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630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2013届高三3月联考

语文试题

2013年3月

第Ⅰ卷(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绵白糖力行节约豢(juàn)养开花结(jiē)果

B.亲和力穷形尽相倾轧(yà)养痈(yōng)遗患

C.喜孜孜事必躬亲天堑(qiàn)锐不可当(dǎng)

D.砍大山销声匿迹发酵(xiào)金瓯(ōu)无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微笑着走上讲台,简短的开场白后便开始侃侃而谈,旁若无人,风神潇洒,听者无不佩服。

B.中国拳迷期盼已久的散打王巴特尔与泰拳王雅桑克莱之间的决战成为当晚的后两位拳王惺惺相惜,拥抱致意。

C.由于广告宣传到位,这款手机一经上市就受到热捧,前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人满为患,令销售商大喜过望。

D.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戊戌变法,在晚清历史上颇有声色,但终因变法者的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而功败垂成。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一念而起,经过十九年酝酿,《温故一九四二》终于由小说变成了电影。

这个作家和导演把寻觅、思考付诸于拍摄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乐趣的传奇故事。

B.尽管中国社会还未进入“全面志愿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已经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C.加多宝与广药集团的“王老吉”之争再起波澜,不仅对于快速上升的凉茶行业,还是对于品牌意识觉醒的其他中国企业,这场商标争夺战都将意义深远。

D.在网络上流行像微博这样的片段式读物,让某些不爱阅读的人可以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个读书人了。

4.填入下面这段话空白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元代诗人傅若金,曾以《海子》为题,写诗吟咏什刹海,其中有“舳舻遮千里,仿佛到方壶”的诗句,。

①这个海子当然只是人工造成的小内海

②这就表明,当时漕运的船舶可以直接驶到元代大都城的“海子”里来

③与《元史》所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的情形完全一致

④但是,它完全成了一个装卸漕粮的港口,则是毫无疑义的

⑤由于船舶拥挤,以至水面都被遮住,几乎看不见了

A.③②⑤①④B.③⑤①④②C.①③④②⑤D.②⑤③①④

5.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作者司马迁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此后中国的史书创作多沿用这一体例,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B.南宋政治局势风雨飘摇,产生了许多爱国诗人,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辛弃疾,“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岳飞,“剪烛看吴钩”“击楫誓中流”的张孝祥等。

C.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断魂枪》《月牙儿》,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雨果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

他的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芳汀,《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等。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9题。

刚说

苏轼

孔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又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

所恶夫佞者,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

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崄者,皆异时可喜之人也。

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

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

王荆公谓君曰:

“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君笑曰:

“公过矣,当求胜我者。

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

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

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①,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君,曰:

“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有罪者。

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君持不可。

麟以语侵君。

君曰:

“狱当论情,吏当守法。

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

若必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

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

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

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

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君平生可纪者甚多,独书此二事遗其子勰、勴,明刚者之必仁以信孔子之说。

【注】①束湿:

捆缚湿物。

旧时比喻官员对下属严急苛刻。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免我于厄者厄:

困苦

B.不复以礼遇士大夫遇:

相待

C.或以迁官迁:

晋升

D.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患:

忧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相如因持璧却立

C.我何与焉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明刚者之必仁以信孔子之说斧斤以时入山林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由)以议不合引去B.(苏轼)见君京口

C.(监司)驭吏如束湿D.(刚者)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写法,阐明了刚直的人一定仁爱的道理。

B.孙介夫当面拒绝丞相一事,说明他不畏惧权贵,敢于直言,是个刚直不阿的人。

C.谢麟滥用职权,逮捕十二人。

孙介夫坚决抵制并上表参奏谢麟干涉监狱管理之事。

D.苏轼写这篇文章是为了送给孙介夫的两个儿子,也是借以阐明孔子关于仁的学说。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10.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2分)

译文:

②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2分)

译文: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5分)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⑤,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

哎,。

(关汉卿《窦娥冤》)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13~14题,共7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①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由于统治阶级的政策改变,诗人自南郑抗金前线被调到大后方成都府任路安抚司参议官,入蜀途中作此诗。

“剑门”,关名,在四川省剑阁县北。

13.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衣上征尘”既实指调任途中所染尘埃,也虚指战场飞扬尘土,以及诗人奔走人生之途的辛劳。

B.“远游”一词既可概括作者三十年间行万里的经历,也可指这次入蜀地的远行。

C.第三句作者自问自答,认定自己就只该是个诗人,自然引出下文细雨中骑驴进入剑门的诗意描写。

D.全诗语言平实易懂,既描写了作者的外在形象,又描写了眼前之景,情感含蓄深沉。

14.“消魂”一词,有人认为是“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是“黯然伤神”,你怎样理解?

结合具体诗句并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简要说明原因。

(4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16题。

三种诸葛亮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

那也不尽然。

②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

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

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这是为什么呢?

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

③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他们认为孟获是联合许多山峒的少数民族兄弟,共同反抗诸葛亮的民族英雄。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④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

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诸葛亮,乃是一种面目,这可以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吧。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又是一种面目,这可以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

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⑤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

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

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⑥另外还有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⑦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

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

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

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⑧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

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

当然不是。

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

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⑨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

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

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

⑩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

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

⑪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

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

否则,就是不应该的。

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

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⑫还有带汁的诸葛亮,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

据称“郭棣帅淮东,实筑二城,倪从焉。

……议论自负,莫敢撄者。

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

……余至泗,正暑,见其座上客扇,果有此两句,然后知所闻为不诬也。

倬既溃于符离,僎又败于仪真,自度不复振,倪对客泣数行。

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

传者莫不拊掌。

倪知而怒,将罪之,会罢去,遂止。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七擒孟获”的故事变成“七擒诸葛亮”,反映了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对诸葛亮的不满和嘲讽。

B.文学艺术作品中对诸葛亮赞美居多,因为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多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

C.作者认为诸葛亮之所以有先见之明,是因为他既懂得天文地理,又注意调查研究,所以鲜有失误。

D.带汁诸葛亮是指那些仰慕先贤,但实力不济的人,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厌恶之情。

16.著名经济学家陈云说过“没有事后诸葛亮就没有事前诸葛亮”,针对这句话,回答问题。

①根据文意推断,下列熟语与这句话含义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失败乃成功之母B.吃一堑长一智

C.前事不忘后事之师D.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②根据本文内容,谈谈由“事后诸葛亮”转变为“事前诸葛亮”的三个必备条件,请分条概括。

(6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记忆光线

①天文学家的一生,是单相思的一生,他们苦苦思慕、追寻、凝视着遥远的天体,而那些他们远在天上的“恋人”却浑然不觉,既不眉目传情,也不摇手拒绝。

但他们依然固执地捕捉她们的细微信息,一缕微光,一点脉冲,一丝烟云,都令他们兴奋、迷狂,好像恋人有了微妙的暗示。

也许他们中的不少人,用一生的激情和精力,孜孜以求、苦苦眷恋的那个偶像级天体,仅仅是从一百多亿光年以外传来的光线,很可能,经过一百多亿年的太空穿越,光线到达地球时,那天体早已毁灭了,这位痴心人看见的,只是恋人的遗像。

②天文学家的单思苦恋,是有点悲壮的意味了,但是细想来,我们人类的一切崇高的精神活动也都有点单相思的意味。

读屈原的诗,我们被他的高洁情怀所感染,但谁见过屈原?

屈原早已沉淀成历史长河深处的贵金属,我们感受到的是从语言的云层里辐射而来的诗人灵魂的光线;读《红楼梦》,我们会为黛玉及那些纯洁女子的不幸命运洒一掬同情之泪,但我们无一人到过大观园,无一人见过林黛玉,那感动我们、洗礼我们的,是从时间那边、文字深处传来的美好生命陨落的血泪之光;翻雪山、过草地的万里长征壮举,是何等感天动地,但我们听到那故事的时候,无数英雄们已经走进历史的壁画和浮雕,那让我们热血沸腾、情怀壮烈的,正是那穿透历史烟雨的强大记忆光线。

③我们总是在正在穿越的这段时间里,这段生活里,接受着此刻太阳的照耀。

我们同时回望远眺历史的苍穹,那穿越层层烟云抵达我们的精神光线,已成为我们心灵的深远背景。

它照耀着我们,增加着我们的精神钙质,扩大着我们的心灵幅员,且由于它携带着更多的记忆密码,它更激起我们对一种崇高生命境界的缅怀、追慕和敬仰。

④这样说来,貌似单相思的苦恋和热恋,其实也并不只是单相思,当对方足够美好、伟大和可爱,你将她视为追慕的女神和偶像时,她就会调动你全部的生命激情和美好襟怀,去在精神上接近她,力求达到与她的美好、伟大与可爱对称的生命境界。

⑤为什么锁定的必须是一个具体的目标,并且一定要得到和占有?

单相思恰恰是人类的一种可贵的特质。

而动物有它生存的自然法则,它绝不做无用功,绝不自作多情,绝不会去为没有结果和实效的“单相思”犯傻。

狗只为具体的骨头而战,狼绝不会为抽象的主义远征,猫也不会产生一丝一毫的形而上冲动去追问生命和宇宙的终极之谜,猫追逐和锁定的,永远是一只或一群行迹可见、美味可餐的具体的老鼠。

⑥只有人才会去单相思,才会去仰慕、追忆和缅怀,只有人群里才会产生天文学家,产生幻想家和圣徒,只有人才会怀着激情和信仰去仰望星空。

而狼群和猴群里,偶尔也会有狼王或猴王斜目瞅一眼天空,但那不是仰望星空,不是对上帝或宇宙的起源发生了兴趣,不是有了美好的单相思,它们仅仅是观察此时是否该伸出利爪,是否该下口了。

⑦我们总是缅怀和追忆那逝去的一切,我们总是发思古之幽情,我们总想挽留流逝的时光。

诗人普希金说:

那逝去的一切,都将变成美好的记忆;诗人华兹华斯说:

诗是在沉静中回忆过来的情绪;诗人李商隐说: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在回忆;诗人白居易说: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依然是在回忆。

而所有的回忆都是单相思。

所有的单相思也将变成回忆。

⑧照耀万物生长的只有一个太阳,而构成我们生命背景并照耀我们精神宇宙的,则是亿万个太阳亿万个星辰亿万条星河,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千万、亿万光年之外。

可以说,正是宇宙的过去之光、历史之光、记忆之光在环绕、笼罩和照耀着我们。

⑨其实,宇宙就是一场漫长的回忆。

⑩天文学家就是在宇宙的沧海里打捞记忆线索的人。

⑪我们难道不是在历史的沧海里打捞记忆线索的人?

⑫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中的我们,其实都带着天文学家的属性。

⑬我们被时间深处的记忆光线缠绕着照耀着,同时,我们也将变成记忆的光线,去缠绕和照耀后来的心灵,后来的人生。

(选自李汉荣《星空与人生》,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天文学家对遥远天体的单相思,对这种没有结果的爱慕,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深深的惋惜。

B.生活中的我们,需要那些穿越层层烟云的精神光线来照耀我们,激起我们对崇高生命境界的缅怀、追慕和敬仰。

C.第⑤⑥两段中,作者用狗、狼、猫、猴等与人类对比,说明只有人类才有高贵的心灵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D.“宇宙就是一场漫长的回忆”,人类注定只能回望历史,为此作者充满了怅惘之情。

E.本文想象奇特,富有哲理,作者用精妙的语言呈现深邃的领悟,将微妙的感觉浓缩成有意味的句子,给读者带来思想上的启迪。

18.通观全文,说说作者所理解的“单相思”有哪几层含义?

(6分)

19.文章以“记忆光线”为题,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20.文章第⑤段说“单相思恰恰是人类的一种可贵的特质”,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不少于200字。

(1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自选一个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作文。

王止庵是一个名气不小的评书、写书人,他说:

“我这个人活到现在,差不多只做过读书这一件事,如果这能算一件事的话”。

关于读书,止庵打了个比方:

读一本书好比往怀里揣一个铜子,一个一个地攒,等到需要的那一天,你就是个腰缠万贯的人。

他还这样评价阅读的作用,“我觉得阅读是一种游历,就好像一个人去过很多地方。

阅读,使一个人的世界变得没有疆域。

 

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校2013届高三3月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共27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C

B

A

A

C

B

D

C

【试题解析】

1.B(A.厉行节约豢养(huàn)C.喜滋滋锐不可当(dāng)D.侃大山发酵(jiào))

2.C(C.人满为患:

人多造成了困难。

含贬义,与本句的语境不符合。

A.侃侃而谈: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B.惺惺相惜:

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D.功败垂成:

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3.B(A.“付诸”后不要加“于”,重复;“过程”与“传奇故事”搭配不当。

C.“不仅”“还是”关联词搭配不当。

D.缺主语。

4.A

5.A(《资治通鉴》为编年体通史书。

6.C(迁:

贬谪。

7.B(A.介词,像/代词,你;B.副词,于是;C.疑问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D.连词,表目的/介词,按照。

8.D(补出内容应为“士”。

9.C(C“干涉监狱管理”解说有误,“狱”意思应为诉讼案件。

第二部分(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24分

10.(4分)

①不仁爱能凭一句话使十二个人从必死的境地中活命吗?

(要点:

“活”,倒装句式)

②可是世人竟然说:

“太刚直了就会被摧折。

”(要点:

“乃”、被动句)

评分标准,每句两分,答错一个要点扣1分,扣完为上。

11.(5分)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评分标准:

共11处必断,答错两处减一分,减完5分为止。

参考译文: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混乱以至灭亡。

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

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

12.(8分)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②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④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⑤醉翁之意不在酒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只落得两泪涟涟

13.(3分)答案:

C

解析:

作者自问(没有自答)自己为什么只是一个诗人呢?

更应该过那“铁马秋风”的战地生活。

这一句应结合陆游生平理解。

14.(4分)

答案示例:

此处应是“黯然伤神”之意。

(1分)诗人看似被处处优美的旅途风景吸引而有一种喜悦之情,(1分)但此时诗人正在从战争前线撤回到大后方的路途中,(1分)更兼平生报国无门的悲愤,爱国之志无法实现的不甘,不由心事重重。

(1分)

四、本大题共12分

15.(3分)答案D

解析:

“带汁诸葛亮”是指那种爱模仿他人,其实没有真才实学的可笑之人。

16.(9分)

①(3分)答案D

②(6分)不惧怕他人讽刺自己是“事后诸葛亮”;

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纠正错误;

在无数次的失败中积攒智慧,指导实践,变成有先见之明的“事前诸葛亮”。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27分。

17.(4分)答案:

AD

解析:

A.“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深深的惋惜”与文意不符。

D.“人类注定只能回望历史,为此作者充满了怅惘之情”,与文意不符。

18.(6分)

①天文学家对天体的研究是单相思,纵使他们苦苦思慕、追寻,但那些天体没有回应甚至早已毁灭。

(2分)

②人类一切崇高的精神活动有点单相思的意味,因为那些在精神领域触动我们的人和事物永远无法和我们相遇。

(2分)

③所有的回忆都是单相思,因为那些美好的过往一去不复返。

(2分)

19.(5分)

答案要点:

题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人类历史上那些闪耀着光芒的精神财富比作滋养并温暖万物的太阳的光线,(1分)生动形象的强调了这些精神财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非凡价值和巨大影响。

(1分),暗示主旨(1分),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