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56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1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docx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

第二节词

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

(10年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

阻隔;阻拦。

②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10年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分)

(1)【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

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

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

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备考提示】读诗要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

逐字解说诗句,结合小注,理解诗的大意。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所谓反衬,就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分析鉴赏】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

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

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

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

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

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

不仅如此。

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

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

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

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

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

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

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

不仅如此。

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

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

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

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

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

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

此可断言。

天也,你不识好歹何为天?

地也,你错勘贤愚做地!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

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人砖能堪。

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

(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

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

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

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

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

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

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

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

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

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

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

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

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特色。

(10年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2分)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1)参考答案:

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标准答案:

“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花亦眠点评:

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达效果,非揭示其含义

(2)参考答案:

不矛盾:

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标准答案:

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

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

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10年湖南卷)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分)

好事近①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

答: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10年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4分)

答:

答案: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

故答案总结为: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009年高考题

1.(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

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答:

答案

(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析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题格式:

形象:

身份+性格+(形象意义)意象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路分析:

提问及变式:

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

情感)。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③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思路分析:

题目类型: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

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2.(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

手法?

答: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

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

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

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

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纵观全题:

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3.(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

花萼。

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答案梅花与雪花大自然

解析考查对古典诗词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第一空:

根据上片“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断出来;第二空:

要分析作者为何说雪花和梅花是“一家制作”的,显然是要求归纳二者的共同点。

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整篇去理解。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

答案手法:

对比(反衬)情感:

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E级。

解答此类题目要有整体意识,首先要审读题目、诗句和注释,其次要用相关鉴赏知识对原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按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第一问:

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格式:

手法+表达作用;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步骤: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问:

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解题格式:

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步骤: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

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鉴赏宋卢梅坡云: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花与飞雪往往同时出现。

正因为梅与雪相同的时令特点,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的性征,诗人词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自古以来,文人咏梅往往不离雪,以雪作背景;咏雪往往不离梅,以梅作衬托。

王旭这首词在众多的梅雪诗词中虽不算出类拔萃,也自有其独到之处。

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

“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在基本认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

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有高低。

“雪花不似梅花薄。

”“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段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

此词语言明快,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不失为一首好词。

4.(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小重山·端午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空惆怅:

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手法:

对比。

简析: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

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

“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词较为冷门,2006年的宋词,2007年的清词,2008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

看来,安徽的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

对于作者舒頔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

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5.(09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①张孝祥:

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

水神。

③准拟:

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

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

答案①D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第一问:

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

略。

解析①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②考查诗歌的风格和流派,③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分析。

①七八句“准拟”,据注释是“准定”的意思,因此可排除“期盼”之说。

②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

③“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

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

2008年高考题

1.(08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

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

答案

(1)①侯蒙幽默诙谐。

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

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

结句含意:

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①侯词中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解析这是一首讽喻词。

有故事说,侯蒙年轻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

他长得难看,人们都轻视讥笑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

侯蒙看了就在上面题了这首词。

后来,他竟真的一举考中了进士,历任要职。

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

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

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

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希望自己找到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

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