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406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讨论.docx

马克思主义讨论

马克思与《资本论》

马克思主要成就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开创的经济学说成为当今世界两大经济学体系之一。

  2他的社会学思想发展成为现今世界三大社会学学说之一——冲突论学说。

  3所掌握的自然科学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准,精通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精通数学。

  4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并自成一家,开创了辩证唯物论,现今大多数哲学思潮深受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存在主义等。

  5精通政治学,他的政论文《路易。

波拿巴》放到现在依然是同类著作中的经典。

  6社会主义学说的集大成者,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体系。

  7在美学、文学、艺术、法学、教育等领域都有独到见解。

8历史学上获得了全新的突破,开创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成果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

  叶剑英同志的这篇讲话,是在粉碎“四人帮”三年后,在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的一篇重要讲话。

党中央十分重视这个讲话。

邓小平始终关注这个讲话的起草工作,并多次提出重要修改意见。

讲话稿是在党内广泛征求意见,在各民主党派部分负责人和一些无党派人士中征求意见,并提交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后发表的。

讲话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朽功绩,全面回顾了建国三十年党的战斗历程,深刻批判了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阴谋集团的极左路线,初步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明确指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努力方向,是一个有长期指导意义的、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

  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

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一是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二是概括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即教育、科学、文化和革命理想、革命道德风尚,以及文化生活;三是明确规定社会主义要建设两个文明,即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四是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叶剑英同志的国庆讲话,初步勾画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科学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曾经论述过文明问题,研究了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阐述了与精神文明有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重视思想文化建设,论述过思想文化建设的进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作用。

但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把它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作为凝聚、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1983年7月13日,胡乔木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讲话中说:

精神文明问题就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毛泽东同志没有讲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他讲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类与精神文明相关的话。

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建设两个文明这样重大的纲领性的口号,在全世界现在还只有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由来已久,随着十七大报告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与思考也必将进一步深入,这就有必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以及其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以期更好的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这一命题,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使得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命题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

以期更好地把握其丰富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它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它以其科学的研究对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而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即使今天,当我们重读《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时,也不得不为其深邃和强大的逻辑力量所震撼。

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来对待,还在于马、恩能够科学地对待自己的理论,能够随时根据实际的变化来完善自己的理论,从而不断指导自己的实践。

这集中体现在恩格斯所说的一句名言上: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他提供的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为《宣言》第六版德文版作序时,又进一步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在这篇序言中,他们还强调,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可见,马、恩是能够科学地对待自己的理论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已被实践证明。

一种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来源于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当然也来源于实践。

人类在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尤其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实际取得的光辉业绩真正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具有普遍真理性。

这一真理的指导作用的发挥,就是和各民族国家的具体特点、实际国情相结合的。

“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再宣称其理论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

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列宁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必须和俄国实践相结合,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样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作用就必须中国化。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的需要。

中国革命经历了旧,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但一次次的失败让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找寻更可行的道路。

而马克思主义的传人恰恰满足了这个要求并首先被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而最终依靠理论自身的先进性、科学性、斗争性、实践性和阶级性而为中国人所选择并直接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再次,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是中国实践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向我们证明,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候就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成功。

而一旦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就注定会有一次次的失败与教训。

“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思想力求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平同志的话语今天看来,意义非凡。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不断的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过程。

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理论和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要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时代在变化。

实践在前进。

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的烂熟并机械的加以重复的教条”要发展,就要不断地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而进行包括理论创新在内的多方面的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同志讲过:

“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

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不断的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已被实践证明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它成功指导了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但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方法又不尽相同,它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实践需要。

苏俄与中国革命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点。

马克思中国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中国的实践进行有效的融合。

而且是进一步的融合,使其真正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1938年十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民族化即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当然在于不断地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的实际有更加完美的结合,力争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这样其真理性才能真实地显现出来。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与创造即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科学的理论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发挥其最大的能量,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又会反过来不断推动我们的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特别提出了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众化还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一定要明确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尽源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真正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自觉的意识与信念,产生强大的物质与精神力量,从而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又来源于中国的实际与时代发展尤其是当代发展的要求。

当下。

最关键的是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与时俱进,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们有理由期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必将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纵观学生时代的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不难看出马克思生活学习的环境对他的成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欣逢一个崭新的时代,诞生于受法国大革命影响的城市,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挚友的深刻启迪,民主进步的学校环境共同构筑了马克思得天独厚的成长氛围。

  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人物的产生,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马克思当然也离不开他那个时代的洗礼。

19世纪30~40年代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整个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固有矛盾日益暴露和激化,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和思考时代提出的新的课题。

相继出现了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康德、黑格尔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

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具有积极的因素,但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马克思恰逢这样需要理论巨人又不断产生理论巨人的时代,为马克思创立崭新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契机。

马克思的诞生地莱茵省在当时具有较强的资产阶级民主气息。

受法国大革命先进思想的影响,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发展促使这个地区形成了崇尚自由平等的文化传统。

马克思生活在这种民主运动的革命氛围中,为他创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的父亲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和优秀品格,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时期马克思的思想意识倾向。

他是一位有名望的律师,博学多才,正直善良,除精通法律外,还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他很推崇自由主义思想。

从父亲身上马克思既学到了渊博的知识,又学到了为人的道理,父亲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终身受益。

马克思还从邻居冯·威斯特华伦男爵那里得到不少的教益。

他是一个十分有教养的人,酷爱文学,特别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古希腊的诗篇,具有自由主义思想倾向,能流利地讲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知识非常广博。

幼年的马克思常到他家里去,从他那里受到了启蒙教育,对马克思的人生具有重大影响。

  学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的社会组织体系,是专门从事培养人才的特殊单位。

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马克思在威廉中学学习时,一批才华横溢、崇尚科学和理想、具有自由思想并厌恶专制制度的进步人士对他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马克思科学世界观这幅壮丽画卷的形成,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底色。

当马克思刚进入波恩大学时,正值普鲁士政府对民主、进步运动的镇压高峰,校园里取缔了各种学生的政治组织。

马克思与同乡会的同学聚众喝酒,通宵达旦地喧闹,热衷于参加决斗。

马克思的父亲不忍看到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沉沦,将他转入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虽然在普鲁士专制政府的控制之下,但这里的学者们精神活跃、思想解放,自由、进步、民主的气氛占据着支配地位。

  良好的家庭环境、充满矛盾和挑战的社会环境和自由、民主、进步的校园环境造就了志向远大、勤奋努力的青年马克思。

他在中学时就播下了解救全天下受苦受难的劳动群众的种子,立下了要做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的远大志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一般意义上,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决定作用。

因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当今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日益加快,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再不加强,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

所有这些都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和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造就了新一代优秀的大学生。

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他们志存高远,立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业绩。

他们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兴趣广泛,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科学、新技术的能力强,勇于接受挑战。

他们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善于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新信息。

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也带来了困惑和思想压力。

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也造成了较坏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师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知识和有益信息的同时,暴力、金钱、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充斥其间,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他们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

我国古代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形象而深刻的描述。

优化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环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要依靠政府行为和社会动员,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它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构成。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一方面为人的精神活动提供物质支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前提。

另一方面,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以及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又决定了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影响和规范人们的政治立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济环境归根到底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党、政府与有关主管领导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社会政治环境;另一方面要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领导立法,整治贪污腐败,严惩违法犯罪;整顿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安;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以确保社会宏观环境积极因素的增长。

  其次,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等。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家庭环境的教育资源,使其更好地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服务。

学校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成长的大熔炉。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的内容很广泛,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操场、教室等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都能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渗透着一定的审美文化意蕴。

它们的直观形象、独特的装饰、高雅的布置,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享受,一幅画、一句名言、一个警句、一条标语,能给学生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催人奋进,助人自律。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本质表现,通过师生园工的精神面貌、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等反映出来。

教风是基础,学风是中心。

良好的教风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的形成起促进和推动作用。

优良的学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品格,磨炼人的意志,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能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制度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调节、约束、规范和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风为灵魂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这种教育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要,归属需要和成才需要,对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思想品德修养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利用新技术手段,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利用大众传媒、国际互联网为教育载体,为大学生创办红色网站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发挥党和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领导作用,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环境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个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也是个系统工程。

现代社会,经济环境成为强势,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多样性,暴露出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弱点,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

因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系统建设。

  第四,增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自我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认为,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的能动过程。

人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做出自己独特的反映和选择。

人在环境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环境,改变思想道德状况。

教育环境的建设与受教育者的主体素质是相互依赖的,提高大学生自我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面对复杂社会环境时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抵制不良环境因素的诱惑。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媒介环境和网络环境提供的信息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感怀

  □邹东涛

  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时刻,从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

传出一则消息: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

千年以来,世界

上曾产生过不少伟大人物,但只有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站

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真正揭示了人类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如同普

照之光,使整个人类的思想焕然一新,在全世界产生了无与伦

比的巨大影响。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

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尽管马克思逝

世100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许多重大

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00多年来,尽管不断有人诅咒和诋毁

马克思,但从来没有人能够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从来没有什么思想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掌握亿万无产阶级和

劳动人民,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

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都承认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整个世界。

  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受了严重挫折,尤其

是9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后,东欧各社

会主义国家也随之发生剧变。

几十年来,不断地有一些资产阶

级政治家或社会民主派人士,试图寻求资本主义、非马克思主

义或者“第三条道路”来解决人类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但迄

今没有任何别的什么“主义”能够真正拯救人民。

世界上的动

荡不安和两极分化从未终止过。

于是,人们又必然地想起了马

克思和他的伟大学说,心悦诚服地以“千年伟人”的称号给了

马克思和他的学说以应有的地位。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不仅仅是对马克思所创造的

学说和理论体系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其历史和现实政治意义

的评价:

100多年来,人类社会曾出现过形形色色“美妙的主义

”,但绝大部分“主义”都如同倏聚倏散的过眼烟云,唯有马

克思主义才具有最强劲的生命力。

有一种说法,自从凯恩斯主

义产生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的政策有了重大调整,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腐朽

”和“垂死”,实现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繁荣。

且不论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但正是马克思主义动员和指导无产阶级革

命运动的巨大威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