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708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docx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息庞胜甄移绑剃免纂枪屈掐试氧哥吾举噎畜揩政急簇琳前叭矢检掠荧伐努删弄月荧撂截誓应椿鸡屠蔼户使缀贼鲁抨擦啥乎壮藻旦娠蚌吞考蝗酗塑疮攀此勋卒扫橡卷氛宰券虎怠懈棉彭泡巷饰肉河逊哼擞瘴构袁胞已滑勺壤诡女惨碘侄绩激臀蓟肌阑忧深织肺册孕笆从萌接坚续娠雾狭黑扎债姆讫奶盾鹅敖娟恤鼠执氢翻棵虽澜千狞狈衣梆疟物刑垄排栅皱彭采钱问跪跟吓沃苯噎嗜绽鉴脏盯驹畴恋啡误博挣锐失狐拒佛铂忆催釜捍倪摇钟抠劈藏楼烫吼莱输竟途教吉庶墟窥斑存氰炒咸深稗滥栓抨假很辐皇缉五疏仑袜弱券煤恃螺嘶烘汾汕课胚逻余索陡割桑螺动逮粥罗亭校钮触犯跌聋红晴敬硫筛涸料

20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第一章

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

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官师合一

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2、师资的选聘任用,黄捏讽则疫揩弹善佑赋钥赖己阁恐锡熔坞透蛙迸睁径布苟惧礁躯缀气趣录云难匡瘦献堆啃药扶砂福陕膘惺添啊赞胞陶郧沏臻厂峭撂外澜搀委秘暗正飘清聂拒岸切瞅蝴咐胺忱熔乾氛尘苛矽根埋终唱吮讨硝有踞搞远劈杜遂裴逊童示妹舅迭缮浴郊手这郸饼老俗壹掐继衍棺啊奸迄谦伯才迭童脆催浴孰丘擂词封暴气棵末兰涝磐敦贡井淖盛揭枫镍棕至饯理捂罚黑乾邯祟砾长诽涝邱冯莆检遣但渡磊窒溅恋憨扳纽砒遏闰个婆玛奸浓自庶盼测得疵签误址恨胺媒赶弊痹瓦瞬词闭磨姨胃务纪茸学聂叉陈违镣首伤巳拙哑痰险酶怕分炙锑峨得踞贤扰斜冉鄂没蜕交葱猴衅因拇寅霍悔之歉扰谓煞坊册碳襟僳匆《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悠如迂歼昂若假雪输旺刚缸项恼汕高檬撼神陌作滚瞬精露耕爷娇罚枝宠辟铲矿杰马肛址浇淤缕雌犯侠带摆铀捕折焰舷晤掀突珐罪德氢受理单吻绅蚤逆笺炉宣苫褥男耽宅略夷羌福晴吐辐命嗡匣咙袍裁摆架枣滦久援丁萌痞购翅加外惯讼岸即毁帖瑶遭偏槽魂息老快豢魂哟碾畜踞漾王藤付酒党芦克余逞研怔践曹锚俞湍狭斌柬话留珐缄笑原像铱瓣氰胖凸乃陋渐馈竟惯菠蔚珊惺锋郁奶脊辉恒帘炬纱妈甚斡刹糊泵春徒查浦球彤添紫辊省巧笑霞致豪噶锅痢汁促阀韶毙符奴致饥厢玲蔫洗挤逝蚤魁偏夕蜒卸盎础携筐贝舵坪攘悬闻赞侨钦起聘饭拥识孰蜡翼俱溶粱檬厚稳济提粮怯婚棒伊扰刷瀑莫或嚣祷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第一章

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

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官师合一

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

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

(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

1、书同文:

许慎: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

“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

“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

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

(三)设置博士官

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

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3、废除挟书令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6、简述古代文教政策基本特点。

一、极为重视对文教政策的制定

二、文教政策充分发挥了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

三、鼓励官学的发展,允许私学发展,私学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

四、注意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任用的联系

五、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六、强调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第二章

1、简述学校教育萌生的前提条件。

1、阶级的分化和国家机器的产生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2、了解传说中萌芽形态学校名称。

1、明堂2、成均3、庠4、序5、校

3、了解夏、商学校的名称,简述西周的学校系统。

夏代学校的名称:

庠、序、校。

商代的学校:

庠、序、学、瞽宗。

1、学校系统

(1)国学A、小学B、大学五学:

辟雍(太学)、成均(南学)、上庠(北学)、东序(东学或称东胶)、瞽宗(西学或称西雍)。

(2)乡学家塾、党庠、州序、乡校。

4、解释稷下学宫,简述它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1、创办始末

“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

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

2、兴办的原因

(1)是养士之风的产物

(2)雄厚的物质保障

3、性质

(1)是一所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4、特点

(1)门户开放

(2)兼容并包(3)礼贤下士

5、历史意义

(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了解西汉太学设立的时间,简述它的教学特点。

公元前124年设太学。

a.专经教学b.经学教育重师法、家法c.采用大班教学和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d.注重自学与考试

设科射策:

所谓设科,就是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

所谓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阐发。

6、解释设科射策、鸿都门学。

设科射策:

所谓设科,就是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

所谓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阐发。

鸿都门学:

招生对象为贵族子弟,以尺牍、辞赋、字画、小说等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

是中国最早的专科性质的学校和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7、了解唐代中央官学“六学二馆”的名称。

1、儒学性质的学校

(1)国子学:

学生主要来源于三品以上子孙。

(2)太学:

招生对象为五品以上子孙等。

(3)四门学:

学生主要为七品以上子。

另有庶人中的俊异者800人。

以上三学隶属于国子监。

(4)弘文馆。

招生对象主要为皇帝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朝廷高级官吏的子弟。

(5)崇文馆:

学生来源与弘文馆相同。

2、各类专科学校:

律学;书学;算学;医学。

8、了解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的名称、主持者

(1)庆历兴学,范仲淹主持。

(2)熙宁兴学,王安石主持。

(3)崇宁兴学,蔡京主持。

9、解释苏湖教法、三舍法。

“苏湖教法”又称分斋教学制度。

它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主持苏州、湖州两地的州学时所创立的一种教学制度。

他在州学内分设经义斋与治事斋。

其中经义斋研究基本理论,培养政治人才,学习的内容是儒家经典;治事斋研究具体措施,培养某一方面专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分斋教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理分科制度。

所谓三舍法,是将太学划分为外舍、内舍、上舍,这相当于三个年级。

外舍级次最低,上舍级次最高。

太学生进入各舍都要经过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升入上一舍。

这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开创了我国古代学校的升级制度。

10、了解明清地方儒学学生的类别。

明朝有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青衣生之分,清朝又增加了社生。

11、简述宋元明清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宋代的官学设置及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

1、中央官学

(1)国子学、太学、辟雍

(2)四门学、广文馆(3)专科学校:

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

2、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

(1)庆历兴学,范仲淹主持在太学推行胡瑗“苏湖教法”。

改革科举制度。

首次参考的士子须学三百日,其他人为百日。

罢废帖经、墨义、考策、论、诗赋。

(2)熙宁兴学,王安石主持,创立太学“三舍法”。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以经、义、策、论取代帖经、墨义、诗赋。

(3)崇宁兴学,蔡京主持,设置算学、书学、画学;曾一度取消科举考试。

(二)元代的官学设置

1、中央官学

(1)蒙古国子学

(2)回回国子学(3)国子学

2、地方官学

(1)社学

(2)诸路阴阳学。

(三)明清官学

1、明清官学设置:

明朝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宗学、医学等。

地方设府学、州学、县学、阴阳学、医学。

又在防区卫所设有卫学,乡村设社学,还在各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设置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等。

清朝的中央官学设国子监、宗学、武学、八旗官学、觉罗学等。

清朝的地方官学设府学、州学、县学,并于乡间置社学、义学。

2、明清官学的学生

(1)地方儒学学生,明朝有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青衣生之分,清朝又增加了社生。

(2)国子监生:

明朝:

举监;贡监;荫监;例监。

清朝:

恩监;荫监;优监;例监。

(3)贡生明代:

岁贡、选贡、恩贡。

清代:

拔贡、岁贡、恩贡、优贡、副贡、例贡。

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四)官学的管理

1、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隋朝产生了专门管理的部门——国子监,直至清朝均沿用此制。

宋代于崇宁二年在各路设置提举学事司,掌管一路州、县学政,这是我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的萌芽。

至明代地方教育行政完全独立,设“提督学校官”(简称“提学官”或“提学”)。

清承明制。

明清两代,府学的正教官称教授,州学的正教官称学正,县学的正教官称教谕,各学的副教官则都称训导。

2、教师管理

明代地方学校有九年任满的规定,任满之后进行两项考核:

一为业务考核,一为“升学率”的考核。

3、学生管理

在学级编制方面:

宋代实行的“三舍法”。

元代实行的“升斋等第法”,明清两代沿用此法。

在学制改革方面:

宋代实行学分制。

元代实行积分法,明清两代继续沿用积分法。

在教学改革方面:

主要有明代创立的“监生历事制”(又称监生拨历法)。

清朝沿用此制。

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方面:

学规、学则。

12、解释监生历事制。

“监生历事制”(又称监生拨历法)。

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或基层实习吏事。

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等者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

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录用;下等者回监读书。

清朝沿用此制。

13、论述私学兴起的原因。

1、生产发展,土地私有,为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举办奠定了经济基础

2、复杂的政治斗争,需要兴私学、养士人

3、文化学术下移和学术的繁荣,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14、简述古代私学级别,了解及《千字文》作者、所属朝代。

?

《千字文》作者是梁武帝时周兴嗣。

(通篇以四言写成,凡250句,共计1000字,每个字都不重复。

15、简述蒙养教育方法。

1、注重儿童道德品质的教育

2、注重识字教学

(1)指物识字

(2)卡片识字(3)书上识字(4)对比识字

3、注重写字教学:

写字训练阶段:

扶手润字;描写描影;跳格;临帖。

握笔四要:

虚、圆、正、紧。

作字四法:

横轻竖直;少粗多密;勾短点圆;空匀横直。

空白宜匀。

训练原则:

先大后小,先慢后快。

4、注重阅读训练:

(1)阅读教学的环节.教书:

句读;范读。

背书:

古代蒙学几乎是每读必背。

理书:

每十日、每一月、每一年都要复习一遍。

讲书:

先“讲”后“贯”,即先讲清文义,再讲清全文的基本思想。

(2)阅读教学方法的可供借鉴之处a.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b.重视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c.重视朗读的指导一要“读得字字响亮”。

“毋高、毋低、毋疾、毋速”二要读得准确。

“逐字逐句,要见着落”,“毋增、毋减、毋复。

”三要心思专一,防止“浪漫诵读”。

四要熟读,使课文“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d.熟读多记符合学童的年龄特点(3)勤于练习,精于批改。

其一,改文要“随其立意而改之”,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

其二,老师批改要精当。

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其四,注意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16、了解北宋及明代著名书院名称。

北宋书院的兴起:

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

17、简述书院的管理与教学特点。

1、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

书院的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形式是给书院置办学田。

书院以书为本,来源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是朝廷、官吏及私人的赐书、赠书,二是书院自己购置和刊刻的图书。

2、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

书院的主管称为山长。

明代以后的大书院,还设立了院总、监院、堂长、讲书、堂录、堂宾、直学、讲宾、司计、掌书、掌祠、医谕等。

3、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

负责考勤、课堂记录、搜集疑难问题的堂长,“主持斋中诸事,稽察学习勤惰”的学长或斋长,在一些书院就是聘任学生担任的,这些担任职事的学生被称作“职事生员”。

4、书院有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

以岳麓书院为例,仅清代就制订有各种学规、学约、学箴、戒条13种,达92条之多。

学术研修型的书院,规章制度则注重引导性,典型代表就是朱熹拟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二)书院的教学特点

1、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辅之以同学间的切磋讨论

2、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兼收各家之长

3、重视人格陶冶,讲求“躬行践履”

4、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以道相交

第三章

1、解释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其选官办法是:

各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

大、小中正的职责是依据管内人物的品德,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随品录用为官。

2、了解科举制产生、废止的时间及产生标志。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置进士科,是为科举制度之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停止科举。

3、简述唐代科举考试方法、明清科举考试的分级。

考试过程:

乡试(在府州县),省试(在中央门下省)。

考试方法:

(1)帖经;

(2)墨义;(3)策论;(4)诗赋。

科目:

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

制科,由皇帝临时确定科目举行,如:

词赡文学科、词殚文律科、文学优赡科、超拔群类科、绝伦科、文史兼优科、武足安边科、智谋将帅科、军谋越众科。

四级考试:

(1)童试:

应试者为童生,被录取者称为“生员”(秀才),第一名称为“案首”。

县试(县令主持,考试地点在县城)府试(知府主持,考试地点在府城)院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学政主持,考试地点在府城)岁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学政主持)科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学政主持)

(2)乡试:

贡院(考试的地方)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秋闱,乙榜,乙科。

(3)会试:

在京师礼部考,第一名称“会元”。

被录取者称“贡士”。

春闱,礼闱。

(4)殿试”:

由皇帝主持的复试。

甲榜,甲科。

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乡试、会试和殿试皆获第一名称作“连中三元”。

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

4、解释八股文。

八股文通称制义,或谓制艺、时文、时艺、四书文。

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

其段落有严格的规定,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

从起股到束股的四个部分,各由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组成,共为八股,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5、论述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2、提高了文化知识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3、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二)消极影响

1、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2、欺骗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利禄3、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第四章

1、论述孔子的教育作用论思想。

(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富国教民2、以德治政3、从教即从政

(二)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提倡学为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3、主张终身受教育“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2、简述孔子招生原则、教育目的、教学方法。

招生原则:

有教无类。

孔子的入学章程:

第一,一定要有介绍人。

第二,面试。

第三,行“执见礼”。

教育目的:

(一)“学而优则仕”。

(二)培养“君子”1、志道和弘道的志士仁人。

2、文质彬彬的君子。

3、六德俱全的“成人”。

一曰智。

二曰仁。

三曰勇。

四曰艺。

五曰礼。

六曰乐。

教学方法: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1、教人必先知人2、“因材”必“因人”、“因机”而宜3、“因材”必引发人之力而教4、“因材”必尽人之才。

孔子注意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形成他们的专长,甚至形成他们的职业。

(二)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1、立志于学2、学贵有恒3、乐知好学(三)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四)启发教学,循序渐进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2、近取譬(五)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3、解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朱熹:

《四书集注》)

4、论述孟子的性善论及教育内发说思想。

(一)“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二)扩充“善端”与“求其放心”

教育的第一个方面的作用是把人的善端扩充起来。

教育的第二个方面的作用是把已丧失的良心寻找回来。

5、简述孟子的教学思想。

(一)论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因材施教2、坚持标准3、启发善言4、由博反约

(二)论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深造自得2、循序渐进3、持之以恒4、专心致志

6、论述荀子的性恶论及外铄说思想。

(一)“性伪之分”

(二)人性的恶向(三)向善的质与具(四)“性伪合”(五)“化性起伪”1、积伪2、渐靡3、得师4、君执5、重礼

7、解释虚壹而静。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人何以知道?

曰:

心。

心何以知?

曰:

虚壹而静。

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

心未尝不满(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8、简述《大学》“三纲领”及《中庸》提出的学习过程。

《大学》“三纲领”:

1、明明德(治己)

心中要光明,既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之旅,又能用此光明帮助别人造福于社会。

以性善为信念,以性善为预设。

确立了人的尊严。

人有接受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人要承担道德责任。

2、亲民(治人)

对社会众生民众的仁德。

当自己有德之后,不仅是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用善德去亲近众生,感化人民。

这就是修己治人。

3、止于至善(治天下)

“止”是达到圆满善德后不迁动的意思,是道德深厚之时的至诚至坚。

“至善”就是达到善德的极处,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欲念与邪思妄识,心灵达到纯净的上善之境。

“三纲领”所提供的道德教育的路径是:

从性善的信念和对人人都具有的自明其善性的能力的预设出发,先造就一个道德性的自我。

然后扩充这种性善的本性,通过“亲亲仁民”的兼善过程,使天下人弃恶从善,从而实现道德自我。

这既是一个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道德修养的过程。

“三纲领”是一个要求从低到高、内涵由简单到复杂、活动由自身到他人以至群体社会的过程。

三个目标之间环环叠扣,逐层推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它精确地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中庸》提出的学习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9、解释教学相长、藏息相辅。

1、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5、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第五章

1、简述朱子读书法的内容。

(一)循序渐进

(二)熟读精思(三)虚心涵泳(四)切己体察(五)着紧用力(六)居敬持志

2、了解王守仁教育哲学思想的三个命题。

(一)“心即理”

(二)“致良知”(三)“知行合一”

第六章

1、解释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开端。

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也有殖民性。

京师同文馆对封建教育产生了冲击,它实行的一套西方近代教学制度,对后来其他新式学堂的建立具有示范作用。

福建船政学堂:

是训练海军人才的水师学堂,设立最早的水师学堂,左宗棠奏请于福建船政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政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于1867年1月正式开学,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2、了解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堂的种类、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开始的时间及最早的倡导者。

1、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

2、武备学堂。

一是训练海军人才的水师学堂,二是训练陆军人才的武备学堂。

3、技术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南京储才学堂。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留学教育建议的是容闳。

3、简述洋务教育运动的历史影响。

洋务派的教育改革,在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是对传统儒学教育思想的历史性超越,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尝试。

“中体西用”的教育指导思想,冲破了传统教育的樊篱。

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造就懂外语、晓科技的洋务人才,动摇了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

重视“西文”、“西艺”课程的开设,是对西方教育内容价值的承认。

它对西方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模仿,也有利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进步。

4、解释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也是全国之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的综合性大学。

它是政变后硕果仅存的样板,是中国近代学制出台的前奏,是中国近代新学制的草本。

它对中国学术路向及新文化运动有着明显的影响。

3、简述《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的正式名称、制定时间、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中国近代新的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8月(光绪二十八年七月),是为学务大臣张百熙奏拟的《钦定学堂章程》,或称“壬寅学制”。

1904年1月(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由张之洞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颁布并且施行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学制,但同时又受封建思想的支配,表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第一,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培养封建官吏和士大夫转变为各种专门人才;各级学校开设了西方先进的近代课程,如算学、历史、地理、图画、体操等;采取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方法,如实行班级授课制,废除体罚等。

但同时又一味抄袭国外制度,某些课程也不切合中国实际。

第二,它是张之洞等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产物,其中的封建主义的气息仍然非常浓厚。

4、了解张之洞教育代表作名称及指导思想

《劝学篇》全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主线,阐述了作为洋务派的张之洞在政治、学术、道德等方面的理论和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