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30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docx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

推拿疗法在临床中可广泛应用于骨伤、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然而正确的诊断是运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的前提。

因此临床进行诊察时必须遵循中医诊疗整体概念结合现代医学基本知识,运用六诊(望、闻、问、切、动、量)方法,全面查体,分清主次,判断病情。

必须强调的是,临床物理检查只是一种诊断方法,必须结合病史、X线(包括CT、MRI)检查、实验室辅助检查等所获得的各项资料,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局部症状、体征,得出正确的诊断,为推拿治疗打下基础。

第一节头颈部检查

一、头面部检查

(一)望诊

头面部望诊主要观察神色和头面部的形态变化。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中藏脑髓,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因此通过头面部望诊可了解机体内部的变化。

1.望神色: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亦是对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气血、脏腑功能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说明察神可判断正气的盛衰在疾病过程中的转化情况。

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色与泽两方面的异常变化,是人体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现。

不同的色反映着机体精气盛衰,所以察颜面肤色的润泽与否,对辨别疾病的性质和推断病情的轻重有较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神志清楚,反应灵敏,双目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气色鲜明,面色清润者,说明正气未伤,病变轻浅,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反之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目光晦暗,瞠仁呆滞,面包晦暗枯槁者,为正气已伤,说明病变深重,预后欠佳。

若出现神志昏迷、神昏诲语、面色苍白、目黯睛迷、睡孔散大或缩小、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形赢色败者,则为危候,提示预后不佳。

如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突然出现精神转"佳"等虚假现象,称为"假神",通常比喻为"回光返照",应予以特别注意。

临床上如见面色恍白、虚浮,多属阳气虚,可见于大失血后及哮喘等症。

面色谈白无华,形容消瘦,多属血虚。

急性病中突然面色苍白,多属阳气暴脱,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面、目、身俱黄,称为黄症。

色鲜明者为阳黄,多属湿热;色晦暗者为阴黄,多属寒湿。

面赤多见于热证。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为气滞血瘀。

小儿蛔虫病,面上可出现灰白色圆形的"虫斑"。

小儿惊风或癫痫发作时,面色多为青而晦暗。

风寒头痛和受寒腹痛,疼痛剧烈时,面色苍白而带青。

午后两额潮红,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目眶周围见黑色,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症。

如为创伤患者,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可初步推知伤情之轻重:

轻伤神志清楚,言语如常;重伤则面色苍白,表情淡漠或神志昏迷。

2.望形态:

机体外形的强弱,与五脏功能的盛衰是统一的。

一般来说,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额骨及颜骨双侧凸出,顶部扁平,呈方形(图3-1),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头发稀疏不华。

一侧不能闭眼,额部皱纹消失,做露齿动作时,口角斜向健侧J鼻唇沟消失,多为面神经麻痹;中枢性的面瘫主要表现为颜面下半部瘫痪,口角歪向病侧(图3-2)。

头部不自主地震颤,可见于震颤麻痹患者或老年人。

下颌关节强直,如发生于单侧,则颏部偏斜于患侧,面部不对称,患侧丰满,健侧扁平;如病发生于双侧,自幼得病者,则整个下颌骨发育不良,须部后缩,形成"鸟面"畸形(图3-3);成年得病者,则畸形不显著,但张口困难。

外伤患者应检查鼻骨有无歪斜或塌陷,鼻部血肿及瘀癍,呼吸道是否有堵塞现象(鼻骨骨折时,局部压痛明显,可触到下陷鼻骨)。

两眼有无充血,眶周有无瘀斑及肿胀,视物是否清楚,瞳孔有无散大、缩小或变形,两侧是否对称,对光反射是否存在。

若耳漏、鼻漏或咽喉血肿常提示有颅底骨骨折发生。

下颌关节脱位的病人,口呈半开状(图3-4),咬合困难。

(二)触诊

触诊属切诊的范畴,即检查者用手触摸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分辨其寒、温、润、燥、肿、胀、疼痛,并观察病人对按压的反应。

1.婴儿囱门检查:

两手掌分别放在左右颞部,拇指按在额部,用中指和食指检查囱门。

正常前囱门可触及与脉搏一致的跳动,囱门与颅骨平齐,稍有紧张感。

如前囱隆起,除在小儿哭叫时,多见于高热、颅内出血等颅内压增高的疾病。

前囱门应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如迟闭,见于佝偻病等。

如前囱凹陷,多见于吐泻后大伤津液的患儿。

2.张口度测定:

张口时,上下颌牙齿之间的距离,相当于自己2~4指三指并拢时末节的宽度,如下颁关节强直,则宽度减小或牙关紧闭。

3.外伤患者检查:

对头部外伤患者,如外观无明显改变,要认真细致地触诊,重点要摸清颅骨有无塌陷,特别要注意有皮下血肿者深层是否有骨折存在,有无头皮开放创口,或头皮撕脱伤,有无头皮出血或皮下血肿,其颅骨有无凹陷畸形等。

下颌关节脱位时,关节窝空虚,其前方可触到隆起的髁状突(图3-5)。

二、颈部检查

(一)望诊患者一般宜取坐位,对病情严重不能支撑头部的特殊患者,可卧位检查。

由于颈椎疾病多数涉及上肢感觉和运动,所以检查时需要脱去上衣,露出颈部和两侧肩部及上肢,患者两肩放平,两臂下垂,双目前视。

1.颈部皮肤、软组织皮肤有无瘢痕、窦道、寒性脓肿(寒性脓肿多为颈椎结核)。

高位者应注意观察咽后壁有无脓肿,低位病变则服肿多在颈部出现。

颈部两侧软组织有无局限性肿胀或隆起。

2.颈椎的生理前凸是否正常,有无平直或局限性后凸、侧弯、扭转等畸形,如颈椎结核、骨折的患者常出现角状后凸畸形。

颈部肌肉有无痉孪或短缩。

3.颈部有无畸形,颜面是否对称,斜颈(小儿先天性肌斜颈)患者一侧倾斜,颜面多不对称,一侧胸锁乳突肌明显隆起(图3-6);头轻度前倾位,姿势牵强,多为"落枕"、颈椎病;颈椎关节紊乱或脱位的患者,下颌偏向一侧,头部不能转动,感觉沉重,需用手扶持头部,加以保护;强直性脊柱炎颈椎强直的患者,垂头驼背,头部旋转不灵,视侧方之物困难,必全身随之转动;颈椎结核椎体破坏较重的患者,头部不能自由转动。

(二)触诊

1.触诊方法:

进行颈部切诊时,嘱患者颈部略前屈约30°左右,检查者用左手扶住前额固定头部,自枕骨粗隆开始向下逐个棘突依次进行触摸,其中第二、六、七颈椎棘突较大,易触摸到。

触摸棘突、棘突间隙及两侧肌肉。

2.主要检查内容:

注意检查棘突是否偏歪,压痛是在棘突的中央区还是在两侧,并由轻而重地测定压痛点是位于浅层还是深部,一般浅层压痛多系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或皮下筋膜之疾患。

若压痛点在颈椎的横突部位,则表示关节突关节可能有炎症或损伤,如关节突关节紊乱。

若在下颈椎棘突旁以及肩胛骨内上角处有压痛,多为颈椎病。

在棘间韧带或项肌有压痛,可能为扭伤或“落枕”(图3-7)。

若在锁骨上方,颈外侧三角区有压痛,则说明可能有颈肌筋膜炎。

落枕、颈椎病患者,常可在颈项部触摸到肌肉强硬痉孪。

对于颈椎后凸畸形的病例,触摸时不宜用力过重,如怀疑为颈椎结核时,应检查咽后壁,以观察有无咽后壁脓肿形成。

颈椎棘突连线上若触摸到硬结或条索状物,可能为项韧带钙化。

(三)动诊

颈部运动检查时,嘱患者坐位,头正直,固定双肩,使躯干不参与颈椎的运动,然后再做各方向活动(图3-8)。

1.屈伸运动:

嘱患者头尽量前倾,正常时下颌可以触到胸部,大约为35°~45°;检查后伸时,嘱患者头尽量后仰,正常时恰好可以看到头顶上的天花板,约为35°~45°。

2.旋转运动:

嘱患者向一侧转动头部,正常时下颌几乎可以触及同侧肩部,大约60°~80°。

然后再转向对侧,双侧对比。

3.侧弯运动:

嘱患者将耳朵向肩部靠近,正常时头部可倾斜45°。

【注意事项】检查时重点观察运动是否自如,有无运动障碍,要排除代偿动作。

对颈椎骨折脱位者,不要作运动检查,防止造成脊髓损伤。

(四)特殊检查

1.挤压试验:

患者坐位,检查者双手交迭置于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推在不同的角度下(如使头部后伸并向患侧倾斜)进行按压。

如出现颈部疼痛或上肢放射痛,即为阳性反应。

挤压试验的机理在于使椎间孔缩小,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刺激,故出现疼痛或放射痛(图3-9)。

2.分离试验:

患者正坐位,检查者两手分别托住患者下颌和枕部,向上牵拉。

如患者能感到颈部和上肢疼痛减轻,即为阳性。

分离试验的机理是拉开并扩大狭窄的椎间孔,舒展小关节囊,减轻对神经根的挤压和剌激,使疼痛减轻。

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患侧,一手置患侧头部,另一手握患腕做反向牵引,此时牵拉臂丛神经,若患股出现窜痛麻木,则为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临床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图3-10)。

4.超外展试验:

患者站立或坐位,将患肢被动地从侧方外展高举过肩过头,若桡动脉脉搏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

用于检查锁骨下动脉是否被喙突及胸小肌压迫(图3-11),如有压迫,即为超外展综合征。

5.深呼吸试验:

患者端坐,两手置于膝部,先比较两侧桡动脉搏动力量,然后让患者尽力后伸颈部做深吸气,并将头转向患侧,同时下压肩部,再比较两侧脉搏或血压,往往患侧脉搏减弱或消失、疼痛加重。

相反,抬高肩部,头面转向前方,则脉搏恢复,疼痛缓解。

主要用于检查有无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

第二节胸腹部检查

一、胸部检查

(一)望诊

1.皮肤及软组织:

胸部望诊须广泛显露胸廓,注意胸部皮肤有无红肿、包块及皮下青筋暴露。

如乳腺炎患者,其乳房红肿变硬,有明显压痛,且多伴有发热。

2.胸廓形态:

应注意胸廓的形态。

桶状胸多见于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患者,整个胸廓表现为高度扩大,尤其是前后径扩大,外形象桶状(图3-12-

(1))。

鸡胸见于佝偻病,表现为胸骨(尤其是下部)显著前突,胸廓的前后径扩大,横径缩小(图3-12-

(2))。

胸廓形态变化尚可由脊柱畸形引起,如脊柱结核等疾患造成的脊柱后凸,可使胸部变短,肋骨互相接近或重叠,胸廓牵向脊柱(图3-12-(3));如发育畸形、脊柱的某些疾患或脊柱旁一侧肌肉麻痹,使脊柱侧凸,脊柱突起的一侧胸廓膨隆,肋间隙加宽,而另一侧胸廓变平,肋骨互相接近或重叠,两肩不等高。

在肋软骨部,如有局限性高凸,皮色不变,质硬无移动,多是肋软骨炎;如发生在胸壁浅层,质软有波动,则为胸壁结核或局限性脓肿。

3.外伤患者检查:

应注意观察胸式呼吸是否存在,胸部创伤的患者为减轻疼痛,多采用腹式呼吸。

此外,多发性双侧肋骨骨折患者,胸部可明显塌陷,形成梿枷胸而出现反常呼吸。

(二)触诊

1.压痛点:

一般而言,内脏病变按照该脏器的解剖位置,在相应的体表上有疼痛反应及压痛。

检查时可令患者指出疼痛的大致部位,以便有的放矢。

2.外伤患者检查:

胸壁有皮下气肿时,用手按压可有握雪感或捻发音,多由于胸部外伤后,致肺或气管破裂,气体逸至皮下所致。

检查肋骨骨折时,检查者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置于胁骨两侧,顺着肋骨的走行方向,从后向前下方滑移并仔细触摸,骨折如有移位,能触及骨折断端和压痛,骨折移位不明显时,则可能仅有压痛。

(三)特殊检查

胸廓挤压试验(图3-13):

用于诊断肋骨骨折和胸肋关节脱位。

检查分两步:

先进行前后挤压,检查者一手扶住后背部,另一手从前面推压胸骨部,使之产生前后挤压力,如有肋骨骨折时,则骨折处有明显疼痛感或出现骨擦音;再行侧方挤压,用两手分别放置胸廓两侧,向中间用力挤压,如有骨折或胸肋关节脱位,则在损伤处出现疼痛反应。

二、腹部检查

(一)望诊

1.腹部疾病:

站立时如见上腹部凹陷,而脐部及下腹部隆起,多为胃下垂患者。

正常腹部不能看到蠕动波,仅极度消瘦者因腹壁较薄而可能看到。

幽门梗阻或肠梗阻时,则出现明显的胃或肠蠕动波,且常伴有胃型或肠型。

腹部青筋暴露(静脉曲张),伴有腹水、脾肿大者,多为肝病所致的门脉高压症;小儿骨瘦如柴,腹大如鼓,并见青筋暴露,多为疳积。

2.外伤患者检查:

对有外伤史的患者,应重点观察腹部有无膨隆,有无局限性包块,腹式呼吸是否存在,局部有无痕血。

此外还要区分损伤在上腹部还是下腹部,骨盆骨折时常出现下腹部血肿和瘀斑。

(二)触诊

1.压痛点:

阑尾炎压痛点,即麦克伯尼(McBurney)氏点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阑尾炎发作时,阑尾穴(足三里直下2寸)常有压痛或痠胀感,以右侧较明显。

胆囊炎压痛点(胆囊点),在右季肋缘与腹直肌右缘的交角处。

检查时用四指或拇指压住胆囊点,嘱患者深吸气,当胆囊下移时,碰到手指感到刷痛而突然屏气,即为胆囊压痛试验阳性。

胆道蛔虫患者压痛点,在剑突下二指,再向右开二指处有明显压痛,此即胆总管压痛点。

胃溃疡压痛区在上腹部正中或偏左,范围较广;十二指肠溃疡压痛区在上腹部偏右,常有明显的局限压痛点。

胃肠穿孔等急性腹膜炎患者,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及反跳痛,为腹膜剌激征。

触诊时,腹肌紧张程度往往呈"木板样",称为板状腹。

2.外伤患者检查:

腹部触诊检查重点应注意脏器损伤,无论是肝脾损伤或是空腔脏器损伤,均有明显的腹肌紧张。

先触摸肝区、脾区有无压痛;肝浊音界是否消失;有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是否存在,以及有无亢进或减弱。

其它部位触痛应注意有无膀胱损伤、尿道损伤、肾实质损伤等。

结合全身情况尽早判断有无活动性出血。

如触及腹腔肿物,除创伤血肿外,临床与骨伤科有关的最常见者为腰椎结核寒性服肿和椎体肿瘤。

触诊时还要摸清肿物大小、边界软硬程度、表面光滑度、有无波动、移动度,触痛反应敏感程度等均应仔细区别,以便判断损伤性质。

(三)特殊检查

腹壁反射:

患者仰卧,下肢屈曲,放松腹肌,检查者用钝尖物由外向内,轻而迅速地划其两侧季肋部、脐平面和带部腹壁皮肤。

正常时可见到腹肌收缩。

上腹壁反射中心在胸髓7~8;中腹壁反射中心在胸髓9~10;下腹壁反射中心在胸髓11~12。

一侧腹壁反射消失见于锥体束损害,某一水平的腹壁反射消失提示相应的周围神经和脊髓损害。

第三节腰背、骨盆部检查

一、腰背部检查

(一)望诊

1.骨性标志及生理弯曲(图3-14):

先让患者裸露上身,下部显露出两侧髂嵴。

患者直立,背向检查者,头胸部挺直,目向前视,两手下垂,双足并拢。

要全面观察患者体形、生理力线和生理曲线。

检查者首先从后面观察腰背部骨性标志:

正常时两肩平行对称,两肩胛骨内角与第三胸椎棘突同一水平。

两肩胛骨下角与第七胸椎棘突同一水平。

所有胸腰椎棘突都在背部正中线上,即自枕骨结节至第一骶椎棘突连线上。

两髂嵴连线与第四腰椎棘突同一水平。

然后从侧面观察腰背部生理弯曲,胸椎正常生理向后弯曲度和腰椎向前弯曲度是否存在,一般青年人胸椎生理后曲较小,而腰椎生理前曲较大。

老年人则胸椎后曲度较大,而腰椎生理前曲较小。

检查时必须认真观察,注意发现异常改变。

1.骨性标志及生理弯曲2.异常弯曲

(1)后突畸形

(2)侧弯畸形

(1)后突畸形:

胸椎后凸畸形分弧形后凸(即圆背畸形)和角状后凸(即驼背畸形)。

由于个体差异很大,应具体分析是否是病态。

弧形后凸畸形的发生,都是由于多个椎体病变所形成的,如青年性椎软骨病、类风湿性脊柱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

角状后凸畸形多是由于单个椎体或2~3个椎体病变所形成(图3-15)。

如椎体压缩性骨折、脱位、椎体结核和肿瘤骨质破坏等。

临床还常见腰椎生理前凸增大,表现为臀部明显向后凸起,躯干向后仰,这多数是由于骨盆前倾的缘故,如水平骶椎、下腰椎滑脱、小儿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图3-16)。

在这种姿势下,畸形就会显得明显(刀背样畸形)。

(2)侧弯畸形(图3-17):

从后面观察,脊柱在额状面上应为一条直线,若有左右侧弯,称为侧弯畸形。

检查时注意原发性侧弯是发生在胸部或是腰部,侧弯凸向何侧,该侧之胸廓有无畸形,是否向后隆突。

若侧弯畸形不明显时,可让患者向前弯腰,两上肢交叉置于胸前,双手放于对侧肩上,这种姿势可充分显露侧弯畸形。

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脊椎侧弯,如姿势不良、下肢不等长、肩部畸形、腰椎间盘突出症、小儿麻痹后遗症及慢性胸腔或胸廓病变等,故侧弯畸形是某一种疾病的体征或后遗症,而并非某一种疾病。

下腰椎如果出现侧弯,要鉴别是原发性侧弯还是代偿性侧弯。

胸椎出现侧弯畸形时,下腰椎可发生代偿性侧弯。

而原发性下腰椎侧弯则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根据脊柱的解剖结构是否发生改变,脊柱侧弯分为功能性和结构性两类:

功能性脊柱侧弯本身无结构性异常,这类凸出为可逆性的,可用下述方法鉴别之:

卧位时侧弯消失者为功能性侧弯;令患者双手悬垂于单杠之上,脊柱侧弯消失者为功能性侧弯;脊柱前屈试验,当患者脊柱前屈80°时,功能性侧弯可以消失,而结构性侧弯则依然存在(图3-18)。

鉴别二者的临床意义在于:

结构性侧弯由于椎骨、韧带、椎间盘、神经或肌肉等组织结构产生病变,为不可逆性,不能用改变姿势体位的办法纠正。

此类侧弯较重,曲度皆较固定,侧弯凸侧脊柱旋转突出,脊柱前屈时更加明显,严重的侧弯往往伴有胸廓畸形。

3.皮肤色泽:

腰背部望诊还要注意皮肤颜色、汗毛和局部软组织肿胀情况。

如腰背部不同形状的咖啡色斑点,反映了神经纤维瘤或纤维异样增殖症的存在;腰骶部汗毛过长、皮肤色浓,多有先天性骶椎裂;腰部中线软组织肿胀,多为硬脊膜膨出;一侧腰三角区肿胀,多为流注脓肿。

(二)动诊

脊柱运动的个体性差异很大,一般来说,运动范围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小。

不同职业的人,运动范围也不相同,如体操运动员、杂技演员等脊椎活动范围较普通人大,故此类患者在活动轻度受限时,往往在正常活动范围,须注意鉴别。

在脊柱不同节段,活动度也有差异,主要与小关节的排列方向有关,胸椎小关节突过长,且为冠状位关节面,同时又受肋骨的影响,故活动度最小,而腰椎近似矢状位关节面,故活动度较大。

胸腰段脊椎运动有四种类型(图3-19):

1.前屈运动:

检查时患者取直立位,嘱患者先低头,然后向前作缓慢弯腰运动,检查者要密切观察脊柱每个棘突的移动,看是否有节律地逐渐形成均匀弧形;是否有骶棘肌紧张或痉孪现象;骨盆是否出现代偿性前倾;前屈运动有无障碍。

正常腰椎前屈可达80°~90°。

如不易测算,也可测手指和足趾间距离,即双手指伸直,中指与足趾间距离。

2.后伸运动:

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骨盆,一手扶住其肩部,防止骨盆前移和下肢弯曲而形成躯干后仰,代替脊柱后伸运动。

协助患者作脊柱后伸运动,先嘱患者向后仰头,再缓慢地使脊柱向后作过伸运动,正常者可达到30°。

同时检查者要仔细观察每个节段的变化情况,注意发生疼痛反应和运动障碍的部位,以便分析定位。

3.侧弯运动:

患者取直立姿势,检查者双手固定其骨盆,防止左右倾斜。

然后让患者作头胸向侧方弯曲运动,观察有何异常表现、障碍程度,并作双侧对比,正常侧弯可达20°~30°。

4.旋转运动:

检查者双手固定患者两侧髂骨翼,保持骨盆平衡,然后嘱患者作左右躯干旋转,注意观察运动范围,并两侧对比,正常者可达到30°。

出现运动障碍或有疼痛反应均属异常。

腰椎病变活动受限时,可使行走步态失去正常姿势,同时双上股前后摆动也不自然,通过对各种不正常步态的观察,可判断腰椎有无病变及其病变性质。

(三)触诊

腰背部触诊主要是触摸、叩击腰背部,通过寻找、分析压痛点来判断病变。

1.触摸棘突;检查者将中指置于棘突尖上,食指、无名指放于棘突两侧,自上而下滑行触摸,注意棘突有无异常隆起或凹陷,棘突间隙是否相等,棘突、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无增厚肿胀及压痛,棘突的排列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有无侧弯或棘突偏歪。

2.寻找压痛点:

自上而下依序按压棘突、棘间韧带、腰慨关节、关节突关节、横突、椎旁肌、骶髂关节等来寻找并记录压痛点的部位及深浅,压痛点往往是病变或损伤组织的部位。

浅表压痛说明病变浅在,多为棘上、棘间韧带、筋膜、肌肉的损伤;深压痛表明可能系椎体或附件有病变或损伤,如横突骨折或横突间韧带撕裂伤的患者,多在骶棘肌外缘局部有深压痛。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在横突尖部有明显的深在压痛,并有时沿臀上皮神经向臀部放散。

腰4~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腰4~5椎板间线的部位有明显的深在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可至足中线部位有深在压痛,可能有椎体结核或椎体骨折(图3-20)。

3.肌肉痊孪:

检查时患者俯卧位,放松全身肌肉。

触摸椎旁肌肉有无痉孪。

肌肉痉孪者往往提示局部软组织损伤或有骨折、脱位等,但亦可继发于他处病损出现保护性肌痉孪。

4.叩击检查:

患者俯卧位,检查者用手指或叩诊锤,以适当的力量,从第7颈椎至慨椎依次叩击各个棘突,注意有无深部叩击痛及其叩痛部位。

(四)特殊检查

1.拾物试验:

本试验主要用于判断小儿脊柱前屈功能有无障碍。

当小儿不配合检查时,常用此方法检查。

置一物于地面,嘱患儿拾起,注意观察患儿的取物动作和姿势。

正常时,应直立弯腰伸手拾起。

当脊柱有病变,腰不能前屈时,患儿则屈髋、屈膝,腰部板直,一手扶住膝部下蹲,用另一手拾起该物。

此为拾物试验阳性(图3-21)。

2.俯卧背伸试验:

用于检查婴幼儿脊柱是否有保护性僵硬或脊柱病变,患儿俯卧,两下肢伸直并拢,检查者提起其双足,使腰部过伸。

正常脊柱呈弧形后伸状态。

有病变者则大腿和骨盆与腹壁同时离开床面,脊柱呈强直状态(图3-22)。

3.腰慨关节试验(骨盆回旋试验):

主要用于检查腰骶部疾患。

患者仰卧,双腿并拢,令其尽量屈膝、屈髋,检查者双手扶住膝部用力按压,使大腿贴近腹壁,这时腰髋部呈被动屈曲状态,如有病变则腰骶部出现疼痛反应即为阳性(图3-23)。

凡是腰痛的患者特别是同时伴有病侧下肢后侧放射痛者,应常规做坐骨神经特殊检查,常用如下试验方法:

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

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握患者足部,另手保持膝关节在伸直位,将两下肢分别做直腿抬高动作(图3-24)。

正常时,两下肢同样能抬高80°以上,除腘窝部有紧张感外,并无疼痛或其他不适。

若一侧下肢或双下肢抬高幅度降低,不能继续抬高,同时伴有下股放射性疼痛则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应记录其抬高的度数。

当直腿抬高到最大限度的角度时将足踝背伸,如引起患肢放射性疼痛加剧者,即为加强试验阳性。

借此可以区别由于髂胫束、腘绳肌或膝关节后关节囊紧张所造成的直腿抬高受限。

因为背伸踝关节只加剧坐骨神经及小腿腓肠肌的紧张,对小腿以上的肌膜无影响。

5.健腿直腿抬高试验:

检查健侧腿直腿抬高试验时,如引发患肢坐骨神经放射性痛者,为阳性,见于较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或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6.坐位屈颈试验:

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两腿伸直,使坐骨神经处于紧张状态,然后被动或自动向前屈颈(图3-25),如出现患肢疼痛即为阳性。

股神经由腰2、3、4神经根汇集而成,所以腰部疾患也常导致该神经受损,临床常用下列几项特殊检查:

1.股神经紧张试验:

患者俯卧,检查者一手固定患者骨盆,另一手握患肢小腿下端,膝关节伸直或屈曲,将大腿强力后伸(图3-26),如出现大腿前方放射样疼痛,即为阳性,表示可能有股神经根受压。

2.屈膝试验:

患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

检查者一手按住其骶髂部,另一手握患侧踝部,并将小腿抬起使膝关节逐渐屈曲,使足跟接近臀部(图3-27)。

若出现腰部和大腿前侧放射性痛,即为阳性,提示股神经损害,并可根据疼痛的起始位置以判断其受损的部位。

二、骨盆部检查

(一)望诊

检查时一般采取立位,先观察前面,两侧髂前上嵴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有无骨盆倾斜(图3-28),腰椎侧弯、骨盆骨折移位(陈旧性)、髋关节疼痛、以及双下肢不等长均可造成骨盆倾斜,必须仔细观察。

此外骨盆环骨折还可出现严重血肿和瘀斑。

从后面观察,注意两倍后上棘是否在同一高度,如果向上移位或向后突出,则多是骶髂关节错位。

(二)触诊

1.骨性标志:

临床多采取卧位检查,先触及两侧髂前上棘,用来作为触摸其他部位的骨性标志,尤其对肥胖人要认真摸清楚。

2.压痛及意义:

耻骨部位如有压痛,外伤患者多有骨折存在,否则应注意骨肿瘤等骨病的存在;外伤后耻骨联合部压痛,且间隙增宽,可能为耻骨联合分离;若无外伤史,见于耻骨联合软骨炎,后耻骨联合结核;髂嵴外缘压痛,多数是臀筋膜炎或臀上皮神经痛;如骶骨背面有广泛压痛,多为骶棘肌起始部筋膜损伤;骶髂关节部压痛,临床多见于骶髂关节炎、骶髂关节扭伤、结核、松动症或早期类风湿;在臀大肌触到纤维条索,则是臀大肌纤维孪缩,或是臀筋膜炎;坐骨结节部压痛常是坐骨结节滑囊炎或坐骨结节结核;骶尾关节部压痛,则是骶尾部挫伤,骶骨下端骨折或尾骨骨折、脱位。

上述各压痛点须结合临床病史分析判断。

(三)特殊检查

1.骨盆挤压试验:

用于诊断骨盆骨折和骶髂关节病变。

患者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放于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