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492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

翟坡镇寺王学校王艳红

【教材分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单元《过年》中第二篇主体课文,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文。

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

文章共有7个自然段,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也反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思路】

虽然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又很喜欢,教学中,首先运用朗朗上口的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最后带领学生走进“作业超市”,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过年童谣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播放动漫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说说你的感受。

师:

听完童谣,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

生:

过年了,春节到了。

师:

板书:

(春节)春节你熟悉吗来说说吧。

生1:

春节可以放鞭炮

生2:

春节要贴对联

生3:

春节可以收到压岁钱

生4:

春节有许多好玩的,春节还要回老家探亲,和老家的人一起过节。

师:

提起春节,咱们真是有说不完的话,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

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

补充课题:

老北京的春节。

齐读课题。

师:

这是哪儿的春节

生:

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

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圈出来,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点评:

导课热闹而富有感染力。

生动的画面伴随欢快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带进春节特有的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师:

课文读完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

“色如翡翠”是什么意思

生2:

就是颜色像翡翠一样青绿。

生3:

什么是腊八蒜

生4:

就是在腊八这天泡的蒜,到了年底就可以吃了。

师:

你可真会读书,你的解答非常正确。

生5: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生6:

就是一点也不相同的意思。

生7:

冰灯是什么

生8:

用冰做的一种灯,中间放上蜡烛或灯泡。

生9:

“守岁”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

看来这个问题大家都不明白,那一会儿我们再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守岁

二、学习生字

师:

出示本课生字。

请自己读一下。

师:

看到“假”字,你想提醒同学什么

生:

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假jiǎ,假如;一种是假jià,放假。

师:

谢谢你对大家的提示。

[点评:

点拨巧妙,回答精彩,评价亲切。

师:

生字读得这么好,送同学一串鞭炮吧,来我们一边放鞭炮一边读生字,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课件:

生字游戏――点爆竹)

生:

抢读生字。

(爆竹爆开,出现词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

师:

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指名一排同学按自然段接读,教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师:

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师: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

热闹。

生:

喜气洋洋。

师:

板书“热闹”

师:

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

生:

结束了。

师: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腊月初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

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

日历。

学生齐读)

四、研读课文

师:

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部分,画画描写热闹的句子。

生:

(默读课文)

师:

画完了吗把你画的句子推荐给大家。

生1:

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我觉得除夕很热闹。

师:

把你认为热闹的句子读读吧。

生1: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师:

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的夜晚可真热闹。

谁来把这个段落读一下

生:

读第4自然段

师:

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1:

我觉得××读得不太好,他的句子读得不流利,没有读出除夕的热闹,那个“鞭炮声日夜不绝”没有读好。

生2:

我觉得××读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不够热闹。

生3:

我觉得“团圆饭”这一句应该读得很好吃,叫人很想吃才行。

生4:

我补充一下。

“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句话应该读得再快一点,因为团圆饭很香,那些人就像闻到了香味,走得很急。

生5:

我觉得应该读出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很喜欢新衣服的感情。

因为过年的时候我穿上新衣服我就很高兴。

生6:

门外贴着红红的对联,屋里贴着年画,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我觉得很热闹。

生7: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我觉得应该读得再香一点,因为每一家都做年菜,香味都飘了出来。

师:

你会读了吗就像刚才我们说的那样读,你自己试试吧。

生:

(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

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1:

有感情读课文。

师:

谁想和她较量一下

生2:

有声有色地读了一遍。

师:

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一遍。

生:

齐读课文(除夕一段)。

师:

刚才有同学不明白“守岁”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1:

“守岁”就是过年的晚上大家一起吃饭。

生2:

“守岁”就是除夕的晚上,出门在外的人赶回家里来,吃团圆饭。

看联欢晚会,等着新一年的到来。

师:

老师再来补充一点,“守岁”就是到了除夕夜,人们点亮灯火,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块聊天,一整夜不睡觉,期待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师:

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习俗。

让我们重温守岁的情景,再一次感受当新年的钟声敲起时的场面吧。

(《春节晚会》片断:

12点钟声响,人们欢庆新一年的到来。

)看到了吗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来到了。

(课件上日历翻到了大年初一)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你画的这段中热闹的句子。

生1: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人们……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师:

你来看一下,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呢找到了吗找到了你来读一下。

生1: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

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师:

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

谁还能分别说说

生2:

大年初一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除夕人们在家里做年菜。

生3:

除夕的晚上那一家都是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都很忙,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

庙会也开放了,可以看美景。

生4:

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很悠闲。

除夕的晚上要赶做年菜,吃团圆饭,人们很忙碌。

师:

真是不得了,你用“忙碌”和“悠闲”这两个词概括了除夕和大年初一截然不同的景象。

师:

(小结)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

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

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

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

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来打擂台。

师:

你想读什么(问男生)

生:

除夕的热闹

师:

(对女生)那你就来读读大年初一。

生:

两人分别读课文4、5自然段。

师:

谁读得好

生1:

我觉得男生读得好,他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

生2:

我觉得女生读得好,她的声音很洪亮,而男生的声音很小。

生3:

我觉得他们读得都很好,男生读得很有感情,女生的声音很洪亮,他们都读得很流畅。

可以说他们各有特色。

师:

老师就送给他们一个“旗鼓相当,各不相让”的评价,好不好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生:

元宵节。

师:

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

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生:

讨论(教师巡视)

师:

好,哪个小组起来说一说,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1:

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元宵节的月光很明亮,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所以说元宵节是最热闹的。

生2:

我来给他们补充一下,元宵节还要吃元宵,所以很热闹。

生3:

元宵节有很多的灯,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很好看。

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生4: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咚作想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

生5:

街上有各种冰灯,小孩子们好奇,大人们就会带着他们去看,街上人很多,就会很热闹。

生6:

我提一个问题,如果元宵节那天刮大风,灯笼不就全部刮跑了吗

生5:

不会,元宵节那天不会刮大风。

生6:

那要是刮呢

生7:

老铺的灯笼会拴得很牢的。

不会刮跑。

生8:

元宵节那天的风会很小。

因为元宵节明月当空,是晴天。

师: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

元宵节除了灯还有什么

生:

还有月光。

师:

(小结)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

头顶明月当空,地上灯火通明,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

师:

老北京的灯会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这里也有灯会,来,看看去。

(课件播放花灯图片:

宫灯花灯冰灯龙灯)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看到的灯。

生:

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五光十色  ……

师:

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学生读课文

师:

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

(引读)元宵一上市,

生:

春节的高潮就到了。

师:

除夕是-----生:

热闹的

师:

可没有-----生:

月光

师:

元宵节呢-----生:

恰好是明月当空。

师:

处处-----生:

张灯结彩

师:

整条大街-----生:

灯火通明

师: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生:

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师:

家中也有灯-----

生:

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

师:

除了看灯------  生:

人们还会吃元宵

师:

预示着-----  生:

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师: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到了-----生:

正月十九。

师:

春节就结束了------          生:

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师:

同学们可别遗憾,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2011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哪些习俗呢

出示作业:

1.写一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画一画你们家过春节的情景。

3.搜集和春节有关的图片、传说故事等。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趣味说话。

1.同学们,大家都带来了很多资料,你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劳动成果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资料。

现在,我们按照资料内容的先后顺序展示交流。

请个小组推荐一至两名代表。

2.学生活动:

一个同学展示了奶奶泡得腊八蒜的照片,并对奶奶泡腊八蒜的过程进行了介绍:

奶奶从腊月初八那天就忙着泡蒜了。

她先把蒜剥得光光的、白白的,再放进罐头瓶子里,然后往瓶子里倒醋,再盖上瓶子盖。

半个月过后,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教师及时表扬,能用学过的词语说话的现象。

几个同学展示了除夕晚上放花的照片,一家人包水饺的照片,看春节联欢会的照片,门上贴着春联的照片。

我指导观察,仿照课本第四自然段进行了说话练习: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

下午,爸爸在我家的门上贴上了红红的对联。

吃过晚饭,我和哥哥在放礼花。

礼花太漂亮了,一会儿是红颜色的,一会儿是绿颜色的,一会儿又变成了金灿灿的星星。

五颜六色的礼花不断的升上天空。

鞭炮声日夜不绝。

妈妈和奶奶、婶婶在包水饺,连小妹妹也来帮忙。

八点了,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

我最喜欢看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一部分学生展示了唱大戏、舞狮子等图片,我把这部分作为一组,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六自然段练习说话:

过了初六,春节的高潮就到了。

许多艺术团都来到街上演出。

有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有唱大戏的,有玩杂耍的。

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

(丰富多彩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潜能被激发起来。

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二、练习书写。

1.本课有九个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个“规矩”。

同学们闭上眼睛,眼前能浮现出这两个字吗其余的七个字你觉得那些字较难写谁愿意做小老师,指导这几个字的写法呢(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难字。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生生互动,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解决。

2.学生练习书写、组词。

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好写的字可少些或不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效率。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春节印象:

自己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精彩再现:

选择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积累下来。

3.春节建议:

春节应该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4.节日集锦:

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渗透的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点,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老北京的春天》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如果不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很难体会到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因此我把落脚点放在了读书上,运用观看画面、学生评一评、教师语言渲染、男女生比赛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

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

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小组交流”“男女生比赛读后,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的延伸,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在自主合作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拓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