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663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稿 全册

学科

语文

年级

单元名称

一单元

主备人

学校

小学

时间

.2.7

项目

内容

随记

这一单元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

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

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课文既有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又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天然溶洞,还有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一、二课全文,第三课部分段落。

默写古诗三首。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祖国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一、二课全文,第三课部分段落。

默写古诗三首。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4、感受祖国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

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

这是哪里?

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

(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

这些地方漂亮吗?

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

(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

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

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

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出示课题,突出“亭”,指名教学此字。

2指名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3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4.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5.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

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

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

诗人听到些什么?

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

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

)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

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

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

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

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

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

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

“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

(“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

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

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

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

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

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直接导入

师:

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

“忆江南”是词牌名。

不是诗的题目。

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

指名说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

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词有各种词牌。

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

师:

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

(西江月、渔歌子、水调歌头、长相思)

二、自主学习

1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好的方法先来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生自学、自读。

(配有优美的古筝乐)

2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一下吗。

三、品读感悟

1师:

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换成江南“美”,不更好吗?

为什么?

(指名品读、齐读)

2A“旧曾谙”是什么意思?

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

B你认为这首词还有哪里写得好?

“好”在哪?

C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D师生品读,边读边想象,体会。

E配乐试背。

三、扩展延伸

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

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

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搜集背诵。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④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三、教学流程 

●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自主学习

1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2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3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4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如疑难词有:

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合作学习

1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12——14课时,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多媒体课件,祖国山水图片资料

1、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积累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

2、背诵《桂林山水》,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3、《记金华的双龙洞》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重点讲讲内洞的景象。

怎样通过学习课文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小学单元备课稿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单元名称

二单元

主备人

学校

小学

时间

2.14

项目

内容

随记

本组教材十一“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

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等。

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

四年级的孩子对于“以诚待人”、“维护尊严”这些道德都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对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也能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来体会,我觉得这几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定能深深地打动他们,从而受到心灵上的触动和行动上的改观。

1、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5、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1、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2、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道理。

5、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体会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1.朋友见面,大家都带来了礼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见面礼,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板书“财富”)你心目中的财富是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

2.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获取财富方式有哪些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中彩”及课题“中彩那天”)注意“中”字的读音。

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1.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相机个别指导。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鼓励学生读懂课文,把握全文的线索。

3.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哪些地方有疑问呢?

请把自己的问题写在教材的相应位置。

教师巡视时注意梳理学生的疑问。

三、细读课文,用心感受

1.学生细读课文。

课文的哪些段落是写中彩那天发生的事?

(3—8自然段。

2.谁能找出中彩时“我”心情最激动的句子读一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我”的兴奋和激动。

3.和一般中彩场面比较,“我”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场合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七、八段后自己提问,自己试着回答,再交流、讨论。

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父亲的道德难题。

课件出示:

(1)指导读好长句子。

(2)读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呢?

边读边想,那淡淡的K字,到底淡到什么程度?

能不能读出来?

(3)在K字擦与不擦之间,他是怎么想的呢?

把课文前前后后联系起来读,这是个很好的读书习惯。

5.师小结:

看来,这辆小汽车的“留”和“还”都有理由,这就是爸爸的道德难题。

四、激情辩论,突破难点

师:

在父亲的脑海里,仿佛有两个人在争辩,一个说把汽车留给自己吧,一个说把汽车还给库伯。

请问:

你是赞成哪一个观点呢?

1.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

正方观点:

还;反方观点:

留。

正、反两方各自合作学习,在文中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从书中找出依据才有说服力,准备辩论。

2.激情辩论,联系上下文,评议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3.老师点拨,解决难点。

父亲知道,这辆车他想留,能留下来,但却不该留啊,他是怎么战胜自己的呢?

引导学生再次回扣重点句,朗读母亲说的那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4.讨论:

父亲失去的是什么?

得到的又是什么?

老师小结:

领走的是中奖的车子,但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金钱所买不来的。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五、统一认识,情感升华

1.自读第九段,得到汽车时父亲神情严肃,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汽车被库伯领走后,他却显得高兴,为什么?

课件出示重点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让学生以读代答。

注意引导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2.学生试着背诵这个重点句子。

3.谈谈你对财富新的认识。

4.教师总结:

六、回扣全文,拓展延伸

1.请想象一下,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呢?

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8、将心比心

一、自学课文

①自由朗读全文。

②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

③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二、感知内容

①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②指名复述课文叙述的两个生活“小镜头”。

三、交流体会

①你对课文中的那位阿姨和“我”的母亲想说些什么?

②你平时生活中有否遇到过这样的事?

(或者正好相反的事例)

四、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公共汽车上,一位红领巾给老人让座。

②一位年纪很大的老人忙着在山上种树。

五、课外作业

读名言,写一段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本组教材可用10至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其它各1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各1课时。

多媒体或挂图

1、搜集有关诚信方面的事例,

2、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和整理有关尊严的事例。

教材中的文章非常经典,如果在上课时学完课文还能同时阅读到相关主题的其它经典故事就更好了。

所以需要这方面的材料,最好能资源共享。

 

小学单元备课稿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单元名称

三单元

主备人

学校

小学

时间

2.20

项目

内容

随记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

《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

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

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以前学生学习过“保护环境”等相关专题课文,对“自然”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次单元学习应与以前的知识有机整合。

同时,应与科学课老师多联系,了解学生对本单元中的哪些知识是已知的,哪些还是未知的,做到心中有底。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

能会写会运用31个词语,会读会认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1.在抓住文章内容的同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能运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3、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词语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理解课文中“自然之道”的含义。

明白做事情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丰富见闻,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道”

1、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引人深思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

2、齐读课题,思考提问:

你认为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道理、规律)

二、初读课文,感知“道”

1、自读课文,读顺读懂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有不懂的词语要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想意思,读完后思考一下这个故事主要讲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帮助时表扬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2、检查词语,想象画面

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老师这儿有几组词语想请你们读一读,出示第一组:

巢穴欲出又止侦察踌躇不前嘲鸫用尖嘴啄企图

①看,谁会读这组词语?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仔细。

抽一生读词语。

②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说)

③能把画面读出来吗?

(齐读)

出示第二组:

焦急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

①抽一生读词语。

(生读)这些词是描写谁的?

②现在会读的同学举手,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第三组:

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

抽一生读词语。

(生读)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出示第四组:

补救气喘吁吁饱餐一顿响彻云霄后悔不已愚不可及

能用上这词语说一段话吗?

3、抓关键词,练说主要内容

①把这四组词语连起来想一想,选上一些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我也写了一段,谁能选上面的词填一填。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愚不可及)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

“我们”(气喘吁吁)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真是令人(后悔不已)。

三、换位思考,感悟“道”

学习三至五自然段

(一)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因为不懂得绿龟的生存之道,好心办了一件蠢事,我们对自己的评价用课文的词语说就是(愚不可及)。

出示(比较):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

书写“愚蠢”都是形声字,愚:

心里想的和平常人不同,违背常理。

板书“愚”“蠢”形声兼会意字,春天到了,许多小虫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开始蠕动,如成语蠢蠢欲动,后由虫蠕动时缓慢蚩蚩的样子引申出愚笨、苯拙之义。

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后悔与自责。

)读

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

细细读课文3-4自然段,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读书,从书中找依据,四分钟后)

我们每个人都能静心读书。

好,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怎么就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

先读课文再谈感受。

生:

(读文)“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企图把它拉倒沙滩上去。

”(谈感受、理解词语、感情朗读)

同学们能从书上找到有关的句子,这一点很好,怎样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理解呢?

你们看,我也是那其中的一位游客,我是这样想的:

(二)指导把书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1、老师举一:

(课件出示书本语言和老师转化后的语言比较)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倒沙滩上去。

我们的确愚不可及,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感觉是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还看到嘲鸫啄乌龟的头。

其实已经知道这只乌龟是侦察员啊,为什么没有想到不要阻止绿龟的行为呢?

2、反三:

让学生分小组组织语言通顺地表达。

象老师这样把自己读书的成果和同伴交流一下。

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说明自己愚不可及的。

生汇报,出示语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