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020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50真题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友谊

泥泞中

一只扶持的手

岔道口

一个引导的箭头

挫折时

一句温暖的话

迷惑时

一个肯定的回答

干渴时

一杯清凉的水

倦怠时

一声惊蛰的春雷

纯洁的友谊

高山上的白雪

生命的蜜和盐

森林中的松柏

(1)这首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

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________、________。

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友谊能________。

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处于烦躁消沉时,友谊能________。

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________,“生命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

(2)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

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

“我是方老师。

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________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的方老师。

(2)请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的动作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

4.课内阅读。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1)这两节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苏联的________。

(2)这两节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来描写了美丽的白桦。

(3)“流苏”在文中指的是()。

A.花穗样的装饰物品

B.披着白雪的树枝

C.流动的物体。

(4)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续写。

5.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带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简要阐述本诗所蕴含的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情寄景,由情入理。

描写的自然景物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B.本诗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中。

C.《长歌行》是一首汉朝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

乐府是汉朝的一个音乐机关。

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时候不用努力,长大后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7.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____,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

(2)在横线上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千锤万凿,________烈火焚身,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8.把诗句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________。

________,万物生光辉。

________,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________?

少壮不努力,________!

我对最后两句的理解:

________

9.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________”和两个“____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渲染出诗人________。

(2)“____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____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___”的具体内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10.课外阅读。

别董大①

[唐]高适

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

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

乌云。

③白日曛:

曛,昏暗。

太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北风、大雁和_______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

A.写景状物诗

B.送别诗

C.田园诗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11.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吟”是___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志”是___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

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划线字词。

咬:

________  坚劲:

________ 任:

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13.课外阅读

(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

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

②酒家:

酒店。

③杏花村:

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________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

________

④牧童遥指杏花村。

___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4)行人问牧童什么?

牧童回答了吗?

14.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芳华”在诗句中指的是(   )。

A.草色

B.鲜花

(2)“都”和“惊”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________和________之情。

A.失望B.焦急C.欣喜D.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4)这首诗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字体会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

(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15.补全诗句,完成练习。

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_。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诗句。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___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_______(咏物哲理)涛,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从“________”一词可以知道作者是去踏青。

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________”(诗句),由此发出赞叹:

________,________。

16.第二部分:

阅读

古诗赏析。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________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________

17.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

[唐]王建

两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根据解释,从诗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小溪旁长着翠竹。

________

互相呼唤。

________

庭院中间。

________

(2)本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________图景。

(3)本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静谧,第三句写________,第四句通过写作者的“闲看”来反衬________。

(4)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了自己对________的喜爱之情。

18.诗文赏析,韵无穷。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作者)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这是第二首,除了这两首诗,我还知道他写的诗句有:

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通过诗人归乡后发现改变的“________”和不变的“________”之间的对比,流露出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9.阅读,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①夜绩麻②,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③耕织,也傍④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耘田:

在田间锄草。

②绩麻:

把麻搓成线。

③供:

从事。

④傍:

靠近。

(1)解释下列词语。

杂兴:

________解:

________

(2)从“________”和“________”这对反义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劳作的辛苦。

诗中农民干的活儿有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小孩儿天真、活泼、可爱,从“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来。

结合注释,写出所填诗句的意思:

________。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中的小孩儿太顽皮、太不懂事了。

C.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在初夏繁忙时节紧张劳作的气氛。

(5)《四时田园杂兴》是  △    诗人  △ 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 )

A.南宋范成大

B.北宋范成大

20.阅读《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怜”的意思是________。

②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________)。

A.主人没有在家

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

C.主人担心自己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3)①补充诗句。

________关不住,________出墙来。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

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

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

C.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

21.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________________,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补全诗句。

(2)读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在________(地点)上的诗。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庭院的景致,其中,“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洁净,“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

(4)诗的后两句中,“排闼”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写出了山水的灵动可爱。

这两句诗的内容两两相对,是对偶句:

“一水”对“两山”,“护田”对“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

像这样运用对偶的手法的诗句还有:

________,________。

22.课外类文阅读。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________的乐趣。

(2)诗句中“杏花雨”“杨柳风”可以用________这个四字词语来概括。

(3)想象“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描述的画面,并写下来。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23.美丽江南——《江南春》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②____________。

③南朝四百八十寺,④____________。

(1)补充诗句。

(2)这首诗第________句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无边的画面;第________句给江南春色增添了一份迷离的美。

(填序号)

(3)第①②句从________觉、________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江南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酒旗招展的景象。

(4)“________”和“________”二字把莺歌燕舞、桃红柳绿的美丽景色写得有声有色。

(5)第①②句的描写角度是________,第③④句的描写角度是________。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6)为了突出江南春色,作者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江南特色的景物,赞美了________。

(7)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4.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就是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听取/蛙声/一片

D.旧时/茅店/社林边

(3)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4)诗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给人印象深刻?

请从本诗中找出来。

(5)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

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5.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等闲:

________

②逶迤:

________

③磅礴:

________

④云崖:

___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

26.阅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等闲:

________

②逶迤:

________

③磅礴:

________

④云崖:

___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

2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

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2)“元”同“原”,是________的意思;“翁”在字典中查________部,诗中“翁”指________。

(3)《示儿》是南宋诗人________临终时的作品,他逝世前最牵挂的事是________。

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

(   )

A.送别之情

B.思归这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2)“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闯”的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

(   )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9.课外阅读。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寞、忧愁的心情。

B.青、绿、白、红、黄五色,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生机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由悲到喜的转变。

D.“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这样交错写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多姿多彩。

3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重点字词。

咬:

________  坚劲:

________ 任:

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

(1)扶持的手;引导的箭头;帮助;指引;温暖的话;肯定的回答;让人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清凉的水;惊蛰的春雷;满足人的需要,激励人的斗志,给人以力量;纯洁;不可缺少;万古长青

(2)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第一节,仿写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1、扶持的手2、引导的箭头3、帮助4、指引5、温暖的话6、肯定的回答7、让人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8、清凉的水9、惊蛰的春雷10、满足人的需要,激励人的斗志,给人以力量11、纯洁12、不可缺少13、万古长青

(2)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

【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2.

(1)草色遥看近却无

(2)B

(3)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

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解析】【分析】

(1)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C正确B: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3)描绘诗句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

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

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

(1)草色遥看近却无

(2)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