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35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docx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

  这是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第1篇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

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

  

(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

(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填空:

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

  

(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

◆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

凄清、迷离

  (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

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

  ——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

  

(2)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

  (3)“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央、坻、沚的变化

  ——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

(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

  ——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总结:

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读本诗,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

  朗读的共同体会:

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明确作用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

这首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

请具体分析。

(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

  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

  

(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细致、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四、拓展延伸触类旁通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练习。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②。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注释】①芣苢(fuyi):

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

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

采得。

④掇(duō):

拾取。

⑤捋(luō):

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jié):

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é):

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1、《诗经》的手法是赋、比、兴。

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读,“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述。

  (作者:

沈红梅,单位:

上海市嘉定一中,李春华语文名师工作室学员)

  【点评】

  《蒹葭》虽属经典中的名篇,但因其具有篇幅短小、容量不大、章句复沓等《诗经》篇目固有的特点,使得许多老师在教学时,总有“有劲使不出”之感,对怎样处理课文,怎样深入文本,怎样品味意蕴,难以把握拿捏不准。

  而沈红梅老师的这一设计,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可圈可点颇多。

  以读促教,涵泳品味。

沈老师能紧扣文本特点,以读为抓手,一读再读,以读促教,值得肯定。

显然,学生于读中有所感受,在读中逐渐理解,在读中品味涵泳,在读中浸染积淀。

这既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做了必要铺垫,更为学生古典素养的形成添砖加瓦,可谓一举多得。

  纲举目张,凸显主体。

学生读毕,沈老师出示了一个“填空”题,看似随意而为,实则别具匠心。

答案“朦胧凄美”四个字,既是本诗“主旨”,又是教学“总纲”。

整节课就围绕“追溯”这四字来源做文章。

从“景物特点”到“情境氛围”;从“追寻过程”到“主旨探究”,无一不为此展开。

其中,学生必定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之中,“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便成了十足的“领路人”和“旁观者”,“主导”与“主体”的作用自然可得到具体生动地呈现。

  问君何能尔?

不难发现,奥妙在那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上。

可见,教学设计之关键在设计“问题”,关键看能否抓住核心,能否“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一点沈老师做到了。

  从容舒缓,激发想象。

从容舒缓是指教学的各个步骤环节,从“听读”、“赏读”、“议论”、“小结”到“拓展”,不徐不急、缓缓展开,其中又非同一步调,而是张(“议”环节)弛(“读”环节)有度,很有节奏。

加之多媒体音、像等手段的介入,使“课如其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给课堂营造了诗意的氛围。

学生的思绪也就像插上了翅膀,飞翔在朦胧凄美的意境之中,从而使有限的文字幻化出无限的空间,使教学收到了“尺水兴波”、“尺幅万里”之效。

  当然,本文教学设计,有些地方还稍欠翔实,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教者对相关环节的设想或意图应做必要交代,以便人们一目了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第2篇

  教学目标

  1.采用听读、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内容,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诗歌。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从文中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教法与学法

  1.重视学生用情感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3.运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

  4.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懂意思。

深读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释义,读中品味,从而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古诗文的方法。

其中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提问、解说等活动一起进行的,朗读带动讲解,讲解促进朗读。

从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古典文学的兴趣。

  4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2.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行式。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5教学过程5.1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导课: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请欣赏一首歌曲,注意歌词。

  这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是由台湾当代作家琼瑶做的词,请问:

她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蒹葭》是一首对后世极有影响力的爱情诗。

《蒹葭》选自?

谁来介绍《诗经》。

  《诗经》是诗歌文学的开山鼻祖,是四书五经之一,被俸为儒家经典,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让我们走近文本,揭开这首诗的神秘面纱。

  一、声情并茂读《蒹葭》

  1、请同学们先倾听这首爱情恋曲,咱们来个合作,老师朗读第一章,同学们来读第二三章。

  下面的精彩由同学们续写(老师配乐朗读)。

  2、检查预习:

下面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①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字音:

溯洄sùhuí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

  ②生上台标注需要积累的词语并解说.

  ③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诗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忧愁、悲愁、愁苦、哀愁,伤感、无奈。

  3、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4、师:

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声情并茂,请观察一下这三节诗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

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结构上重复叠句。

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

  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换用了近义词。

  师:

也就是说三章句式相同,你很敏锐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

  这是诗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美。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第3篇

  一、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写作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写作手法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

  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1)

  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老师提问:

蒹葭是什么?

有谁见过蒹葭?

给我们讲讲吧!

  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

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

一起来看看吧!

  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二)《蒹葭》教学过程

  1、读:

整体感知(约7分钟)

  

(1)齐声朗读:

教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约2分钟)

  

(2)教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学生听读(约2分钟)

  (3)学生赛读:

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约3分钟)

  2、练:

落实重点字词(约5分钟)

  A.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组词

  明确:

第一组:

苍苍,萋萋,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

  第二组:

(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

  第三组:

(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组:

(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

  此处有小小的区别要明确

  第五组:

(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组词:

洄,溯游

  3、品:

品味诗歌内容及情感(约20分钟)

  第一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问: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间怎样的.情景?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明确:

A.深秋的早晨,晨雾氤氲,雪白的霜结在在蒹葭叶片上,慢慢地融化为晶莹的露珠。

蒹葭随晨风中轻轻地摇摆,露珠轻轻地滑落,摔碎在丛草间,溅落一地的清脆。

  B.霜——晞——已:

从秋霜到露水变化看出时间的变化。

  第二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问:

展开想象“伊人”是谁?

她是个怎样的那还?

  明确:

“伊人”是男主人公心仪的女孩子,美丽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胧,看不真切。

  

(2)问:

(在水)一方——湄——涘:

“伊人”的位置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朦胧,漂浮不定,难以追寻。

  第三组: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问:

此组诗歌讲述了什么故事?

  明确:

男子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寻找“伊人”。

道路漫长而崎岖,可见追寻“伊人”的路途十分艰难。

(可引导学生想象男子怎样跋涉,怎样达到穿过艰难险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达上游)

  

(2)问:

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吗?

  明确:

没有找到,从三个“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着一河之隔。

若隐若现,如梦似幻。

  4、议:

诗歌的结构特点及写作特色(15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歌结构有什么特点,写作有何特色?

  明确:

赋、比、兴及重章复唱手法的讲解(兴的手法在此诗中没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

  

(2)诗中表现了男主人公什么样的品格?

  (3)诗中“伊人”确实存在还是男子想象的?

  (4)展开想象和联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爱慕的女孩还可以指喻什么?

  5、练:

(5分钟也可课后作业)

  把诗歌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合理想象给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

  要求:

感情基调,文字风格要与诗歌一致。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第4篇

  一、引入课题:

(播放幻灯片2)

  《诗经·蒹葭》教案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播放幻灯片3)

  二、初读诗文:

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3.教师明确:

《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作品押韵:

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3)运用叠词,如:

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播放幻灯片4)感知内容

  1.联系旧知识:

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

(——抒情诗。

)抒什么情?

(——爱情)是不是这样?

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

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播放幻灯片5)听读诗文:

现象诗歌的画意美。

  1.引导:

  唐代的王维,不仅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语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诗情画意”这四个字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蒹葭》正是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

下面,请先听老师配乐诵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3.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4.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

有什么景物?

有什么人物?

他们的衣着打扮?

各自的活动?

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5.审美提升:

  刚才大家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

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应该归功于谁?

——应归功于作品本身!

因为它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艺术空白:

“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

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

  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得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四、(播放幻灯片6)赏读:

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1.请男女生各一人完成朗读,同学们一起体味作品流露的各种情感,说说这些情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4.审美提升:

  男子用情很深,深秋时节,静物是萧瑟的,色彩是暗淡的;深秋时节,秋水是寒冷的',清晨是彻骨的。

那滴滴打在芦苇从中的寒露,也是痴情男子对心爱的“伊人”求之不得而之后落下的伤心的眼泪吧?

  那么,除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可贵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心爱的事业等。

  5.全班再读诗歌,表现情感美,配乐。

  五、(播放幻灯片7,点击超级链接)品读:

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

要求学生将画面中的情境与刚才自己所想象的情境对照,全身心的体味诗歌各个角度的美。

  六、(播放幻灯片8)创读:

播放背景音乐,鼓励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读出自己的个性美!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读比赛。

  附板书设计:

  蒹葭

  四字句二二拍诗情画意

  ang韵整齐恋寻伤

  押韵i韵景物?

人物?

  i韵白露为霜未晞未已道阻长跻右水中央坻沚想象

  音韵美

  叠词:

苍苍痴痴守望不畏险阻可望而不可及

  萋萋

  采采一唱三叹朦胧美

  爱情

  神秘美

  理想

  事业

  友情

  亲情

  重章:

反复吟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