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704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径、斜、赠”等11个生字,学会“寒、径、斜”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同时默写《山行》。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融入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秋色,体会诗人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解释课题

师:

孩子们,秋天正向我们走来,你们喜欢秋天吗?

说说自己的理由。

预设:

生1:

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不再那样炎热,凉爽的感觉很舒服。

生2:

我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个丰收的,很多果实都成熟了。

生3:

我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的山林色彩缤纷,就像一幅画那样美。

师:

老师也很喜欢秋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秋天的大自然走一走,看一看吧。

配乐播放秋天的风景图片,最后定格在火红的枫叶图片上。

师:

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尤其是最后一张枫叶图片,老师突然想起了一句诗(课件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

生:

知道,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歌的名字叫《山行》。

师:

想知道《山行》(出示课题)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中吧。

板书诗题和作者,简单释题(在山间行走)。

引导学生交流对杜牧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杜牧,字牧之,唐代杰出的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

2、初读诗歌,疏通词句

1.教师范读,边读边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学生自主练习诗歌朗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结合朗读情况,再次指导读准节奏,适时强调生字“径”是后鼻音。

4.再读诗歌,借助诗歌旁边的注释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请同学、老师帮助理解,也可以结合对诗句意思的感知尝试自主理解。

5.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教师适时引导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字词,教师再进行补充:

(1)远上:

向山的远处伸展。

(2)石径斜: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3)红于:

比……更红。

“于”(比)

(4)“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

浓厚,浓郁。

生:

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5)枫林晚:

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3、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1、质疑交流: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呢?

(深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依据(课件聚焦诗句中“寒”“霜叶”两个词语)。

2、自主探究:

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远远地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板书:

远景)?

边读边画出诗中的景物。

(1)学生读书、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同时课件标示相关景物,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试着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适时补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2)想象体验:

诗人面对这样凄清寒冷的秋色图,心里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寒”体会诗人心中的悲秋之情。

(出示一二句话)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注意读出诗歌稍微低沉的语调。

3、过渡引入:

咦,诗人杜牧为什么走着走着停了下来呢?

(因为他看到了一大片火红的枫叶)板书:

枫林、霜叶,

引导学生明确这是诗人在近处看到景色(板书:

近景),课件适时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引导学生看图想象:

夕阳照耀下的枫林是一种怎样

的景象?

学生交流(红得似火、跟二月的花儿一样红艳...)。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同时出示枫叶与二月花的对比图,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枫叶的色彩美。

(2)引导学生理解“坐”(因为),同时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太美了,太漂亮了......)。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

喜爱、赞美),学生串讲后两句的诗意,教师补充(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并引导学生明确后两句诗已经成了赞美秋色的经典名句。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学生练习朗读,师播放《秋日私语》,引导学生随着舒缓的音乐放慢自己的语速,同时注意读出诗句情感由低沉到高昂的微妙变化。

(5)指名朗读。

尝试背诵,学生随着音乐齐背诗句。

4、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是啊,秋天的山野,也许草木不再葱绿茂盛,但是,那火红的霜叶,不正是秋天唱响的一首激越美好的赞歌吗?

2、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寒、径、斜、霜”,指名朗读、组词,教师再次强调“径”的正确朗读。

(2)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的书写要领,师适时指名四位同学板演生字,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师根据评价情况进行书写修正、范写,提醒他们注意:

“寒”下面部分的三横要写写紧凑、等距,且要注意最后一横略长,撇、捺要舒展;“斜”左右两边注意避让穿插、写得协调美观;“霜”上面的“雨”要略呈扁势,下面“相”的“目”要注意横画之间等距。

(3)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教师巡视点拨指导,根据书写情况及时进行书写强调。

第二课时

1、回顾学习,引入诗题

1、谈话回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杜牧的描写

秋天的诗歌《山行》,来,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歌。

2、质疑交流:

在你们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利用给定的的句式描述秋天给自己的印象。

每天免费更新,请微信搜索公众号:

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

3、引入:

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却有着别样的风情。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苏轼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赠”是后鼻音。

板书时相机指导书写“赠”与“刘”字:

“赠”左窄右宽,“贝”字的捺变为点,“曾”的第三四笔框要内收。

“刘”字则是左宽右窄,第四笑为长点。

4、介绍作者并释题: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大诗人,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他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首诗歌是诗人写给自己的好朋友刘景文的,刘景文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

当时刘景文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

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初读古诗,感知画面

1、课件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教师配乐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交流自己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教师根据学生描述,及时予以肯定。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不好的字词借助拼音反复朗读。

3、指名朗读,师相机强调生字“犹”读第二声,“橙”不要读成“登”。

同时,注意指导读好诗歌的停顿与节奏(出示课件“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检查朗读整首诗。

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读诗时要边读边想,再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生口头汇报)

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板书:

荷尽  菊残)

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

(1)“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夏季的荷花荷叶图,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

②出示秋季荷叶干枯图,体会荷的了无生息。

师:

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相机出示:

荷尽已无擎雨盖

师:

哪个字直接点明荷花已经凋谢呢?

(尽,凋谢之意)

师:

“擎雨盖”是什么意思?

(“雨盖”是指雨伞的意思,擎雨盖就是撑起的雨伞,而句中指的是像撑起的一把伞的荷叶)

相机书写“盖”字

单独出示“盖”字,引导学生观察,要如何写好这个“盖”字》,师范写并适时补充:

“盖”上半部分的三横略短,且注意等距,下面的“皿”略扁而宽,最后一笔横画较长且略有弧度。

生在生字本中练写三个。

③这样缺乏生机的荷叶,确实让人感到凄凉悲伤。

齐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④讨论:

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2)同样的方法进行“菊”字的教学。

①出示菊花图,欣赏菊花的美。

②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师: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师:

正是因为菊花有如此不屈的精神,所以才能成为秋天精神的代表,也才更让诗人喜爱秋天(板书:

喜爱)

③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出示一、二句话)

④指导书写“菊、残”二字。

相机出示两字,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需注意的地方,师范写并适时补充:

“残”右半部分前两笔横画不能写成短撇,斜钩要舒展。

“菊”字下半部分被包围的“米”字要适当地超出包围的“句字头”。

生练写。

3、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过渡:

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①(出示“橙黄橘绿”四个字)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金黄的橙子、黄绿色的橘子)

相机出示橙黄橘绿图。

②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

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出示预设的秋天丰收图,学生说感受:

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这真是一个多姿多彩、丰收喜悦的季节,怪不得诗人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

(板书:

橙黄橘绿  赞美)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注意读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④书写“君”“橙”两字。

出示“君”“橙”两字,指名组组词,谁来说说怎么牢牢地记住这两个字呀?

(减一减:

群-羊。

加一加:

木+登、尹+口。

换一换:

澄—登)

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行在练习本上书写三遍。

,师巡视指导,一并检查前面写的几个字。

4、学生自由吟诵,同时尝试背诵。

指名背诵,学生齐背。

5、质疑思考:

诗人明明是写秋天的景物,为什么题目偏偏要用“赠刘景文”呢?

教师简单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资料(刘景文具有菊花一样的品格和节操),引导学生从中明确诗人借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

在欣赏秋天的橙黄橘绿,体会收获喜悦的同时,更通过菊花的傲霜,揭示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表达了对朋友刘景文的敬佩与勉励之情(补充板书:

抒情)

三、拓展延伸,美的寻觅。

孩子们,像《赠刘景文》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们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

出示课件:

如刘禹锡的《秋词》就是其中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请孩子们读一读,能干的试着诵一诵。

四、教师小结:

不知不觉我们又诵读与积累了一首苏轼赞美秋天的诗歌。

本课中还有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歌《夜书所见》,这就留待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吧。

每天免费更新,请微信搜索公众号:

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

 

第三课时

一、观图激趣,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教材《夜书所见》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图并说说对图画内容的感知(有人家、有孩子提着灯笼在篱笆旁边玩耍.....)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夜晚)。

引入:

看到这样一画面,宋代诗人叶绍翁即兴写下了一首古诗《夜书所见》(板书诗题),引导学生简单释题(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明确“书”(写)、“所见”(所看见的)。

2.出示资料介绍作者叶绍翁,指名学生“自我介绍”。

二、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并强调:

“挑促织”是指“逗弄蟋蟀”。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多音字,借助组词和造句巩固用法。

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5、出示课文中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结构,看看应该如何写好这两个生字。

师出示笔顺,强调:

“送”的笔顺先内后外,“关”最后一笔是点画,走之底的平捺要写得舒展;“挑”左窄右宽,右边“兆”的正确笔顺是撇、点、提、竖弯钩、撇、点。

师范写,学生临写生字,教师根据书写情况再作强调。

三、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教师引导:

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

景——冷)

课件出示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   )吹动(   ),发出(    )的声音,让人感到(      )。

4、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的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

思念家乡)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改变字体颜色,加以强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指名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齐读。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5、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出示图片

这是什么呀?

(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6、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

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每天免费更新,请微信搜索公众号:

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

     板书:

事——暖

四、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  同桌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  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3、  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尝试当堂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5、课堂小结

也许秋天看上去确实有些萧条落寞,不似春夏万物蓬勃生长的盎然,但是,秋天却也是成熟的季节,充满了丰收的气息。

孩子们,让我们课下再读一读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你们一定能感受到更多属于秋天的别样的美!

 

板书设计

远景: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

3、

古诗三首

喜爱、赞美

近景:

枫林、霜叶

近景

山行

写景:

荷尽  菊残(喜爱)

赠刘景文

景——冷

抒情:

黄橘绿  (赞美)

思念家乡

夜书所见

事——暖

 

课后反思

 

教学课题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洼、印、凌”等6个生字,学会“铺、泥、晶”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梧桐叶的可爱与美好,读懂作者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秋天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秋天的梧桐叶的可爱与美好。

难点:

能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梧桐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梧桐树叶(或者出示梧桐叶的图片):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叶吗?

(梧桐叶),那它长什么样儿?

(黄绿色、像小手掌.....)。

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从树叶的颜色、形状等方面来描述。

2、谈话引入:

这样一小片梧桐树叶,在大家的眼里就已经非常有趣可爱了,那想象一下,如果满地都铺满了像巴掌一样的梧桐叶,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去欣赏铺满了梧桐叶的水泥道吧。

每天免费更新,请微信搜索公众号:

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

3、出示并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师相机强调“铺、泥”两个生字的写法及读音:

“铺”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第一声,在黑板一侧板书“铺”的另一个读音,指名组词,齐读两个词语,巩固知识。

书写“铺”注意左窄右宽,“甫”字第一横要起笔于竖中线,第二竖压竖中线。

“泥”的声音是鼻音“n”,书写时同样注意是左窄右宽,三点水书写要呈弧形,不要写得太死板,“尼”最后一笔要适当超出上部的“尸”字头。

(出示两字)学生在生字本上仿写三遍。

师巡视指导。

4、那咱们现在就走上这条“铺满梧桐叶的水泥道”上去瞧一瞧吧。

(出示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呀?

(金灿灿的、很美、像铺了一层地毯、真想去走一走.....)

二、自主朗读、感知文意

1、过渡:

有一个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小朋友也被这条美丽的小路给吸引住了,那在他的眼里,水泥道又是怎样一番别致呢,孩子们,听听课文朗读吧,哪些字词你自己读得不太好,记得做上记号呀。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进行圈画。

3、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检查字词:

(1)检查生字

过渡语:

听到你们响亮的读书声,梧桐叶纷纷飘落,和可爱的它们打打招呼吧。

Wāyìnlíngzēngzōngxuē

洼印凌增棕靴

pūníjīnɡjǐnyuàntúànpáilièɡuīzéchíluàn

铺泥晶紧院图案排列规则迟乱

依次出示生字,开小火车读,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重点指导读准生字“凌、增、晶”三个字的后鼻音。

同时,注意“印”是前鼻音,另外,“靴”字不要读成了“化”字。

集中出示生字认真观察生字,看看自己都有哪些识记生字的方法。

预设:

生1:

我用顺口溜的方式记住了“晶”字——三个日头亮晶晶。

师:

既抓住了字形,又记住了字音,很好!

生2:

我用编字谜的方法“歹徒真可怕,带刀走天下”记住了“列”字。

师:

非常形象生动的识字方法。

生3:

我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记住了“铺、泥、院、迟”等生字。

师:

这是我们记住生字的主要方式,孩子们,我们再齐读梧桐叶上的这些生字。

(去拼音)

(2)出示新词

亮晶晶紧紧铺满水泥道院墙印着排列

规则凌乱雨靴棕红色迟到水洼湿漉漉

自由练读、指名读。

齐读。

(3)出示句子,引出多音字“数”字。

通过组词巩固多音字的用法。

(4)理解词义

(出示课件)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交流一下。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2)每一张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

生1:

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生2:

“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

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生3:

“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师小结:

是的,在无字典、也没有师长教你的情况下,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进行部分句段的朗读指导。

6、再读课文,想想“金色巴掌”在文中指什么(梧桐叶)。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找出文中描写梧桐叶的部分(第5—9自然段),同时再读并思考:

作者分别都写了梧桐叶哪些方面的特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颜色样子状态)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11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占格情况,想一想哪些生字在书写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教师适时进行部分生字的范写指导,重点强调:

“晶”上面的“日”略比下面的两个宽。

且正好落在它们中间位置的上方;

“印”左边的笔顺是撇、竖提、横,右边单耳旁的第一笔是横折钩;

“排”右边“非”的两边的三笔横画要注意对应,且略向右上斜,注意横画之间等距。

2、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予以重点字的书写强调指导。

4、课堂小结

这些铺满了水泥道的梧桐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写它们呢?

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到课文中去探究了解。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写一写本课中的生字。

第二课时

1、复习回顾、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看拼音写词语”,指名上台默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默写,出示答案,学生对照修改,同时将写错的词语挑出来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结合书写情况予以朗读、书写强调。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引入:

孩子们,这么美的景致,不去亲自领略欣赏真是太可惜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出发,去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走走吧!

2、精读课文,体悟文情

1、质疑交流:

一场秋雨过后,世界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一种美好景象呢?

认真读一读1-4自然段,看看作者都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1)学生自读体会,交流感受(天空很明朗、地上很潮湿......),教师适时出示雨后天空的画面,引导学生说说对“明朗”一词的理解,教师补充(光线充足,看上去很明亮),同时引导学生说说看到这样明朗的蓝天,自己的心情如何(非常轻松、快乐、天终于放晴了......)

(2)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齐声朗读第1-4自然段。

2、激趣引入:

走着走着,咦,什么东西落到了头上?

(梧桐叶)孩子们,认真读一读课文第5-9自然段,看看梧桐叶的颜色、样子以及它们落到地上后的状态都是怎样的。

试着用文中的词语来描述它们的不同特点。

(1)学生自读圈画,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教师适时归纳板书:

金黄金黄、闪闪发光,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平展、凌乱。

(2)再读第5-9自然段,边读边看看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将自己的理解简单地写在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旁边,同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

生:

我非常喜欢“金黄金黄”这个词语,因为它写出了梧桐叶颜色既黄又闪着金子一样光芒的样子,看上去很漂亮。

师:

这是一个叠词,确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生:

我觉得“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这句话写得特别好,因为它写出了梧桐叶颜色各不相同,而且满地都是的样子。

师相机出示句子: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的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梧桐叶多且颜色很丰富的特点写出来了。

师:

你们也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一说自己眼中的事物特点吗?

生:

秋天的小草,就像营养不良的麦穗一样,枯黄而且没有精神。

师:

一下子就写了秋天小草枯萎的特点,很好。

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谁还发现了?

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