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7956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docx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

信息化推动安钢管理业务整合及企业管理现代化

----安钢集团信息化建设会议资料

一、前言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钢)始建于1958年。

历经50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2003年起实施的“三步走”战略完成后,安钢已经形成“2200/2800大型高炉”、“100吨转炉/100吨电炉―中板轧机”、“100吨转炉/100吨电炉―高速线材”“35吨转炉―线棒型材轧机”、“150吨转炉―炉卷轧机”、“150吨转炉--1780mm热连轧”等多条高效生产线。

拟开工建设的1750mm冷轧项目,与现有的1780mm热连轧、2800mm中板轧机、3500mm炉卷轧机进行合理分工,产品结构将更趋优化,大大提高了安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安钢的业务涉足采矿、炼焦、钢铁冶炼及机械加工、冶金建筑、运输商贸等领域。

可生产中厚板、炉卷板、热轧卷板、高线、螺纹钢、圆钢、角槽钢、球墨铸管等30多个品种、2000余个规格的钢铁产品及化工产品。

安钢的管理模式分两个阶段:

一是信息化建设前,采用库存生产与订单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实行两级核算、计划成本、多级计划、多级仓库、分散采购。

大量的手工业务处理加部分初级的计算机应用,集团公司没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各部门的业务和信息都是自成体系,独立运行,物料编码和系统平台不统一,部门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二是信息化建设后,全公司的核心业务都集中在信息化系统上运行,管理部门和主要产线实现信息化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现在能够做到一级计划,一级核算和一级仓库;实现订单、计划、生产、质检、入库、销售、发货、运输、原料等环节信息的无缝集成和完全共享;做到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设备、备件等全部物资的统一编码、一料一码的唯一性,保证了三、四级系统的有效集成信息共享以及财务成本的自动归集;备件易耗品采用市场动态平均价,板材线完全按订单组织生产,产品信息管到件次即每一块钢板和钢坯。

二、安钢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技术架构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而管理现代化的标准是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安钢生产能力和规模的急速扩大、装备水平的迅速提升,企业大型化的管理需求与传统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却愈加突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基础、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却相对滞后,也就是说,涉及企业管理层面的软件还基本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不能满足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需求,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基于这种状况,2006年四季度,公司制定了“安钢信息化总体规划”,2007年3月正式开始组织实施,2008年8月一期项目上线。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安钢“三部走”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在合理业务流程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信息资源。

在信息化平台上,重点规划,精心组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软件管理思想,全方位整合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业务,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管理业务整合、模式创新,努力实现“集中管理,协同作业,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优化高效的管理模式,实现钢铁生产主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重点解决财务、生产、销售、采购、库存、质量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共享、部分数据不真实、效率低下等问题。

通过三级系统(MES和广义计质量)建设,实现对主生产过程的调控,消除系统内的生产瓶颈,掌控和优化生产流程、单元工序和各工序间的物流运行,从而提高生产的组织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水平;通过四级(ERP)系统建设,搭建产、供、销业务管理平台,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统一协调和集中管理,促进企业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增加客户满意度,提升安钢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安钢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架构采用业界普遍使用的五级架构。

如下图。

图中清晰明确地标明了信息化系统五级架构的基本功能。

一、二级用于生产线上的设备控制和过程控制,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产线各个工序的顺利衔接,属于基础自动化;三级用于工厂及车间的作业管理,负责制定作业计划,负责作业指令的下达与过程检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即制造执行系统,四级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即常说的ERP),它作用于企业管理层,是公司级各类管理信息的加工处理集散地;五级系统是在四级系统基础上对于整个供应商信息化管理的扩展,包括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商关系管理(SRM)、供应链管理(SC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同时还有支持企业决策的商务智能及决策支持系统。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一、在这五级架构中,安钢信息化建设以四级为中心。

一、二、三级项目根据四级需求配套实施或完善。

二、五级架构只是技术上的概念,实际应用中,他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比如说,没有接到四级下达的订单,三级就不能制订生产计划,没有接到四级的下达的检验计划,三级也做不了检验,没有检验合格放行,自然也不能计产、不能入库;原料如果没有收货,就不能投料,凭空进入系统的原料数据系统拒绝接受;反过来,如果收不到三级上传的生产实绩和报工,四级也算不了成本,诸如此类等等。

总之,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个流程之间是环环相扣,相互监督。

因此,有人说信息化使他们出现负库存、成材率下降、余材增加,这都不是信息化的过失,而恰恰是信息化的功劳。

正因为信息化管理如此的细致,才暴露了这么多年存在且不为人所知的现象,这也正是我们今后管理上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三、信息化系统功能

安钢信息化一期主要围绕公司生产经营来确定功能的选择,以便为我公司建立精品板材基地、按订单组织生产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在信息化一期项目期间(2007.3—2008.8/11),完成了公司主干网、分支网络和中心机房建设,上了四级(SAP钢铁版软件)系统,开发了二炼轧炼钢&炉卷MES、一炼轧炼钢&中板MES、广义计质量系统(RV-MES)、接口系统(XI)、数据仓库(BW)、实时数据库、二级物流、二级接口等项目,同时还改造整合了此前独立运行的1780MES系统。

所有这些系统在信息化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3.1三级(MES)部分:

以炼钢&炉卷MES系统为例,重点说明安钢各个三级MES所涵盖的主要功能。

炼钢&炉卷MES覆盖了炉卷生产线的全部工艺流程。

该工艺流程包括:

1300t混铁炉—脱硫站—150t转炉—炉外精炼(LF、VD/RH)—宽板坯连铸—热装(冷装)—加热—除鳞—轧制—分切—层流冷却—矫直—冷却—表面检查—切边—切定尺—打号—垛板—入库—外发等。

炼钢&炉卷MES主要的应用功能包括:

订单管理、质量管理、生产合同管理、作业计划管理、物料跟踪管理、仓库管理(板坯库/钢板库)、发货管理、工器具及轧辊管理和系统管理等。

广义计质量系统为支持ERP/MES运行而建。

它覆盖了除一炼轧炼钢、二轧厂、二炼轧以外的全部工厂。

涵盖范围包括物流(进厂物流、出厂物流、原料物流、烧结物流、焦化物流、炼铁物流、炼钢物流、高线物流、型棒材物流等)、库存(原料库存、中间产品库存、成品库存)、能源(水电风气等)、检化验(原料检化验、各分厂过程检化验、技术中心检化验)、运输(进厂运输/厂内运输/出厂运输/汽车运输/火车运输等)、计质量(汽车衡、轨道衡、皮带秤、吊钩秤、各种检化验设备)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涵盖整个安钢的供、产、销各个环节。

依据ERP/MES需求配套新建了一炼轧物流、二炼轧物流、中板物流系统、补充完善计量设施和实时数据库系统,保证进入ERP的数据完整、及时、准确。

3.2四级(ERP)部分

结合安钢实际,经多方考察和专家论证,安钢最终选用了SAP钢铁版套装软件作为自己的ERP软件;目前一期工程实施了PP、MM、SD、QM、FI/CO、BW六大模块,业务范围涵盖安钢全部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和主要生产厂。

公司的采购供应、生产计划、销售管理、质量管理、财务成本已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物流已基本实现了“甩帐”。

对于SAP相对弱势的产销一体化功能和一些企业管理个性化的需求,我们采取组织二次开发,或者功能转移与MES合理分担,不再严格区分三、四级以及“厚四薄三或厚三薄四”的概念,而是在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层面上解决这些问题。

3.3接口系统(XI)部分

SAPXI是SAP公司提供的一个接口软件。

它和SAP软件配套使用。

主要作用是对SAP提供外部系统接口。

安钢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系统之间全部使用XI接口联接,以实现四级的指令下达,三级的实绩上传及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3.4数据仓库(BW)部分:

数据仓库(BW)作为企业级数据仓库,应用SAP业务信息仓库,对所确定的数据源进行提取、清洗以及转换,生成数据仓库所需的信息并存储,并提供相应的报表功能,以实现与安钢指标体系相关的报表结构。

安钢业务信息仓库的实施主要分为指标体系建立与维护、指标的统计与上报、指标体系的基本报表及数据的分析和决策支持。

利用数据仓库(BW)模块的模型设置,可实现数据仓库和历史数据分析功能,主要包括数据的导入、数据的上报与监控、数据管理、报表构造、报表展示等内容。

四、信息化建设过程、重点、难点

信息化建设过程:

安钢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业务了现状调研、未来流程设计、系统配置开发、硬件安装调试、系统测试、系统上线及上线支持等阶段。

在现状调研阶段,管理处室和生产厂全都参与其中,他们对本单位的每一项业务除用文字描述外,还要使用ARIS流程软件绘制出清晰直观的业务流程图,标出业务之间的接口关系,明确接口规则及接口内容;部门之间的业务链接也要通过接口定义来实现。

现状调研结束后,进入系统分析阶段,该阶段主要针对现状调研情况,评估现有业务管理流程是否合理,是否顺畅,判断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这些内容界定后,该流程所涉及的相关单位(比如采购、生产、质量、销售、计量、运输、半成品库等)一起讨论,反复论证,仔细分析,对现有流程中哪些保留,哪些改进,哪些废弃,什么业务要规划新的业务流程模型,拿出书面意见。

新流程同样要用ARIS工具绘制流程图,也就是所谓的“蓝图设计”,蓝图设计师是对未来业务的描述,是系统建设的基础。

“蓝图设计”文件需要公司领导和部门领导的签字确认,IT工程师据此进入系统建设的第三个阶段:

即“开发配置”阶段。

安钢一期选用的ERP软件是国际500强企业普遍采用的SAP钢铁版套装软件,该软件的优点是标准、适应性好,功能强大,尤其是对管理层面的信息处理,更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而系统配置开发,是指我们蓝图设计的业务如属于SAP的基本功能,我们只需在SAP软件中作一些参数设定即可在SAP中顺利进行;如果该项业务不能直接通过SAP配置实现,那么就得写程序,通过二次开发完成,再将开发的程序利用SAP提供的接口挂接到系统上,最终完成此项业务,达到蓝图设计的目标。

系统配置开发完成后,蓝图设计的功能已经在系统里实现,这些功能是否能用,是否和蓝图设计一致,需要测试,需要调试,单项业务调试叫模块测试,业务之间的调试叫联调,测试出来的问题,要一一分析解决,所有测试问题解决完,才能保证一个基本完整可行的系统交付上线。

上线运行意味着系统正式交付使用,尽管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上线初期,还是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先是硬件网络上的,其次是业务的,深入使用后,集中到数据上,随着问题的不断暴露,系统也渐趋稳定,功能也在改进中不断完善。

因此说,信息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它是一个循序渐进、循环提高完善的过程,我们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上述软件实施外,信息化还有两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

一是服务器、网络、存储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物料主数据准备;前者是承载着系统运行,即系统的载体;后者是系统能否启动的基础。

信息化建设重点和难点:

通过一年多的辛苦努力,安钢信息化一期成功上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总结回顾信息化建设历程,在千头万绪的工作和困难中,我们体会到:

信息化的重点在“业务”,难点是“数据”。

“业务”主要是指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它的优化与否直接决定了信息化运行的效率,它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数据”是指进入系统的物料主数据。

物料主数据的有效性,决定了据此加工出来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能否对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具有指导参考价值。

准备数据的困难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海量;2.分类;3.编码;4.唯一;5.准确。

实践证明,要把几百万条的数据按规则整理、分类、编码也确实不易。

而三级MES系统的建设重点则放在了上下连通现场控制设备与ERP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无缝连接与信息共享方面。

信息化建设遇到和存在问题:

信息化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绝大部分经过努力已经解决,但是还有一些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反复出现。

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业务问题、系统问题、操作问题、接口问题、数据问题等。

业务问题包括需求描述不清,业务规则不明确,流程设计不完整,原来手工管理做法与系统中固化的业务操作规则矛盾,前后工序数据对接不上等等;系统问题主要表现在配置有错,开发功能未达到要求,软硬件故障等;操作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个操作岗位,不熟练、选错项、漏选、多选时常发生,造成上下工序之间、三、四级系统信息传递时报错,系统拒绝接受等;接口问题主要是系统接口规则定义考虑不周,出现发送不了或者接受不到的现象,甚至出现数据包收发匹配不上而造成接口堵死(宕掉)的情况。

而数据问题是最常见、也是最头疼的问题。

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分两种:

一种是静态数据,在上线前必须准备好并输入系统的数据。

比如会计科目、银行编码、供应商编码、产品编码、备件编码、原材料编码、质量标准等,由于我们的业务没有集中,导致静态数据量非常庞大(超过300万条);另一种是动态数据。

即系统上线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

销售订单、生产计划、作业计划、检化验结果、实绩、报工、入库、出库等数据都属于动态数据。

不管是静态还是动态数据,其间都存在许多错误。

静态数据存在编码不唯一、供应商重复、大小物料转换、采购与收货不照等;动态数据出现质检数据匹配不上、被迫脱单、改判、物流去向调整、收料与发货矛盾、传统习惯难改等现象;凡此种种,所有数据错误都和业务操作有关,系统故障可以造成数据不能传递、可能程序出错,但不会算错;既使出现异常的结果,往往都是基础数据(静态或动态)有误造成的。

五、信息化建设对生产管理的提升

信息化上线后,安钢的核心生产经营活动全部纳入了系统管理。

信息化项目中各系统的设计功能已全部实现,系统之间做到无缝集成,上下工序之间能够自动稽核,信息共享;半年多的使用说明,信息化对强化生产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作用是显著的,相对于传统方式,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

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点:

1.实行一级计划,使交货期提前(目前在按25天组织);2.按订单组织生产,降低库存;3.订单持续追踪,及时响应用户需求;4.物料管到“件次”,支持精细化管理;5.质检信息自动匹配,减少人为干扰,提高效率;6.物流全程管理(从原料采购开始—原料进厂—质量检验—入库—出库—投料—生产实绩/报工—成品检验—成品入库—到成品发运出厂),由结果管理过渡到过程管理,信息透明;7.成本自动归集,核算周期提前,实行按日历月月结;8.备件使用市场价,真实反映实际费用。

9.工厂和处室间、工厂和工厂间以前模糊的结算规则,这次都在信息系统里得到了清楚的界定,并加以固化,避免扯皮。

10.统一的管理平台,做到数出一门,一数多用,信息共享。

11.自动打印质量保证书;12.自动生成财务凭证,避免误差;13.和金税系统联动自动出具发票;14.自动执行产品标准、技术规范和检验标准,规范管理。

因此完全可以肯定信息化在推动企业管理业务整合中的成就。

六、信息化应用的效果以及今后的打算

1.安钢信息化对生产经营的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成功的。

2.信息化建设有效的实现了对生产环节的控制,从成本主线到追踪生产全过程,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同步。

3.实现了精细的成本管理与核算,可追溯性比较强,实现产、供、销、存、财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监控。

4.安钢生产经营中大宗物资和备品备件业务实现“甩帐”。

即不再需要任何纸质凭证,部门内部也不需建立纸质台帐,全部网上工作。

5.信息化使安钢现代化管理理念普遍提升。

信息化对规范作业流程,提高员工技能和员工素质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6.由于管理体系的问题,目前还保留部分凭证和报表。

下一步随着管理的细化,可实现数据共享,提高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7.随着三级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做到账物相符,下一步可实现财务“甩帐”。

即生产管理中一次业务数据录入,最终形成财务总账。

8.今后的安钢信息化建设仍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

在巩固一期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将着手开展整体产销系统、OA系统、PS/PM模块、市场网络销售平台等系统方案交流的前期工作,对五级系统各模块的应用发展情况进行不断的探索,同时,对安钢本部以外的分子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规划,对基础设施中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服务器性能、存储策略安全、容灾等陆续开展工作,加强员工培训,打造一支信息化应用和运维队伍,为不断提升安钢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安钢集团公司

王新江

安钢信息化建设指挥部

马建忠、张可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