

到底送不送这个礼呢?

送吧,实在是丢人,良心上觉得过不去;不送,孩子升学的事情到底怎么办才好?

"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心理状态概括出来:

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反映了刘宁当时对于是否送礼的矛盾心理。

因此心理描写是写出了人物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的心理。

这一点一定要指称清楚。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不同的环境描写方式,对文章来说作用不同。

  1)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四种作用:

一、渲染某种气氛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作用;以鲁迅的《药》为例,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

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二、烘托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

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有一段文字是写黄淑英走向刑场时黎明前山野的景色和人物的感受的:

"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

大地是一片寂静。

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

啊!

妈妈,天晴啦!

"此刻黄淑英正走向刑场,而她感受到黎明前的雪野是一个粉妆的世界,因为她正是为这无限美好的江山而献身,寥落的晨星表现出了她对革命胜利的坚定的信念。

  三、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写了"风大雪紧",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才因此偶然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

在这里环境描写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暗示社会环境

   一般来说,自然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暗喻着某种社会环境,如《党员登记表》中有一段写刑场的文字:

"沉默、寂静。

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听得见沟底下水在冰下流动的丁冬声,听得见不远处狗子们为争吃死尸的咆哮声,也听得见四面村落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黎明前的黑夜,寒风的沙沙声和狗子的咆哮声象征着罪恶势力的挣扎,而冰下流水的丁冬声和雄鸡的报晓声,则预示着春天和黎明的到来。

这样写法在高尔基的《海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探究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如鲁迅的《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都出现了明显的社会环境描写,从社会环境入手,我们可以分析阿Q的性格和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产生的根本原因,明确他们所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