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694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docx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网评论员8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

“光明网评论员”2016年7月号(中)

  1.【阅读提示】聚焦初入社会的毕业生:

薪资低交际难租房苦

  ★评论:

别对大学毕业生的焦虑一笑而过

  2.【阅读提示】安徽5767个新生儿视频泄露当事医院:

因黑客入侵

  ★评论:

打破个人信息保护的“破窗效应”

  3.【阅读提示】报告:

中国人一生要办证件证明超过400个

  ★评论:

“一生办证400个”,制造多少隐形锁?

  4.【阅读提示】人社部部长:

我国将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证书

  ★评论:

每个奇葩证书,背后都可能是“蛀害”

  5.【阅读提示】尼斯遇袭事件已致77人遇难有2名中国公民受伤

  ★评论:

法国再遇恐袭,野蛮还有被治愈的一天么?

  6.【阅读提示】法院院长遭PS艳照敲诈仍汇款:

不打钱不好立案

  ★评论:

“不打钱不立案”的傲慢与偏见

  7.【阅读提示】部分省市招商造假:

重复签约几千万包装成数亿

  ★评论:

造假的招商“表演”给谁看?

  8.【阅读提示】日本人口连减7年跌破1.26亿少子老龄化加剧

  ★评论:

老龄化社会是国家发展之路的拦路虎

  9.【阅读提示】多地高校学费新一轮上涨贫困生:

报考先看学费

  ★评论:

采取措施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就学

  10.【阅读提示】中央政法委:

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要从制度上反思

  ★评论:

从制度上确保刑事侦查工作的智力性

  1.【阅读提示】聚焦初入社会的毕业生:

薪资低交际难租房苦

  2016-07-1108:

46 来源:

中新网 

  聚焦初入社会的毕业生:

薪资低交际难租房苦

  中新网北京7月11日电(吕春荣)“彷徨、忧虑、期待,各类想法交织”,此番感受出自90后硕士毕业生王强口中,在这位职场新人看来,走出校园,他的不适应感越加强烈。

  “不适感”,对许多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这种感受普遍存在。

今年全国高校共有765万毕业生,如今,他们已陆续离开校园,踏入社会。

租房子、加班、自食其力……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们正在经历初入社会之难。

  ——薪资低

  90后硕士生月薪3千多元不敢多花一分钱

  毕业于985高校、拿过多次奖学金、文字功底扎实……扎实的简历,这是王强在学生时代所交出的答卷,然而,毕业后,他和许多毕业生一样,经济压力迎面而来。

  从山东某高校毕业的王强在杭州找到了一份工作。

在他看来,初入社会的各种困难,从他去往杭州的火车就开始了。

6月底,王强正式毕业,他独自一人带着沉重的行李挤上前往杭州的火车,王强说,因为刚入职工资低,为了省钱,他在火车上站了十多个小时,他不敢多花一分钱。

  王强告诉记者,刚入职场,他的工资是3300元一个月,还要扣除“三险一金”,这也意味着,他一个月能到手的钱不到3000元。

然而,就在入职前,他需要支付上千元房租等一大笔费用,他已花光了积蓄,还找同学借了5000元。

  早早地背上债务,让王强倍感“压力山大”。

王强很无奈,“经济上的拮据已让他变得对一毛钱都紧张,干什么都得提前估算着开销,这是自己二十几年来首次如此计较金钱,甚至夸张到坐公交都在谋划坐2元还是3元。

  在王强看来,来杭州之前,他还满怀期待地想广邀好友来杭旅游,甚至“大言不惭”地表示要请客吃饭游湖,然而,现在窘迫的状态,让自己不敢再约人,也害怕被约。

  薪资不高,是王强苦恼之源。

今年6月,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就业蓝皮书: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2015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比2014届(3487元)增长了239元,比2013届(3250元)增长了476元。

  ——角色转换难

  和同事说话小心翼翼已开启“白加黑”加班模式

  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换,是毕业生初入社会的另一大困难。

刚刚大学毕业,目前已在云南某高校就职的童力干劲十足,虽然薪资不高,但由于工作单位体面稳定,童力的工作一直被亲朋羡慕。

  不过,工作后,童力发现,虽然自己的工作也是在校园中,但是工作和上学确实分属两个“世界”。

  童力表示,学生时代,身边不乏有一群人和自己同吃同睡同奋斗,如遇到问题,还可以请教老师。

但如今参加工作之后,自己一个人独自奋斗,有问题也只能自我摸索,没有人告知。

  “大家像一个个原子,做着自己的事情,我也不知道如何跟大家打交道,多说一句话,都生怕出错,如此小心翼翼,让我很不自在,自己也特别想改变。

”童力说。

  除了工作上的初来乍到的压力,让童力感到不适应的还有工作中紧张的时间感,虽然进入职场仍未满月,但工作压力已早早向王强袭来。

  根据工作安排,童力的正常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期间的工作时间有弹性。

但现实和理想有些距离,刚入职不久,童力就开启了“白加黑”的加班模式。

  “一位前辈告诉我,我们以后的活还会更多,工作量会越来越大,工作压力和强度只会更大。

”童力说,现在自己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醒来,当前和自己在校状态相去甚远,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虽然对于工作仍有许多情绪,但童力还是在学着适应。

童力说,“其实我也喜欢加班,安静的办公室,就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昏暗的台灯下看着书,会让自己忘却很多烦恼,也会让我暂时远离物质困窘带来的忧虑。

  ——租房苦

  租房旺季一房难求毕业生花半月工资租房

  工作辛苦,身体疲劳,一个简单舒适的“家”往往能起到纾解工作压力的作用。

但残酷的现实是,如今正是租房旺季,当毕业生撞上高涨的租房价格,一房难求的窘境往往让一些毕业生更为窘迫。

  每年6、7月毕业季是北京一年中房租最旺的季节,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扩张,房租也逐年递增。

据某知名租房企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北京租房每平米47.2元人民币,到了2015年7月,已经攀升至每平米72.8元,涨幅达54.2%。

  谈起租房难,从艺术院校毕业的陈从深有感受。

6月中旬,小伙陈从从北京某高校毕业,匆匆搬离学校宿舍后,他便开启了一段简短却辛酸的“租房岁月”。

在找房期间,陈从过起了群租生活,在一个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里,住了包括他在内的六个男生,烟屑、臭袜子、脏乱的厕所,群租房的环境令他特别想逃离。

  网上找房、微信找房、寻中介找房,陈从动用了各类工具、各种手段,只为快点找到一个合适点的房子,期间,他甚至考虑过和陌生人合住一个单间。

  一天要看近十个房子,陈从集中精力,最终用了三天的时间,还是勉强找到了一间两千多元的普通单间。

虽然环境不怎么好,卫生条件也有限,但已足够令他大舒一口气。

不过,代价是他需要花掉他近半个月的工资。

  陈从感慨道,“工作后,才知道如今租房如此之难,好一点的房子,真的是被秒抢,一段时间就有可能被十几个人同时盯上;而坏一点的,只要你稍微犹豫,也会很快被抢走。

如今,能抢到一个性价比高的房子,那简直幸运至极。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评论:

别对大学毕业生的焦虑一笑而过

  2016-07-1111:

46 来源:

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网评论员:

毕业季到来,社会新人的话题再次从舆论场中浮现。

今天(7月11日),中新网的一篇报道聚焦初入社会的毕业生,称薪资低、交际难、租房苦三大问题困扰着他们。

  “90后硕士生月薪3千多元不敢多花一分钱”、“和同事说话小心翼翼,已开启‘白加黑’加班模式”、“租房旺季一房难求毕业生花半月工资租房”……在这个烈日炎炎的夏季,又一波年轻人开始接受现实生活的炙烤。

  对年轻人的焦虑,有些评论很有意思。

中新社这条新闻下面,就有人谈起老调:

“初入社会都难”、“哪一个初入社会的人,不都是这样,难道你还想说,初入社会,就八面玲珑吗?

”此外,还曾见到某专家在谈起青年的辛苦时露出不理解的表情,以自己50多岁还要辛苦各地奔波讲课、在机场待机时间还要写论文的实例,劝诫年轻人不要以吃苦为意。

这些话永远是对的,可以用来劝勉50后60后,也可以用来劝勉90后00后,但剥离一代人生存的大环境而单向度地从个人成长角度谈吃苦,意义又何在呢?

  青年人的就业状态、生活状态,是最有社会学意义的课题之一,它如三棱镜一般折射出了复杂的社会面影:

阶层分野、城乡差距、产业结构、财富分配和社会心理。

如果以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后的几代人比较,可以看到,今天的年轻人几乎失去了改革开放前期自由竞争圈占社会资源的机会,一进入社会面临的就是利益格局已经固化的现实。

从个体来讲,当然任何时代都挡不住极端优秀的人脱颖而出,但从大概率看来,今天的年轻人所能腾挪闪躲的空间显然更为逼仄。

  可以从几个具体的角度观察一下,首先是薪资。

十年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薪资要超过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月薪;但到了2015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月薪已达到5169元(国家统计局数字),同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只有3694元(第三方调查机构数据)。

此外,2015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只比2014届增长了239元、比2013届增长了476元,把这个数字与两年间的物价涨幅对比,就能更深入感受到毕业生初入社会的辛苦。

  此外是房价。

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中,房价畸高带来了短暂的财富累积窗口,然后形成了粗暴的、完全没道理的贫富分化。

如果说,新世纪初就业的一代人,还“有幸”赶上了这个窗口期、有机会在满足住房刚需的同时顺带完成这项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现在这个窗口则已经对年轻人闭合,一线城市的一套房对于他们来讲越来越不可得。

年轻人要买房子,几乎必须依靠父母的代际累积完成,但随着城市房价的上涨,更多普通家庭的几代累积也被清除出场了。

  “现在的年轻人啊,吃点苦就抱怨”,这句话未必没有针对性,但仅从这一点切入谈论年轻人的焦虑和诉求,尤其是就业领域的专家也持此论,就会形成一种对现实的遮蔽。

每一代青年的焦虑背后,无一例外都有大的家国议题,这大多是对规则明确、机会平等、上升通道多元的渴望和诉求,需要改革者聆听。

  2.【阅读提示】安徽5767个新生儿视频泄露当事医院:

因黑客入侵

  2016-07-1205:

45 来源:

北京青年报 

  11日有网友称在56视频网站上看到众多新生儿的视频,视频数目有5767个。

有视频中婴儿的家属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视频中的孩子都是在安徽妇幼保健院出生的。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视频的上传时间跨度接近两年,大部分视频中有孩子的出生卡,上面有姓名、出生日期、诊断结果等信息。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称,视频是医院为住院宝宝的父母远程查看孩子的治疗状态录制的,出现在视频网站上是因为有黑客入侵了数据库。

目前医院已经向合肥市公安局网监支队报案。

截至北青报记者发稿时,这些视频已无法观看。

  事件5767个新生儿视频泄露

  泄露新生儿视频的是56视频网的一个用户。

该用户名为“安徽妇幼论坛”,共上传了5767个视频。

这些新生儿的视频,很多名字直接用“某某”之子、“某某”之女标注。

点开后,视频里的孩子眼睛被蒙着,但相关信息非常清晰,就连诊断症状“黄疸”、“早产”等也能看清。

  一位母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的孩子如今八个月大,有一天在网上搜索时,发现宝宝刚出生时在保温箱里的视频被放到了56网上,视频里不仅能清晰地看到孩子,还能看到保温箱上贴着的“病区”、“入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入院日期”等信息。

  这位母亲表示,孩子出生后由于黄疸,医生让孩子在保健院保温箱里待几天,视频就是拍摄的孩子在保温箱里的画面。

“当时医生告诉我们,如果在家想看孩子,可以通过院方的网站,输入住院号、账号、密码等信息看到孩子在医院的视频。

  调查

  视频上传时间跨度达2年

  北青报记者在56视频网上看到了这些新生儿视频。

视频的长度普遍较短,大多不超过半分钟。

最早的一段视频上传于2014年4月,最后上传的视频是在2016年1月,时间跨度接近2年,大部分视频是在周三上传的。

  每周三上传视频的时间点,正好与安徽妇幼保健院“新生儿远程网络视频探视服务”规定的探视时间相符。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014年起,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安装了新生儿远程网络视频探视服务系统,让父母在病房外就能看到新生儿。

  当年的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主任徐慧琴曾对媒体表示,医院利用DV机对治疗护理中的新生患儿进行视频拍摄,然后再将画面进行剪辑、编排制作成视频短片后上传至医院网站。

家长可以通过宝宝的住院号,下载该视频进行观看。

  这项网络视频探视服务中规定,视频每周三会进行宝宝的情况更新,每段视频时间在1分钟左右。

正好与56视频网上的5767个视频特征相符。

  有曾经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生产的家长表示,孩子出生后因为黄疸被送去救治,医生告诉家长可以登录“安徽妇幼网”,在论坛板块的视频探视的窗口输入孩子的住院号,就可以远程观看孩子的情况了。

  而“安徽妇幼网”正是在56视频网上传了5767个视频的用户名字。

11日新生儿视频泄露事件被曝光后,安徽妇幼网论坛已无法进入。

  回应

  医院:

“黑客”修改视频保密数据

  针对新生儿视频出现在视频网站一事,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的华主任承认泄露的5767个视频都是该院出生的新生儿,视频也是医院录制的。

“视频是医院为住院宝宝的父母远程查看孩子的治疗状态录制的,出现在视频网站上是因为有黑客入侵了数据库。

  他表示目前医院已经向合肥市公安局网监支队报案,并将积极配合公安网监部门对该事件作进一步调查处理。

  新生儿视频泄露事件曝光后,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在官方网站发布声明称,该院于2014年为方便新生儿科的宝宝家长在家就能看到生病宝宝在医院的治疗情况,率先在安徽妇幼网上开通了新生儿视频探视的公益活动,家长在家就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宝宝的视频。

  2015年初,为了逐步完善网络视频安全,医院对新生儿视频探视采用新的方式,通过宝宝家长的QQ直接传给宝宝家长,“截至目前一直使用这种方式,每周安排工作人员给每位宝宝的家长传送一份视频”。

  针对新生儿视频流传到网上一事,医院初步了解的情况是,该传播视频涉及2014年至2015年3月之间的住院患儿,因此正常新生儿没有出现在视频中;流传的视频中不涉及患儿家长的家庭住址、手机、家庭电话等个人信息;经初步了解,视频保密数据被“黑客”修改,造成一些视频被传播。

  医院称,合肥市公安局网监支队已发文责令56网立即删除有关视频。

截至北青报记者发稿时,网站上的视频已经无法观看。

  文/本报记者屈畅实习记者王小园

  ★评论:

打破个人信息保护的“破窗效应”

  2016-07-1212:

04 来源:

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刚出生的婴儿躺在保育箱内,旁边的贴纸上,“姓名”、“年龄”、“诊断病情”、“入院日期”等信息一览无余。

近日,安徽大量新生儿的住院视频,出现在了一家商业视频网站上,引发网络热议。

  按照医院方面的回应,这些婴儿信息不加任何处理的出现在了商业网站,与自己并没多大关系。

采取网上新生儿视频探视,是方便家长的免费公益项目,不存在任何经济利益关系,而视频流出系“黑客攻击”。

此种回应完全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无辜者的角色上,但涉事医院作为婴儿信息采纳的主体,现在信息在他们手上发生了泄露,显然都具有管理不当的责任。

  更何况,其它医院的新生儿视频探视多是在医院官网进行,而涉事医院将这一服务“外包”给了一家资质不明、且网站名极具“误导性”的商业网站,这其中是否存在着利益关联,实在让人生疑。

据记者查证,这家名为“安徽妇幼网”的商业网站系以私人名义注册,所属注册服务机构系浙江一家网络公司。

而通过反向搜索注册信息中留下的联系方式可知,这家公司使用同一联系方式,还注册了至少6个域名。

  诸如网上新生儿视频探视这样的服务,无疑也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一种成果体现。

但包括这次事件在内的诸多案例都表明,一旦个人信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保护得不到相应的管控,就可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今天,说个人信息的泄露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恐怕并非言过其实。

你无法判断,你在快递、出行、买房、就医等等“消费”上所“支付”的个人信息,到底会经历怎样的“奇幻漂流”,但几乎无处不在的“骚扰”电话,却在告诉你,你的信息被他人知晓和利用的概率,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当我们憧憬信息社会的美好前景,沉浸于享受信息技术进步给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时,诸如一张被“意外”曝光的婴儿照片,一个对你进行“精准营销”的电话,都让你不得不正视信息技术进步的“另一面”。

可以说,在当前,个人的安全感来源,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表现在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上。

  个人信息存在的安全阴影,其实还不只是个人的安全感问题。

此前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在谈及国家应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时就提到,如果没有隐私保护,人们可能就不愿意上网,也不愿意推动“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这对于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也会有不利的因素。

  然而,现实层面的个人信息保护行动却出现严重滞后,呈现出日益明显的“破窗效应”。

比如2003年,我国就开始起草《个人信息安全法》,并于2005年提交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意见稿,但十年过去却依然止步于此。

虽说2012年,工信部直属的中国软件测评中心联合30多家单位起草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并提出“最少够用原则”、个人信息用后应立即删除等要求,但由于指南并非国家强制性标准,其效力可想而知。

  刚出生的婴儿,其个人和家庭信息即在网上被一览无余,这其实很像当下社会个人信息安全状况的一则隐喻:

我们是否已经步入了一个一出生就不得不活在“透明”世界的时代?

在一个个人信息保护“失控”的社会,我们又到哪里获得基本的安全感与隐私?

个人信息保护的“破窗效应”应当被打破了。

  3.【阅读提示】报告:

中国人一生要办证件证明超过400个

  2016-07-1310:

49 来源:

央广网 

  中国人一生中有多少个证件、证明?

有机构12日公布的调查结果称,“我国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各类证件、证明多达400多个,其中最常用的有103个之多。

  电子政务理事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日共同发布“《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5)》。

年鉴称,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行政服务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但一些地方和领域,困扰基层群众的“办证多、办事难”现象仍大量存在。

  年鉴说,“办证多、办事难”具体体现在:

  一是证件“多”。

据统计,我国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各类证件、证明多达400多个,其中最常用的有103个之多。

  二是流程“繁”。

证件审批涉及部门众多,同样材料重复提交,而且部分证件审批周期长。

据统计,办理这103个常用证件,需要经过18个部委局办,盖100多个章,交28项办证费;户口簿要提交37次,照片要提交50次,身份证要提交73次;异地办理准生证需要经过8个单位,开5份证明,盖8个章,历时8天。

  电子政务理事会表示,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需要大力推动“简政”“减证”,简化办事环节和手续,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推动一站式网上审批,拓展服务渠道,才能让群众办事更方便。

  年鉴分析认为,信息孤岛和分散建设是当前阻碍电子政务深入发展的两大瓶颈。

电子政务理事会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信息共享仍未取得根本突破。

由于数据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保护、开放等缺少统一规定,再加上行政壁垒、各自为政等因素,我国各级政府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进展有限。

  统计数据显示,区域部门间超过80%的省级、65%的地市、70%的区县尚未实现共享。

  此外,我国自建、自用、自管的电子政务工程技术导向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调查发现,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60%、26%、18%。

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2%、28%、35%。

  “这种分散的状况不仅造成资金浪费,更为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造成了严重阻碍。

”年鉴认为,需要以政务云为抓手,统一存储、统一使用、统一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集约化建设,实现多部门协同,节约电子政务建设资金。

  ★评论:

“一生办证400个”,制造多少隐形锁?

  2016-07-1310:

56 来源:

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中国人一生中有多少个证件、证明?

电子政务理事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昨日(12日)共同发布的《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5)》称,“我国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各类证件、证明多达400多个,其中最常用的有103个之多。

  国人面对的,不只“办证多”,还有“流程繁”——证件审批涉及部门众多,同样材料重复提交,而且部分证件审批周期长。

据统计,办理这103个常用证件,需要经过18个部委局办,盖100多个章,交28项办证费;户口簿要提交37次,照片要提交50次,身份证要提交73次。

这当中,由于数据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保护、开放尚未形成,异地办理所遇到的羁绊和壁垒更多。

  “出国旅游先证明我妈是我妈”、“为办准生证奔波两地长达三年无果”,这些奇葩消息曾在舆论场上回荡了许久,成为了各种段子的素材。

一个严肃的公共议题最终被大众娱乐消费,反衬出了问题本身的荒唐吊诡,以及公众对于此类社会管理痼疾的无奈和苍凉。

  繁多的证件以及其对应的繁琐流程,其实就像无数道社会隐形锁,强化了公民的地域属性、抬升了社会流动的成本,也锁住了社会的活跃度。

于普通个人而言,一张证件常常让他们在城市和乡村间来回折返,腾挪闪躲、充分调动个人资源来“缝补”各地办理方式的差异;对于创业者而言,几张证件就会让他们为人才流动买单,进而在微观层面上形成对创业创新的限制。

办证的“多”与“难”,潜在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愿景发生了冲抵。

  简政放权、户籍改革和电子政务正在大力度的同步推行,而改革的终端是人,其成果最终要从每个社会个体的生活的便利度、舒适度中体现出来。

“一生办证四百个”的普通人更希望改革能逐渐完成几个区分:

400多个证件中,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可以祛除的?

必须办理的证件中,哪些是可以一站式、一个窗口解决的,哪些不是?

可以一站式办理的证件中,又有哪些在异地也可以完成,哪些还不能?

剥茧抽丝的回答这些问题,保留那些“必须”,去掉或革新那些“不能”和“不是”,就是“拳拳到肉”改革成果。

  与“一生办证400个”的新闻相关,两个消息令人欣慰。

继去年10月公安部将“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制度”作为重大改革举措之后,该制度已经在北京和上海逐渐落地。

北京从7月起启动身份证异地受理,上海则在7月12日首次颁发异地身份证,“以后台数据流转代替办证人的来回奔波”。

这种与户籍改革同向的简政之举,以居民最重要的证件身份证为抓手,正在倒逼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建设,也同样是为“400多个证”解锁的具体措施之一。

  说到底,社会活跃度与创造力,都可以还原为每个个体的自由度。

单个人摆脱办证多办证难的无形锁,发展中的社会才不会被僵直、简单的治理模式捆绑住手脚。

  4.【阅读提示】人社部部长:

我国将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证书

  2016-07-1409:

5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今天二十国集团(G20)劳工部长会议闭幕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我国将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证书。

  尹蔚民说,职业资格制度是人才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上世纪90年代建立职业资格制度以后,在一定时期内对人才的评估、使用、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职业资格证书存在的问题是过多、过细、过乱,本届政府提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就是为了降低就业门槛,激发创业和创新的活力。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要求,人社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下大力气整顿职业资格,国务院已先后六批取消了319项职业资格,占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量的52%。

在此基础上,将再精简合并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