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830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8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艺美术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4页
工艺美术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4页
亲,该文档总共1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艺美术史.docx

《工艺美术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艺美术史.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艺美术史.docx

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绪言

一、工艺美术的起源

●艺术起源

劳动说、娱乐说、巫术说、图腾说

观念、方法不同导致联想、推测不同

●工艺美术萌芽

旧石器时代晚期(1万8千年前):

旧石器¡ª¡ª渐趋规整、细小、对称

饰品¡ª¡ª鱼、兽牙、骨饰品,石珠、石坠,染色

新石器时代(8000年前始):

工艺美术法则萌生¡ª¡ª质感、触感、比例、对称

品种¡ª¡ª陶器、玉器、纺织品、牙骨器、漆器

二、时代与工艺美术

●时代背景

旧石器时代

渔猎采集,生活艰难,环境恶劣,居无定所

新石器时代

农业、畜牧业发展,居所稳定

中期:

社会分工渐明确,手工业渐独立

晚期:

贫富分化,社会结构变化

●工艺美术内涵

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功利目的(更重要):

自然崇拜、图腾信仰

第二节陶器

一、引言

●陶器定义

粘土制坯,800℃~1000℃以上高温烧成

●分布

发现七八千处:

黄河、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东北

●分类

按坯体呈色:

红(彩陶多为泥质红陶)、灰、黑、白

重点:

彩陶(装饰)、黑陶(造型)

二、材料与制作

●材料特性:

粘土的可塑性、收缩性

●制作:

制坯:

捏塑、泥条盘筑、轮制(陶车、慢轮、快轮)

修整:

打磨,令坯致密,吸水率低,器表平整光亮

装饰:

陶衣、彩绘、剔刻、镂空、拍印、堆加

焙烧:

平地堆烧¡ª¡ª窑炉

空气供应与呈色:

红陶(氧化),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灰陶(还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

三、彩陶

●定义:

绘画图案于坯体,而后焙烧(区别于彩绘陶)

多属泥质红陶

●起源与兴盛:

公元前6000~5000年出现于黄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中期最盛

●分布

各重要江河流域

1、仰韶文化彩陶

●命名:

1921首先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声名赫赫

●分布:

以陕豫为中心,也发现在与之相邻的冀、晋、蒙、肃、鄂等省区的部分地域

●陶器:

砂质和泥质的红陶为主

●制坯:

多捏塑、泥条盘筑法成形,有些采用慢轮修整

●主流:

彩陶,器物多为泥质钵、盆、盂

●色彩:

红、黑、白为主,常画在细泥陶衣上

●题材:

主要为抽象几何形,有少量的写实动物

●典型类型

2、马家窑文化彩陶

●命名:

1924年,甘肃临洮马家窑村

●分布:

甘肃中部、青海东北部及四川北部、宁夏东南部

●时代:

约从公元前3000年延续到公元前1900年

●陶器:

砂质、泥质红陶,泥质灰陶。

彩陶多,艺术顶峰

●器形:

盆、钵、壶、瓮、罐、瓶

●色彩:

黑彩或黑红兼施,绘制于橙黄或红底上

●题材:

几何形为主,动物、人物为辅

●风格:

行笔流畅,装饰繁满

3、其他文化的彩陶与彩绘陶

●大汶口文化

●彩绘陶

●定义:

先焙烧,后画图案(易磨损)

●起源:

公元前5000年左右(河姆渡)

●分布: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

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黄河中下游:

甘肃秦安大地湾四期、大汶口文化、山西襄汾陶寺中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晚期

四、黑陶及白陶

●黑陶,内外皆黑或灰陶、红陶施黑陶衣(黑皮陶、黑衣陶)

●著名文化

●河姆渡文化

五、艺术与适用

●造型与适用

圆形器皿居多:

钵、碗、盆、罐、壶、瓶

使用:

无棱角,不宜碰伤;承压大,耐用

生产:

变形难察觉;节省材料

●尺度与适用

口径

盆,30-40cm,小于肩宽,端持省力

碗,12-20cm,方便端执,盛物重量适宜

口径、足径、高之比值大体2:

1:

1,近今日

●图案趋抽象

●装饰部位

装饰位置:

起居方式¡ª¡ª置于地面

无论立、蹲、坐,装饰在视线最集中处

不同视角图案不同:

立体设计

第三节玉器

一、引言

●分类

饰品、祭器、观赏品、器皿,工具、武器等

●出现与繁盛

旧石器时代:

最早:

周口店,水晶旧石器(60万年前)

稍晚:

玛瑙、玉髓、透闪石、蛇纹石等工具

新石器时代:

中期开始:

大批制作,就地取材(矿物属性不同)

6000年前: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和田玉)

●分布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地区:

东北、华北、华中、江浙、华南、青藏、西北、台湾

文化:

红山、仰韶、大汶口、龙山、齐家、北阴阳营、大溪、屈家岭、石峡、河姆渡、马家浜、崧泽、良渚等

●受新石器影响

制作:

注重选材,工艺(钻孔、打磨)

造型:

斧、铲、锛等生产工具

●独立品格

饰物、礼器,碾琢花纹

二、材料与制作

材料¡ª¡ª

现代矿物学:

由坚硬的角闪石族或辉石族矿物组成

古代:

美石(也含玛瑙、水晶、青金石、玉髓等),佳品¡ª¡ª质温润、音清扬

主要玉材:

制作¡ª¡ª

●材料特性:

坚硬,玉雕(形象,非工艺)

●制作方法:

磨光、钻孔:

简单器形¡ª¡ª治石工具

碾琢:

复杂器形、纤细花纹¡ª¡ª治玉工具

砣具(新石器中晚期)

砣具:

以旋转的工具带动蘸水的金刚砂(解玉砂)。

旋转:

早期,拉弦,唐以后脚踏

三、红山文化玉器

●地域:

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

●年代:

约公元前4000年到前3000年上下

●命名:

1935年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1954年定名

●研究:

20世纪70年代始,逐渐展开

●材料:

多属透闪石软玉,当产在辽宁岫岩

●器形:

龙、鹰、鸟、龟、蝉、鱼、猪头等动物,马蹄形器、玦形器、丫形器、勾形器、勾云形器、环、璧、双连璧、三联璧等

●特点:

常带透孔,以供佩戴。

器表常光素,偶以线纹表现细部。

风格刚健质朴

四、良渚文化玉器

●地域:

太湖地区,南到钱塘江,北至常州一带,量大质精

●时代:

约公元前3300~前2200年

●命名:

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发现

●材料:

鸡骨白、淡绿、暗绿、米黄等色的透闪石及阳起石、蛇纹石

●器形:

钺、琮、琮形管、璧、环、璜、纺轮、半圆形饰、串饰、冠形饰、牌饰、坠饰、项饰、三叉形器、锥形器、镯、蛙、鱼、蝉、鸟等

●特点:

纹饰精美,神人兽面纹。

琮、璧多,祭祀、殓葬

山东龙山文化玉器

第四节结语

一、启示

功能和美观的统一:

●装饰:

往往为图腾、神徽,具佑护意义

●造型:

耳、钮、流、执丰富视觉,更方便使用

●磨光:

增添美感,手感舒适

技术对艺术的制约:

●陶器制坯与造型

捏塑:

小型器物,造型不规整

泥条盘筑:

较大器物,多胎壁较厚

轮制:

规整。

慢轮、快轮

形式法则的创造:

●对称、均衡、对比:

陶器、新石器、玉器

●反复、间隔、双关:

彩陶

●立体设计:

彩陶

●构图方式:

单独、散点、适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

经济原则的发明:

●彩陶装饰部位:

易于观赏处装饰,难以观赏处无纹

二、影响

●承袭:

造型(琮、璧)、纹样(兽面纹)

●发明:

丝绸、陶瓷,泽被后世,意义巨大

●外销的文明意义:

传布中华文明

影响异域艺术

●世界影响:

♦长期制造丝绸、瓷器唯一国度

♦长期是域外同类制品(布、陶)典范

●中国丝绸、陶瓷的文化意义

●物质:

♦丝绸:

理想服用面料,图案主宰装饰潮流

♦陶瓷:

应用最多容器

●精神:

♦中华文明深厚博大,但难以为外国理解

♦丝绸、瓷器美丽适用,潜移默化认知中华文明

第二章夏商西周

夏:

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第一节绪言

一、时代与工艺美术

时代划分¡ª¡ª

●青铜时代:

前21-前5世纪

●奴隶社会:

夏-春秋战国之交

夏¡ª¡ª

●统治区域:

西起豫西晋南,东至鲁豫交界,北入河北,南接湖北

●工艺美术:

制陶、铸铜、琢玉、制骨有一定规模

商——

●统治区域:

北至河北北部,南达江汉流域,东起山东半岛,西及陕西西部

中心,豫北冀南,晚期都殷,殷商

●社会背景

观念:

敬鬼神,嗜占卜,重祭祀,尚白色,祖玄鸟

世风:

尚享乐、重刑罚,轻礼义,商王权威

文化中心:

祭祀、占卜

●工艺美术代表:

青铜器

宝物:

统治阶层炫耀财富、显示威权

法器:

沟通天地、联络神人,威严诡异

晚期肇始第一个艺术高峰

西周¡ª¡ª

●统治区域

大于商,发祥于今陕西扶风、岐山间的周原

●社会背景:

观念:

鬼神观渐淡薄,祭祀天神、地祗、祖先

宗法:

嫡长继承,统治者为天子,乃天下共主

世风:

抑奢靡,禁酗酒,尚礼乐

●工艺美术代表:

青铜器

酒器锐减,食器增加

列鼎制度形成,渐成严整规矩

二、工艺美术生产

生产格局——

●官府:

官府垄断工商业,作坊制作秉承上命,产品归属官府,少数转为商品。

百工虽为平民,但不可改业

●民间:

制品简陋,自造自用

生产中心——

●都城:

规模大,组织严密,代表时代水平

●方国、诸侯国、其他民族统治中心:

发达,面貌与中心区或同或异

第二节青铜器

一、引言

起源与兴盛——

●起源:

铜石并用时期

中国虽非最早,但有独立起源,发展自成系统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早期铜器(红铜、青铜)

夏已初具规模

●辉煌:

商周

入商,进步迅速,数量增多

商中期,器种已大体齐备

商晚期始,艺术进入辉煌

文化地位——

●最尖端生产技术,最重要的人造物

●凝聚了社会观念,展现精神信仰

祭典——礼乐器及其诡异图像:

沟通天地、神人

戎事——兵器:

武备代表,权力维系,统治保证

制度——维系宗法、等级制度,西周越发凸显

●独居时代创作核心

技术、文化、制度、军事多种因素

浸透最虔敬的信仰和最强烈的感情

二、材料与制作

材料——

●成分:

红铜、锡合金,常含有少量铅

红铜加入适量锡,可降低熔点,提高硬度

青铜冷凝,体积膨胀,减少气孔,表面细腻,增加美感

加铅虽令硬度降低,但韧性增加

制作——

●大多先分铸,后套铸或合铸

●合范法:

主要铸造方法,用陶范及石范

工序:

制内模、制外范、制内范、合范、浇铸、修整

●失蜡法:

至迟春秋晚期出现

三、艺术的演进

1、夏和商代早中期

●代表:

二里岗文化

●技术:

合范高明,器壁匀薄

●种类:

礼器较完整,以觚爵斝等为中心,酒器、饪食器、水器多,鼎地位突出

●装饰:

中小器物装饰精细

兽面为流行装饰主题

夸张变形、神秘诡异

●王室争斗,出土分散

●种类:

礼器更加丰富

●技术:

器物较前厚重

●装饰:

满密繁缛,高浮雕、圆雕性装饰出现

商晚期——

●种类:

酒器发达(酗酒),鼎重要

●造型:

或方或圆,三维复杂(扉棱、圆雕)

贮酒器等常形若动物,造型写实

●装饰:

满密,以兽面为中心的三层花纹

动物纹尤重要,或虚幻或现实

●胎体:

往往极厚重

●风格:

神秘诡异。

第一个艺术高峰

●出土:

殷墟最重要

妇好墓,1976年发掘,小屯村5号墓,妇好当是商王武丁配偶之一。

出土丰富,青铜器(210件,酒器3/4)、玉器(755件)等代表了时代水平。

西周早期——

●发现:

主要在歧周、宗周和成周

●风格:

似晚商,威严神秘,延续高峰

●变化:

酒器锐减,食器增加,鼎簋成为礼器中心;牛头和凤鸟纹更多;铭文加长

西周中晚期——

●种类:

礼器组合渐完备,列鼎编钟产生,水器地位上升,许多酒器消失

●造型:

空间变化减少,趋向规矩整齐,器壁渐轻薄

●装饰

纹样:

兽面简化,窃曲和重环、垂鳞、瓦纹等成典型

构图:

二方连续为代表

●风格:

严整单纯。

但显单调,显示着艺术趋衰落

四、器形及其功用

命名——

●大体沿用宋代金石学成果

●但自名与宋人说法时有不同

种类——

●礼器、乐器、工具、兵器、车马器、杂器

●礼器最重要,器形最丰富,制作最精美

按用途,礼器分酒器、食器、水器

1、酒器

2、食器

3、水器与其他

●数量较少,种类不多(地位低于酒器、食器)

●乐器:

用途:

祭祀、礼仪、燕飨

使用:

打击乐器

种类:

铙、钲、鼓、钟

●兵器、车马器、杂器(简素)

四、装饰及其含义

1、设计与构图

艺术趋向——

●二里头文化(夏或商早期):

简陋,铸造技术欠成熟

特征:

多素面,若带装饰,构图稀疏

装饰:

兽面、乳钉、网格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繁缛瑰丽——顶峰

特征:

强调立体效果(三层花纹)

装饰:

花纹密布,动物纹是主体,云雷等几何形地纹

●西周中晚期:

趋简素平朴

特征:

严整有序,神秘诡异气氛衰减

装饰:

窃曲和多种几何化纹样,二方连续构图

2、动物纹

兽面纹——

●形象:

鼻梁居中,左右对称

●构成:

单独纹样

●分类:

牛头、羊头、虎头

龙纹——

●作用:

或做兽面的组成部分,或做独立装饰

●发展:

商和西周早期盛行,西周中期以后变化较多

●形象:

富丽华美

●发展:

商晚期,时做主题

西周,重要主题

●象征:

“凤鸣岐山”

夔纹——

●形象:

一足动物

夔龙

夔凤

●对“夔一足”的不同解说

3、几何形纹样

窃曲纹——

●形象:

兽面、夔龙、鸟的变化

卷曲,如横向S,有目

●构图:

常左右排列,二方连续,严整有序

●发展:

己己

西周早期,出现

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流行

云雷纹——

●形象:

回旋的线条组成,云纹,雷纹

●构图:

或作三层花地纹

或大面积地出现

或作装饰主题

重环、垂鳞等——

●形象:

较单纯,装饰主题

●构图:

连续,庄重严整

瓦纹——

●形象:

简单、平朴

●发展:

出现不迟于晚商

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流行趋势——

●夏~商早期:

乳钉、网格、联珠等

●商中期~西周早期:

辅助纹样

●西周中后期:

重环、垂鳞、环带、瓦纹等为主题

第三节玉器与其他

一、玉石器

1、夏商

夏~商中期——

●镞、钺、柄形器、条形饰、戈等,礼仪性玉器大型化

商晚期——

●大发展:

数量众多,殷墟出土尤多,和田玉为数不少

●种类:

礼器(含簋、盘等)、仪仗、工具、用具、饰件、陈设品、杂器七类

●艺术代表:

饰件、陈设品

形制:

或圆或扁,多动物造型,少量以人为题材

特征:

纹饰简洁,或夸张,或写实,富装饰意趣

制作:

碾琢精良,巧色

2、西周

●早期同晚商难以区别:

武王灭商,缴获大批玉器;殷商玉工继续效力

●特点:

鸟纹的琮、璜和豪华的成组串饰

佩饰中,鹿的形象流行

中晚期,葬玉风靡

●形制:

虽有圆雕性,但多片状

动物纹较多,鱼鸟鹿牛龙兔虎等,写实简炼

人物纹较少,中晚期人与动物合体

●重玉观念:

“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颈、胸、腕、发佩饰风靡

●玉殓葬

良渚文化:

萌芽

西周早期:

尚少,主要为玉琀

中晚期:

增加覆面及握玉、踏玉、趾夹玉、棺饰等

●水平一般较商代晚期逊色

当因西周王陵和保存完好王室墓并未发现

二、陶瓷器

陶器——

●泥质陶:

最多,胎红质细,饮食器

●夹砂陶:

胎灰质较粗,耐热,炊器

●彩陶:

边远地区仍有,装饰常粗率

●白陶:

精美者商晚期昙花一现

上层占有,礼器、殉葬品,受青铜器影响

●硬陶(几何印纹陶):

硬度高,坚实,较粗,盛贮器多

商西周,长江中下游地区兴盛;春秋秦汉,渐为原始瓷器和瓷器取代

●制作:

以粉碎的瓷石制坯,烧成约1200℃,多施釉

釉,以粉碎的石灰石加适量粘土制成,附着于器表的玻璃物质,早期多呈青色。

光亮美观,降低吸水性,易清洗

●发展:

商中期出现、西周普及

长江中下游盛行

三、象牙器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最早,出土最多

●妇好墓里的精美之作

●后世:

始终无大发展

第四节结语

一、风貌与其演进

风貌——

●判断依据:

考究作品

粗朴作品:

虽量大,但造型装饰保守

考究作品:

风貌与时俱进,时代特征突出

●夏商西周典型:

青铜器

凝聚艺术精华,白陶、象牙器模仿对象

●演进

夏,平实质朴,技术制约

商,繁缛诡奇

西周,严整规矩

认识——

●工艺美术品是为人生产的,人的喜恶取舍决定工艺美术面貌,

●时代主流是官府制作,风貌主要体现统治集团的意志

●王朝更迭虽不能令工艺美术面貌迅速改变,但新统治集团的新意志、新举措将引发新风的诞生与成熟

二、影响

●后代的仿商周青铜器及兽面、夔龙

●自觉继承意义大于自然延续

自觉继承主要表现为仿古

自觉继承的思想基础:

复古情结,上古社会理想

●仿古的时代典型——两宋

●西周礼仪制度成后世楷模

行古礼,用古器,衣古服

十二章的影响及于袁世凯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火、宗彛、藻、粉米、黼、黻

第三章春秋战国

春秋:

公元前770年~前477年

战国:

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一、时代与工艺美术

二、工艺美术生产

生产格局——

●官府

范围:

重要手工业生产(礼器、兵器、舟车)

方式:

工匠每年三月至八月服役,余暇自行造作;

分工细密;成品检验严格——促进技艺提高

●民间

范围:

一般生活用品

方式:

家庭作坊,自产自销,商业令质量更有保证

手工业者地位提高——

●百工成为六种社会身份之一

(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

一、引言

●演进轨迹:

●春秋早中期:

承西周中晚期,简素平朴,艺术低潮

●春秋晚期始:

清新华丽崭露,渐入第二个艺术高峰

●技术与艺术:

●嵌红铜、错金银:

华丽

●失蜡法:

玲珑剔透

●模印制范法:

清晰细密装饰

●走向适用:

●造型空间变化减少,器壁轻薄,素面或平面化装饰

●传统礼器转向日用

●铜镜、带钩、灯具、器座等日用器渐发达

二、容器

——实用器、礼器

●鼎

●威权象征:

列鼎

●实用价值:

扁圆鼎

战国中期中原开始流行

装饰虽华丽却不庄严——转向观赏

形体不再巨大,配盖——看重实用

新器形(实用)——

●鉴(大盆)

●发展:

春秋中期出现;春秋晚期、战国流行;西汉延续

●造型:

可方可圆

●功能:

贮水、盛冰;特大可沐浴;取照容貌(镜)

●敦

●造型:

盖与身常形制相同

●发展:

春秋中期出现

春秋晚期~战国流行

●功能:

盛饭食

●其他

●樽、耳杯、洗、浴缶等

——专为日用制作

●传统器形的变化:

甗由甑鬲合体转为分铸,重量减轻

造型丰富:

小大、矮高、圆方,曲颈、腹扁,设梁、加链

●豆

不再诡秘的写实动物造型——

●局部动物形:

●整体动物形

装饰新风——

●题材:

动物纹——龙或其变体

蟠螭:

两条以上的螭龙缠绕

蟠虺:

特别细密的蟠螭

人物纹——农桑、弋射、宴饮、攻战

辅纹——綯索、垂叶、云纹

●构图:

四方连续:

令题材变小,无神秘、不威严

散点式

●捶揲

●制作:

红铜胎,胎薄

用锤子敲出器形

●出现:

春秋战国之际

●特点:

轻便,便移动

●模印制范

●制作:

光素陶范未干透时,以细雕刻小花模反复压印

●效果:

同一器物——四方连续,不同器物——共同风貌

●发展:

春秋战国应用广

●特点:

减省逐一雕刻之烦

●制作:

1、以蜂蜡等制内模2、敷泥浆于内模,成外范

3、焙烧外范,内模溶化排出4、外范内成空腔,注入铜液

5、冷却后,剥去外范

●发展:

不晚于春秋晚期

●贡献:

楚地最大

●应用:

不够普及

●嵌错

●材料:

绿松石、红铜、金银

●制作:

1、用尖锐铁工具刻阴文

2、嵌入嵌料

3、打磨平滑

●嵌错物:

●嵌绿松石(嵌物凸出),见于二里头文化,春秋战国增多

●错金银、嵌红铜,春秋中期初见,战国嵌红铜流行,后淡出,两汉错金银仍流行

●鎏金

●制作:

1、以金箔调水银,加热,成液状金泥

2、涂金泥于金属器或其局部

3、经烘烤等加热法令水银挥发,使金固着器表

●发展:

春秋战国:

中国最早的鎏金、鎏银,多在局部汉:

通体鎏金数量更多

唐以后:

战国已有的金花银器更常见

●针刻

制作:

以铁质工具刻划纤细装饰于器表

效果:

线条纤细,适于近赏,不宜远观

应用:

捶揲的薄胎铜器

●漆绘

制作:

用大漆绘画图案

●新技法着力表现新题材

模印制范法、失蜡法:

蟠虺纹

错金银:

云纹、几何纹、四瓣花

针刻、嵌红铜:

人事题材

特点——

●平面化:

适用,不易藏垢,利清洗

合范:

浮雕高度普遍降低

模印制范、针刻:

器表凸凹更小

嵌错、漆绘:

几乎平面

鎏金:

全然平面

素面:

战国中期始渐流行

●综合装饰

三、铜镜、带钩等

铜镜——

●用途:

古人照鉴容貌的青铜用具

●形制:

多扁平圆形,正面光亮,以鉴容,背面或光素、或加装饰(随镜身铸出、或加金银玉石等)

●发展:

最早:

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

商、西周:

出土在豫陕冀京等

战国中晚期:

最早艺术高峰

●主要出土:

楚地量大,洛阳、齐都故城精美

●图案:

精美,满密,清晰

●题材:

四叶、菱形、蟠螭、夔龙、连弧、山字纹

●装饰手法:

铸纹,透雕,漆绘、金银错、镶嵌

●透雕镜(复合镜),正面为含锡较高且略薄的白色青铜片,背面是镂空图案的一般青铜片,先分铸,再合铸。

兼顾明净和华丽。

春秋晚期出现

带钩——

●用途:

扣接腰带或随身佩挂小件物品

稍大——男袍服外联接腰带

较小——佩挂剑、镜囊、印章、玉石等饰物

●发展:

●西周晚期:

现知最早,山东蓬莱

●春秋:

数量渐多

●战国秦汉:

风靡

●魏晋以来:

渐为汉初自北方草原传入的带头、带扣取代

●材料:

青铜居多,也常见金、银、玉等

●制作:

展示性强,故往往考究

●来历:

北方草原传入说应欠妥

●其他

禁(承置尊等酒器)、俎(切肉桌案)、架、器座、灯、兵器

四、北方民族

●地域:

今冀晋陕北部、内蒙东南和中南部、甘青地区

●生活方式:

农耕→半农半牧或游牧(商周)

●发展:

前15世纪发祥,前6世纪~前3世纪鼎盛(春秋战国),1世纪中叶后转入衰落

●制作:

铸造,镀锡、失蜡法

●产品:

兵器和工具、饰品、生活用具和礼器(容器)、车马具,以腰带饰为代表的饰品最精

●题材:

动物飞禽写实,走兽生动,动物咬斗

一、春秋战国及其以前的丝绸

1、原始社会到西周

●丝绸的重要

关系国计民生

高级服装面料

装饰体现等级,指示审美变迁

●新石器时代:

起源

湖州钱山漾,荥阳青台村丝绸,夏县西阴村家蚕茧

●商周:

逐渐发展:

器物上的印痕、文献记录

2、春秋战国

生产——

●格局:

重要行业,官府、民间

●分工:

专业化,管理细密

●技术:

植桑、养蚕、缫丝、织造、染练

●中心:

黄河中下游,齐鲁及其相邻地区

●品种:

绢、绨、纱、罗、绮、锦、绦、组、绣

出土——

●河南信阳、山东临淄、湖南长沙,湖北尤多

隋州曾侯乙墓、荆门包山大冢、江陵望山楚墓、马山楚墓

江陵马山一号墓:

35件丝绸服饰,绢、绨、纱、罗、绮、锦、绦、组八类,21件刺绣。

墓主仅为战国中晚期地位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