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0479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46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6页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6页
亲,该文档总共3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3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心血管药物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新.docx

第一部分 行业相关概念分析

第一章心血管病分类及发病率

第一节心血管疾病概述

一、心血管疾病概述

1、心脏的功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到身体的各个组织,以便使各个组织能获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同时,将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如果血管受阻或破损就会影响氧气的运输和供给,机体的各个组织就不能获得含氧的血液,最终人就会死亡。

当然,如果心脏本身供血被阻断也会导致死亡。

这就是为什么心脏病发作会导致死亡的原因。

冠状动脉是指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当其出现障碍时临床上称为冠心病(CHD)或冠状动脉疾病。

2、常见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任何疾病。

据文献报导,有数百种损害正常心血管功能的疾病,四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一)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一种动脉血管狭窄或硬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由于动脉血管变窄,或任何形式的动脉硬化最终都会使一些重要器官的血流供给受阻碍。

动脉硬化症是一种动脉硬化的特殊类型,其主要特征是脂肪状物质在血管内的沉积,并形成粥样斑(亦称粥样斑动脉硬化),这种粥样斑是由胆固醇、细胞碎片、纤维蛋白(血液中凝结物)和钙等构成。

动脉硬化症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即始于儿童时期,症状在生命的后期(中、老年)显现出来。

该症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疾病,是逐渐变化而形成的,它的进一步发展是所有心脏病发作的原因。

(二)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的主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69年就发出警告:

如果不控制冠心病的流行趋势,冠心病将成为"人类最大的流行病",现已成

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原因。

近年来,冠心病在我国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

冠心病(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脏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心肌梗塞、心绞痛和心源性猝死。

一部分病人无症状,称为隐性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硬化粥样斑形成的结果,妨碍一条或更多条对心脏的供血的冠状动脉及其分支。

当一条主要冠状动脉的孔径被阻断75%时,因对工作的心肌供血减少会引起胸疼,这种胸疼即为心绞疼,常在运动期间和情绪应激时发生。

冠状动脉严重受阻,可造成动脉粥样斑层周围形成一个凝块,出现这种情况时,心脏血流可完全被阻断,并导致心脏病发作(也称心肌梗塞)。

左冠状动脉完全受阻引起的心脏病发作最终会使左心室心肌细胞死亡。

心脏病发作的严重程度可通过有多少心肌细胞被毁坏来判断。

轻微的心脏病发作仅能损害少量的心肌细胞,而严重的心脏病发作可损害大量心肌细胞。

一般说来,心脏病发作时心肌细胞被损害的数量决定了病人恢复的可能性和快慢。

(三)脑供血不足(突然发作)

据报道,每年约有2百万左右的美国人遭受脑供血不足之苦,脑供血不足是通向脑的动脉血管粥样硬化,使动脉发生阻碍所造成的。

当脑血管破裂和脑区正常血流受阻时,也会出现脑供血不足。

与心脏病突然发作导致心肌细胞死亡相类似,脑供血不足的突然发生也会引起脑组织细胞死亡。

脑供血不足有轻重之分,这与被损害的脑细胞所在的区域和数量有关。

轻微的供血不足会影响记忆和语言,还会造成视力减弱或轻微麻痹。

严重的脑供血不足可导致瘫痪或死亡。

(四)高血压

高血压在国际上素有"无声杀手"之称,而且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血压和脑卒中大国。

高血压是指血压异常升高,临床上是指安静时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

(mmHg)和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mmHg)。

在高血压患者中,约10%的病人是由某一特殊疾病(例如肾病)所引起的,这种高血压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然而在90%的病例中,高血压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这种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发生的因素包括缺乏体育锻炼、高盐膳食、肥胖、长期应激、高血压家庭史和性别(男性比女性有更大的危险性)。

高血压是影响人们健康的一种常见性心血管疾病,这是因为:

(1)高血压可增加心脏的工作负荷,会降低心肌向全身有效泵血的能力。

(2)高血压会损伤动脉血管内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了冠心病和脑供血不足发生的危险性。

尽管运动会引起血压快速升高,但这种升高是暂时的,并不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升高),而且,运动引起的血压升高并不会损坏心脏或血管。

由于高血压常无症状,所以一些高血压患者常常不能意识到自己已患高血压。

尽管严重的高血压可导致头痛和晕眩,但这些症状常常不出现,因此,定期进行检查显得非常必要。

二、世界心血管疾病总体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了有关全球疾病状况的最新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和癌症是当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最多,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29%%。

报告对全球和各个地区的疾病状况进行了透彻的分析研究,并根据这些数据对2030年之前全球和各个地区的疾病成因进行了预测。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在高收入国家,2/3的人口寿命可超过70岁,

而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在中等收入国家,有近半数人口的寿命可达到70岁,并且与高收入国家一样,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慢性病。

但与高收入国家不同的是,结核病和交通事故也是人们的主要死亡原因。

在低收入国家,只有不到1/4的人能够活到70岁,死亡人数当中近2/3是不满14岁的儿童,主要死因为肺炎、心血管疾病、腹泻、艾滋病和中风。

报告显示,从区域来看:

非洲国家的疾病负担非常严重,非洲因疟疾或艾滋病死亡的儿童人数分别占全球总数的9/10,因腹泻和肺炎死亡的儿童人数占全球总数的1/2。

在中东地区,尽管该地区只有世界人口的8%%,却占了世界战争死亡人口的50%%,而目前这一数字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仍处于上升状态。

在南亚地区,近1/4的育龄妇女死于妊娠和分娩并发症。

东欧地区过去

15年来的卫生状况出现了倒退,60岁以下人口的死亡危险高于除非洲之外的世界其他任何地区。

在拉丁美洲,暴力是导致15至59岁男性死亡的首要原因,虽然这一地区只占世界人口的9%%,但发生的凶杀却占全球的大约1/4,其凶杀率是高收入国家的10倍。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评估一个国家的卫生保健系统的效率时,最重要的手段是估计每年的死亡人数和死亡原因,并对各种疾病和损伤所造成的影响做出判断,这些数字能够有效地帮助卫生管理部门做出判断,报告中所提供的数据和评估能够帮助各国决策者了解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这对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健康状况,以及减少可预防的死亡至关重要。

三、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性相关,因此,高血压的定义是人为的。

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发生于通常认为的“正常血压”者。

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常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危险因素而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

(一)、血压升高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标准判断,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和一些临床试验也为此提供了证据。

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

1997年,WHO-MONICA研究报告显示,在多国17个监测人群中,北京(1985——990年)男性(35——64岁)年均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为247/100,000,居第5位,女性年均发生率为175/100,000,居第2位。

在6年监测期间年发病率变化不大,而同期多数其他国家监测人群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10组人群前瞻性研究表明:

血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即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之后,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高49%(缺血性卒中增高47%,出血性卒中增高54%);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危险增高46%。

东亚人群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和日本等东亚人群中,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约为西方人群的 1.5倍。

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Syst-China)显示在60岁以上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进行随机化的临床对照试验,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死亡率降低58%,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表明有效地降低血压确能降低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生。

以上证据说明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中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2.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西方人群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由Framingham研究及以后的多项前瞻性研究所证明。

这些研究表明血压升高,不论是稳定的或不稳定的,收缩期的或舒张期的,在任何年龄,任何性别,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现连续的、逐步升高的、密切的关联。

MRFIT研究显示,在34万35~57岁男性白人中随访15年后,因血压升高而造成冠心病额外死亡的总数中,收缩压在 120mmHg~139mmHg的占31.6%,在

140mmHg~159mmHg的占42.9%,在≥160mmHg者只占24.1%。

这是由于人群中血压水平在前两组范围的居多,而收缩压≥160mmHg者,固然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很高,但在人群中居少数。

由此可见,血压“正常偏高”及Ⅰ级高血压对冠心病发病有重要意义。

我国首都钢铁公司男工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收缩压在120mmHg~139mmHg,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比

<120mmHg者增高40%,在140mmHg~159mmHg者增高1.3倍,同样说明血压升

高在中国人群中对冠心病发病的作用。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血压水平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影响是连续的,因此任何对高血压的定义都是人为的,许多与血压升高有关的疾病可以发生在通常被认为是“正常”血压的人群之中。

由于在中国人群中血压升高对心血管病发病的作用强度大于西方人群,如采取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加强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和人群防治,以降低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同时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治疗,必将对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产生更大的效果。

3.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比没有高血压病史者高6倍,而舒张压每降低5mmHg,可能使发生终末期肾脏病的危险减少1/4。

(二)、脉压对老年人心血管病发病的影响脉压大是反映动脉弹性差的指标。

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Syst-China),欧洲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Syst-Eur)和欧洲老年高血压临床试验(EWPHE)结果的汇总分析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心血管病史、吸烟和积极治疗等因素之后,基线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与总死亡、心血管病死亡、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均呈显著正相关。

虽然现在尚不能肯定脉压与心血管病的关联独立于收缩压和舒张压,但对于脉压问题应引起重视。

(三)、心血管病发病的其他危险因素近年的研究显示,心血管病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几种危险因素中度升高时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可以超过单独一种危险因素高度升高造成的危险。

例如,轻型高血压者,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同时决定于其他危险因素的水平。

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除血压水平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由其他危险因素来决定,因此在我们考虑高血压病人的治疗方针和力度时,不仅应根据其血压水平,还应同时考虑其他危险因素的状况,这是新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与过去相比不同的特点。

以下简述影响心血管病发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1.年龄:

心血管病的发病随年龄而升高,例如北京居民,从35——74岁,每10年,冠心病发病率增高1到3倍,脑卒中发病率增高1到4倍。

这是由

于多数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水平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虽然年龄越大增高的速度有所减慢,但由于老年发病率高,故有关因素导致发病的绝对危险仍然很高。

2.性别:

男性心血管病发病率高于女性,我国14个人群监测5年的结果显示,25——74岁男性冠心病发病率为女性的1.1——6.2倍,男性脑卒中发病率为女性的1.2——3.1倍。

因此对男性病人更应加强干预。

3.吸烟:

我国人群吸烟率很高,在男性达到60%——70%,女性较低,但也达7%左右。

我国10组队列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比不吸烟者增高约2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高约1倍,癌症死亡的危险增高45%,总死亡的危险增高21%。

据北京心血管病人群监测配对研究表明:

吸烟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危害与吸烟总量的平方成正比,吸烟总量每增加1倍危害增加4倍。

北京监测区人群吸烟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归因危险度为43%。

吸烟不仅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的危险因素。

4.血脂异常:

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虽然我国人群的总胆固醇水平目前尚低于西方人群,但首钢男工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200——239mg/dl者,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为低于200mg/dl者的2倍,超过240mg/dl者为低于

200mg/dl者的3倍,说明血清胆固醇升高仍然是我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上海一组工厂职工前瞻性研究的结果显示,虽然该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远低于西方人群,但其与冠心病死亡的相对危险仍呈对数线性关系。

表明血清胆固醇作为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作用没有最低阈值。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资料显示血清总胆固醇过低,例如低于140mg/dl,有可能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

我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应强调将血清总胆固醇控制在适宜水平。

我国14组人群危险因素水平和冠心病发病率关系的生态学研究结果显示,人群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值与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其作

用方向与总胆固醇相反,但作用力度与总胆固醇相似。

因此对高血压病人血

脂的测定与评价除总胆固醇外,还应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5.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我国人群的体重指数水平虽然还低于多数西方人群,但它与心血管病其他危险因素水平,高危率(如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空腹血糖,高血清总胆固醇)以及高危险因素在个体的聚集率均呈显著相关。

10组人群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基线时体重指数每增高1kg/m2,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增高12%,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增高6%,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

提示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保持正常体重是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于高血压病人必须关注其是否超重,如超重应指导其进行减轻体重和控制体重的生活方式。

6.缺少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减少是造成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北京和广州郊区农民的随访研究表明,转向乡镇企业当工人或非农业劳动的农民与持续田间劳动者相比,体重指数显著增高,心血管病其他危险因素也显著增高。

近10余年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城市和郊区人群的体力活动显著减轻,缺少体力活动的比例显著增加,这是心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缺少体力活动可增加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

7.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已确定的危险因素。

1994年我国19个省和地区、共计20余万人的调查表明,在25~64岁人口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85年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2.5%和3.2%,比10年前增长约3倍。

糖尿病者体重指数、腰臀围比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非糖尿病者为高。

他们与糖耐量正常者相比,体力活动较少,受教育程度较低。

我国的人群研究还显示,血清胰岛素水平与

心血管病的许多危险因素显著相关,如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重和肥胖,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尿酸等。

随胰岛素水平的升高,脂质异常性高血压的危险增高。

在一般人群和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内血清胰岛素升高及其有关的代谢异常常发生在超重和肥胖与血压升高之前,提示胰岛素抵抗在中国人群内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起重要作用。

研究还

显示胰岛素抵抗与超重和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有密切关系。

1986年在我国大庆10万余人的糖尿病调查中新发现630 例糖尿病患者,对其中35——74岁600例与410例年龄相似的糖耐量正常者进行病例对照分析显示,根据明尼苏达心电图编码诊断的冠心病在糖尿病组为糖耐量正常组的10倍以上。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和血压后,餐后

2小时血糖浓度与冠心病呈显著正关联,表明在中国人群中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大大增高。

8.血浆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因素中唯一确定的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

在西方数组人群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最高3分位组冠心病的相对危险是最低 3分位组的2倍。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吸烟者显著高于不吸者,戒烟后纤维蛋白原水平很快降低。

由于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和凝血因素有密切关系,中国人群吸烟率又很高,对于这一危险因素应予以重视。

9.地区因素:

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有显著的地区差别,多次调查都反映北方高于南方的趋势,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率也呈现同样的差别,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冠心病,这些特点可能和不同危险因素的水平以及环境因素有关,在高血压防治中应该加以注意。

10.其他危险因素:

上述各种与心血管病发病有关的因素都是在评定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此外,有心血管病家族史,本人有心血管病史(例如,心衰,脑卒中或小卒中,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左室功能不全等)或肾脏疾病史者,均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在决定高血压病人的治疗方针和强度时应加以考虑。

四、预防心血管疾病迫在眉睫

近年来,时常有名人死于心脑血管病的报道见诸报端,给百姓们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心脑血管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

全世界每年约有15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在多数国家,心脑血管病是

45岁以上男性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是女性的第二位死因,严重影响着人类的

期望寿命和生存质量。

尽管心脑血管病是头号杀手,但如果积极开展预防,每年可挽救600万人的生命!

特别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心脑血管疾病极易爆发,有教授建议在寒冷时一定要注意5项保健:

一是防寒保健,二是饮食保健,三是运动保健,四是情绪保健,五是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血管,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大家都知道,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以往多选择扩张血管药品以改善心慌、憋闷、头晕等不适,但长期服用扩血管药物会导致血管变脆、失去弹性,从而容易引发出血。

所以专家建议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服用一些具有预防功能的药物。

如:

神威药业的五福心脑清软胶囊,其主要成分精致红花油中含有多种人体无法自身合成的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脂、血压,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阻断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源头。

而且五福心脑清软胶囊具有清除血管中的氧自由基,修复并软化血管的功效,能有效避免长期服用扩张血管药品出现的血管“橡皮筋老化”现象。

有教授还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明显呈现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死于脑溢血最年轻的记录仅18岁。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个观念认为:

心脑血管病是中老年疾病,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其实这类疾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青化,心脑血管病绝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由此看来,尽早预防已经成为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重中之重!

第二节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患病及死亡率情况

一、国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概述

在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变化中,与其相伴随的是中国心血管疾病及其主危险因素的变化。

近20年来,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一直呈增长趋势,大多数人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也呈持续的快速上升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末,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的专家在35岁到59岁的中年人群中,先后进行了3次调查。

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呈持续的快速上升趋势,体重超重率一次比一次高。

到90年代

末,男性有23.5%的人超重,女性更高,为28.5%。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也是越来越多,高血压患者四五个人里就有一位。

专家们据此预测:

我国中年人群今后10年冠心病的发病率男性将增加26%,女性增加19%。

脑卒中发病率增加更多,男性是42%,女性是13%。

根据15年来对25000多人的分析,医学专家首次提出了中国人的血压、血脂和体重指数的适宜水平。

即收缩压<110mmHg,舒张压<75mmHg;血清总胆固醇(TC)介于140-179mg/dl;体重指数(BMI)在19-23之间。

只有这些指标在上述范围时,中国人的心血管病发病以及死亡危险才会最低。

二、近几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总体形势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且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指包括心脏病和卒中等主要心脏和血管疾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

通过各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比较,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总死亡率已经超过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之所以呈现目前的局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率迅速上升。

2.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心血管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增加,是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膳食不合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的作用。

近几十年,我国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升速度较快,吸烟者的数目也居高不下,尤其是男性的吸烟率降低较慢,再加上缺乏体育活动以及过度营养或者是不平衡的营养,所有这些因素都向不利于心血管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心血管病高发期将至

心血管疾病被认为是困扰发达国家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而传统意识认为,亚洲人患病的危险要比西方人低得多。

调查显示:

由于吸烟、糖尿病、

高胆固醇血症等危险因素的影响,亚洲地区居民的心血管发病面临着严峻考验,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心血管疾病将成为影响青壮年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

北京大学医学部、澳大利亚皇家医学研究中心研究显示:

吸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样危险的因素包括:

糖尿病发病率、发病人数不断增多;生活方式导致的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加。

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心血管病发病率不断上升。

中外专家一致呼吁,中国卫生部门应该对这些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提起重视,病患本人和政府应该同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心血管疾病高发可能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介绍,此次在亚太地区进行的调查,涉及9个国家65.9万名人员,进行了多达46项研究,整个研究历时10年之久,我国北大医学部也是参与方之一。

四、亚洲人面临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

心脏病、中风和血管疾病等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占2003年世界总死亡人数的29.2%,与西方相比,心脏病在亚洲还不普遍。

但是,一项为期10年、调查对象达50万亚洲人口的研究表明:

在亚洲,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的人口比率正在快速增长,他们将构成前所未有的心脏病流行群体;在未来20年内,亚洲将面临心脏病和中风等较大规模流行的严峻考验;青壮年往往是受害者,他们在工作鼎盛时期死于心脏病或因此致疾。

亚洲人:

血压越来越高

APCSC的研究发现,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