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幽径悲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040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案幽径悲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幽径悲剧.docx

《教案幽径悲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幽径悲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幽径悲剧.docx

教案幽径悲剧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常州市北环中学杨光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2、介绍课堂环节:

走近名人成为名人

我当评论家

我当文学欣赏家

我来寄语

二、我当评论家

你觉得课文的标题《幽径悲剧》好吗?

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评论家标准

1、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

2、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我当文学欣赏家

1、出示要求:

(1)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

(2)结合你的批注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打动了你。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边读边勾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关键字词

__有感想处

2、教师出示范例。

3、学生批注后交流。

 

四、我来寄语

1、观看短片

2、结合课文和短片谈感受。

3、请你对悲剧的制造者们说一句哲理性的话。

五、作业:

(任选一题完成)

1、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2、现在,我们常州市正在创建全国园林城市。

请你以一名中学生的名义向本市市长写一份建议书,谈谈你的设想。

《幽径悲剧》教案 

                                                      作者:

卢敏娟 

 学习目标

1. 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 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同目标2、3。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

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

找几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分别读文章

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   懦者   萧条   浩劫   诛伐   惆怅   渺小   虬干    毛骨悚然

愚氓   摇曳   绽开   万斛   潋滟

读前设问:

题目为“幽径悲剧”,可文章实际是在写幽径的悲剧吗?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题目“幽径悲剧”中的“幽径”换掉,你觉得换成哪个词语好?

为什么?

明确:

“藤萝”。

因为从全文的主要内容来看“悲剧”的主角是幽径中地位不同寻常的“藤萝”。

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设问1:

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

——1——6节文字。

设问2:

刚才同学们把题目中的“幽径”换成了“藤萝”,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

——7——16节文字。

设问3:

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11——16节文字。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    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   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  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设问:

幽经之美,美在何时?

美在何处?

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美在四时,美在湖山。

设问:

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人们仿佛是在绿雾中穿行”,“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五、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设问:

写藤萝之美,既有正面描写,又有对藤萝的侧面烘托,请找出正面描写的文字,反复朗读,看看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它既无棚……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从“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等几方面来写的。

设问:

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在所有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这一棵”,“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每到春天,……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问:

对藤萝的侧面烘托又是从哪两方面进行的呢?

——

(1)从形、色、味方面进行衬托,最有特色;

(2)从命运方面进行衬托,成了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六、思考讨论悲剧效果产生的第一个原因。

文章写的是幽径、藤萝悲剧,却用大量笔墨写了幽径、藤萝之美,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提示:

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

   对幽径、藤萝写的越美,它们遭毁灭后造成的悲剧效果越强烈。

作者采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构思全篇,大有曲径通幽之趣。

七、总结:

作者把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圆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生活中真、善、美的悲剧。

藤萝毁于愚氓之手,是他们造成了这悲剧。

八.布置作业

1;本文作者在描写幽径时,从春、夏、秋、冬四季写其美景,请你模仿这一写法描绘一下杨柳四季的不同形态。

2;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谁的悲剧?

     悲剧       谁造成的?

                  如何对待?

师:

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老师建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掌声)同学们猜猜他们来干什么的?

生:

听课。

师:

听谁的课?

生:

听我们的课。

师:

我们谁是主角?

生:

老师。

生:

我们学生。

师:

对了,你们才是课堂的主角,是你们学习语文,所以大家要拿出主人的姿态来参与课堂的学习。

好吗?

生:

好。

师:

老师想跟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2003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

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

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沮丧,马上终止比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犹豫的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

他那深深的一跪已经成为经典的一幕让世人永远难忘。

同学们猜猜看,老师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故事?

生:

跟我们这篇课文有关。

师:

同学们真是聪明,那么到底“为小鸟下跪”的故事跟这篇课文有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教师板书课题)

师:

同学们知道季羡林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生:

北大教授。

师:

对,我们看看作者简介。

(投影:

季羡林:

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

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

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

”“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

我要活到108岁。

”)

师:

阅读这样的一位大师的作品,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感想和收获,下面大家就阅读这篇文章的最初映像进行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生:

这篇文章,我读了许多遍,也许是我的知识太浅薄,真读不懂季老写什么,我只是体会到季老对古藤萝以及小猫小狗等这些小生灵的一种喜爱之情。

师:

老师也是读了很多遍,还是不敢说自己真正读懂了,但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研讨,发挥我们集体的智慧是一定可以更加深刻的领略到作者的用心的,来让我俩互相勉励(师生握手)

生:

对季羡林这样的大师级的作品,我的了解十分浅,突出的体会是:

愚昧无知的人,争名夺利的人,他们不懂得珍爱自然,更不懂得珍爱真善美的事物,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去占有。

师:

你的了解已经很不浅了,向你学习了!

生: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体会是季羡林这样伟大的人,居然去留意那些我们平时根本不会在意的小生灵,而且为这些小生灵的死亡而流泪,我非常敬佩他!

师:

看来大人物还得有大爱心才行呀!

生:

作者通过描写古藤萝的死亡,讽刺了愚昧无知、争名夺利的人。

他们不懂得珍爱自然、珍爱生命,更不懂得美,缺少人文精神。

师:

阅读季老这样的一位大师的作品,老师相信大家也会有不少的困惑,那么,设若季老就在我们现场,同学们会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生:

季老反复强调自己是个没有出息的人,而我们在作者简介中已经知道他是一位大师级人物,是北大的教授,那么他为什么还说自己是个没有出息的人呢?

生:

如果季老在文章中所指的“伟人”只是个争名争利于世的人,那么季羡林先生就确实是个没有出息的人,而且他也只愿做个没有出息的人。

师:

你同意这样的解释吗?

生:

基本同意。

师:

那就是还有不同意的部分,对吧,老师建议大家集体朗诵“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这个段落,我们回到文章中来找答案。

(学生朗诵)

师:

联系上下文,懂了吗?

实际上这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种什么情感?

生:

反讽。

生:

自嘲。

师:

对,学语文就是这样便宜,答案就在文章中,只要我们多读原文就一定可以发现问题的答案。

还有哪位同学要提问?

生:

古藤萝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否有某些特殊的意义?

生:

古藤萝在作者心中是个会显灵的圣物。

生:

是我唯一的安慰。

师:

对,但仅仅是这些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的古藤萝,请找到直接写古藤萝的相关段落,在哪里呀?

生:

184页。

生187页。

师:

好,我们分别朗诵这些段落。

(生朗诵,师板书)

师:

这是一株怎样的古藤萝?

生:

有外在美的古藤萝。

(板书:

美)

生:

在我看来,古藤萝是颗从无害人之意之情,却受到无情毁灭的古藤萝。

师:

简略的说,这是一株······

生:

这是一株很善良的古藤萝。

(板书:

善)

师:

还有吗,大家看这句话“一向与大树和睦相处······”

生:

和睦的古藤萝。

(板书:

和)

师:

这是一株怎样的古藤萝?

生:

这是一株和、善、美的古藤萝。

师:

可是,这样的一株集“和善美”于一身的、作为历史见证的古藤萝,“我”对它有着怎样的一种情感?

生:

喜爱。

(板书:

喜爱)

生:

留恋。

(板书:

留恋)

生:

乐之。

(板书:

乐之)

师:

可是,这样的一株集“和善美”于一身的、作为历史见证的古藤萝它的最终命运怎样?

生:

被砍掉了,被毁了。

师:

课文哪个段落写到古藤萝的被毁?

我们请全体女生集体朗诵一遍。

(女生朗诵)

师:

这样的一株集“和、善、美”于一身的、作为历史见证的古藤萝被毁灭了,这在作者的情感世界中起到怎样的一种影响?

生:

我觉得古藤萝给季老一种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季老对它的死亡悲伤之极。

(板书:

悲伤)

生:

惊呀。

(板书:

惊讶)

生:

痛苦。

(板书:

痛苦。

至此板书形成一个大大的“悲”字,教师分别在和、善、美三个字上用红色粉笔划上三个叉,课堂气氛凝重。

板书:

喜爱                    悲伤

留恋                    惊讶 

乐之                    痛苦 

师:

这仅仅是古藤萝的悲剧吗?

这实际上还是什么的悲剧?

生:

还是人类的悲剧。

生:

整个生物的悲剧。

生:

还是作者自己的悲剧。

师:

一句话概括,这是整个······

生:

生命的悲剧。

生:

作者描写这一次的悲剧,肯定是想说明或揭露点什么的,那么造成这次悲剧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生:

愚氓。

师:

北大里也有愚氓?

这愚氓具体指怎样的一种人?

(学生沉思)

师:

我们先来看看季老不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再来看愚氓是怎样的人。

生:

首先,季老肯定不是一个愚氓,这是可以肯定的。

因为他会为生活中的一些小小悲剧而流泪,会体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季老身为一代宗师,却多愁善感,不好功名利禄,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可能都是为了功名与权力来到这里读书的。

师:

看来我们初二(9)班的同学都成为多愁善感的人才好呀!

(笑)

生:

我觉得季老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因为只有那些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的人才会认为古藤萝算什么,砍就砍了,只有季老这样有文化的人才会知道古藤萝的价值。

生:

我总觉得文中所写的古藤萝,其实还是在暗示生活中的某一种人,到底它象征哪一种人呢?

生:

我觉得这种人有点像教堂的圣女一样,是象征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如:

老师,(生眼望老师,师回礼致谢。

)具体的说他就像是我们班的梁嘉佩那样,她是很神圣的了。

师:

这节课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大家看屏幕:

图片1文字说明:

作为岁月化石的古藤萝,它只需要一块石块或者一个幽暗的角落······

图片2文字说明:

独木成林——绿色日益减少,人类欲望日益增长

图片3文字说明:

病树前头,生命孱弱

图片4文字说明: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图片5文字说明:

生命奇迹,活着千年不死!

死了千年不倒!

倒了千年不烂!

现在,他在沙漠上死不瞑目······

图片6:

没有文字说明,图片内容为一双手捧着一颗幼小的嫩牙。

师:

课文表面写的是一株古藤萝的悲剧,而实际上还是整个生命的悲剧,我们再来读读两位作家的文字,以帮助大家理解全文,请大家集体朗诵:

学生朗诵:

“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他为我,也为你。

”——弥尔顿

师解说:

这个谁,包括一棵小草,一只不知道名字的小鸟,一片绿叶······

学生朗诵: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

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

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刘亮程《一个人村庄》

教师寄语: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当它们被杀害贻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

学生大声朗诵:

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

师:

这节课的研讨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得不结束了,老师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掩卷沉思:

(屏幕显示)   1、写作上你有什么启发?

   2、思想上你有什么受益

 

学设想: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一篇散文。

其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其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其情渗透字里行间,沉痛不失其含蓄。

文中古藤萝的悲剧,是整个幽径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

所以说《幽径悲剧》是一篇极佳的阅读教学的文本。

本着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设计此课。

为达到以上标准要求,可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朗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本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前学习:

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燕园的了解。

交流

2、师:

鲁迅先生说过: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在北大燕园,一条幽径发生的这一场悲剧,使得季羡林先生伤心落泪,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设计说明:

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点明悲剧本质,深化学生思维]

二、情感画廊:

(形象)

(一)感受这株藤萝的魅力

师1:

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明确:

是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师2:

在没被毁灭之前,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出示:

我觉得这是一株藤萝,从文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明确:

可以从写幽径的角度来说,幽径四季之美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历史悠久、文化气息;可以从其古藤萝形、色、味、声入手,感受其美丽;还可以从其品质来体验,从无害人之心。

师3:

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读出藤萝的魅力。

1、有感情练读。

(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2、全班点读、评读。

3、配乐朗读。

(二)感受古藤萝被毁灭的可悲

师1:

悲剧发生后,这又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出示:

我觉得这是一株藤萝,从文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师2:

(播放背景音乐《飞蛾扑火》)让生配乐朗读。

师生点评交流

师3:

此刻此景,我们的作者心情怎样?

划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简直悲哀至极,我就紧闭双眼,极趋而过……

师4:

如果你面对这些悲剧的制造者们,你会说些什么。

[设计说明:

采用音乐创情,运用想象设境,让学生们在读,品,悟中体验感情。

在对比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藤萝的不幸遭遇,在朗读中让生表达情感,在实践中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探究沙龙:

(主题)

师1:

有人认为,作者此篇课文主题是呼吁人们爱护植物,保护自然,对此你有何高见?

(生交流讨论)

(注本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又涉及到动植物的毁灭,学生们中有人会机械的认为此文主旨也是关于环保,这不能不说是对此文的误读,笔者认为此文的着力点应该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人性中恶的批判)

师2:

作者对这株藤萝,情有独钟,但我们似乎看到作者悲的太过分了,请大家根据课文和你所了解的资料,谈谈作者悲愤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

这个悲剧的原因:

1、古藤萝有外在美与内在美2、根干被砍后,不知真相的花朵还在绿叶中微笑3、它毁于愚氓之手4、古藤萝隐约哭泣又投诉无门

师3: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

师4:

与生分享阅读体验:

我觉得作者的悲其一是美好的藤萝被毁灭,悲其二人们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悲其三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悲剧发生,根源是人性之中的恶。

[设计说明:

第一问题从反面引入激发学生兴趣;第二问题正面探究悲剧原因明确主旨;第三问题知文论人,明确正是因为爱之切,所以愤其愚,丰富的情感充满人性的光辉。

师的阅读体验在平等交流中进一步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选做一题)

1、说说你看到过身边有哪些破坏美,毁灭美的事,并且谈谈自己看法。

2、讲一个你所读过的悲剧故事,说说你的感受。

[设计说明:

紧扣悲剧来拓展,既锻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

五、课后作业(选做一题)

1、写一写

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

有哪些困惑?

有哪些建议?

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通讯地址:

100871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

2、读一读

季羡林回忆文革时期的散文集《牛棚杂忆》

3、做一做

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

的援助之手。

[设计说明: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少做题多思考;少做题,多实践。

这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

教学后记:

学生能否进入文本是阅读课堂教学有无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深层

次理解的前提条件。

只有读进去,才能有理解,有体验,有感悟,有思考。

本篇教案设计紧扣藤萝的不同境遇下的形象,调动多种手段让学生去感知,从而学生很快进入文本,品悟内涵。

在阅读与对话中理解主旨,感悟评价。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注重阅读的文化建构,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成长。

美”的殉道者——读季羡林《幽径悲剧》

 

  随意走过季羡林老先生的家门前,破败干涸的后湖,摇曳的枯荷在风中瑟缩,湖底长满了干黄的荒草,犬牙差互的湖岸,少有人迹,对着后湖的窗里贴着一尊老先生的石膏头像,家里很拥挤的样子,听说堆满了书,还有两只猫。

  幽径就在右手,沿着后湖绕过去,至今也掩映着苍翠的竹子,几户院里人家或许早就迁走了,或许不在,静悄悄的,颇有点世外桃源之趣。

其实屋后就是紧贴马路嘈杂的围墙,但因了这几丛竹子,因了这荒草野坡,便是两个世界了。

  比起清华园整饬的河道,连水底都一律灰色的水泥,荷花也仿佛人工排列般整齐地生长,按常人来看这里确很逊色。

但这别处的幽静,隔离人世喧嚣的不事雕琢,反而有它自己的味道,小石桥也没有栏杆,就那么普普通通的一块大石板架在这头和那头。

随处看去,欹倒的树木用长长的金属杆横七竖八地撑着,蓬蓬的野草拥簇着黄土的丘坡……

  老先生走过二十多年的小路就是这条幽径,想来夏天的繁盛愈加荫蔽,这条平平常常却又那么不平常的小径,就是季先生笔下的幽径了。

  “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

  乐观得太早了:

在这里名利与美尖锐对立。

  荆棘密布人生之路,幽僻独处不扰世人也躲避不了对美的戮杀。

  作者极力渲染的幽径之美,正体现了对人本体的关注:

无论是历史的厚重美,还是生命的活力美,还是景色之秀美,都是人文精神的表征。

  文革时对人的戕害是历史的错误,已经被否定的时代,那个时代余留的“鲁殿灵光”尚可安慰历经浩劫人的心灵,人对美的赏鉴也是对自身的一种关照与反省,幽径颇似人生之路,古藤便是其一缩影,生命的自由与承继都是美的象征,文革的反“修正主义”是对生命承继的戕害(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而现今对古藤的砍伐则是对生命自由的戕害。

美被异化成固定的模式。

古藤萝远离尘嚣的质朴,安于僻隅而蓬勃,与名利无关,也无需着意照看,却成了诛伐者的对象。

揣测诛伐者的意图,无非嫌其杂乱,绕树而生,所开之花又毫不起眼,不如人工养育之花的夺目,不是整饬之园应有的花木等等。

  对美的否定至于对美的规定,其本质俱为毁灭美的存在,这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社会看似祥和的氛围之下,却依旧隐藏着对生命的蔑视,统而贯之的压抑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