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090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时

共计3课时

班级

授课教师

第一课时《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会写“寒、送、挑”三个生字。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生字词。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出示词语:

瑟瑟秋风秋雨绵绵群雁南飞寒蝉凄切秋月寒江

秋菊摇曳梧桐落叶秋风红叶秋风萧瑟

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这些词语读好了,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幅秋天的画面,相信吗?

先自己试一试。

谁来读?

一、教学引入

师:

神奇的汉字声韵美,形象美,她还有灵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由28个汉字组成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七言绝句。

拿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1.读题解题。

理解“书”、“所见”。

看着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读准字音(5分钟)

1.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每个字音读准。

(板书:

读准)

2.请一生读。

教师教师重点指导“挑”读音。

3.全班一起读,力争读准每个生字。

三、读通课文(5分钟)

1.读准了字音,我们还要读通句子,现在请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难理解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板书:

读通)

2.闯关游戏:

聚焦“萧萧”、“促织”、“篱落”的意思。

(板书:

借助注释、借助插图)

3.思考:

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

(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

4.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

谁带着想象美美地读一读。

读完前四个字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谁再来试一试。

四、读懂课文

我们很快地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走进叶绍翁的内心世界,读懂课文。

(板书:

读懂)

(一)锁定画面,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1.这首古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你能找到吗?

(寒)

指导书写“寒”。

理解“寒”的意思。

2.自由地读读前两句诗,说说诗人见到了哪些景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

(梧叶、秋风)秋天里,“送寒声”的仅仅是梧叶和秋风吗?

还会有什么?

①出示范例。

②学生练说。

送寒声

有这么多,为什么叶绍翁只写梧叶和秋风呢?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为什么写梧叶,猜猜看!

(1)体会“梧叶”之“寒”。

课件出示: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你知道了什么?

(所以当诗人看到梧叶时,他的心情就寒了)谁来读读第一句。

这个孩子把“萧萧”拉长了读,就表现了梧叶的寒。

谁还来读一读。

你着重强调了“寒”字,就读出了诗人孤独、伤感,谁还来试一试?

全班一起读

(2)体会“秋风”之“寒”。

①叶绍翁为什么还要写秋风呢?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秋风怎能不让诗人伤感呢?

)一起读读第二句。

②“客”指的是谁?

(叶绍翁)为什么称自己为“客”呢?

(“独在异乡为异客”,)那秋风触动了客人的什么情呢?

(思乡之情)不怪得诗人如此伤感,再读读前两句诗。

(生齐读)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

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

远离家乡很久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

我一个人客居他乡,我现在是要选择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还是要选择继续远游,谁能告诉我呀?

(音乐造境)

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怎样?

(很孤独、很寂寞……)

3.总结:

此时,梧叶在动,秋风在动,客的情也在动,这就叫借景抒情。

(板书:

借景抒情)

(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再次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过渡:

正当诗人满怀愁绪时,他的目光从江边移向江岸,看到了怎样的景?

我们一起来读后两句诗。

1.他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呢?

请用诗句来回答。

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

2.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

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一下吗?

(“明”)

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

听了你的朗读,我的心情一下子亮堂起来。

听了你的朗读,我的心情一下子温暖了许多。

3.诗人看着那盏明灯,快乐嬉戏的孩子,他会想些什么?

总结:

这时的“所见”,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

这就是借景抒情呀!

再读后两句诗。

4.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景的变化而变化着。

让我们一起再去读读这首古诗。

五、迁移写法

1.诗中触动了叶绍翁情的仅仅是秋风吗?

还有哪些景也触动了他的情呢?

请同学们学做小诗人也来写一写。

出示:

动客情。

过渡:

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读懂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他的“所感”。

“所见”,就有所感,“借景”就能“抒情”。

六、拓展延升(3分钟)

1.总结学法:

读准--读通--读懂。

2.推荐阅读材料《静夜思》、《泊船瓜洲》、《枫桥夜泊》。

个性思考部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尽,擎,残”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理解诗题

1.同学们,我们来一个实话实说好吗?

一年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2.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

我们先来学习《赠刘景文》(指导书写“赠”“刘”,“赠”字左窄右宽,“曾”上大下小。

“刘”字左边的“文”,捺变成点。

3.介绍诗人:

(1)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

(2)补充资料: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澈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有个好朋友叫刘景文,有一次,苏轼特地写了一首诗送给他,这首诗的题目是赠刘景文。

赠的意思是送给。

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

出示自学导航:

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读诗,正音,引出生字教学:

菊残君橙橘(注意强调菊残君橙橘)再次指名读。

3.读得不错,如果再注意读出停顿就更好了。

指导读:

出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会读诗的同学能把诗读出一幅画来。

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对照插图,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请拿起笔来圈一圈。

圈完后和同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交流圈画的词语,结合词语理解诗意。

(1)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荷尽无叶残菊傲霜橙黄橘绿

(2)荷尽已无擎雨盖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荷尽

①出示:

“夏季荷花盛开”图,“深秋荷叶衰败干枯”图,这两幅图哪一幅跟“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吻合?

(理解“尽、擎雨盖”)“荷尽”是什么意思?

就是荷花谢了。

引导一个“擎”字。

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

用手比划比划。

②你能说说“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吗?

小结:

我们可以借助图片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的理解诗意。

③荷花凋谢了,连那荷叶也枯萎了,再也不能擎雨了,你能读出这种可惜吗?

(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菊残、傲霜枝

①刚才我们通过借助图片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的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那“残菊犹有傲霜枝”又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

②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吗?

④冷的时候我们都会缩成一团,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⑤让我们来赞美这傲霜枝的菊花吧!

指名读,齐读。

※橙黄橘绿

①秋风中菊花的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多么顽强!

我们跟着诗人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呢。

你们看,出示“橙黄橘绿”图。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运用前面所学到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读诗句,想画面。

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

发挥你的想象,说说诗人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

出示图片:

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

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小结:

看来秋天的景色真美啊!

怪不得诗人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3.诗题是“赠刘景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苏轼是想送给好友刘景文什么呢?

(1)补充资料:

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

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已经50多岁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朝廷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所以整天闷闷不乐。

(2)交流:

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3)孩子们,学到这里,我们体会到作者写这首诗送给一个朋友,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

在欣赏秋天的橙黄橘绿,体会收获喜悦的同时,更通过菊花的傲霜,揭示做人要乐观向上。

(板书:

乐观向上)

四、吟诵古诗,背诵积累

1.刘景文受到了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把这首勉励的诗送给我们自己吧。

我们可以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

听录音读,练习,齐读。

2.熟读古诗,尝试背诵。

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五、拓展延伸,编写故事

1.编写故事。

(1)同学们真了不起!

不仅读了诗,还背诵了下来。

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指名说。

(2)指导编写。

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变成一个故事。

可以加上时间,地点,人物,把细节描述得更具体一些就是一个故事了。

在小组说,指名说。

2.布置作业:

编写故事。

个性思考部分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山行》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难点:

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诗词大会看过吗?

当中有一个环节是看图猜诗名,今天咱们也来猜一猜,好吗?

1.出示三幅图《春晓》、《咏柳》、《村居》

2.描写了春天的美景。

二、单元导读

1.出示第二单元导读。

2.出示三首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3.找出描写秋天相关的词语。

4.重点学一首《山行》。

三、学习古诗

1.关注诗题,解题。

2.关注诗人,出示诗人的简介。

3.理解重点的词“径、斜、家、花”。

4.小组合作:

请四人小组讨论这些字词的意思,分享一下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远上、生处、坐、霜叶、晚)

5.小组汇报。

(体会诗人对枫林晚景的喜爱。

6.品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出示唐代诗人李锹的《风》,通过这首诗渲染春天的花开得艳丽,但是再美也比不过这片枫林,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表达诗人对这片晚景枫林的赞美和喜爱。

8.出示岳麓山“爱晚亭”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出示枫林图,品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读品读,以读悟读,深刻体会诗人对这片晚景枫林的喜爱。

10.出示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感受描写喜爱秋天的古诗少。

四、拓展练习

请把这首诗编写成个小故事。

个性思考部分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