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091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

《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

新课标版语文必修二作业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

(一)

(时间:

30分钟  总分:

26分)

一、语言基础(9分,每小题3分)

1.(2019·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________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________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________在人潮汹涌的现代都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 杂居

B.名噪一时 闻风而至 栖居

C.名噪一时 纷至沓来 杂居

D.名闻遐迩 纷至沓来 栖居

答案 D

解析 名闻遐迩:

远近都有名声,形容名声大。

名噪一时:

指名声在一个时期广为传播。

语境说的是观光胜地,重在强调远近闻名,应选用“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

听到消息,立刻就来到。

纷至沓来: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语境是说游客很多,应选用“纷至沓来”。

杂居: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在一个地区居住。

栖居:

栖息;居住。

语境是说居住在都市,应选用“栖居”。

故选D项。

2.(2019·江苏)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________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至,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

答案 A

解析 横线前的叙述主体是芭蕉,①中的“它”承前指芭蕉,因此①应放在最前面,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

①主要讲芭蕉叶大吸热的特点,与③中的“蕉阴之下”联系紧密;②中的“诗意”与④中的“小景”联系紧密,“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再“在旁边配上竹、石”,这样更符合逻辑,所以④应在②后;⑤和⑥表现两幅具体的画面,最后以⑤作结,夏秋景象与后文的“至于月映蕉影……”相衔接。

故选A项。

3.(2019·江苏)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①织布 ②插秧 ③车水 ④打稻

B.①织布 ②车水 ③插秧 ④打稻

C.①打稻 ②插秧 ③车水 ④织布

D.①打稻 ②车水 ③插秧 ④织布

答案 C

解析 织布、插秧、车水、打稻是农耕时代四种常见的农家行为。

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难度较大,学生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进行作答。

①出自南宋范成大的《秋日田园杂兴》,诗句中的“连枷”是一种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籽粒掉下来,据此可排除A、B两项。

②出自南宋范成大的《插秧》,根据上句中的“种密移疏”与下句中的“縠纹生”可推知该句表现的是插秧的景象,上句中的“密”与“疏”体现了插秧疏密有致的特点,“行间”也体现了秧苗横竖成一线的特点,“縠纹”指水面泛起的波纹。

“车水”指用水车排灌,与诗句不符,故排除D项。

③出自北宋苏轼的《无锡道中赋水车》,“分畴”指田间的分区,“走云阵”指水流入稻田的情形,“刺水绿针”指水灌满了稻田,稻芽只剩下绿尖。

据此可推知此诗句展示的是“车水”。

④出自南宋陆游的《书喜》,“桑麻”指桑树和麻叶,这里指布的质地,“机杼”指织布机。

据此可推知该诗句展示的是“织布”。

故选C项。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

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答案 

(1)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 

(1)根据句中“腾跃起飞”“飞行的极致了”可推知答案;

(2)根据句中“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可推知答案;(3)根据句中“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可推知答案。

易错字:

(1)仞、翱、蒿;

(2)摧、钩;(3)勒。

三、文字运用(11分)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新唐书·田悦传》记载,唐代的张丕被围困,他利用风筝求救兵,“急以纸为风鸢”,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例证说明,唐以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应该是其最初的功能。

唐以后,放风筝变成了一项娱乐活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代赵昕《息灯鹤文》记载说宫廷里的太监们把灯笼挂在风筝上,夜晚放上天空以观赏;《夷坚志》里说宋人把脸谱做成风筝的装饰放上天空,博人一笑。

放风筝还可以强身健体,尤其是对小孩子的成长很有利,如清富察敦崇《燕京发明记》曰:

“儿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

”这是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风筝具有军事功能 ②放风筝可以带来乐趣 ③放风筝对儿童的眼睛有好处(或“放风筝可以明目”)

6.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60个字。

(5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发现的青蒿素,成功治愈了无数的疟疾患者。

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疟疾疫区已经出现了“青蒿素抗药性”迹象。

针对这种情况,屠呦呦团队认为通过简单地调整现有治疗方案,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短,仅为1~2小时,现有的耐药虫株则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通过降低青蒿素激活程度来减轻药物压力,改变生活周期,缩短滋养体时期,导致3天的青蒿素联用疗法对耐药虫株疗效不佳,所以延长用药时间,疟疾患者还是能够被治愈的。

除此之外,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在不少情况下,其实是青蒿素联用疗法中的辅助药物发生了抗药性,特异性地更换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屠呦呦研究团队认为延长用药时间或特异性地更换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能有效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问题。

解析 本段话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前两句,指出了虽成功治愈了无数的疟疾患者但目前疟疾疫区已经出现了“青蒿素抗药性”迹象。

后三句为第二层,指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的有效措施。

有效措施有两点:

一是延长用药时间,二是特异性地更换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

根据以上分析,把“问题”“措施”等要点连缀起来,组成一句话即可。

励志小语:

生活之所以美好,就在于我们永远有一颗年轻善良的心,在成长开花。

——[苏联]高尔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房子修旧如旧,传统的生活方式被保留,________,柴米油盐,烟火气息依旧;设置主题活动,传承延续数百年的传统习俗;搭建文化空间,让游客走在小巷就能________古老旋律……如何在创造活力的同时,保护古城?

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明延续、文化传承?

福建泉州“活态古城”的传承做法,为各地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风貌往往蕴藏在一棵古树、一幢老宅之中,那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则是城市的神韵所在。

相比于________历史街巷、文物建筑,传承好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同样重要。

事实上,(    )。

接续历史,传承文脉,并不意味着就是拒绝创新,一味复古,从泉州古城,到厦门鼓浪屿,再到广州永庆坊,一个个案例________我们,传统与现代完全可以融合发展,创新与传承完全能够相得益彰,在延续文脉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延续文脉,这样的城市才能既富有历史底蕴,又充满勃勃生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常便饭 邂逅 保护好 启事

B.家长里短 邂逅 保护好 启示

C.家长里短 遇见 建筑好 启事

D.家常便饭 遇见 建筑好 启示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时可以选用排除法。

先选择较有把握的一两组词语,比如本题中的“保护好”和“建筑好”。

保护好:

指尽力照顾好,使不受损害。

建筑好:

修建好(房屋、道路、桥梁等)。

根据宾语“历史街巷,文物建筑”,可知此处应用“保护好”,这样就排除了C、D两项。

再看“启事”与“启示”。

启事:

名词,是指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多刊登出来。

如“招领启事”“征稿启事”。

启示:

动词,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名词,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

语境中是作为动词使用的,所以应用“启示”,排除A项,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何在激发活力的同时,保护古城?

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明传承、文化延续?

B.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创造古城活力?

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明延续、文化传承?

C.如何在创造活力的同时,保护古城?

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延续、文明传承?

D.如何在保护的同时,激发古城活力?

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明传承、文化延续?

答案 D

解析 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创造活力”搭配不当,“创造活力”“保护古城”语序不当,“延续、传承”语序不当。

只有D项把这三处语病作了恰当的修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只有既留神韵又留形,既见生活又见物,才能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B.也只有既留形又留神韵,既见物又见生活,才能真正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城市留下记忆

C.也只有既留形又留神韵,既见物又见生活,才能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D.也只有既留神韵又留形,既见生活又见物,才能真正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城市留下记忆

答案 C

解析 从承接上文“保护好历史街巷、文物建筑,传承好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来看,“既留形又留神韵,既见物又见生活”合适,排除A、D两项;应该先“让城市留下记忆”,再“让人们记住乡愁”,排除B项。

(2019·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①至公:

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鉴赏能力。

D项,诗人“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误,诗句“平生不受等闲恩”没有“受恩必报”的意思,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感表达:

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

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间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示颈联是间接抒情。

其次,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描写了“雨中垂钓”和“风中闻雁”两个脱俗的具体场景,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场景中。

颈联融情于景,其余各联直抒胸臆,整首诗的结构就比较巧妙,节奏在颈联处舒缓,使诗歌委婉从容。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央视热播的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支教老师梁俊带着贵州山区的孩子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小诗《苔》,感动了无数人。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读这首小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立意

答案 审题:

本题为诗歌类材料作文题,学生可以通过品语意、抓意象、明寓意等方法挖掘材料的主旨,并据此立意,确立写作的主题。

如米般大小的苔花,在太阳照不到的潮湿角落里静静生长、绽放,默默无闻……梁俊和他支教学校的孩子们,也都如这苔花一样,在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努力绽放,展现出自己青春的光彩。

苔花是卑微的,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牡丹是为供人玩赏而被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牡丹一样开放的权利。

立意:

诗人袁枚赋予了苔花独特的品质:

不自卑,心态阳光,虽然平凡但不甘平庸,展示了生命的倔强和优雅,表现出卑微生命特有的精彩。

学生可围绕苔花这些独特的品质来立意行文,可写由自然界的苔花的生长状态引发的联想感悟,也可写与自然界的苔花有相似品质的人。

如梁俊老师和贵州山区默默无闻而坚强“生长”“开放”的孩子们。

另外,学生还可从“也学牡丹开”中的“学”字入手,写榜样的力量。

有榜样才会有方向,在榜样牡丹的激励下,青苔才有勇气开出自己的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