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055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岁前宝宝 父母最需要关注文档格式.docx

在这时不要发挥你的管理欲,只要可能,就应该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事,而不要因为怕他做错而阻止他,或帮助他,甚至替代他,这样你阻止的不仅仅是一件小事,说得严重点儿,会扼杀他亲历亲为的信心。

4.孩子不仅喜欢异想开开,而且信以为真

两岁的孩子的想象力简直让你吃惊,他们可以天马行空,而且会因为得到你的信任和理解而特别开心。

然而当他们的想像力开始增长起来时,其他的一些感受:

如害怕、不安和噩梦也会随之而来。

千万不能对这些不理不睬或小看它们,这果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

如果孩子说床底下有鬼,那就告诉他,你把它一脚踢出了窗外,他现在可以好好地上床睡觉了。

5.“孔融让梨”非孩子的本性

两三岁的孩子喜欢和别的孩子一块玩,在一起唧唧喳喳地,美滋滋地一块跳舞,做游戏。

但是不要期待着他们会自愿地分享玩具,懂得分享和给予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

所以你需要引导并告诉孩子要轮流和小朋友玩,并且不要霸道地抢别的小朋友的东西,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不至于“化游戏为干戈,挂彩收场”。

再有一个不让孩子吵架的办法就是——给每个孩子足够的玩具。

6.挑食绝对是他们的专有名词

很少有父母不为孩子挑食而发愁的。

不用着急,这是两三岁孩子典型的通病——挑食症。

其实只要孩子还能从每一样菜当中吃一点点,那么他就不会缺乏营养。

如果你强迫他吃各式各样的东西,结果也只是事与愿违。

孩子的菜单最主要就是营养均衡,而且全心全意不妨试一试从颜色和式样上变化一下,投其所好嘛!

7.时间观念对于宝宝来说等于零

两三岁的孩子做什么事都是优哉游哉的,无论是穿衣,还是吃饭,包括做游戏——这有时会让赶时间的父母干着急。

但是孩子是不可能懂得抓紧时间的,因为他对时间毫无概念,相反,你则需要把时间融到他们的每个活动中去。

可以用游戏的办法:

比如说比赛穿衣服,或者是在录音机的一首歌曲结束之前把衣服脱掉,当然偶尔需要小糖果或一个夸奖作为犒劳。

8.孩子是“秩序迷”

当孩子已经模糊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你想说服他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也很难;

他会只坐在某个椅子上,只用某个茶杯喝水等等,然而这种固执是孩子的一个特殊方式,他想开始控制自己和自己的世界。

所以你能做的不是跟他较劲,而是分散他的注意力,或者给他另外的选择,而不是下命令。

9.语言使孩子文明

如果你能每天跟孩子说话、讲故事,你就会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一些语言技巧,而这些语言反过来会帮助他管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们常常不懂得怎样把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相反他会直接采取行动。

他不说“我要”,而是直接去抢,他不会说“我生你气了”,而是动手就打。

想让孩子做“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就教他多说话,多认字吧。

3岁前骑童车易得“罗圈腿”

不少家庭都会给孩子买童车,认为幼儿骑童车,既能增强活动能力,又能锻炼孩子的胆量。

专家提醒家长:

如果幼儿过早骑童车,家长又缺乏具体的指导,时间长了,就可能使孩子得“童车病”。

 

所谓“童车病”就是有的孩子骑了一段时间童车以后,两条腿出现发育不正常,比如膝盖内侧特别膨出、两个小腿向外撇,看上去像x形腿;

也有的孩子两条小腿向内弯曲,立正姿势的时候,膝关节不能靠拢,出现o形,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罗圈腿”。

这些由骑车引起的小腿异常就叫做“童车病”。

另外,大多数幼儿往往穿开裆裤,而童车坐垫质地坚硬,硬坐垫会摩擦和压迫会阴部,使会阴部的皮肤红肿疼痛,遭受细菌感染时还会发生尿道炎,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

所以,3岁以下的幼儿最好不要骑车。

如果孩子要骑的话,每次骑童车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骑10到30分钟比较合适;

童车的坐垫最好用海绵或者软布包裹,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会阴部。

3岁前看电视,伤孩子大脑

在法国,让3岁前的孩子看电视,是非法的。

因为过早看电视,会有一系列健康威胁,尤其是对大脑,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顶尖心理学和生物学家埃里克·

西格曼经过10多年研究,近日撰文呼吁:

“我们应该像限盐、限制脂肪摄入一样,严格控制少年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

”埃里克·

西格曼发现,看电视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受限。

看电视不同于看书,后者可以促进发育,提高儿童的分析思考能力。

而看电视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行为,会阻碍孩子体会真实的世界,限制其想象力。

3岁前,大脑发育应完成约80%。

经常看电视会延缓大脑发育,且这一影响是不可逆的。

睡不好、不长个。

褪黑素和睡眠质量紧密相关,对青春期发育调节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众所周知,婴幼儿是在睡眠中长个。

研究发现,长时间看电视,会抑制褪黑素分泌。

如果连续1周不看,孩子体内的褪黑素水平能上升30%。

更易患心血管病。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今夏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受访的290名15岁男孩中,每天看电视或玩电脑超过两小时的孩子,其血液中反映罹患冠心病危险程度的标志物水平,会大大升高。

性格急躁、难交友。

研究人员长期观察发现,经常看电视的孩子,性格更急躁,容易神经质。

看电视对其社会交往、为人处世都非常不利。

虽然看电视有诸多危害,但教育学家指出,适当看看,对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记忆力有一定益处,关键是把握好度。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2岁以下的幼儿最好别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钱志亮副教授称,即使是在两三岁后,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应控制在45分钟内;

学龄儿童可以在晚上写完作业后适当看一会儿。

专家还提醒,电视机别放在卧室里,以免养成孩子躺着看电视的不良习惯。

吃饭时不要看,以免孩子不能专心吃饭。

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看,肯定故事中反映的优良品德。

还可以让孩子复述故事梗概,帮助其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记忆能力。

3岁前的宝宝为何爱发火

宝宝爱发火这和宝宝的“任性”丝毫无关,小宝宝们正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用“我哭故我在”来告诉你他不满意。

如果家里的宝宝还未满3岁,做父母的肯定有这样的经验:

为了一点点小事情或者根本不为什么,小家伙就大哭大闹,不可开交,直到全家人仰马翻,精疲力竭为止。

2岁左右的小家伙尤其如此,真让做父母的觉得自己付出的所有的爱都化作泡影,从而对小家伙的“任性”大感失望――白疼他了。

事实上,这和宝宝的“任性”丝毫无关,小宝宝们正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用“我哭故我在”来告诉你他不满意。

当然这种方式是孩子式的难以自控的(这么小的孩子,你还想他能怎样)。

这样的感情宣泄帮助他们摆脱紧张和烦躁的情绪,对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益处。

3岁前的幼儿能记住什么?

几乎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回想起3岁以前都干了些什么。

于是有人说,3岁以前培养记忆不重要,因为成人后根本记不住,白忙一场,这是一个误区。

岁以前,婴幼儿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即形成印象。

头脑构造以蛋来比喻,则旧皮质类似蛋黄部分,这个部分是在出生后的6个月便已生成。

人类的潜意识就储藏在这一部分,它是记忆的储藏库。

蛋白部分是出生后逐渐增长的新皮质,这是人类的显意识。

人生的最初三年,或更长一点时间,进入大脑的信息储藏在旧皮质,所以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教育叫做“潜意识教育”,以后当新皮质逐渐生成,进入大脑的信息主要储藏在新皮质,这以后的教育叫做显意识教育。

如果将潜意识与显意识对个人素质发挥作用的功能进行比较,则潜意识的功能比显意识的功能强50倍以上!

婴幼儿并不像成人那样,把事物一一理解之后才记下来,而是将很困难的事物原封不动放入头脑里的“基本库”中。

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婴幼儿多接触一些美好的事物和场景,引导他们用眼睛、耳朵、双手去感受,并陶醉其中,这种潜意识将终身受用。

3岁前 

应该任由孩子的天性发展

0~3岁是孩子基本素质的发育时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报告称,这一时期的孩子只要能做到“4个学会”就可以了。

1.学会对周围事物的基本认知;

2.学会做一些自我服务、力所能及的事;

3.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及处理简单的人际关系;

4.学会认识自我并有安全意识。

比如洗洗手绢、学会听和念一些简单的三字儿歌、能跟小朋友合作、学会“交朋友”等。

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接受和学习的东西不同,在3岁前,应该任由孩子的天性发展。

家长都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填鸭式地让孩子背诵诗词或学习一些技能性较强的绘画,不要强迫孩子学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个性,观察他们的兴趣爱好,再选择对其进行恰当、个性化的教育。

对于一些天资比较好、脑子反应较快、对某种事物表现出特别浓厚兴趣的孩子,可以在其入学前,适当提前半年至一年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揭示3岁前宝宝的记忆奥秘

每一位爸爸妈妈都希望宝宝拥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因为记忆能力对宝宝未来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宝宝什么时候具有记忆能力呢?

据研究表明:

宝宝出生后两三天就有一定的记忆能力。

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记忆能力会获得自然的发展,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能有效挖掘宝宝的记忆潜力。

当然,了解宝宝记忆的奥秘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3岁前宝宝记忆的奥秘

奥秘一:

3岁前宝宝的记忆富有情绪色彩,特别容易记住那些使他们愉快或令他们悲伤、气愤的事情或情景,以及其他引起他们情绪反应的事物。

在听故事、儿歌时,宝宝往往特别容易记住最有感情的那些句子,比如《小鸭子游泳》这首诗,宝宝听后首先记住的是“小鸭子摇啊摇,扑通一声跳下河”,诗句中“摇啊摇”、“扑通一声”等语言形象生动,能引起宝宝情绪上的反应。

还比如第一次高高兴兴去外婆家的情景,他能记得很久很久。

宝宝的这种情绪记忆大约开始于出生六个月或更早些。

奥秘二:

3岁前宝宝的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较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年。

宝宝见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1岁以内的宝宝只能认得几天以前的事物;

2岁左右的宝宝只能认得几个星期以前的事物:

3岁左右的宝宝可以认得几个月以前的事物。

宝宝见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1岁以内的宝宝不能回忆起来;

岁左右的宝宝可以回忆几天以前的事;

3岁左右的宝宝可以回忆几个星期以前的事。

比如爸爸在外学习一年后回到家中,小宝宝可能就不要爸爸抱,这时爸爸大可不必伤心,因为宝宝的记忆能力有限,他已经忘记了爸爸的形象,把爸爸当成了陌生人。

奥秘三:

3岁前宝宝记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目的和意图,凡是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

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能经常遇到的情景是:

自己的某件东西不知放到哪儿去了,若宝宝在身边,你边找边嘀咕着“我那东西放哪儿去了呢?

”,这时他可能一下子就能帮你找到(前提是:

你放置东西时宝宝在身边)。

你可能会觉得非常奇怪,为宝宝非凡的记忆力而喜出望外,其实这些都是宝宝的无意记忆,而且宝宝非常擅长无意记忆。

奥秘四:

宝宝记忆内容在脑中保存时间的长短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

看得听得越清楚、越仔细、越完整,在脑中保持时间越长;

二是宝宝的知识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程度。

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宝宝对事物的理解,而理解较深的事物记的时间就越长;

三是宝宝的情绪状态。

积极的情绪状态或引起宝宝积极情绪体验的事物宝宝记的时间越长;

四是记忆对象的特点。

引起宝宝兴趣的、形象生动鲜明的,在脑中保存的时间长

提升宝宝记忆力6妙招

妙招一:

适当重复法

越熟悉的事物宝宝越容易记住,重复的目的在于让宝宝加深对事物的印象。

故事多讲几遍,宝宝可能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经常见到的事物宝宝就能记住。

比如,爸爸妈妈想让宝宝认识各种颜色,不必专门拿色卡进行教育,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什么物品告诉宝宝这是什么颜色,这种颜色多说几遍宝宝就能记住。

以认识红色为例,当看到红色的花时,告诉宝宝:

“这些红色的花儿好漂亮,这些花是红色的。

”当宝宝在吃红红的大苹果时,告诉宝宝:

“宝宝,你正在吃大大的红苹果吧?

”如此,很快宝宝就能认识各种颜色。

当然,重复的次数要适度,以宝宝仍有兴趣为准,当宝宝对重复厌烦或已经能够记住时就不要再重复了。

妙招二:

形象辅助法

3岁前宝宝对语词的记忆能力较弱,以情绪记忆、形象记忆为主。

因而当爸爸妈妈让宝宝记忆儿歌、故事、字母、数字等抽象材料时,要配上图片形象、动作形象或夸张的声音形象等。

比如边讲故事边做动作,或将故事画成连环画,和宝宝一起看着画面讲故事,这些都有助于宝宝对故事的记忆。

还比如让宝宝记家里的电话号码,可将电话号码编成一段乐曲或一首有趣的儿歌,这样宝宝就能记得又快又牢。

当然,在运用形象辅助法时,可以结合运用“联想法”,将要记的内容想象成熟悉的形象,比如记数字,可以把每个数字想象成熟悉的形象,“1”像筷子;

“7”像奶奶的拐杖……

妙招三:

任务驱动法

在日常生活中,给宝宝提出各种记忆任务,培养宝宝的记忆习惯。

比如周末带宝宝去动物园之前,让宝宝留心动物园中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各种动物长得什么样、是怎么去动物园的等等,晚上回家后要求宝宝说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听。

宝宝复述时可以帮他记录下来,使宝宝产生一定的成就感。

或者在讲故事前,让宝宝注意故事中讲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说了什么话等等。

或者晚上临睡前,告诉宝宝妈妈明天要做哪些事、什么时间做等等,让宝宝帮助妈妈记住,到时及时提醒妈妈。

第二天,宝宝如能及时提醒,妈妈要给予表扬,激起宝宝的兴趣。

特别提醒:

给宝宝提出的记忆任务要尽量具体、难度适中,当宝宝完成任务时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

妙招四:

游戏法

游戏是宝宝最喜欢的活动,爸爸妈妈可以常和宝宝一起玩记忆游戏。

如“什么不见了”、“多了什么”、“少了什么”、“什么变了”、“还原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好”等游戏。

妙招五:

一日生活回忆法

宝宝每天的生活内容都是不同的,“一日生活回忆法”就是在一天内或几天后让宝宝回忆玩了什么?

吃了什么?

跟谁在一起玩?

培养宝宝的记忆习惯。

比如晚上睡觉前可让宝宝回忆今天中午吃了什么?

傍晚和谁在一起玩的,玩了什么?

大一点的宝宝可以让他回忆昨天或前天亲身经历的事情。

妙招六:

物归原处法

学会物归原处不仅是良好生活习惯之一,而且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记忆能力。

物归原处法就是让宝宝做到:

从哪儿取东西然后再放到哪儿,这样的要求有助于宝宝养成拿取物品时记住物品位置的习惯。

久而久之,宝宝的记忆能力也就增强了。

宝宝3岁前 

父爱更重要

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是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他的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天才常由父亲一手造就”这句话虽然说的绝对了点,但从父母的心理差异和育儿特点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无论男孩女孩,3岁前都是靠母亲在成长。

但是过了3岁,男孩的养育就要慢慢向父亲倾斜。

然而在孩子3岁以前,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

父亲对孩子“爱”的价值观的确认、个性的均衡发展以及身份的确认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岁前孩子需要对爱确认

很多父亲觉得自己毛手毛脚,不细心也没有耐心所以对3岁以前的宝宝接触比较少,甚至认为3岁前的教育完全是妈妈的事情。

专家指出,这是目前绝大多数年轻的爸爸认识的误区。

广州市金宝贝早教中心负责人杨倩告诉记者,2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判断个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他是否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如果他在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的确认“我是可爱的”,他的任何需要帮助和关注的时候都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同时确认“我是有价值的”,“爸爸妈妈很爱我,我可以爱自己,也可以爱别人”。

在这个“安全感”建立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双方或者其中的一方给孩子的反馈是不积极的,漫不经心的,那么孩子收集到的信息会是“我不重要,我没有价值,爸爸妈妈不爱我,我一无是处是讨人嫌的”,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孩子“没有自信心,很难相信周围的人”。

对此,杨倩指出,孩子的“对爱的确认”以及“安全感”是来自父母双方的,如果孩子“对爱的确认”只从母亲那里来,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也很难完全。

因此在孩子3岁之前,同样需要父亲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养育。

与父母相处均衡个性发展

通常来说,男人的个性中比较多“敢于冒险和探索外界的勇气和信心”,女人会偏保守和小心。

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经常和妈妈呆在一起的孩子,个性比较敏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比较长。

相反,如果和爸爸互动比较多的孩子,则会比较勇敢,喜欢探索新事物,个性上会更加的独立和自信。

在孩子在3岁以前,是孩子对他所生存的环境的认知能力,体能,社交,语言,个性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父亲的角色将对孩子后天的能力和性格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需以父亲为模仿对象

据了解,2岁半左右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意识,即明白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这对家里有男宝宝的父亲尤为重要。

当男孩子确认自己的性别后,他开始寻找这个性别的模仿对象。

在一个家庭里,这个角色当然是自己的父亲。

杨倩告诉记者,这个时期父亲对男孩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他将会模仿父亲的所有行为来确认自己的性别身份,但是如果这个时期孩子接触不到父亲或者很少有机会接触父亲,那么在家里的角色模仿对象就会转向妈妈,所以为什么我们会发现身边有些男人很女孩子气甚至像女人,这与孩子从小建立的成长模仿对象有关系。

男孩需要一个男性的偶像,而对于女孩来说,则需要一个男性来欣赏。

女孩子和从小和父亲的关系也会影响到他成年以后和其他男人的关系,包括男朋友或者未来的老公。

四性格3岁前家长最好干预

四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

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

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

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

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

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

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

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

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

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

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

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

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

“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

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

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

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

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

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

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

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

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

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

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需要牢记的是:

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

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

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

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

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

“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

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

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

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

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

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