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3694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docx

宏观经济学考研经典习题

宏观经济学经典习题解析:

一.概念题

1.“挤出”效应(crowdingouteffect)(武汉大学2004研;东北大学2004研;东北大学2003研;北方交大2001研;大连理工2005研;上海交大2005,2006研;华中科技大学2005,2006研;东华大学2006研)

2.凯恩斯极端(南京财经大学2004研)

3.经济政策(东北大学2004研)

4.财政政策(东北大学2004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

5.货币政策(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6.财政政策乘数

7.货币政策乘数

8.古典主义极端

9.引致投资;

10.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11.持久收入假说;

12.货币失踪;

13.摩擦性失业;

14.菲利普斯曲线

二.简答题

1.何谓“挤出”效应?

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上海财大2003研;北方交大2003研)

答:

(1)挤出效应指在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引起利率的提高,这样会减少私人支出。

所以原财政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一部分,甚至可能完全不起作用。

其发生机制是:

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

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

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

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

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

但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挤出效应”并不明显,此时政府推行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是有效的。

(2)“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

在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最大,接近于1;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取决于政府开支引起利率上升的大小,此时挤出效应一般在0~l之间。

一般来说,从LM、IS曲线的斜率也可以判断挤出效应的大小。

2.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

参见简答题第l题。

3.简要回答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相应的应该把货币政策的也看了,学会知识的延伸。

答:

(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

因此财政政策运用得当,就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财政政策运用失当,也会引起经济的失衡和波动。

(2)财政政策存在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①挤出效应。

财政投资的实质是借用民间资金来投资,增加了政府用以投资的财源,会相应减少民间用于投资的资金。

即由于公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

②大部分竞争性部门政府投资的效率不如民间投资,政府投资规模太大,持续时间太长,一部造成全社会投资效率的下降。

③长期使用财政政策会抑制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4.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

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武大2001研;北方交大1999研)

答:

(1)IS曲线是代表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

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I(r)=S(Y)

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2)LM曲线是代表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

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3)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IS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LM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

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LM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的向右移动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

如图4-1所示。

通过

曲线向右移动至

使收入从

增加至

,利率由

上升至

,但与此同时向右移动LM曲线,从

移至

,使利率从

下降至

以抵消IS曲线右移所引起的利率上升而产生的“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更进一步向右移动至

这样,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

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相机抉择),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何时有效,何时无效?

答:

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LM曲线可以呈现水平、递增和垂直三种形状。

据此,可以把LM曲线划分为萧条或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

在萧条区域,IS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最大,而LM变动则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因而财政政策最有效,货币政策无效。

在“古典”区域,IS变动只能影响利息率,不影响均衡国民收入,而LM变动则对国民收入产生最大影响,因而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

在中间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影响国民收入和利息率,影响程度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6.货币政策效果为什么会因LM斜率而异?

(武大2002研)

答:

货币政策效果是指当IS曲线不变或者说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应量变化能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用公式表示是:

从上式可知,当b、t、h、k既定时,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LM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而当其他参数既定时,d越大,即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IS曲线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同样,b、t、k的大小也会影响

的大小,即货币政策效果。

7.请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作简要分析。

(武大2000研)

答: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货币政策是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2)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IS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上升,反之亦然。

膨胀性的货币政策表现为LM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下降,反之亦然。

由此可见,通过两种政策的搭配,可实现收入和利润的不同组合。

当出现非均衡时,能够通过IS—LM模型的内生变量的调整使之均衡。

下面以经济在某一时期处于萧条状态为例,根据IS—LM模型对混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作简要分析。

图4—2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在某一时期某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E点,收入为

,利润为

,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

为克服经济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既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将IS右移到

,也可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将LM右移到

采用这两种政策虽都可以使收入达到

,但会使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

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

,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混合使用的办法。

如图4—2所示。

为了将收入从

提高到

可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由于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

如果仅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将IS移到

,则均衡点为

,利率上升到

之上,发生“挤出效应”,产量不可能达到

,如果采用“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即按利率上升的要求,增加货币供给,将LM移到

,则利率可保持不变,投资不被挤出,产量就可达到

(3)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

例如,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膨胀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政策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用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政策混合

产出

利率

1

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上升

2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

减少

不确定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下降

4

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

增加

不确定

8.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滞胀”问题?

(上海财大1998研)

答:

(1)滞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其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2)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货币政策是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3)当经济出现滞胀时,应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

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9.什么是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

(对外经贸大学2003研)

答:

“内部时滞”(insidelag)是相对“外在时滞”(outsidelag)而言,指从经济发生变动认识到有采取政策措施的必要性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

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不同的经济政策具有不同的内在时滞。

货币政策由于以决策到执行所需的环节较少,其内在时滞较短;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通过立法机构讨论和表决,再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执行,因而其内在时滞较长。

值得一提的是,当经济发生波动时,经济中存在的自动稳定器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烫平经济周期的作用,但由于自动稳定器无需政府干预而会自动发挥作用,因而其内在时滞为零。

政府要有效地影响经济运行,其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内在时滞就必须尽可能地缩短。

但由于内在时滞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故其变动不可能太大。

10.试说明货币幻觉对消费支出的可能影响。

(北大1999研)

答:

货币幻觉亦称为货币“错觉”,指人们忽视货币收入的真实购买力,而只注重名义价值的一种心理错觉。

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工人极易陷入货币幻觉,即容易发觉货币工资增加与减少的变化,而较难察觉物价水平的升降变化。

假定价格水平和现期货币收入以相同的比例增加,结果实际收入不变。

就消费支出而言,货币幻觉可能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1)如果只看到了名义收入的增加,而没有看到价格水平的上升,消费者就会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增加储蓄减少了消费。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消费支出下降。

(2)如果只看到了价格水平的上升,消费者就会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减少了,从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消费支出增加。

11.试用IS-LM模型分析引起“完全挤出”的财政扩张政策的情况。

答:

(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下降。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和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程度,其中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是决定性因素。

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经济没有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时,政府增加支出,会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

图4—3IS—LM模型

(2)如图4-3所示。

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当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IS曲线右移至

,利率由

升至

,但国民收入没有变化,仍然为

,这表明政府支出已完全挤占了私人投资。

12.简要回答财政的乘数效应,说明为什么会产生乘数效应?

答:

财政政策乘数主要是一种投资乘数,即政府开支的变化引起的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化。

之所以会生产乘数效应,是因为各个经济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某一部门的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其他部门的投资与收入也相应地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的增长。

但产生乘数效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在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既定的情况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的某种程度的增加;要有一定的劳动力在投资增加后能够利用;要有一定的存货可以作为资本投入生产。

13.如果没有工资刚性的假设,凯恩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应将如何?

答:

可以分两种情况来分析:

(1)假设在价格水平既定情况下出现了失业。

如果不是工资刚性,而是工资弹性,那么,名义工资就会下降。

接下来,劳动需求增加,就业增加,产出增加,最后直至充分就业。

这样,根本就不需要凯恩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

(2)假设政府在存在失业的情况下采取扩张总需求的政策。

在一般情况下,这会引起价格提高。

如果不是工资刚性而是工资弹性,那么名义工资就会提高。

如果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比例提高,企业就会失去增加供给的刺激,这样政府扩张总需求的政策就失效了。

可见,在凯恩斯提出扩张总需求的政策建议所依据的宏观经济理论中,工资刚性的假设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计算题

1.假设货币需求L=0.2Y-5r,货币供给M=200,消费C=60+0.8Yd,税收T=100,投资I=150-5r,政府支出G=100。

求:

(1)IS和LM方程及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变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为什么?

(北方交大2000研)

假设货币需求L=0.2Y-10r,货币供给M=200,消费C=60+0.8Yd,税收T=100,投资I=150,政府支出G=100,求:

①IS、LM方程、收入、利率和投资;

②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收入、利率和投资会有什么变化?

(5,1250)

③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为什么?

(1)IS:

Y=C+I+G=60+0.8Yd+150+100=310+0.8(Y-100)=0.8Y+230

即Y=1150

LM:

0.2Y-10r=200

所以Y=1150,r=3,I=150

(2)当G=120时,IS:

Y=0.8Y+250,所以Y=1250

而LM不变,所以r=5,I=150,因此收入提高100,利率提高2%,投资不变

(3)不存在挤出效应

因为投资为自主性投资,即与利率无关,因此利率的提高并没有基础私人投资,因此不存在挤出效应。

支出乘数为5,当政府支出增加20时,收入增加100

2.已知一个宏观经济中的消费函数为

为可支配收入,单位为亿元),自发(主)投资I=50,政府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G=200,定量(或自主)税收

,比例税率

求:

(1)宏观经济均衡时的国民收入Y是多少?

(2)(支出)乘数K是多少?

(3)政府的财政盈余是多少?

(人大2005研)

已知某经济社会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支出I=50,政府购买G=200,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3)假设社会达到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以同一数额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根据题意有方程组:

(见下图) 

1)设均衡收入为y y=c+i+g yd=y-t+tr 把已知的数代入上式得y=1000

(2)要做好这个题,要准确把握各个乘数的意义,例如拿政府购买乘数来说,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设比率为kg,kg=(y-y1)/(g-g1)=1/(1-0.8)=5。

相应的根据公式可以做出其它各个乘数,这里不再计算

(3)第三问是根据第二问而得出的,例如拿增加政府购买来说,前面已得出政府购买乘数为5,欲增加收入200则需要增加20的政府购买。

相应的可以求出其它的

3.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100,消费c=90+0.8yd,边际税率t=0.25,投资i=140-500r,政府支出g=50.

(1)试求IS和LM方程,饼解出均衡收入,利率

(2)货币供给增加20元,LM曲线如何移动?

均衡收入,利率变为多少?

(1)IS:

y=c+i+g=90+0.8(1-0.25)y+140-500r+50

得y=700-1250r

LM:

0.2y=100得y=500

联立IS、LM方程,解得均衡收入y=500,利率r=0.16

(2)由0.2y=100+20得y=600。

LM曲线向右水平移动100单位。

再联立IS方程式,解得均衡收入y=600,均衡利率r=0.08

3.假设货币需求L=0.2Y-500r,货币供给为100。

(单位:

美元)

(1)计算:

①当消费

,投资

,税收T=50,政府支出G=50和②当消费

,投资

,税收T=50,政府支出G=50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时,情况①和情况②中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解释两种情况的不同。

4.论述题

1、请谈谈财政对我国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影响。

答:

(1)实施财政措施促进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发展与财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然也是财政的基础。

农业又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

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农业的特殊性使得农业成为财政投入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村才能发展,才能实现现代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随之提高。

①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农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业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生产提供原材料;农业又是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之一,尤其对农用工业品和消费品,更是如此。

第二,农业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农业的稳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农业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满足居民消费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工业部门所需的原材料时,社会才会稳定,国民经济的运行也才能健康有序。

如果农产品供给出现严重短缺,势必会引起高通货膨胀。

一方面,食品价格上涨会通过人工成本带动工业品生产成本增加,作为加工业原材料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则会直接增加其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工业品成本上升会引起农业以更高的投入增加农产品供给。

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物价总水平的急速上升形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结果是经济波动、社会不稳。

②农业的特殊性。

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农业面临双重风险:

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

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除了与非农产业同样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外,还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地理、气候条件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农业的生产活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

对农业来说:

首先,由于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等特点;其次,由于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小;最后,由于农业生产要素在其内部具有转换性(如耕地可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农产品供给弹性相对较大,因此,农产品市场属于典型的发散型的蛛网市场。

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危害农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第三,农业比较利益低。

农业的资产利用率低、资金周转慢,加之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较慢,农产品储运较困难,因而投资于农业往往得不到平均利润。

(2)财政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财政稳定和发展农村和农业的政策也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的,其基本方式有:

①稳定农产品价格。

稳定价格有两种方式:

价格管制和价格平准。

价格管制指国家规定产品的最高价格;价格平准是规定最低价格,又叫价格支持。

对于农产品而言,国家必须保证它的供应,并维护仅仅获得微利的农民的利益。

因此,国家对重要的农产品一般实施支持价格。

但是,实施支持价格带来的问题是供给大于需求。

对于供大于求的部分,一般由国家财政购买,或者由财政补贴农民,使农民减少生产。

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

要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的问题,政府可以考虑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减轻农民负担入手。

前者包括对农业投入品的补贴,如对农用生产资料的补贴、财政贴息等,后者主要指农业税收政策,主要指减少农业税收,减轻农民负担。

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由于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政府一方面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达到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是增加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及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

财政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如防洪灌溉工程、水土保持、风沙防护工程以及农用电网建设等等。

财政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真正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不仅要投资于农业科研和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了使农业生产者接受并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还需要对农业生产者进行宣传和教育培训。

(3)总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财政关系密切,它一方面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来源,另一方面需要财政的支持和保护。

如果一国对农业和农村发展采取了适当的财政措施,比如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和降低农民负担等,那么,农业和农村将得到较好的发展,并相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