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751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由于⽣态因⼦规律性变化导致⽣物⽣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

⽣物需要不同的⽣态因⼦或⽣态因⼦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

对⽣物作⽤的诸多⽣态因⼦虽然⾮等价,但都很重要,⼀个

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个因⼦来替代。

5)直接作⽤和间接作⽤:

⽣态因⼦对⽣物的⾏为、⽣长、繁殖和分布的作⽤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使间接的。

有时还要经过⼏个中间因⼦。

⼆、能量环境

外温动物:

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类。

内温动物:

通过⾃⼰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异温动物:

产⽣冬眠的内温动物。

驯化:

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会⽐温暖环境中⾼。

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候驯化:

如果是在⾃然界中产⽣的则称为⽓候驯化。

适应性低体温:

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不致冻死,这是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

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

发育阈温度或⽣物学零度:

显⽰发育⽣长是在⼀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

黄化现象:

⼀般植物在⿊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素,导致叶⼦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春化:

2.⽣物对光照会产⽣哪些适应

①光质的⽣态作⽤及⽣物的适应:

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殖、⽣长、发育、⾏为及体⾊有显着的影响。

②光照强度的⽣态作⽤及⽣物的适应:

光照强度的对⽣物的⽣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③⽣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

⽣物的昼夜节律;

⽣物的光周期现象

3.⽣物对极端的⾼温会产⽣哪些适应

⽣物对⾼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理和⾏为等各个⽅⾯。

在形态上,有些植物油密绒⽑和鳞⽚,能过滤⼀部分阳光;

有些植物体⾊呈⽩⾊、银⽩⾊,叶⽚反光,可反射⼤部分阳光,减少植物的热能的吸收等。

在⽣理适应⽅⾯,植物主要是降低细胞含⽔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质的抗凝结能⼒。

其次是靠旺盛的蒸腾作⽤避免植物体过热。

动物对⾼温适应的重要途径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幅度的波动。

沙漠中的啮齿类动物⾮常丰富,⾏为适应是重要的对策,它们采⽤“夜出加⽳居式的适应⽅式”,避开沙漠⽩天炎热⽽⼲燥的⽓候。

4.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

还由光来决定

5.简述⽕的⽣态作⽤

⽕的有益作⽤:

把枯枝叶烧成灰,形成物质再循环的⽆机肥料,成为新⼀轮⽣命周期的开始。

⽕也可以减少与耐⽕树竞争的物种。

⽕的有害作⽤:

破坏了⾃然界的⽣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物群和它们错综复杂的关系。

6.简述风的⽣态作⽤

风对⽣物⽣长及形态的影响:

强风能降低植物的⽣长⾼度;

强风还能使树⽊形成畸形树冠;

影响了植物的形态结构;

影响了鸟兽的体表形态特征。

风是传播运输⼯具。

风的破坏作⽤:

风对植物的机械破坏作⽤——风折、风倒、风拔等,取决于风速、风的阵发性、环境的其他特点和植物种的特征。

三、物质环境

湿⽣植物:

湿⽣植物抗旱能⼒⼩,不能忍受长时间缺⽔,但抗涝性很强,根部通过透⽓组织和茎叶的通⽓组织相连接,以保证根的供氧。

中⽣植物:

由于环境中⽔分减少,⽽逐步形成⼀套保持⽔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

旱⽣植物:

⽣长在⼲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其抗旱能⼒极强。

腐殖质:

是⼟壤微⽣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酸,占⼟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

⼟壤质地:

组成⼟壤的各种⼤⼩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粒。

这些不同⼤⼩颗粒组合的百分⽐称为⼟壤质地。

⼟壤结构:

⼟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和数量称为⼟壤结构。

盐碱⼟植物:

盐碱⼟是盐⼟和碱⼟以及各种盐化、碱⼟化的统称。

1.简述陆地上⽔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1)降⾬量:

地球上的降⾬量随着唯独发⽣很⼤变化。

在⾚道南北两侧20范围内,降

⾬量最⼤,再向南北扩展,维度为20~40地带,降⾬量最少,⼤多为沙漠,40~60

为中纬度湿润地带,极地降⽔很少,为⼲燥地带;

陆地上的降⾬量还受到海陆位置、地形及季节的影响。

2)⼤⽓湿度:

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温度低,相对湿度降低。

相对湿度随昼

夜温差的改变,随地理位置⽽异。

2.⽔⽣植物如何适应于⽔环境

⽔⽣植物具有⾃动调节渗透压的能⼒。

⽔⽣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内形成⼀套互相连接的通⽓系统。

3.⽔⽣动物如何适应于⾼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

⽔⽣动物主要靠渗透调节来控制⽣活在⾼渗和低渗环境中的有机体体内⽔平衡及溶质平衡。

淡⽔硬⾻鱼⾎液渗透压⾼于⽔的渗透压,属于⾼渗性的。

海洋鱼类是低渗性的。

4.⽔⽣植物对⽔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

⽔⽣环境的盐度,使⽔⽣植物由于⾃动调节渗透压的能⼒。

⽔体中的氧浓度⼤⼤低于空⽓的氧浓度,⽔⽣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内形成⼀套互相连接的通⽓系统。

5.陆⽣动物如何适应于⼲旱环境

①脊椎动物⽺膜卵的产⽣使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能阻⽌⽔分的丢失,⽽允许脊椎动物区

开拓陆地。

②陆⽣动物通过直接饮⽔或从⾷物所含的⽔分中得到⽔。

③减少失⽔:

减少蒸发失⽔,减少排泄失⽔(哺乳动物肾的保⽔能⼒),蛋⽩质代谢产物

的排泄(排泄尿素与尿酸),⾏为变化。

6.简述⼤⽓中CO2与O2浓度与⽣物的关系

7.⼟壤的物理性质对⽣物有哪些作⽤

①⼟壤质地影响⽣物的分布于活动。

②团粒结构统⼀保肥和供肥的⽭盾,使⼟壤中⽔、⽓、营养物处于协同状态,给植物的⽣

长发育和⼟壤动物⽣存提供了良好的⽣活条件。

③⼟壤⽔分能直接被植物根吸收利⽤。

且影响了⼟壤动物的⽣存与分布。

④⼟壤空⽓影响植物与⼟壤动物的呼吸作⽤。

⼟壤通⽓程度影响⼟壤微⽣物的种类。

数量

和活动情况,进⽽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

⑤⼟壤温度对植物的发育⽣长有密切的关系。

⼟温的变化,导致⼟壤动物产⽣⾏为的适应

变化。

8.⼟壤的化学性质对⽣物有哪些作⽤

⼟壤酸度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从⽽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

还影响了⼟壤动物区系以及分布。

⼟壤有机质可增强植物代谢活动。

⼟壤腐殖质还是异养微⽣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能活化⼟壤微⽣物。

⼟壤矿质元素是植物⽣长代谢所需。

⼟壤的⽆机元素对动物的⽣长和动物的数量也有影响。

9.⼟壤动物如何适应于⼟壤中⾼CO2与缺氧的环境

地下兽对低O2的适应表现在⾎红蛋⽩的浓度增加,⾎红蛋⽩的氧结合能⼒增加,同时降低能量代谢,降低体温,以减少对氧的需求。

地下兽的脑中枢对CO2的敏感性降低,随着吸⼊⽓CO2浓度上升,呼吸通⽓量增加缓慢,地下兽会通过肾调整盐离⼦排泄速度,以提⾼⾎液的缓冲能⼒,对⾼CO2环境产⽣代偿性适应。

10.⼟壤有那些⽣物学特性

活动于⼟壤中的动物、扎根于⼟壤中的植物与众多的⼟壤微⽣物对⼟壤的作⽤,促成了成⼟作⽤,改善了⼟壤的物理性能,增加了⼟壤中的营养成分。

四、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种群:

是在同⼀时期内占有⼀定的同种⽣物个体的集合。

群体特征:

①空间特征,即具有⼀定的分布区域

②数量特征,每单位⾯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

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2.试说明我国计划⽣育政策的种群⽣态学基础。

3.设在培养液中放5个草履⾍,每天计数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其后4天的结果为20,137,319,369,请⽤逻辑曲线拟合,并求出增长⽅程。

年中国⼈⼝⼤约为12亿,出⽣率为22‰,死亡率为7‰,其每年的增长率为多少以该增长率增长,种群的加倍时间是何时

5.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

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分为⾮密度制约的⽓候学派和密度制约的⽣物学派。

⾮密度制约的⽣物学派:

多以昆⾍为研究对象,认为⽣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候的短暂所限制。

密度制约的⽣物学派:

主张捕⾷、寄⽣和竞争等⽣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

内源性⾃动调节理论:

研究焦点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为、⽣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

包括⾏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

6.什么是集合种群,集合种群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

集合种群:

是居于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连接在⼀起的区域种群。

有⼈将集合种群称为⼀个种群的种群,即集合种群是种群的概念在⼀个更⾼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五、⽣物种及其变异与变化

1.怎样理解⽣物种的概念

①⽣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是由内聚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

合。

②物种是⼀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的集合。

③物种是⽣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2.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在世代传递过程中,亲代并不能把每⼀个体的基因型传递给⼦代,传给⼦代的只是不同频率的基因。

基因频率会受到突变、选择、漂变、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发⽣变化。

物种的进化过程,即表现为基因频率从⼀个世代到另⼀个世代的连续变化过程。

新物种形成是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阶段。

3.什么是多态现象

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种群中⼀种以上的表型。

4.为了确定某⼀物种在⼀些性状上的地理变异是由⾃然选择还是遗传漂变引起的,应该得到哪些证据

如果选择强度s⼤于遗传漂变强度,且⼤10倍或更多,则在多数情况下,可对遗传漂变忽略不计,反之亦然。

5.经历过遗传瓶颈的种群有哪些特点

经过瓶颈后,如果种群⼀直很⼩,则由于遗传漂变作⽤,其遗传变异会迅速降低,最后可能致使种群灭绝。

另⼀个⽅⾯,种群数量在经过瓶颈后也可能逐步恢复。

6.植物以及岛屿的物种分化有何特点

植物通过多倍体发⽣的。

多倍体是整个染⾊体组的⾃发复制,致使个体中原来染⾊体数成倍

增加。

植物物种形成的另⼀重要特点是⽐动物易于产⽣杂种后代,杂交能育性⾼。

岛屿物种形成的特点是由于和⼤陆隔离,往往易于形成适应于当地的特有种。

六、⽣活史对策

1.什么是⽣活史,其包含哪些重要组分

⽣物的⽣活史是指其从出⽣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包括⾝体⼤⼩、⽣长率、繁殖和寿命。

2.什么是⽣活史对策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物在⽣存⽃争中获得的⽣存对策,称为⽣态对策,或是⽣活史对策。

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化的特征:

快速发育,⼩型成体,数量多⽽个体⼩的后代,⾼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时代周期。

K-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最⼤化的特征:

慢速发育。

⼤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的后代,低繁殖能来弄个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3.什么是两⾯下注理论

根据对⽣活史不同组分的影响来⽐较不同⽣境。

如果成体死亡率与幼体死亡率相⽐相对稳定,可预期成体会“保卫其赌注”,在很长⼀段时期内⽣产后代,⽽如果幼体死亡率低于成体,则其分配给繁殖的能⼒就应该⾼,后代⼀次全部产出。

七、种内与种间关系

1、种内与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种内:

竞争、⾃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

种间:

竞争、捕⾷、寄⽣、互利共⽣

2.密度效应有哪些普遍规律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样的。

公式:

-3/2⾃疏法则:

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个体存活下

来。

这⼀过程叫⾃疏。

⾃疏导致密度与⽣物个体⼤⼩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3/2斜率,这种关系极为。

3.何谓红皇后效应⽣物进⾏有性繁殖有什么好处

红皇后效应:

捕⾷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

好处:

①可迅速繁殖,占领暂时性栖息地

②母体所产的后代都带有母本的整个基因组,因此给下代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繁殖的两倍。

4.领域⾏为和社会等级有何适应意义

动物的领域⾏为有利于减少同⼀社群内部成员之间或相邻社群间的争⽃,维护社群稳定,并保证社群成员有⼀定的⾷物资源、隐蔽和繁殖的场所,从⽽获得配偶和养育后代。

社会等级保证了种内强者⾸先获得交配和产后代的机会,从雾中种群整体⽽⾔,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5.什么是他感作⽤,有何⽣态学意义

他感作⽤:

也称作异株克⽣,通常指⼀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态学意义:

①对农林业⽣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②他感作⽤对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

物的出现引起另⼀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

③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

6.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举例说明两物种共⽣存或排斥的条件。

竞争排斥原理:

在⼀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例如:

动物为了竞争领域或⾷物进⾏打⽃。

7.什么是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

竞争释放:

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态位。

性质替换:

竞争产⽣的⽣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变化。

8.什么是⽣态位画图⽐较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态位分化的关系。

⽣态位是⽣态学中的⼀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物群落或⽣态系统中的地位和⾓⾊。

9.谈谈捕⾷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①任⼀捕⾷者的作⽤,只占猎物总死亡率的很⼩⼀部分,因此去除捕⾷者对猎物种仅有微

弱影响。

②捕⾷者只是利⽤了对象中超出环境所能⽀持的部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没有

影响。

10.怎样管理好草原

放牧活动能调节植物的种间关系,使牧场植被保持⼀定的稳定性。

但过度放牧也会破坏草原群落。

11.谈谈寄⽣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

①由于宿主组织环境多数稳定少变,所以许多寄⽣动物的神经系统和感官系统都退化。

②寄主被寄⽣物感染后会发⽣强烈的反应。

③寄⽣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常常使有害的“负作⽤”减弱,甚⾄演变为互利共⽣的关系。

12.共⽣有哪些类型

偏利共⽣;

互利共⽣(专性互利共⽣和兼性互利共⽣;

传粉和种⼦散布;

防御性互利共⽣;

动物组织或细胞内的共⽣性互利共⽣)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1.什么是⽣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物群落: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主要特征:

①具有⼀定的种类组成

②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群落具有⾃⼰的内部环境

④具有⼀定的结构

⑤具有⼀定的动态特征

⑥具有⼀定的分布范围

⑦具有边界特征

⑧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3.什么是群落交错区,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群落交错区:

⼜称⽣态交错区或⽣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①它是多种要素的联合作⽤和转换区,各要素相互作⽤强烈,常是⾮线性现象显⽰区和突

变发⽣区,也常是⽣物多样性⾼的区域

②这⾥的⽣态环境抗⼲扰能⼒弱,对外⼒的阻抗相对较低,界⾯区⽣态环境⼀旦遭到破坏,

恢复原状的可能性很⼩

③这⾥的⽣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强,因⽽也造成⽣态环境恢复的困难。

4.何谓⽣活型,如何编制⼀地区的⽣活型谱

⽣活型是⽣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活型的⽣物,不但体态相似,⽽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如何编制:

同⼀类⽣活型中,常常包括了在分类系统上地位不同的许多种,因为不论各种植物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如何,只要对某⼀类环境具有相同的适应⽅式和途径,并在外貌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就都属于同⼀类⽣活型。

5.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⑴⽣物因素:

竞争对⽣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捕⾷对⽣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⑵⼲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⑶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⑷岛屿与群落结构

6.Raunkiaer频度定律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个种类分布⽐较均匀⼀致的群落中,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占⼤多数,B、C和D级

频度的种类较少,E级频度的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其数⽬也较多,所以占有的⽐例也较⾼。

7.层次与层⽚有何异同

层次:

层⽚:

指由相同⽣活型或相似⽣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群落的不同层⽚是由属于不同⽣活型的不同种的个体组成。

8.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态意义是什么

在某⼀时期,某些植物种类在群落⽣命活动中起主要作⽤;

⽽在另⼀时期,则是另些植物种类在群落⽣命活动起主要作⽤。

⽣态意义:

在⽣境的利⽤⽅⾯起着互相补充的作⽤,达到了对时间因素的充分利⽤。

9.现代群落学与经典群落学的强调点有哪些区别

10.重要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有哪些,如何估计

①⾟普森多样性指数:

是基于在⼀个⽆限⼤⼩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设⽽推导出来的。

⽤公式表⽰为:

⾟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

③⾹农-威纳指数:

⽤来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越⾼,多样性也就

越⾼,其计算公式:

11.多样性随哪些条件⽽变化为什么热带地区⽣物群落的多样性⾼于温带和极地

①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②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

③在海洋或淡⽔⽔体,物种多样性有随深度增加⽽降低的趋势。

时间、空间、⽓候、竞争、捕⾷和⽣产⼒的影响和限制

九、群落的动态

1.原⽣裸地与次⽣裸地有什么不同

原⽣裸地是指原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

次⽣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还有曾经⽣长在此的种⼦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2.什么是定居

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长和繁殖的过程。

3.简述研究群落波动的意义。

4.说明⽔⽣演替系列和旱⽣演替系列的过程。

⽔⽣演替:

①⾃由漂浮植物阶段

②沉⽔植物阶段

③浮叶根⽣植物阶段

④直⽴⽔⽣阶段

⑤湿⽣草本植物阶段

⑥⽊本植物阶段

旱⽣演替阶段:

①地⾐植物群落阶段

②苔藓植物群落阶段

③草本植物群落阶段

④灌⽊群落阶段

⑤乔⽊群落阶段

5.⽐较个体论演替观与经典的演替观。

经典演替观的两个基本点:

每⼀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阶段的群落;

前⼀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阶段物种的建⽴。

个体演替观强调个体⽣活史特征、物种对策、以种群为中⼼和各种⼲扰对演替的作⽤。

6.什么是演替顶级单元演替顶级理论与多元演替顶级理论有什么异同点

演替顶级:

指每⼀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相同点:

都承认经过单向变化⽽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顶级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境相适应。

不同点:

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位的,但可以阻⽌群落向⽓候顶级发展;

多元顶级论则认为,除⽓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

单元顶级论认为,在⼀个⽓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候顶级;

⽽多元顶级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个顶级。

7.你认为应该怎样研究演替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试述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与系统。

采⽤“群落⽣态”原则,即以群落本⾝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等特征及其⽣态环境在不同的等级中均作了相应的反映。

单位:

群丛

系统:

植被型组

植被型

植被亚型

群系组

群系

亚群系

群丛组

亚群丛

2.什么是植被型和群系《中国植被》中将中国植被分为哪⼏个植被型与哪⼏个植被型

植被型:

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热条件的⽣态关系⼀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群系:

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中国植被分为10分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560多个群系,群丛则不计其数。

3.植被型、群系和群丛是如何命名的P198

4.什么是排序排序⽅法可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排序:

把⼀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为直接排序和间接排序。

直接排序以群落⽣境或其中某⼀⽣态因⼦的变化排定样地⽣境的位序。

间接排序是⽤植物群落本⾝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

⼗⼀、⽣态系统的⼀般特征

1.⽣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如何构成⽣态系统

⽣态系统就是在⼀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形成的统⼀整体。

包括⾮⽣物环境,⽣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什么是⾷物链、⾷物⽹和营养级⽣态锥体是如何形成的

⾷物链:

⽣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系列取⾷和被⾷的关系⽽在⽣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物按其取⾷和被⾷的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物⽹:

⽣态系统汇总的⾷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个⽹状结构。

营养级:

⽤图解的⽅法来描述物种和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

⼀个营养级是指位于⾷物链某⼀环节上的所有⽣物种的总和。

⽣态锥体是由能量锥体,⽣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组成。

3.说明同化效率、⽣长效率、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关系。

同化效率:

指植物吸收的⽇光能中被光和作⽤所固定的能量⽐例,或被动物摄⾷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例。

⽣长效率:

指形成新⽣物量的⽣产能⼒占同化能量的百分⽐。

消费效率:

指n+1营养级消费的能量占n营养级净⽣产能量的⽐例。

林德曼效率:

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相当于同化效率、⽣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4.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在⽣态系统发育的各阶段中,⽣物量、总初级⽣产量和净初级⽣产量是如何变化的

⽣物量:

指某⼀时刻调查时单位⾯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总初级⽣产量:

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