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9867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琵琶行课堂实录.docx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课堂实录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

这位皇帝是谁呢?

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出示诗歌字幕投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师:

这位诗人是谁?

 

   生同:

白居易 

   师:

怎么知道?

 

   生同:

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

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同:

被贬浔阳。

 

   师: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

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

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浏览课文) 

   生1: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

是一首词?

 

   生同:

是一首诗。

 

   师:

诗名就是(师生同:

《琵琶行》)。

 

   师:

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咱们来看书 (学生看书) 

   师生:

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看投影。

 

   师生: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出示人物画面投影) 

   师: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

三个。

 

   师:

哪三个?

 

   生同:

诗人、琵琶女、客人。

 

   师:

客人?

有没有客人这个形象?

 

   生同:

没有。

 

   师:

那么,应该说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

两个。

 

   师:

哪两个?

 

   生同:

琵琶女、诗人。

(出示字幕投影) 

   师: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出示字幕投影) 

   师:

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

(出示投影) 

   学生看投影 

   师: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

一边是乐妓,一边是诗人。

那么在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当中,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箭头之前各自应该是什么?

一个阶段的状态吧。

箭头之后各自应该是转折之后的状态。

接下来看一下,左边乐妓这儿是一个“琵琶曲”,右边诗人这儿是一个“琵琶行”。

是什么作为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将他们联系起来的?

 

   下一个问题是,我在上面引用了诗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大家想一个下联,应该填一句什么话能把这个内容连接起来。

  现在大家看书,四人一组讨论,请一位同学为小组秘书,我在这儿展示,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好!

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行间指导。

 

   讨论结束,展示答案。

 

   师:

我们来欣赏一下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先看第一幅(显示作业)——乐妓原来是“色艺双绝,生活奢侈”;生命转折之后“饱受冷落,飘沦憔悴”。

诗人原来是“在京作官”,现在是“谪居江州”。

他们两人共同地方是,原来都是“风光无限”,现在都是“沦落天涯”。

他们认为是“相似的经历”将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

他们对的下联是“异地相逢泪涟涟”。

 

   下一幅(显示作业)——乐妓以前是“才高貌美”,现在是“飘沦憔悴”。

诗人原来是“高官厚禄”,现在是“谪居九江”。

共同特征是原来都“安逸闲适,凄凉落泊”。

(看一下这个“泊”字对不对?

生同:

改过了。

师强调怎样书写。

)连接琵琶女与诗人的是“忳郁侘傺”,这四个字在哪首诗中学过?

(生同:

《离骚》)他们的下联是“共怀世间愁郁情”。

 

   再看一幅(显示作业)——琵琶女原来是“欢笑红颜”,现在是“漂沦憔悴”。

诗人原来是“高官帝京”,现在是“谪居卧病”。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繁华得意”到“境况凄凉”。

他们认为是用“琵琶情”将“琵琶曲”与“琵琶行”联系在一起的。

下面的对联是“吟曲赋诗总关情”。

再看一幅(显示作业)——琵琶女原来的境况是“才貌双全”,现在是“年长色衰”。

诗人原来的境况是“身居高位”,现在是“谪居九江”。

他们原来都显赫,现在都沦落。

“琵琶曲”和“琵琶行”是用“音乐”连接起来的。

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大家觉得哪一个答案更好?

 

   生同:

押韵的比较好。

 

   师:

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我也做了一个板书,与大家切磋。

(渐次出现投影)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

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

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

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对的下联是——“共享高山流水情”!

 

   (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 

   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

第二段。

 

   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

“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 

   生齐读。

“寻声暗问弹者谁……” 

   师:

好!

(正音)轻拢慢捻抹复挑,挑tiao,不念tiao ,还有一个,曲终收拨当心画,画hua ,不念hua ,四弦一声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说,我们刚才的朗诵能不能再现诗人的情感?

 

   生:

不能。

 

   师:

不能吧,好象还有一点距离。

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   师:

好(请) 

   生1:

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

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

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

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

很好,请坐!

 

   生3:

“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

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

 

   生示范。

 

   师: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 

   师评:

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学生思考) 

   师:

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

 

   生1:

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

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

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

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

大家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2:

我认为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生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

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生活的思念。

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

 

   师:

孙颖同学认为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

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

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

 

   (学生思考)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学生看书) 

   师生:

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

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生1:

我认为古代诗人都是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

 

   师:

他有一个词“奢华”,大家觉得白居易所怀念的仅仅是一种奢华的生活吗?

张秀,你说一下。

 

   生2:

古人是学而优则仕,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然而,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分(于)一种生活并适应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都是非常激烈的,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一种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师:

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

好,如果诗人只写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书,但现在欣赏的是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谁来说一下。

 

   生1:

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写的音乐感特别强,在刚才读的时候,这两句的力度就特别重,琵琶女在抒发他情怀的时候,拨弦就有很强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诗人白居易与他同病相怜、同感而发,诗写 

   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师:

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写出来的诗也有气势,好,请问还有哪位?

 

   生2:

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

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这分明就是一首诗,两处经典。

我认为,第一处,(他说珠子落啊)史君同学觉得那不是珠子在落,那是什么在落?

 

   生同:

泪。

 

   师:

滚烫的泪。

第一处的闪光。

第二处,她说,(音乐)“激越”的时候,就好像是什么?

——愁情恨海一样,(其实)这个解释非常好,非常全面。

接下来还有谁?

——— 

   生3:

我觉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呀,什么的)都被撕裂了。

   师:

她说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

嗯,好,很好!

还有哪位同学?

 

   生4:

我觉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我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入神。

 

   师评:

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

好!

很好!

请坐!

 

   生5:

我觉得第二段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

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甘醇的杜康酒浇灭,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师:

噢,说得好不好?

 

   生同:

好!

 

   师:

请坐!

他说这诗人的愁绪就算是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而且,他本来应该是个王国中的一个什么呢?

(生附和:

宠儿)。

结果现在却成了尘世的弃子(生附和:

弃子)说得非常好。

还有谁?

 

   生6:

我觉得描写音乐不一定要从音乐的音色音质来写,我更觉得(能)从它的意境(来)能衬托出音乐的美感,我所鉴赏的是这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它给我(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悄)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纽扣,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但是,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它所渲染的气氛是:

乐声(虽然)动人,(但)听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种寂静的气氛,点染出(刚才)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

 

   师:

非常好,大家觉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么?

 

   生同:

纽扣 

   师:

把什么比做纽扣?

 

   师生同:

把沉浸在江中的一轮白色的月亮比做一个纽扣,这个比喻非常出奇,应该说是前无古人,非常好。

但它还有一个观点是:

琵琶女演奏岂止是诉说自己的平生不得志,任何一个人都能借琵琶女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请牛颖同学谈一谈。

 

   生7:

我认为诗中那一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来,而乐曲收束戛然而止,没有了呕哑啁哳,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回味,正如诗中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特别的奇妙,作者在写法上是声色俱佳,音文相融,诗人为我们塑造(描写)了一个枫叶飘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风,“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由此,我思绪纷飞,(挥泪)泪与笔同辉,写下一首诗。

 

   师:

把这首诗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

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缠绵漫江痛,何须留恋杨家女,一曲长恨谱春秋。

 

   师:

好,大家觉得这里用了什么典故呀?

 

   生齐:

长恨歌。

 

   师:

“长恨歌”的典故,非常好!

李娜。

 

   生8:

我赏析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

我觉得这(一句)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这个“铁骑突出刀枪鸣”让我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

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

然后呢?

“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就在乌江里面)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

我觉得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 pan。

纵使前面有这一些“别有幽愁暗恨生” 之类的,但是生命最终是一种激越的像流星一样,流星是注定要陨落的,生命也终究会消失,但是你最后要留给生命的是什么?

应该是最后闪耀的那一瞬间,而且流星会把他的梦,会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会留很远。

我觉得诗人在这里呢,虽然他的志向得不到实现,但是呢,他的理想还是有的,人不能没有理想,我觉得,这也就是我的观点。

 

   师:

好,非常好!

你看李娜同学给了一个生命的高度,她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当中仿佛看到了项羽垓下之围的悲壮场面,想起了一个悲剧的英雄。

那么,我们来请程彦臻同学给大家说一下。

  生9:

我想赏析一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想从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个是音乐的方面,它前面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

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还有(我想)“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因为“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师:

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非常好啊,请坐。

她(中间)的观点主要是说:

他处于生命的一种沉寂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琵琶女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

 

   生:

是。

 

   师:

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

赵志娟 

   生1:

我觉得“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比较好,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

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师:

琴声把我们和白居易都卷走了,卷到了一种伤感的韵律之中,好,请坐下。

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你认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

上边同学鉴赏的非常好。

(你觉得描写音乐)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

 

   生1:

就是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师:

她说了两点,一点就是运用什么修辞?

(生答:

比喻)另一点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讲究?

(生齐:

叠词),双关的意思把诗中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

好,接着说。

 

   生2:

我觉得《琵琶行》里边,我们主要应该借鉴的就是它的有声和无声的对比。

我们在小学就的时候就运用过这一种,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师:

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对吗?

 

   生2:

对。

 

   师:

请坐,好,史君。

 

   生3:

用心情来表现音乐,比如说“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师:

好,用心情来写音乐,请坐,刘铮铮。

 

   生4:

诗人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师评:

她说,把无形的音乐写的有形,有了画面感。

好!

请坐!

 

   按照大家刚才总结的描写音乐的方法,我们就来欣赏另一首(关于)与音乐有关的诗。

古人说,在古代描写音乐的作品当中,韩愈的《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师生齐说:

《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那么,江上琵琶,白居易的江上琵琶可以移人。

 

   (出示箜篌投影) 

   现在我们来看,这就是竖箜篌,二十三丝的竖箜篌,现在我们来欣赏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

(出示《李凭箜篌引》)大家先朗诵一遍,(生齐读)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师:

大家怎么欣赏这首诗?

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能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

谁来说一下,好,史君。

 

   生1:

主要用的是侧面描写,(就)比如说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它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来写李凭弹的箜篌(时)的绝妙。

 

   师:

还有没有补充。

 

   生:

没了。

 

   师:

好,请坐。

 

   生2:

我觉得《琵琶行》中白居易写他听了琴声后“青衫湿”,而《李凭箜篌引》写李凭弹箜篌就非常形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他通过四种意象写出这些事物听到李凭弹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东西,做出的动作,从而说明听李凭弹的箜篌(让人)听的非常入神。

 

   师:

她是从音乐效果来说的,好,请坐。

我们接着说——李婷同学。

 

   生3:

我觉得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想象特别巧妙,形象特别鲜明,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后八句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八句都(由音乐)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天上的音乐,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想法。

而他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给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动感,它像芙蓉一样的哭泣,像香兰一样的欢笑,他又从音质和音效来侧面描写这首诗的音乐。

“昆山碎玉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写这首词……哎呀。

 

   师:

不要紧张,慢点说。

 

   生3:

从不同的侧面音质音效音响来写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它的特点就是想象联想特别丰富。

 

   师:

扣住了想象、联想的特点,浪漫主义的手法,好,请坐。

 

   师:

以上大家从视觉、形象、还有音乐的效果诸方面来欣赏这首诗,非常到位。

那么,学习了《琵琶行》,又欣赏了《李凭箜篌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启迪?

可以想到什么?

说一说。

 

   生1:

《琵琶行》的声音描写已令我如醉如痴,但在唐代的长河中,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这样酿酒,我想到了李xin,他的《琴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细致地描摩音乐,赞叹了音乐的感染力,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其中有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前两句不仅是描写琴,他用比喻来写(形容),更写出李白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伟岸的胸怀,唤起了一种强撼的震感,而后两句写蜀僧与“我”产生了一种共鸣,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乐效果。

 

   师:

他举了两个诗人,但第一个诗人的名字,他说是李Xin,大家说这个诗人(生答:

李颀Qi),第二位诗人是李白。

好,杨娜。

 

   生2:

我觉得就了这两篇课文(首诗)后,我们(不但)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运用音乐美,而且这种画面美也应该注意。

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我觉得这里面的意境非常美,所以我在这里就总结了一下,写成了现代的散文,就是:

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师:

又是一个新的散文诗,独特的创作,非常好,请坐。

那么,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