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554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docx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

师说

韩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梳理本课的论证过程,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结合美读法感知,抓重点字词举一反三法疏通课文,合作探究法深入赏析,归纳法总结升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论辩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尊师重道、能者为师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课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师”“道”“之”等,感悟课文的思想之美。

教学难点:

梳理本文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辩之美。

教学时间:

2学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还有人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

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韩愈的这篇《师说》。

请大家看到课本54页。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韩愈。

①韩愈(768—824)768—824)生活在唐朝中期,恰好在安史之乱后,朝政日益衰败的时期。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又称“韩吏部”、“韩文公”,祖籍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

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长大。

在25岁中进士。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②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

后人评价说: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韩愈的文章有如潮水一般浩荡奔腾,情感充沛,气势磅礴。

③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散文。

主张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创造性的学习古文。

问:

我们学过哪些他的哪些作品呢?

《马说》《师说》还有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属议论文范围,重在议论。

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背景简介:

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直沿袭到了唐朝,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到: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

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

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而且大肆渲染、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

当时韩愈35岁时,还在长安当国子监博士。

本课是他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近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作这篇课文给李蟠。

三、整体感知

1、老师示范朗诵,学生对照注释,对不懂的词句进行圈点。

2、老师指导学生诵读

⑴字音:

读(dòu)(不通否fǒu)谀(yú)郯(tán)聃(dān)贻(yí)传(àn)

āo把知识和技能传给别人(āo)

ào教育、教导。

强调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导,是对教育工作者更高的要求。

⑵难点句节奏: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强调:

“也”作为语气词,可以放在句末,句中,这里表示句中的停顿。

⑶情感。

同学们想想朗读这篇课文的情感是怎样的?

语气词最能表达情感,

我们一起来找课文中的语气词:

嗟乎、矣、呜呼、欤:

这几个语气词是作者苦苦的呐喊与申诉,是作者愤怒、悲叹失望的内心写照。

因此,大家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节奏,还要把握“愤慨、失望”的情感。

3、让学生朗读。

(先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四、理解课文

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提出大家解决。

⑵老师点拨重要字词。

第一段

〔1〕学者:

古:

求学的人。

今: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者:

…的人

〔2〕所以:

古:

用来…的凭借今: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道:

道理,这里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4〕受:

通假字通“授

〔5〕业:

学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6〕知:

知:

懂得

〔7〕闻道:

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8〕从而:

古:

两个单音节词,从:

跟随而:

表顺承。

今:

连词,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无贵无贱:

无古无论今没有

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省略句:

生乎吾前(者)…

同学注意要注意文言翻译要尽量直译的前提下翻译得通顺流畅,服从原意。

请同学口译。

逐一点评。

问:

这是一篇论说文,这一段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并概括。

明确:

古学师道

 

第二段

〔1〕师道:

从师学习的风尚。

传道:

道理

〔2〕出人:

超出(一般)人。

其皆出于此乎?

出:

产生

〔3〕众人:

普通人。

今:

现在。

下:

方位名词——动词低于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4〕耻学于师:

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耻:

意动用法,以…为耻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

圣、愚:

形容词——名词

〔6〕惑矣:

(真)糊涂啊!

解惑:

名词疑惑,困惑。

〔7〕彼童子之师:

那些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8〕句读(dòu):

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9〕身:

自身

〔10〕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小学:

古:

小的方面学到了今:

人们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

小、大:

形容词——名词

〔21〕复:

恢复。

族:

〔12〕君子:

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不齿:

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

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

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

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13〕不齿:

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14〕其可怪也欤:

真是奇怪啊!

其表示强调。

介词结构后置:

耻学于师

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学生口译,点评纠正。

问:

这一段作者嗟乎叹息的是什么?

请用原话回答

明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难矣!

”师道之所以不能流传,正是下文谈到的人们耻学于师导致的,这一段,作者批判了人们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今众摒道)

第三段

〔1〕常师:

固定的老师师:

以…为师

〔2〕不必:

两个单音节词,不一定还有“没有必要”的意思。

〔3〕术业有专攻:

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

攻:

学习,研究。

〔4〕如是而已:

就是这样罢了。

介词结构后置句:

师不必贤于弟子

省略句:

反不能及(之)

学生口译,点评纠正。

问:

这一段以孔子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明确:

“圣人无常师。

”对,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圣崇道)

第四段

〔5〕李氏子蟠:

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6)六艺经传(àn):

六艺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

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经:

六经本文。

传:

注解经文的著作。

通:

普遍嘉:

赞许古道:

古人的从师之道贻:

赠送

被动句:

不拘于时(不于时拘)

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

学生口译,点评纠正。

问:

这一段中,作者赞许了李蟠不拘于时,遵行古道,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

明确:

蟠行古道

经过大家努力,我们已经攻克了这一课的文言难点,接下来我们再梳理一下本课的写作思路。

明确:

首先,作者从古学师道中提出观点,接着批判了今众摒道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再以孔圣崇道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了“圣人无常师”,最后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

(古学师道——今众摒道——孔圣崇道——蟠行古道)

五、归纳积累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整理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分类整理,易于记忆和掌握。

大家要认真,并积极回忆巩固。

1、通假字: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2、一词多义:

师、出、道、惑

3、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下圣人

形容词——名词解惑也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

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则耻师焉

3、古今异义:

学者所以从而众人小学不必

4、虚词:

于其乎之

5、特殊句式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1.语气助词,表示反诘或推测语气,相当于“呢”或“吧”。

例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表反诘,呢。

  “其皆出于此乎?

”(表推测,吧。

  2.介词,表示时间或比较,相当于“在”或“比”。

例如:

  “生乎吾前。

”(表时间,在。

)“固先乎吾。

”(表比较,比。

  1.介词,表示处所、方向,向,从,在。

例如:

“耻学于师。

”(从、向)“其皆出于此乎?

”(从、在)

  2.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例如:

“于其身也。

  3.介词,表示比较,比。

例如:

“师不必贤于弟子”。

4.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例如:

“不拘于时”。

其作语气副词

   1、表猜测。

例: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2、表强调。

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确实)

1、指代人或事物。

例:

择师而教之

     ①代词2连接定中,表统一关系,相当这类这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于定中间古之学者

之②助词3、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4在动词、形容词或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皆通习之

5、表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③动词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被动句不拘于时

③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介词后置句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六、布置作业

1、把归纳的字词和本课名句整理在笔记本上。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一起梳理了《师说》的字词,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继续赏析《师说》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翻到54页,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现在就一起来回忆常用的有哪些论证方法呢?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引用)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3、对比论证《寡人之于国也》

4、比喻论证《劝学》中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对照设喻说明了学习要注重积累的道理。

5、事实论证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过秦论》通过历史事实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以上就是我们常用的论证方法。

《师说》这一课论证了从师之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呢?

二、研读第一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说的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首先这一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古学师道”。

明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职责即为传道、受业、解惑。

 

2、请找句子

1哪些句子是谈解惑的?

明确:

(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这里从不从师的危害“终不解”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哪些句子谈传道的呢?

明确:

(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作者说“吾师道”,从师与出生先后、年龄长幼无关。

最后得出了怎样一个结论?

(是故……师之所存也。

)这里谈到了从师的标准。

③想想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

现在关于这篇课文的论点还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是故……师之所存也。

”但我们要明白古人作文并不是按某一点而作,常常有感而发。

所谓论点也是后人分析文章,附加而来的。

关键是我们要明白课文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所以在这里我们暂且把论点定为: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有疑问的同学可以课后交流。

3、解决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第一段怎样推出论点的?

回顾整理刚才所讲内容:

文章开头第一句是“古学者必有师”,“古”是指两汉以前,作者以“古之学者”为榜样宣扬了师道,隐含了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为第二段买下了伏笔。

“必有”则充满了对从师的肯定。

那么为什么古之学者都必有师呢?

老师又有什么神通广大的?

接下来就自然谈到了老师职责或是作用:

可以传道授业解惑。

下面就从解惑谈到了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从传道因果论证得出了“无论贵贱长少,要以道为师”的结论。

这里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通过分析从师的必要性和标准,从正面说理,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的结论。

4、讨论:

“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是你心目中的老师吗?

(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点评并总结理想老师的特点:

知识渊博、品行端正、以身作则、传道解惑、亦师亦友等等。

三、研读第二段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一段主要是针对什么样的现象进行阐述的呢?

先请几位同学进行接力朗读,分别读前三句、“古之学者…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这段结尾”,其他同学思考刚才的问题。

明确:

这一段是从反面的角度,作者批判了当时“师道不传,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批判今众摒道,摒弃从师之道的不良风气。

2、那么社会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良风气呢?

明确:

上节课的背景介绍中我们已经讲过:

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就直沿袭到了唐朝。

所以大家要明白一点,耻学于师的并不是所有人,而是社会的士大夫阶层。

韩愈以笔为矛,对这些人进行了毫不留情地针砭。

3、刚才老师请三位同学朗读了后面的内容,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

刚才每一位同学所读的内容就是一组对比,那么这一段就有三组对比。

请同学们找一找,是谁与谁的对比?

并完成课件上的这个表格。

对象态度结果作者态度

古圣人—今众人从师——耻师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对子—对己择师——耻师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士大夫—百工笑之——不耻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挖掘这段中作者的情感线索

明确:

第一句惋惜——(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今纵比责问——(其皆出于此乎?

自比讽刺——(吾未见其明也。

横向比较失望——(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其可怪也欤!

第一段因果论证“古学师道”,第二段又通过对比论证批判了“今众摒道”,作者通过这样的安排就是希望借鉴古人,告诫今人,达到鉴古戒今的目的。

5、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文中揭露的的现象吗?

并说出与事例相符的句子。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小学而大遗”

四、研读第三段

1、这一段以孔子的言行为例,说明了圣人崇尚师道。

这一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明确:

孔子不仅崇尚师道,还向很多人请教解惑,书上说:

“向郯子请教官职,向苌弘请教音乐,向师襄学琴,向老聃问礼。

”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这段开头的“圣人无常师”。

2、那么同学们“圣人无常师”与课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什么联系吗?

明确:

他们遥相呼应,并且更推进了一步,是从“学者”推进到“圣人”,从“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孔子是人们心中的至圣先贤,以他的言,行为证,突出(古之正例)古人从师的正面形象,令人信服。

由此得出“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的结论,这也是第一段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升华。

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3、那么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理解呢?

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明确:

这句话阐述了师道、师生的关系,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学可以相长。

也表现了一种动态观,我们该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了,倡导能者为师的新理念。

五、研读第四段

1、这一段赞扬了“蟠行古道”不拘于时的精神,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但它有没有更深的用意呢?

明确:

李蟠不拘于时,他成为现今不从师的一个反例,与第三段中孔子为代表的古圣先贤表现出一种师道由古至今的传统关系,这是作者在激励后进,希望恢复师道,暗示了师道当兴。

作者韩愈敢于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冲破世俗观念,批判耻学于师,倡导尊师重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感受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拓展:

“一封朝奏九重天,西贬潮州路八千。

”唐宪宗迎佛骨,京城掀起信佛热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谏《论佛骨表》,触怒龙颜,被贬为潮州刑史。

千年之后,在潮州有这样特别的说法:

韩山韩水韩渠昌黎路昌黎学校

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文章《读韩愈》中写到: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

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韩愈一生正直不阿,为百姓、为国家、为社会担忧竭虑,饱含了一个文人的拳拳之心。

六、本文的语言特色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文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那么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呢?

下面来总结这一课的语言特色。

1、排比对偶句

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排比对偶句的运用,使形式整齐,气势充沛,增强了表现力。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句的开头,首尾相连。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如用“嗟乎”“呜呼”这样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七、课文总结

对照板书,梳理全文的论证过程、方法、内容,首先用因果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古之学者、、、、、道之所存也。

”,接下来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然后以孔子为例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和要以道为师,最后交代了写作缘由,并希望能以道为师,下面同学们就再一次朗读一遍。

古人云: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1200年前,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应担负起弘扬传统精神的责任,在人生之路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八、课后作业与拓展训练

1、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对他的学生说:

“你不能老跟我一样,你要学我的心,不能学我的手。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韩愈要求以道为师,那么齐白石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2、熟读课文并背诵。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