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714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docx

最新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九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

专题九生物与环境

专题突破练(A卷)

一、选择题

1.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种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数据并整理如下表。

研究表明,该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个体数

92

187

78

70

69

62

68

54

55

102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C.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D.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

答案 A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A错误;该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78+70+69+62)∶(68+54+55+102)=279∶279∶279=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B正确;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C正确;种群数量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影响,因此即使食物充足,该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也可能呈“S”型增长,D正确。

2.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

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

D.O~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

答案 C

3.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

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

B.鳙鱼和浮游植物B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C.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

D.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

答案 D

解析 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其可能处于第三营养级,鳙鱼以浮游植物B为食,其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鳙鱼分布在中层,浮游植物B生活在表层,这种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B正确;捕捞小型野杂鱼,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鳙鱼,适当的施肥可使浮游植物B增多,从而提高鳙鱼的产量,C正确;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次生演替,D错误。

4.下图表示某种群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①因争夺生存资源(竞争)而消耗;②避免捕食者的捕食所需;③繁育后代]分配比例的四种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B.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

C.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

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D.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甲中该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繁殖后代占有的比例最大,该种群密度将增大,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A正确;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如图中的乙、丙,B正确;种群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以热能形式散失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后者又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以及未被利用等,C错误;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5.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

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要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

B.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

C.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

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

答案 A

解析 由于生物富集现象,随着营养级的增加,重金属镉的浓度增加,由题意可知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而引发“痛痛病”,所以人类要预防该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A正确;丙营养级所含镉浓度最高,说明丙营养级最高,而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B错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必须有分解者,C错误;四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丁>甲+乙+丙,D错误。

6.朱鹮是濒危动物,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朱鹮的食物中1/3是小鱼,2/3是泥鳅。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碳以CO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

B.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C.若朱鹮增加1.5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kg(干重)

D.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 C

解析 在食物链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光照属于物理信息,所以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若朱鹮增加1.5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1.5×

÷20%÷20%+1.5×

÷20%÷20%=37.5kg(干重),C正确;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错误。

7.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

B.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

C.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X3>X2>X1

D.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正反馈调节

答案 B

解析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包括草在内的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正确;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

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群之间为捕食关系,且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乙

B.M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图中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推知,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正确;M时刻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分析两个种群曲线可知,甲种群数量的增多,会使乙种群的数量随之增多;当乙种群增多到一定数量,甲种群的数量会随乙种群数量的增多而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两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能体现的生态学原理不包括下列哪项(  )

A.该现象可以反映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B.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火烧”可加快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

D.“又生”一般存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 C

解析 某一区域火烧之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在被火烧之后,生态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到被破坏之前的水平,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火烧之后,加快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但未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误;火烧之后,增加了土壤中无机盐含量,又因植物种群密度降低,该区域照射到地面的阳光更加充沛,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D正确。

10.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

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A点农田弃耕,C点出现灌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B.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

C.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

D.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 B

解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A正确;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稳定或减少,B错误;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制约因子可能有天敌数量增加、生活资源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C正确;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11.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

C.甲、乙、丙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

D.生物X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生物Y可能含有线粒体

答案 D

解析 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甲、乙、丙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A项错误;乙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一定都处于第二营养级,B项错误;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类型外,还包括无机环境,C项错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如硝化细菌等,因此X可能是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所以生物X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解者包括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少数动物,可见图中Y可能是真核生物,含有线粒体,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在种植棉花的过程中,棉铃虫会严重危害农作物。

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如图是某棉花地棉铃虫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要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快速增长,应避免让棉铃虫数量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K/2”或“K”)值。

为了达到既减轻棉铃虫的危害,又生产无公害棉花的目的,请你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提出解决棉铃虫问题的有效方法及原理(写出两种)。

方法一:

________________,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棉花地的主要食物链为棉花→棉铃虫→食虫鸟。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生物种类

能量类型

能量值

棉花

固定的太阳能

2.45×1011

棉铃虫

摄入量

1.05×109

同化量

7.50×108

呼吸量

7.15×108

食虫鸟

摄入量

2.44×108

同化量

8.25×107

呼吸量

2.18×107

①能量从棉铃虫传递到食虫鸟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

②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食虫鸟种群密度。

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食虫鸟,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

若部分食虫鸟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

③食虫鸟能够依据棉铃虫的气味去猎捕棉铃虫,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信息。

食虫鸟和棉铃虫的数量可通过信息传递维持相对稳定,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的作用。

答案 

(1)K/2 引进天敌 利用生物种间关系(捕食)

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中 基因工程 

(2)①11% ②40 偏大 ③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1)种群数量在K/2值时增长最快,因此要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快速增长,应避免让棉铃虫数量达到K/2值。

为了达到既减轻棉铃虫的危害,又生产无公害(无农药污染)棉花的目的,可采取的措施有:

方法一生物防治,利用生物种间关系引入棉铃虫的天敌;方法二生产抗虫棉,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中获得转基因抗虫棉。

(2)①根据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能量从棉铃虫传递到食虫鸟的效率=

×100%=11%;②根据标志重捕法的估算方式:

种群个体数=初次捕获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食虫鸟的种群密度=40×(30/15)÷2=40只/hm2;若部分食虫鸟的标记物脱落,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会减少,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③食虫鸟能够依据棉铃虫的气味去猎捕棉铃虫,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食虫鸟和棉铃虫的数量可通过信息传递维持相对稳定,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13.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只表示了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

商贩在某一时间大量收购蛇,导致蛇数量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信息。

草中的碳元素主要以______________形式传递给蚱蜢和蛐蛐。

(4)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图乙,其中A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丙中,若A表示图甲中第二营养级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2)捕食和竞争 增加 (3)物理 (含碳)有机物 (4)蚱蜢

(5)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解析 图甲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是消费者,共有4条食物链。

图乙中,随着时间的推移,A的放射性先增加先减少,B的放射性后增加后减少,说明A是被捕食者蚱蜢,B是捕食者青蛙。

图丙中,A表示摄入量,B表示同化量,D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1)图甲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蛇被鹰捕食,则二者具有捕食关系;两者同时以青蛙为食,则二者具有竞争关系。

蛇大量减少时,食物链变短,能量消耗减少,鹰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其数量会增加。

(3)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物理信息;草中的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给蚱蜢和蛐蛐。

(4)图乙中A是蚱蜢,B是青蛙。

(5)图丙中B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4.“雾霾”现象的出现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低碳、节能、减排”是当今社会呼吁的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A、B(B1、B2、B3)、C共同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

(2)在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主要通过①_________________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

要做到“低碳、节能、减排”,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100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的能量为________kJ。

(4)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药材等,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是有限的。

答案 

(1)生物群落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合理即可) (3)1 (4)直接 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据图分析,A是生产者,B是各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①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②表示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③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

据此分析作答。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各级消费者B和分解者C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2)图中的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要做到“低碳、节能、减排”,从碳循环的角度考虑,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是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时,次级消费者得到的能量最少。

若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100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的能量为100×10%×10%=1kJ。

(4)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药材等,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遭到毁灭性破坏时就不能自动恢复了。

15.(2018·潍坊一模)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历史上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殖的天然名苑。

建国前,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里已是茫茫荒原。

三代塞罕坝林场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现已成为高寒地带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群落演替的角度看,塞罕坝林海的形成属于______演替,该事例说明了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

(2)人工造林时人们遵循了物种多样性原则,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稳定性,该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复杂程度有关。

(3)如今,塞罕坝每年能释放氧气55万吨,并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景点和科研教学基地。

在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的价值中,通过以上叙述得到体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

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次生 速度和方向

(2)抵抗力 营养结构

(3)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4)不能。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解析 

(1)由于演替的起点存在生物,所以塞罕坝林海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

建国前,塞罕坝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变成茫茫荒原,而后由于植树造林,建设了人工林海,塞罕坝现已成为高寒地带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该事例说明了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物种多样性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该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3)塞罕坝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和科研教学基地,属于直接价值。

塞罕坝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属于间接价值。

(4)由于两地的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

16.(2018·衡水中学三调)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

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

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据表分析,在不同叶片中蚯蚓对____________最为喜好。

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的数量和种类,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

答案 

(1)分解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①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杨半分解叶 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 (3)蚯蚓 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1)蚯蚓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蚯蚓属于分解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①实验所选择的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格中,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消耗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根据表格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7.(2018·韶关调研)某农牧结合的自动化控制的现代化农场,其收获的粮食既作为肉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食物,作物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奶牛;生产的鸡肉供人食用,奶牛仅向农场供应牛奶;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肥料。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农场内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__________________。

牛与鸡之间________(填“有”或“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农场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__的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有机肥料还田,强化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3)该农场原先用1/3的玉米养鸡、2/3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肉鸡供人食用。

理论上,该农场人群获得的能量数值会怎样变化?

________(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不变,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4)有同学认为,沼气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