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13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docx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章

课题

4.1函数

课型

上课时间

第1课时

备课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地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价值观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重点

1、函数概念。

2、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3、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难点

1、函数的概念。

2、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导入

课题

大家从图上可以看出,每过6分钟摩天轮就转一圈。

高度h完整地变化一次。

而且从图中大致可以判断给定的时间所对应的高度h。

下面根据图5-1进行填表:

t/分

0

1

2

3

4

5

……

h/米

3

11

37

45

37

11

……

 

新授

做一做瓶子或罐子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那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

层数n

1

2

3

4

5

物体总数y

1

3

6

10

15

不同点是:

在第一个问题中,是以图象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中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以关系式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的。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明确“给定其中某一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的值”这一共性。

函数的概念在上面各例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某一各变量(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练习

小结

1、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能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给定自变量的值,相应地会求出函数的值。

3、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图象;表格;关系式。

作业

板书

 

教学

后记

 

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初步掌握函数概念,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课题

4.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课型

上课时间

第2课时

备课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价值观

重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导入

课题

 

新授

有关函数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弹簧秤有自然长度,在弹性限度内,随着所挂物体的重量的增加,弹簧的长度相应的会拉长,那么所挂物体的重量与弹簧的长度之间就存在某种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请看:

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并填入下表:

x/千克

0

1

2

3

4

5

y/厘米

3

3.5

4

4.5

5

5.5

(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

分析:

当不挂物体时,弹簧长度为3厘米,当挂1千克物体时,增加0.5厘米,总长度为3.5厘米,当增加1千克物体,即所挂物体为2千克时,弹簧又增加0.5厘米,总共增加1厘米,由此可见,所挂物体每增加1千克,弹簧就伸长0.5厘米,所挂物体为x千克,弹簧就伸长0.5x厘米,则弹簧总长为原长加伸长的长度,即y=3+0.5x。

2、做一做某辆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100升,汽车每行驶50千克耗油9升。

(1)完成下表:

汽车行驶路程x/千米

0

50

100

150

200

300

油箱剩余油量y/升

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吗?

(y=100-0.18x或y=100-

x)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上面的两个函数关系式为y=0.5x+3,y=100-0.18x,都是左边是因变量y,右边是含自变量x的代数式。

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4、例题讲解

例1:

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①y=x-6;②y=

;③y=

;④y=7-x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例2:

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

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①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式;

②圆的面积y(厘米2)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

③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

[

(1)y=60x,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x的正比例函数;

(2)y=πx2,y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也不是x的一次函数;(3)y=50+2x,y是x的一次函数,但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

例3:

我国现行个人工资薪金税征收办法规定:

月收入低于800元但低于1300元的部分征收5%的所得税……如某人某月收入1160元,他应缴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为(1160-800)×5%=18(元)

①当月收入大于800元而又小于1300元时,写出应缴所得税y(元)与月收入x(元)之间的关系式。

②某人某月收入为960元,他应缴所得税多少元?

③如果某人本月缴所得税19.2元,那么此人本月工资薪金是多少元?

分析:

(1)当月收入大于800元而小于1300元时,

y=0.05×(x-800);

(2)当x=960时,y=0.05×(960-800)=8(元);

(3)当x=1300时,y=0.05×(1300-800)=25(元),25>19.2,因此本月工资少于1300元,设此人本月工资是x元,则0.05×(x-800)=19.2,x=1184。

练习

小结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能根据已知简单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作业

板书

 

教学

后记

经历利用一次函数探索一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及数学思维。

课题

4.3.一次函数的图象

(一)

课型

上课时间

第3课时

备课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函数图象的概念。

2、经历作图过程,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3、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4、能较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过程与方法

1、已知解析式作函数的图象,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2、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情感价值观

1、经历作图过程,归纳总结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发展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2、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

重点

1、能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归纳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3、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导入

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并能根据已知信息列出x与y的函数关系式,本节课我们研究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新授

(1)函数图象的概念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假设在代数表达式y=2x中,自变量x取1时,对应的因变量y=2,则我们可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表示(1,2)的点,再给x的另一个值,对应又一个y,又可知道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另一个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该函数y=2x的图象,由此看来,函数图象是满足函数表达式的所有点的集合。

(2)作一次函数的图象

例1:

作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

解:

列表:

x

-2

-1

0

1

2

y=2x+1

-3

-1

1

3

5

描点:

以表中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

连线:

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y=2x+1的图象,它是一条直线。

小结:

从刚才作图的情况来总结一下作一次函数图象有哪些步骤:

(1)列表;

(2)描点;(3)连线。

做一做

(1)作出一次函数y=-2x+5的图象,

(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它们是否满足关系式y=-2x+5。

列表:

x

-2

-1

0

1

2

y=-2x+5

9

7

5

3

1

描点:

以表中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第内描出相应的点。

连线:

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y=-2x+5的图象,它是一条直线。

图象如下:

在图象上找点A(3,-1)B(4,-3),当x=3时,y=-2×3+5=-1;当x=4时,y=-2×4+5=-3。

(3,-1),(4,-3)满足关系式y=-2x+5。

3、议一议

(1)满足关系式y=-2x+5的x、y所对应的点(x,y)都在一次函数y=-2x+5的图象上吗?

(2)一次函数y=-2x+5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关系式y=-2x+5吗?

(3)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1)满足关系式y=-2x+5的x,y所对应的点(x,y)都在一次函数y=-2x+5的图象上。

(2)一次函数y=-2x+5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关系式y=-2x+5。

由此看来,满足函数关系式y=-2x+5的x,y所对应的点(x,y)都在一次函数y=-2x+5的图象上;反过来,一次函数y=-2x+5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关系式y=-2x+5。

所以,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是一一对应的,即满足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的点在图象上,图象上的每一点的横坐标x,纵坐标y都满足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

小结: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由直线的公理可知: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作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个点作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也称为直线y-kx+b。

练习

小结

1、函数图象的概念。

2、作一次函数的步骤。

3、明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在作图时,不需要列表,只要确定两点就可以了。

作业

板书

 

教学

后记

经历作图过程,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归纳总结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发展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课题

4.3.一次函数的图象

(二)

课型

上课时间

第4课时

备课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的特点。

2、会作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3、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有关性质。

4、能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议一议,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

情感价值观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能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并能进行探索的活动,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重点

1、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点。

2、一次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导入

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步骤为①列表;②描点;③连线。

经过讨论我们又知道了画一次函数的图象不需要许多点,只要找两点即可,还明确了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其他性质。

 

新授

1、首先我们来研究一次函数的特例——正比例函数有关性质。

请大家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正比例函数y=

x,y=x,y=3x,y=-2x的图象。

2、议一议

(1)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都经过原点)

(2)你作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描了几个点?

(至少两点)

(3)直线y=

x,y=x,y=3x中,哪一个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锐角最大?

哪一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锐角最小?

小结: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以下特点:

(1)正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坐标原点。

(2)作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除原点外,还需找一点,一般找(1,k)点。

(3)在正比例函数y=kx图象中,当k>0时,k的值越大,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锐角越大。

(4)在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中,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出一次函数y=2x+6,y=-x,y=-x+6,y=5x的图象。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的特点:

分析:

在函数y=2x+6中,k>0,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在函数y=-x+6中,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由上可知,一次函数y=kx+b中,y的值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跟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相同。

对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可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不过原点,但是和两

个坐标轴相交。

在作一次函数的图象时,也需要描两个点。

一般选取(0,b),(-

,0)比较简单。

4、想一想

(1)x从0开始逐渐增大时,y=2x+6和y=5x哪一个值先达到20?

这说明了什么?

(y=5x的函数值先达到20,这说明随着x的增加,y=5x的函数值比y=2x+6的函数值增加得快)

(2)直线y=-x与y=-x+6的位置关系如何?

(平行,一次函数k相同就平行)

(3)直线y=2x+6与y=-x+6的位置关系如何?

(相交)

练习

小结

1、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的特点。

2、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的特点。

作业

板书

 

教学

后记

通过议一议,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能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并能进行探索的活动,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课题

4.4一次函数的应用

(一)

课型

上课时间

第5课时

备课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2、根据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教学应用能力。

3、通过方程与函数关系的研究,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

情感价值观

通过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意识。

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导入

课题

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并且了解到一次函数的应用十分广泛,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分析:

(1)求干旱持续10天时的蓄水量,也就是求t等于10时所对应的V的值。

当t=10时,V约为1000万米3。

同理可知当t为23天时,V约为750万米3。

(2)当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也就是当V等于400万米3时,求所对应的t值。

t约为40天。

(3)水库干涸也就是V为0,所以求函数图象与横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所求。

当V为0时,所对应的t的值约为60天。

 

新授

(1)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干旱持续时间t(天)与蓄水量V(万米3)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干旱持续10天,蓄水量为多少?

连续干旱23天呢?

②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

干旱多少天后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

③按照这个规律,预计持续干旱多少天水库将干涸?

请大家根据图象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同学,请与同伴互相交流。

练一练

某种摩托车的油箱最多可储油10升,加满油后,油箱中的剩余油量y(升)与摩托车行驶路程x(千米)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一箱汽油可供摩托车行驶多少千米?

(2)摩托车每行驶100千米消耗多少升汽油?

(3)油箱中的剩余油量小于1升时,摩托车将自动报警,行驶多少千米后,摩托车将自动报警?

分析:

(1)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摩托车行驶的最长路程。

(2)x从0增加到100时,y从10开始减少,减少的数量即为消耗的数量。

(3)当y小于1时,摩托车将自动报警。

课堂练习

1、看图填空

(1)当y=0时,x=_____________;

(2)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

解:

(1)观察图象可知当y=0时,x=-2;

(2)直线过(-2,0)和(0,1)设表达式为y=kx+b,得

-2k+b=0①

b=1②

把②代入①得k=0.5,所以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y=0.5x+1。

议一议

一元一次方程0.5x+1=0与一次函数y=0.5x+1有什么联系?

(当一次函数y=0.5x+1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方程0.5x+1=0的解。

函数y=0.5x+1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0.5x+1=0的解。

练习

小结

1、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2、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作业

板书

 

教学

后记

教后感:

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意识及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方程与函数关系的研究,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

课题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二)

课型

上课时间

第6课时

备课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2、通过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价值观

通过函数图象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进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导入

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在水库蓄水量与干旱持续时间方面的应用,还有一次函数在摩托车油箱中的剩余油量与行驶路程方面的应用,一次函数的应用不仅仅是在这两个方面,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它的应用。

1、分析:

(1)当销售量为2吨时,销售收入=2000元,销售成本为3000元;

(2)当销售量为6吨时,销售收入=6000元,销售成本=5000元;

(3)当销售量等于4吨时,销售收入等于销售成本;

(4)当销售量大于4号时,该公司赢利,当销售量小于4吨时,该公司亏损。

(5)L1经过原点和(4,4000),设表达式为y=kx,把(4,4000)代入,得

4000=4k,所以k=1000

所以L1的表达式为y=1000x,L2经过点(0,2000)和(4,4000),设表达式为y=kx+b。

根据题意,得

b=2000①

4k+b=4000②

把①代入②,得4k+2000=4000,所以k=500

所以L2的表达式为y=500x+2000

 

新授

(一)例题讲解

如上图,L1反映了某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L2反映了该公司产品的销售量的关系,根据图象填空。

①当销售量为2吨时,销售收入=_______元,销售成本=_____元;

②当销售量为6吨时,销售收入=________元,销售成本=_____元;

③当销售量等于______时,销售收入等于销售成本;

④当销售量________时,该公司赢利(收入大于成本);当销售量_______时,该公亏损(收入小于成本);

⑤L1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L2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

例2:

我边防局接到情报,近海外有一可疑船只A正向公海方向行驶,边防局迅速派出快艇B追赶,如下图:

在下图中,L1,L2分别表示两船相对于海岸的距离S(海里)与追赶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哪条线表示B到海岸的距离与追赶时间之间的关系?

(2)A、B哪个速度快?

(3)15分内B能否追上A?

(4)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能否追上A?

(5)当A逃到离海岸12海里的公海时,B将无法对其进行检查。

照此速度,B能否在A逃入公海前将其拦截?

分析:

解:

观察图象,得

(1)当t=0时,B距离海岸0海里,即s=0,故L1表示B到海岸的距离与追赶时间之间的关系;

(2)t从0增加到10时,L2,的纵坐标增加了2,而L1的纵坐标增加5,即10分内,A行驶了2海里,B行驶了5海里,所以B的速度快。

(3)延长L1,L2,可以看出,当t=15时,L1上对应点在L2上对应点的下方,这表明,15分时B尚未追上A。

(4)如下图,L1,L2相交于点P,因此,如果一直追直去,那么B一定能追上A。

(5)下图中,L1与L2交点P的纵坐标小于12,这说明在A逃入公海前,我边防快艇B能够追上A。

练习

小结

作业

板书

 

教学

后记

通过函数图象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他们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进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