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406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

《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doc

浅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作者:

刘元明杨甜|来源:

胶州市慈善总会|浏览:

1618次|更新:

2007-12-10|字体:

]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摘选自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内容提要:

慈善事业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经被界定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参与力量。

这体现了党中央对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充分肯定,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发展好我国的慈善事业的期待和需求。

在此背景下,理清我国慈善事业从古到今的基本发展脉络,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好我国的现代慈善事业指名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

鉴古知今,展望未来,应有所的。

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作一番简要阐述。

关键词:

慈善事业发展渊源现状方向

提到“慈善”,我们往往能联想到古今中外许多救穷扶弱的感人事迹,她或者源于宗教的使命,或者源于民间的义举,然而,无论她的表现形式如何,她都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中华民族的慈善思想和慈善行为与我们的历史一样悠久和长远,下文将从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进行简要梳理。

一、发展渊源

关于发展渊源,我们可以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思想渊源及现代慈善的有关名词解析

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此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譬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和孟子也曾说道: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慈”是“爱”的意思,表示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吉祥,美好”的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这都是有文可查的:

《管子.心术下》中所说的“善气”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国语·吴》中“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的“慈”即为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解释道:

“慈,爱也”、“善,吉”。

至于“慈”和“善”两个字作为一个词“慈善”使用,在我国历史上大约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也就是说中国人讲“慈善”比国外要早了很多很多年。

当“慈善”二字合用,则是“仁善”、“善良”、“富于同情心”的意思。

如《魏书.崔光传》中所讲“光宽和慈善,不杵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

”又如《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中说“徐继祖是个慈善的人,也是天性自然感动,心内倒可怜这婆婆。

”再如清代昭桩《啸亭杂录.孝亲》中有记载:

“(孝圣先皇后)天性慈善,屡劝上减刑罢兵,以免苍生屠戮,上无不顺从,以承欢爱。

作为我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这种慈善概念与我国传统的思想宝库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慈善概念是以儒家的仁爱、民本、大同、义利观思想,佛家的修善功德、因缘业报、慈悲为怀观念和道家的乐生好善、乐以养人、周穷救急、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思想为基础的。

此外还有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等等。

以上是慈善思想的古代表现形态。

慈善事业发展到了现代之后,慈善相关的一些名词被赋予了更多的更丰富的内涵。

有近代人给慈善下了如此的定义: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是心动和行动的结合。

对于什么是“慈善”,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有极为精辟的概括:

什么叫“慈”呢?

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讲的是纵向关系,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什么是“善”呢?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讲的是横向的关系。

什么是“慈善”呢?

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

崔乃夫会长以纵横两方面的关系,深刻地概括出了慈善事业的真谛及其全部活动。

明白了什么是“慈善”之后,“慈善事业”又该当如何界定呢?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以“敦促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慈善家和慈善行为”为由提出了“三次分配”理论。

他说:

“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觉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全部捐赠出去,是‘第三次分配’。

由于第三次分配过程是人们自觉自愿的捐赠行为,因此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所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市场调节或政府调节无法替代和比肩的。

慈善事业是社会各界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由社会募捐、项目实施等组成的慈善活动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制度化运作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方式。

因此,慈善事业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爱心为道德基础;二是以社会成员的物资捐献为经济基础;三是以社会性的民间公益团体或公益组织为组织基础;四是以捐助者的自觉自愿为实施操作基础。

慈善事业的运作包括接受捐赠、物资管理和实施救助三个主要环节,其他工作和环节都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三个主要环节的。

(二)行为渊源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人长期没有形成有力的慈善事业,但是慈善行为早已广泛存在了,比如灾年搭粥棚施粥救济孤儿和老人、开仓放粮、义务赈学等等,像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就曾经在家乡置地100亩用于开办义学。

后来,又出现了育婴堂、慈济堂、孤儿院、保育院、残疾院等典型的慈善设施、慈善团体或慈善组织。

如1915年河北发大水淹没了100多个县,曾任北洋政府内阁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就曾经搞募捐活动,在香山办设慈幼院,收留了300多名孤儿,后来一度发展到600多名。

这些孤儿在慈幼院里读书、学艺等等,熊希龄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开拓者。

纵观我国的慈善行为发展史,在九世纪之前的中国,慈善更多的是宗教层面的活动。

从九世纪中期开始及以后,政府从慈善组织的手中接管了慈善组织的管理工作,用税收和政府财政支付慈善组织的开销,并挑选了地方耆宿(多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来管理事务,政府的社会管理责任相对增加。

这种情况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宋代的政府不是被动地接收慈善团体,而是破天荒地建设了一系列社会救济机构,以满足需要救济人群的不同需要。

宋代的这种做法,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也体现出了政府统筹管理慈善事业理念上的日趋成熟,直至明清时期,这种政府统筹的做法仍然占据着慈善筹资的主要渠道。

二、大体发展现状

我国的慈善事业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慈善组织的作用和慈善事业的发展逐渐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慈善事业在社会救助领域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朱传一,2002)。

简要说来,慈善事业的大体发展现状如下:

慈善机构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以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为主要组织形式。

基金会首开先河:

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1985年,爱德基金会成立,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

这些早期成立的基金会都是“运作型基金会”,即在筹募慈善基金的同时组织实施各类救助资助项目,这也是我国基金会的特色之一。

地方慈善机构雨后春笋似地成长:

自1993年1月中国大陆出现了第一家地方性慈善机构——吉林省慈善总会以来,经过有关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地方慈善机构平均每省早已超过5家,几乎遍布全国的所有省份和大中城市,有些甚至深入到县、乡和村(居)。

中央慈善组织应时而生: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由政府创建,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动员海内外的力量,筹集慈善资金开展各类慈善活动,这是一个里程碑似的事件。

如今,中华慈善总会的团体会员已经超过了200家。

草根组织亦发展迅猛:

依靠自然人或法人的经济基础,或者依托网络交流平台的同好聚集形式以从事慈善事业或者其他公益事业的草根组织近年来发展同样十分迅猛,她们的存在,填补着政府或现今慈善机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领域的空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慈善工作业务的开展卓有成效。

据2004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民政部门组织筹集的社会捐赠资金34亿元中慈善机构募捐的资金有16.9亿元,比上年度增长42.5%;实施救助资助福利项目1545个。

从2002年到2007年的5年中,仅中华慈善总会就募集慈善款物19.8亿元人民币,其中善款7.6亿元人民币,物资折合人民币12.2亿元。

地方慈善机构方面:

以山东半岛的青岛市为例,自2001年12月8日青岛市成立慈善总会以来,通过开展“慈善一日捐”集中捐赠月活动、设立冠名慈善基金、组织“非典”、印度洋海啸专题捐赠活动、与有关媒体、企业共同实施特色募捐项目等方式,已从社会各界共募集善款1.668亿元(含冠名慈善基金本金8666万元),建立创始基金1700万元;同时先后启用资金4632万元,用于“元旦春节送温暖”、“再就业培训”、“助医门诊”、“微笑列车”等10个方面的慈善救助资助,使31.5万户家庭沐浴到慈善事业的阳光。

当然,慈善组织除了实施救助资助项目之外,还组织了义工队伍和其他志愿者队伍,深入城市和农村的社区,以提供无偿服务的方式帮助各类弱势群体,传播慈善意识和慈善文化,推动社会的公平发展与和谐稳定。

青岛市慈善总会近年来就提供了慈善服务活动2200人次,工作时间1200小时,使5800多人从中受益。

草根组织“青岛阳光公益”还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聚集网络同好组织了很多公益或慈善活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

当然,现今我国的慈善事业也有不少不如人意亟待改善的地方:

慈善组织或机构数量不够、物资基础薄弱、公信力亟待提高、政策支持和鼓励体系尚未形成等等。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慈善总会常务理事郑功成教授集中总结为三条:

慈善意识的淡薄、慈善法制的欠缺、慈善机制的幼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慈善事业在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组织机构数量和规模、从业人员人数、筹集慈善资金多少和实施救助资助项目的力度基本呈现出沿海好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格局。

三、主要发展方向

国家正在实施“十一五”规划,党中央提出:

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那么,中国的慈善事业将走向何方呢?

我们认为,虽然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不确定的状况,但是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中有几点是可以明确的。

一是民营化,也叫非政府化。

这是慈善事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虽然事实上,现今我国的慈善组织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政府行为的倾向,但是慈善事业是社会的公益事业,必须坚持民间力量独立自主发展的原则。

政府的职责就是鼓励、支持和扶持并监督慈善事业的发展,不应去干预慈善机构内部的运作,也不应将慈善机构当作政府的附属部门来运作。

二是法制化。

这是慈善事业进一步健康长期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

现有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等6部涉及慈善公益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规范和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一项事业要想成熟发展,就必须有相应的完善的法律制度对其给予保障和进行规范,慈善事业也是如此。

因此,大力推动《慈善法》的制订,形成一部专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就成为了我国慈善事业法制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是专业化。

这是慈善事业提高自身业务办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慈善事业在我国作为一项既历史悠久又年轻的事业,必须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和坚持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工作内容的专业化。

四是普及化。

这是慈善事业发展面向的最终目标。

慈善事业最终要在全国上下,从城市到农村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在我们这个正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度普及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意识和行为。

另外,关于我国慈善事业的未来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慈善总会常务理事郑功成教授也指出:

现代慈善事业是与时俱进的,它不仅需要道德支撑,也需要新的理念、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

关于慈善组织的应有属性,萨拉蒙提出了“五性”:

NGO的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重富真一提出“六个条件”:

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发性、持续性、利他性、慈善性(王名等,2003),这也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可以借鉴的努力方向。

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培养并强化国人的现代慈善意识、健全和完善慈善法制、多措并举促使慈善机制从幼稚走向成熟。

我们不难看出: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悠久慈善历史和传统的民族,我们的慈善思想和慈善实践都是非常伟大的。

但我们也同样要认识到:

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我们近现代的慈善意识相对落后,慈善事业发展相对缓慢。

这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发愤图强,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同时,努力提升国民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

刘元明杨甜|来源:

胶州市慈善总会|浏览:

1618次|更新:

2007-12-10|字体:

]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摘选自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内容提要:

慈善事业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经被界定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参与力量。

这体现了党中央对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充分肯定,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发展好我国的慈善事业的期待和需求。

在此背景下,理清我国慈善事业从古到今的基本发展脉络,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好我国的现代慈善事业指名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

鉴古知今,展望未来,应有所的。

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作一番简要阐述。

关键词:

慈善事业发展渊源现状方向

提到“慈善”,我们往往能联想到古今中外许多救穷扶弱的感人事迹,她或者源于宗教的使命,或者源于民间的义举,然而,无论她的表现形式如何,她都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中华民族的慈善思想和慈善行为与我们的历史一样悠久和长远,下文将从发展渊源、发展现状、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进行简要梳理。

一、发展渊源

关于发展渊源,我们可以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思想渊源及现代慈善的有关名词解析

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此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譬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和孟子也曾说道: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慈”是“爱”的意思,表示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吉祥,美好”的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这都是有文可查的:

《管子.心术下》中所说的“善气”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国语·吴》中“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的“慈”即为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解释道:

“慈,爱也”、“善,吉”。

至于“慈”和“善”两个字作为一个词“慈善”使用,在我国历史上大约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也就是说中国人讲“慈善”比国外要早了很多很多年。

当“慈善”二字合用,则是“仁善”、“善良”、“富于同情心”的意思。

如《魏书.崔光传》中所讲“光宽和慈善,不杵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

”又如《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中说“徐继祖是个慈善的人,也是天性自然感动,心内倒可怜这婆婆。

”再如清代昭桩《啸亭杂录.孝亲》中有记载:

“(孝圣先皇后)天性慈善,屡劝上减刑罢兵,以免苍生屠戮,上无不顺从,以承欢爱。

作为我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这种慈善概念与我国传统的思想宝库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慈善概念是以儒家的仁爱、民本、大同、义利观思想,佛家的修善功德、因缘业报、慈悲为怀观念和道家的乐生好善、乐以养人、周穷救急、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思想为基础的。

此外还有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等等。

以上是慈善思想的古代表现形态。

慈善事业发展到了现代之后,慈善相关的一些名词被赋予了更多的更丰富的内涵。

有近代人给慈善下了如此的定义: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是心动和行动的结合。

对于什么是“慈善”,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有极为精辟的概括:

什么叫“慈”呢?

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讲的是纵向关系,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什么是“善”呢?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讲的是横向的关系。

什么是“慈善”呢?

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

崔乃夫会长以纵横两方面的关系,深刻地概括出了慈善事业的真谛及其全部活动。

明白了什么是“慈善”之后,“慈善事业”又该当如何界定呢?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以“敦促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慈善家和慈善行为”为由提出了“三次分配”理论。

他说:

“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觉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全部捐赠出去,是‘第三次分配’。

由于第三次分配过程是人们自觉自愿的捐赠行为,因此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所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市场调节或政府调节无法替代和比肩的。

慈善事业是社会各界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由社会募捐、项目实施等组成的慈善活动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制度化运作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方式。

因此,慈善事业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爱心为道德基础;二是以社会成员的物资捐献为经济基础;三是以社会性的民间公益团体或公益组织为组织基础;四是以捐助者的自觉自愿为实施操作基础。

慈善事业的运作包括接受捐赠、物资管理和实施救助三个主要环节,其他工作和环节都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三个主要环节的。

(二)行为渊源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人长期没有形成有力的慈善事业,但是慈善行为早已广泛存在了,比如灾年搭粥棚施粥救济孤儿和老人、开仓放粮、义务赈学等等,像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就曾经在家乡置地100亩用于开办义学。

后来,又出现了育婴堂、慈济堂、孤儿院、保育院、残疾院等典型的慈善设施、慈善团体或慈善组织。

如1915年河北发大水淹没了100多个县,曾任北洋政府内阁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就曾经搞募捐活动,在香山办设慈幼院,收留了300多名孤儿,后来一度发展到600多名。

这些孤儿在慈幼院里读书、学艺等等,熊希龄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开拓者。

纵观我国的慈善行为发展史,在九世纪之前的中国,慈善更多的是宗教层面的活动。

从九世纪中期开始及以后,政府从慈善组织的手中接管了慈善组织的管理工作,用税收和政府财政支付慈善组织的开销,并挑选了地方耆宿(多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来管理事务,政府的社会管理责任相对增加。

这种情况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宋代的政府不是被动地接收慈善团体,而是破天荒地建设了一系列社会救济机构,以满足需要救济人群的不同需要。

宋代的这种做法,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也体现出了政府统筹管理慈善事业理念上的日趋成熟,直至明清时期,这种政府统筹的做法仍然占据着慈善筹资的主要渠道。

二、大体发展现状

我国的慈善事业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慈善组织的作用和慈善事业的发展逐渐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慈善事业在社会救助领域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朱传一,2002)。

简要说来,慈善事业的大体发展现状如下:

慈善机构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以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为主要组织形式。

基金会首开先河:

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1985年,爱德基金会成立,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

这些早期成立的基金会都是“运作型基金会”,即在筹募慈善基金的同时组织实施各类救助资助项目,这也是我国基金会的特色之一。

地方慈善机构雨后春笋似地成长:

自1993年1月中国大陆出现了第一家地方性慈善机构——吉林省慈善总会以来,经过有关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地方慈善机构平均每省早已超过5家,几乎遍布全国的所有省份和大中城市,有些甚至深入到县、乡和村(居)。

中央慈善组织应时而生: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由政府创建,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动员海内外的力量,筹集慈善资金开展各类慈善活动,这是一个里程碑似的事件。

如今,中华慈善总会的团体会员已经超过了200家。

草根组织亦发展迅猛:

依靠自然人或法人的经济基础,或者依托网络交流平台的同好聚集形式以从事慈善事业或者其他公益事业的草根组织近年来发展同样十分迅猛,她们的存在,填补着政府或现今慈善机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领域的空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慈善工作业务的开展卓有成效。

据2004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民政部门组织筹集的社会捐赠资金34亿元中慈善机构募捐的资金有16.9亿元,比上年度增长42.5%;实施救助资助福利项目1545个。

从2002年到2007年的5年中,仅中华慈善总会就募集慈善款物19.8亿元人民币,其中善款7.6亿元人民币,物资折合人民币12.2亿元。

地方慈善机构方面:

以山东半岛的青岛市为例,自2001年12月8日青岛市成立慈善总会以来,通过开展“慈善一日捐”集中捐赠月活动、设立冠名慈善基金、组织“非典”、印度洋海啸专题捐赠活动、与有关媒体、企业共同实施特色募捐项目等方式,已从社会各界共募集善款1.668亿元(含冠名慈善基金本金8666万元),建立创始基金1700万元;同时先后启用资金4632万元,用于“元旦春节送温暖”、“再就业培训”、“助医门诊”、“微笑列车”等10个方面的慈善救助资助,使31.5万户家庭沐浴到慈善事业的阳光。

当然,慈善组织除了实施救助资助项目之外,还组织了义工队伍和其他志愿者队伍,深入城市和农村的社区,以提供无偿服务的方式帮助各类弱势群体,传播慈善意识和慈善文化,推动社会的公平发展与和谐稳定。

青岛市慈善总会近年来就提供了慈善服务活动2200人次,工作时间1200小时,使5800多人从中受益。

草根组织“青岛阳光公益”还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聚集网络同好组织了很多公益或慈善活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

当然,现今我国的慈善事业也有不少不如人意亟待改善的地方:

慈善组织或机构数量不够、物资基础薄弱、公信力亟待提高、政策支持和鼓励体系尚未形成等等。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慈善总会常务理事郑功成教授集中总结为三条:

慈善意识的淡薄、慈善法制的欠缺、慈善机制的幼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慈善事业在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组织机构数量和规模、从业人员人数、筹集慈善资金多少和实施救助资助项目的力度基本呈现出沿海好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格局。

三、主要发展方向

国家正在实施“十一五”规划,党中央提出:

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那么,中国的慈善事业将走向何方呢?

我们认为,虽然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不确定的状况,但是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中有几点是可以明确的。

一是民营化,也叫非政府化。

这是慈善事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虽然事实上,现今我国的慈善组织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政府行为的倾向,但是慈善事业是社会的公益事业,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